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祝丽华状态:已完结年份:2009地区:大陆语言:国语豆瓣:8.2分热度:705 ℃时间:2024-06-19 11:35:5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第一集
只记得宁夏贺兰山岩画了
专家说:“不敢说这是文字,但也不敢说这不是文字。”
第二集 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发现有4000个左右单字,已解读的不到2000个。
(殷墟博物馆)
甲骨文里很重要的一个字:贞。
贞人:大致可以理解为“作为商王的代言人问卜”。
商王朝是一个鬼神观念强化的时代。
用甲骨占卜并刻卜辞,是商朝王室和贵族的一种特权。
所有事情都要占卜。
但商朝肯定有别的、主要的书写方式——竹木简。竹木简虽然没有挖到,但甲骨文中找到了线索,已有“作册”这个吏官名称了。
甲骨文的“笔”字,就是一只手和一只毛笔。
也有发现朱砂迹写的字在甲骨上。所以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是当时主要的书写方式。
商代文字同以后小篆等文字比较,文字部件比较自由,同时一字可使用不同部件,同一部件也可以有繁简不同,而且字形书写方向也不固定。比如甲骨文“水”就有几种写法。所以甲骨文书写也不是很规范的。
第三集 金文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又称钟鼎文。
金文单字3722个,已识2420个。(商朝已有,但一个鼎上面大概就几个字,西周时候字多了。商代青铜器上几个字的金文,像家族族徽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手写体,金文看作印刷体。
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金文进行搜索、著录和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甲骨占卜渐渐成为记忆。
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时,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利簋(guǐ):通过里面的铭文,结合史书之后,确定了“武王克商”的年份——公元前1046年。
在叫“何尊”的青铜酒器里铸有122字的铭文,人们在铭文中发现了“中国”两字,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参看纪录片“何以中国”的“中国”两字)
中国:“国中”之意,全国之中,土地之中。
西周的青铜器逐渐以平实简朴,取代了商超的狞厉神秘,铭文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使用,更是一种礼器(夏商周都是)。
为什么把青铜器做得那么好,花纹那么漂亮?就是希望通过青铜器作为一个中介,沟通人和上帝之间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点都是在西周开始的。
在西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中国人几千年来遵循的人伦关系,也在那时被强化。今天中国经典,所谓诗书礼乐,包括周易,都是在西周产生的。西周是一个中国礼乐制度、中国礼乐文化奠基的时期。
殷人尚鬼,周人尚礼。
社会的繁荣大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这一时期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明显增多,尤其是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中取得优势性地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形声字在战国末期已经达到了80%,就是在那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和我们后来的文字没有太大区别了。
青铜器刚出炉时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那才是青铜器最本质的颜色。
周幽王被杀骊山,平王东迁后,东周开始了。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秦国占着的是西周老家,所以当地流行西周的文字,一路传下来变化比较小。
像东方和楚国虽然也是继承下来了,但各个地方乱造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统称“战国文字”。王国维将其分为东土文字和西土文字。
西土文字: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称为“籀(zhòu)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袭西周金文,所以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
东土文字: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
最明显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在六国中,楚国独树一帜。
楚国没有对中原、中央王朝的依赖性,所以胆子比较大,带来文化上的气魄也是非常宏大。各种宗教、音乐、传说、包括赋诗。
在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文化浸润中,楚国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并创制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
鸟:就是凤凰,楚国的一种图腾,完全是一种美术字了。
到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
文字异形:同样还是这些字,但写法上有点不一样,有些“异写”,有些“异构”。但最重要的不同,还是风格上的不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余枚竹简。
它的出土,让人们看到字体演变的关键环节。
战国中后期,竹简、帛书的手写体文字占到主导地位,它们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时,文字不再被统治者和贵族所垄断,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产生,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后世的历史。
就在不同材质、各种形体的文字层出不穷之时,铁器出现。历经约1500余年,青铜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金文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东方诸国混战之时,秦国崛起。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对当时的秦国文字统一整理,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六国文字全部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
这次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就是“书同文”。《峄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峄山刻石》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得当,有人评价为“画如铁石,千军强弩”。
与石鼓文相比,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显简化。
“书同文”的政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划化运动,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后世虽经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第四集 隶形天下
一堆考古(秦简)证明秦始皇一统天下推行了小篆,也承认了隶书。
在他的时代,秦隶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使用。
汉字一直有两种or两系,一种比较正规的写法,一种比较草率的写法。
草率的写法往往比较前卫,草率的写法也往往会诞生一种新体。
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漫长而艰辛,它不仅孕育在日常草率的笔法中,更与社会发展、时代变革息息相关。
因为字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完全像图画似的用线条描画就会很慢。所以书写的加快,就造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演进,就有了隶变。
(eg “黑夫”和“惊”的家属简短而仓促,却蕴含着隶变的潜流)
据考古材料,把隶书的时间推到了战国中期,保守点说战国晚期应该是没问题的(有充分依据)。
李斯推小篆,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主要因为它的构成是线条,描画起来就很慢。
从隶书开始我们称为“今文字”,隶书开始出现了笔画。
笔画是有起有落,而且有书写顺序,书写就加快。
主观上想用小篆来统一,实际真正推开、真正统一全国用字的还是隶书。
到汉代,隶变慢慢从量变到质变。
就变成隶书的一种面目了,就是汉隶,也叫“八分”。
汉隶延续至今,与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隶书的盘曲圆转,字体扁方平整。
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的隶书还属于古隶阶段。汉武帝以后,慢慢演变出新的隶体,即后世所谓“八分”。
为建立“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体系,汉武帝在太学(国立大学)设“五经博士”传播儒家经典。
但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五经”书籍几乎在秦火中消失殆尽。汉代就没有经书了,就叫下面官员想办法找会经书的人。
Eg.《尚书》就叫晁(cháo)错找着一个秦代老博士,请他背《尚书》原文。晁错就在那抄,用汉代隶书抄。
与此同时,另一版本经书也在传。公元前154年,在曲阜一堵墙里发现了几本经书,据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fù)秘密藏入墙内的,后世称这堵墙为“鲁壁”。
鲁壁藏书称为古文经典:用战国文字抄的。
今文经典:汉代隶书抄写的儒家典籍。
但鲁壁藏书中的字体几乎无人能识。那怎么办?《说文解字》来了。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以小篆为字头。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字典。对汉字系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说文解字》体现了汉字学全部的精神,第一次把六书做了定义,很重要的是把每一个汉字都用“六书”解释了一遍,用“六书”把字的字理全部勾画了出来。
它的作者许慎被称为“字圣”。《说文解字》耗费了许慎毕生的精力,当书稿完成时,他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
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商代的、西周的金文,跟我们现在的隶书和楷书,就隔着段了。因为《说文解字》有小篆的基础,小篆时中间一个阶梯,承上启下。
在它以前不可能有这样的书,在它以后也不会有了。所以叫“千古一书”。
太学在东汉时达到鼎盛。
公元184年,太学门前变得异乎寻常地拥堵。据说每天有超过一千辆车子在太学门前停留观望。他们观望的时学府门前的一块块石碑——《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上面刻写的是《尚书》《论语》等儒学著作。作为标准官方字体,《熹平石经》成为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代表。
东汉中晚期,碑文化骤然兴起,石刻文字基本完成了隶变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隶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写法,篆书以纵向取势,隶书以横向取势,这样走下来,纵横全有了,所以形成了方块字。
隶变产生影响很大,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也是在隶变过程中产生的,形态更丰富,写起来更加有节奏感。方块字实际上就是隶变过程当中形成。
第五集 挥毫千秋
公元105年,担任汉和帝尚方令的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基础上,用树枝、破渔网、麻头等作原料,制造出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
汉末以前,在竹简上写字。简窄,无法任意挥洒。绢帛又太贵了。
发明纸后,汉字以此跨越了千年的简帛时代,让笔墨的气息不经意中添加了灵动与潇洒。
纸面积比简大,可以舒展,其它载体未能和水墨发生一种反应。枯涩浓墨,只有纸能做到这一点。
楷、行、草,是几乎同时从隶书脱胎演变出来的。
楷书,后来作为官方正式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再衍生出新的字体。
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基本完成了它的演变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
王羲之……
北碑……
唐代:
唐兰先生说:汉字规范、汉字整理,历史上有两次。
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小篆来统一。
第二次是唐明皇,他有《文字开元音义》,确定楷书要成为正统。
在这次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汉字规范化运动中,还有一本书《干禄字书》。
(干禄:作为追求功名需要用的文字规范的这种书)
要做官,要通过科举。要用过科举,字首先要写得规范。
《干禄字书》的作者,是颜元孙(他远祖颜回,侄子是颜真卿)。
这部书中,颜元孙第一次明确地将汉字分为“正”、“通”、“俗”三体,并指出每一体的使用场合。
(通行字也是可以用的,比较宽容;俗体字,不是很提倡)
过去许慎《说文解字》是作为小篆的规范,到了楷书代表就是《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无疑为汉字的规范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但真正使《干禄字书》发挥作用的是侄子颜真卿。
任何一种抽象的字体必须以名家书法为依托。而颜体正是以这种完全的结合,为楷书的最终成熟提供了范本。
颜真卿66岁时亲自以小楷抄写伯父的《干禄字书》,并请人摹刻上石。
唐朝有有一种要吞吐宇内、征服八荒的气概。
狂草的兴起,就是在这个氛围下出来的。
他们所要追求的不是一种书斋里面的表现。
张旭《断千字文》,张旭也被称为“颠张”。
韩愈认为,张旭是想把天地的可喜可愕,以及自己内心的忧伤、欢乐融为一体,都寄托到草书中去。
每一种字体都有一些杰出人士(代表),(这些人)希望建立自己这个时代的新风格。
狂草有、篆书有、隶书有、楷书有、行书有,都有。
这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字体全面发展,并且各种字体都有自己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的兴盛局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像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写卷,是最普通的抄书手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手抄的),文献典籍的制作整理,都要依靠手工抄写。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中后期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
唐代书法的繁荣,尤其是楷书的繁荣,是由庞大的文教机构中的不知名抄书手,以及寺庙中的经生(甚至一些文人在考试入学之前也当过手书写)和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们,共同构建起来的。
第六集
过去一百年,汉字的简化。
汉字的信息化。直到好像60年代,我们还在用铅字印刷术。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七集 方正流长
1、契丹文:
武则天无字碑上部有字(后世人留的),无人认得。
1922年《契丹哀册》出土(哀册就相对于皇室的墓志铭,普通人叫墓志铭,皇室叫“哀册),与无字碑上的字,一下子比对出来了。
2、西夏文:
仿照汉字,
1036年,西下开过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笔画繁多,结构繁杂。(这部分可参看《神秘的西夏》)
比如“渴”怎么造字?——口中无水
口+水+无
但汉字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它与西夏文同时并有,知道王朝的结束。
3、日文、韩文等:
在日本,到5、6世纪都用汉字。
到6世纪,由于两国文化交流比较多了,中国的汉学在日本形成高潮。日本来中国的使节,书信啥的都是漂亮的中文。遣唐使在长安学习唐文化的同时,也潜心研究汉字。
据传,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结合汉字创制了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
假名:日本自己制造的文字。日本对中文叫“真名”。
空海(弘法大师)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
空海在唐朝精研书法,借鉴草书形成新的字母形式,创制了平假名。
其实,平假名确实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但并非空海一人所创。它早期为女性女性专用。由于宫廷女人吵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着写着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就成为”平假名”。
学习汉字的日本宫廷子弟或考上的大学的精英,为了将汉字念成日本本国固有语音,在汉字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形成的各种助词与记号,就形成了后来的“片假名”。
虽然无法确定究竟是谁讲汉字改造为日本的文字,但是庞大的遣唐使团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朝鲜文字原来一直用汉字,只不过加上它们自己的读音,叫做“吏读“。
越南也是在秦代时就与中国有往来了,他们一直用汉文作为他们的文字,到后来才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叫“字喃”。
这些国家如今都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他们语言中仍明显留有汉字痕迹。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来的汉字词组组成,已融入他们本土文化中。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传承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古文字。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第一集
只记得宁夏贺兰山岩画了
专家说:“不敢说这是文字,但也不敢说这不是文字。”
第二集 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发现有4000个左右单字,已解读的不到2000个。
(殷墟博物馆)
甲骨文里很重要的一个字:贞。
贞人:大致可以理解为“作为商王的代言人问卜”。
商王朝是一个鬼神观念强化的时代。
用甲骨占卜并刻卜辞,是商朝王室和贵族的一种特权。
所有事情都要占卜。
但商朝肯定有别的、主要的书写方式——竹木简。竹木简虽然没有挖到,但甲骨文中找到了线索,已有“作册”这个吏官名称了。
甲骨文的“笔”字,就是一只手和一只毛笔。
也有发现朱砂迹写的字在甲骨上。所以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是当时主要的书写方式。
商代文字同以后小篆等文字比较,文字部件比较自由,同时一字可使用不同部件,同一部件也可以有繁简不同,而且字形书写方向也不固定。比如甲骨文“水”就有几种写法。所以甲骨文书写也不是很规范的。
第三集 金文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又称钟鼎文。
金文单字3722个,已识2420个。(商朝已有,但一个鼎上面大概就几个字,西周时候字多了。商代青铜器上几个字的金文,像家族族徽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手写体,金文看作印刷体。
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金文进行搜索、著录和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甲骨占卜渐渐成为记忆。
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时,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利簋(guǐ):通过里面的铭文,结合史书之后,确定了“武王克商”的年份——公元前1046年。
在叫“何尊”的青铜酒器里铸有122字的铭文,人们在铭文中发现了“中国”两字,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参看纪录片“何以中国”的“中国”两字)
中国:“国中”之意,全国之中,土地之中。
西周的青铜器逐渐以平实简朴,取代了商超的狞厉神秘,铭文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使用,更是一种礼器(夏商周都是)。
为什么把青铜器做得那么好,花纹那么漂亮?就是希望通过青铜器作为一个中介,沟通人和上帝之间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点都是在西周开始的。
在西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中国人几千年来遵循的人伦关系,也在那时被强化。今天中国经典,所谓诗书礼乐,包括周易,都是在西周产生的。西周是一个中国礼乐制度、中国礼乐文化奠基的时期。
殷人尚鬼,周人尚礼。
社会的繁荣大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这一时期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明显增多,尤其是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中取得优势性地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形声字在战国末期已经达到了80%,就是在那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和我们后来的文字没有太大区别了。
青铜器刚出炉时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那才是青铜器最本质的颜色。
周幽王被杀骊山,平王东迁后,东周开始了。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秦国占着的是西周老家,所以当地流行西周的文字,一路传下来变化比较小。
像东方和楚国虽然也是继承下来了,但各个地方乱造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统称“战国文字”。王国维将其分为东土文字和西土文字。
西土文字: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称为“籀(zhòu)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袭西周金文,所以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
东土文字: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
最明显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在六国中,楚国独树一帜。
楚国没有对中原、中央王朝的依赖性,所以胆子比较大,带来文化上的气魄也是非常宏大。各种宗教、音乐、传说、包括赋诗。
在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文化浸润中,楚国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并创制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
鸟:就是凤凰,楚国的一种图腾,完全是一种美术字了。
到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
文字异形:同样还是这些字,但写法上有点不一样,有些“异写”,有些“异构”。但最重要的不同,还是风格上的不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余枚竹简。
它的出土,让人们看到字体演变的关键环节。
战国中后期,竹简、帛书的手写体文字占到主导地位,它们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时,文字不再被统治者和贵族所垄断,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产生,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后世的历史。
就在不同材质、各种形体的文字层出不穷之时,铁器出现。历经约1500余年,青铜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金文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东方诸国混战之时,秦国崛起。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对当时的秦国文字统一整理,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六国文字全部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
这次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就是“书同文”。《峄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峄山刻石》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得当,有人评价为“画如铁石,千军强弩”。
与石鼓文相比,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显简化。
“书同文”的政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划化运动,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后世虽经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第四集 隶形天下
一堆考古(秦简)证明秦始皇一统天下推行了小篆,也承认了隶书。
在他的时代,秦隶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使用。
汉字一直有两种or两系,一种比较正规的写法,一种比较草率的写法。
草率的写法往往比较前卫,草率的写法也往往会诞生一种新体。
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漫长而艰辛,它不仅孕育在日常草率的笔法中,更与社会发展、时代变革息息相关。
因为字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完全像图画似的用线条描画就会很慢。所以书写的加快,就造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演进,就有了隶变。
(eg “黑夫”和“惊”的家属简短而仓促,却蕴含着隶变的潜流)
据考古材料,把隶书的时间推到了战国中期,保守点说战国晚期应该是没问题的(有充分依据)。
李斯推小篆,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主要因为它的构成是线条,描画起来就很慢。
从隶书开始我们称为“今文字”,隶书开始出现了笔画。
笔画是有起有落,而且有书写顺序,书写就加快。
主观上想用小篆来统一,实际真正推开、真正统一全国用字的还是隶书。
到汉代,隶变慢慢从量变到质变。
就变成隶书的一种面目了,就是汉隶,也叫“八分”。
汉隶延续至今,与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隶书的盘曲圆转,字体扁方平整。
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的隶书还属于古隶阶段。汉武帝以后,慢慢演变出新的隶体,即后世所谓“八分”。
为建立“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体系,汉武帝在太学(国立大学)设“五经博士”传播儒家经典。
但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五经”书籍几乎在秦火中消失殆尽。汉代就没有经书了,就叫下面官员想办法找会经书的人。
Eg.《尚书》就叫晁(cháo)错找着一个秦代老博士,请他背《尚书》原文。晁错就在那抄,用汉代隶书抄。
与此同时,另一版本经书也在传。公元前154年,在曲阜一堵墙里发现了几本经书,据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fù)秘密藏入墙内的,后世称这堵墙为“鲁壁”。
鲁壁藏书称为古文经典:用战国文字抄的。
今文经典:汉代隶书抄写的儒家典籍。
但鲁壁藏书中的字体几乎无人能识。那怎么办?《说文解字》来了。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以小篆为字头。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字典。对汉字系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说文解字》体现了汉字学全部的精神,第一次把六书做了定义,很重要的是把每一个汉字都用“六书”解释了一遍,用“六书”把字的字理全部勾画了出来。
它的作者许慎被称为“字圣”。《说文解字》耗费了许慎毕生的精力,当书稿完成时,他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
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商代的、西周的金文,跟我们现在的隶书和楷书,就隔着段了。因为《说文解字》有小篆的基础,小篆时中间一个阶梯,承上启下。
在它以前不可能有这样的书,在它以后也不会有了。所以叫“千古一书”。
太学在东汉时达到鼎盛。
公元184年,太学门前变得异乎寻常地拥堵。据说每天有超过一千辆车子在太学门前停留观望。他们观望的时学府门前的一块块石碑——《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上面刻写的是《尚书》《论语》等儒学著作。作为标准官方字体,《熹平石经》成为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代表。
东汉中晚期,碑文化骤然兴起,石刻文字基本完成了隶变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隶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写法,篆书以纵向取势,隶书以横向取势,这样走下来,纵横全有了,所以形成了方块字。
隶变产生影响很大,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也是在隶变过程中产生的,形态更丰富,写起来更加有节奏感。方块字实际上就是隶变过程当中形成。
第五集 挥毫千秋
公元105年,担任汉和帝尚方令的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基础上,用树枝、破渔网、麻头等作原料,制造出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
汉末以前,在竹简上写字。简窄,无法任意挥洒。绢帛又太贵了。
发明纸后,汉字以此跨越了千年的简帛时代,让笔墨的气息不经意中添加了灵动与潇洒。
纸面积比简大,可以舒展,其它载体未能和水墨发生一种反应。枯涩浓墨,只有纸能做到这一点。
楷、行、草,是几乎同时从隶书脱胎演变出来的。
楷书,后来作为官方正式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再衍生出新的字体。
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基本完成了它的演变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
王羲之……
北碑……
唐代:
唐兰先生说:汉字规范、汉字整理,历史上有两次。
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小篆来统一。
第二次是唐明皇,他有《文字开元音义》,确定楷书要成为正统。
在这次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汉字规范化运动中,还有一本书《干禄字书》。
(干禄:作为追求功名需要用的文字规范的这种书)
要做官,要通过科举。要用过科举,字首先要写得规范。
《干禄字书》的作者,是颜元孙(他远祖颜回,侄子是颜真卿)。
这部书中,颜元孙第一次明确地将汉字分为“正”、“通”、“俗”三体,并指出每一体的使用场合。
(通行字也是可以用的,比较宽容;俗体字,不是很提倡)
过去许慎《说文解字》是作为小篆的规范,到了楷书代表就是《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无疑为汉字的规范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但真正使《干禄字书》发挥作用的是侄子颜真卿。
任何一种抽象的字体必须以名家书法为依托。而颜体正是以这种完全的结合,为楷书的最终成熟提供了范本。
颜真卿66岁时亲自以小楷抄写伯父的《干禄字书》,并请人摹刻上石。
唐朝有有一种要吞吐宇内、征服八荒的气概。
狂草的兴起,就是在这个氛围下出来的。
他们所要追求的不是一种书斋里面的表现。
张旭《断千字文》,张旭也被称为“颠张”。
韩愈认为,张旭是想把天地的可喜可愕,以及自己内心的忧伤、欢乐融为一体,都寄托到草书中去。
每一种字体都有一些杰出人士(代表),(这些人)希望建立自己这个时代的新风格。
狂草有、篆书有、隶书有、楷书有、行书有,都有。
这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字体全面发展,并且各种字体都有自己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的兴盛局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像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写卷,是最普通的抄书手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手抄的),文献典籍的制作整理,都要依靠手工抄写。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中后期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
唐代书法的繁荣,尤其是楷书的繁荣,是由庞大的文教机构中的不知名抄书手,以及寺庙中的经生(甚至一些文人在考试入学之前也当过手书写)和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们,共同构建起来的。
第六集
过去一百年,汉字的简化。
汉字的信息化。直到好像60年代,我们还在用铅字印刷术。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七集 方正流长
1、契丹文:
武则天无字碑上部有字(后世人留的),无人认得。
1922年《契丹哀册》出土(哀册就相对于皇室的墓志铭,普通人叫墓志铭,皇室叫“哀册),与无字碑上的字,一下子比对出来了。
2、西夏文:
仿照汉字,
1036年,西下开过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笔画繁多,结构繁杂。(这部分可参看《神秘的西夏》)
比如“渴”怎么造字?——口中无水
口+水+无
但汉字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它与西夏文同时并有,知道王朝的结束。
3、日文、韩文等:
在日本,到5、6世纪都用汉字。
到6世纪,由于两国文化交流比较多了,中国的汉学在日本形成高潮。日本来中国的使节,书信啥的都是漂亮的中文。遣唐使在长安学习唐文化的同时,也潜心研究汉字。
据传,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结合汉字创制了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
假名:日本自己制造的文字。日本对中文叫“真名”。
空海(弘法大师)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
空海在唐朝精研书法,借鉴草书形成新的字母形式,创制了平假名。
其实,平假名确实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但并非空海一人所创。它早期为女性女性专用。由于宫廷女人吵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着写着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就成为”平假名”。
学习汉字的日本宫廷子弟或考上的大学的精英,为了将汉字念成日本本国固有语音,在汉字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形成的各种助词与记号,就形成了后来的“片假名”。
虽然无法确定究竟是谁讲汉字改造为日本的文字,但是庞大的遣唐使团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朝鲜文字原来一直用汉字,只不过加上它们自己的读音,叫做“吏读“。
越南也是在秦代时就与中国有往来了,他们一直用汉文作为他们的文字,到后来才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叫“字喃”。
这些国家如今都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他们语言中仍明显留有汉字痕迹。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来的汉字词组组成,已融入他们本土文化中。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传承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