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内详
类型:纪录片纪录导演:MattRudge状态:HD年份:2013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豆瓣:8.3分热度:472 ℃时间:2023-09-28 09:38:29
代孕一个孩子,足月生产,孕母会得到八千美元,如果是双胞胎,孕母将得到1万美元,跟代孕者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patel医生穿着打扮华丽又漂亮,有自己的大房子,并且打算投入600万美元再建一个代孕的“安乐窝”。
np觉得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还说不否认有伤痛,但是95%的孕母不会有真正的痛苦,她认为代孕行业给代孕者带来了收入,同时满足了一些想要孩子的夫妇的愿望——双赢,却没有谈及代孕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和代孕交易的风险。
n当然p也做了一些帮助女性的事,比如帮助代孕者学习某种技能,给代孕者一些理财建议,但是她的种种表现,总让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善的资本家挤出的鳄鱼的眼泪,善良对于资本家而言,大概只是一种安抚工人的手段。
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在打开纪录片之前,我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代孕母亲的身份,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我忽然陷入一种恐慌,如果自己就是那个求子多年的母亲,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顶住周遭的压力,压抑自身的渴望?又如果,这个过程是合法的,大多数人包括代孕者本人也都觉得无所谓,我是否还能坚信这是一种残酷的剥削不动摇?这一刻的警觉,来自对久病求子的母亲怀抱婴儿那一刻的共情。
事不临头,说绝不会把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实在太容易。我不想指责,只想清醒。
一个疯狂求子的母亲,一个想要赚钱的女人,一个搭桥牵线的女医,似乎这种供需关系很合理,又情出自愿,为何诡异?其实我们如果顺从大脑惯性,很容易过度追因究果,简化真实世界,会误以为,只要有需要就应该供给。
代孕合法和毒品除罪有很相似的属性,就是真正荼毒的不是我们这一代,而是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1996年,加州成为灯塔国首个准许使用药用大麻的州;刚过25年,大麻尚未合法的州就只剩下4个,11个州可用于娱乐;去年全美支持合法化的成人有68%,而1969年这项调查结果只有12%;俄勒冈州更是通过一级持有毒品除罪化,通过率也是压倒性的。所以这种需求,满足下去有尽头吗?
前年我还住加州,有一晚夜钓,海边真的臭翻天,当下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好腌臜的“快乐”……同样的,片子看到末尾,看着狂喜的求子者,那一刻的感受只有——好凉薄的“幸福”……
片中最讽刺的一幕,是女医生自豪地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想帮助这些女性上进;最悲凉的一刻是,近百个代孕中的妈妈齐齐赞同自己就是想要这种上进。
八千美金,九个月,一周222刀,一个女人全身心的付出;袋鼠国公民光疫情失业救济金每周就可以领424刀(550澳币)。
看着买卖双方会面时的场景,真的很像奴隶交易——“如果她足够强壮可以怀俩”。有位代孕母亲生子后流着泪说“有点失落”,说失落实在是太轻了,这种“自愿”被奴役的“选择”,简直不能更惨了。
说到底这种产业真正仰赖的,是人类极强的自愈能力,不管是身还是心,这些代孕母亲总能为自己找到最简洁的途径抚平创伤,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想知道她们在痛。想想看,如果代孕者的折损率极高,身体损伤、精神损失又全部要赔付,那么这位医者,还会这么热衷于这份“功德”吗?
那位信徒,为了脱“罪”,举了若是有人天生眼疾,也会允许人家矫正视力的例子。可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受罪,和让他人为了你的幸福而受罪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吗?
伴侣和孩子,不可视作商品,不能说缺媳妇儿就买一个媳妇儿,缺孩子就买一个孩子。像器官捐赠,无偿可以,付费绝对不行,因为一定滋生出肮脏的产业链。
孩子不是商品,更不是人生必需品,放下执念才是关键。
哪怕医生坚信95%的代孕者都不会留恋孩子,但片子里没有一个喜笑颜开的产妇,只有欢天喜地领回钱和妻子的丈夫;欢天喜地接受钱和感激的医师;欢天喜地用钱换了孩子的求子夫妇。
这部片子哪怕基调再明显、再幽暗,也有很多残酷揭示不出来。中途如果买方后悔了呢?不继续付钱了呢?拿不到合法身份呢?产妇亡故呢?之后,怎么办?
大可以说,印度是个奇葩的存在。但是,看看这些代孕妈妈的需求——买房子、养家,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这不眼熟吗?这种悲欢遥远吗?庚子一年,我们的「暗黙知」又增加了许多,其中一条很显眼,就是不论我们多自律,只要世界还在混乱,我们就很难不被“感染”。
有天一对夫妇来找帕特尔医生希望她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人做试管婴儿的代孕,帕特尔医生发现整个印度居然没有从事代孕的女性,也没有这个产业。最后这对夫妇让男方的母亲代为怀孕,由祖母怀胎九月把孙女生了下来。这在印度掀起了轩然大波,伦理批评,道德质疑,死亡威胁蜂拥而来。不过帕特尔医生却在其中看到了机会:为什么不把这做大呢?
在帕特尔医生的观念里面,“代孕是一位女性帮助另一位女性的行为。只有这两位女性之间才能感受到这有多么的特殊和不易。”她这样和代孕母亲介绍她们要做的工作,“你就像是主人招待九个月客人,等时间到了你要欢乐的把他们送走。你要明白孩子并不是你的。”
到2015年10月为止,总共有超过一千个代孕的孩子在她的诊所里诞生。
《代孕者》这部纪录片从帕特尔医生的角度记录了她诊所里面代孕女子的日常,更多的是讨论为什么帕特尔医生觉得她正在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以及代孕对于那些代孕母亲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几乎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代孕女性都是二十多到三十多岁,已经有过一两个孩子。她们做一次测试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孕母能够获得75美金,如果成功怀上孩子前三个月能够拿到600美金,过三个月再拿600美金,而六个月以后无论孩子是否能够成功出生她们都能够拿走8000美金。她们的日常就是在帕特尔医生的诊所里面吃饭睡觉修养,纪录片的开头一个女子说,“在家里有无尽的家务活等着我,在这儿日子就显得无聊了起来。” 为了一个孩子,一对寻求代孕的夫妇会总共付给帕特尔医生2万8至3万美金。
如果从西方视角或者说富裕国家的视角来看,这部纪录片展示出来的是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的东西。寻求代孕的顾客像挑剔牲口一样挑剔孕母,他们会评判孕母的身材体型,对她们之前怀胎几个月生下来的孩子到底有多大是否健康也会仔细询问。而有个顾客会一意孤行的强制想要双胞胎,或者生完一个又想再让代孕生一个。在合同法的课上大家讨论到政策角度是否应该开放代孕合法化,或者说代孕合同到底是否应该有效时,最多的关注点仍然是“人权和道德”。
“女性身体商品化”是一个可以从双面探讨的问题,从正面来说,如果女性有绝对的自主权应该也有权力觉得是否贩卖自己的身体;从反面来说,这是对女性的贬低和物化,对女性作为群体来说有着负面的影响。
但是看了这部纪录片才是深刻的感受到,“女性拥有自主权”这句话在我们眼里可能是樊胜美不给家里寄钱,女性要自主选择岗位和职业,或者是决定是否结婚而不受社会观点的影响控制。但是在印度,那些从小就被包办婚姻,被丈夫毒打还要给他送钱,因为是女孩就不受教育而辍学的女性眼里,代孕获得的钱可以让她们有勇气和丈夫离婚,有能力给自己买一套房子给自己和女儿居住,甚至还可以送自己的孩子去英语学校走上摆脱贫穷的第一步。
“我做孕母就是为了让我的女儿不再给别人做代孕。”
帕特尔医生说,“我自诩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不仅让这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来赚钱,我还教她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她替代孕女子们开人生第一次的银行账户,告诉她们定期存款是什么,替她们做好所有的文件。她在每周的诊所集会里面告诉代孕女性们,“你们不可能一辈子做代孕,这只是你们漫长人生中的一年,我希望以后你们可以通过这笔钱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她教她们谋生的技能,也教她们应该脱离渣男的掌控。
为什么通过做一次代孕这些女性就突然有了反抗的资本和权力呢?因为印度的贫穷让人难以想象。当地的男性一个月平均工资是四十美金,而他们一般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七八口人。所以八千美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巨款,完全可以给自己买一套赖以安身的房子。看影片的时候我问男朋友,“我简直不敢相信真的有那么贫穷的地方。”他说,“这还算好的了,在中国给六万块钱包吃住一年生一个孩子,也是有人做的。”
有时候开玩笑会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是更多情况下是富裕限制了我们对贫穷的想象力。豆瓣上很多评论还是在探讨道德尊严的问题,只有一条ID是Finch的豆友写的非常戳中我,“ 穷人只想要口饭吃,精英却是满口的道德。生存高于尊严,认为尊严高于生存的人大部分都是没生存压力的人。当然,话语权在精英这里,同情权和鄙视权也在精英这里。 ”
读黑人文学的时候会被很多情节震惊,比如带着孩子逃走的母亲在奴隶主追来的时候会选择先杀死孩子再自杀,“我不会让孩子再重复我的命运。” 而在这里帕特尔医生也算是提供了另一种让这些女性和她们的后代逃脱的途径,“我希望我的女儿不用再给别人做代孕。”
2015年印度通过文件禁止替外国人代孕产业,现在还有一部完全禁止商业代孕的法案正在等待通过。
标榜女权,却在压榨女性。
所有受益者都是刽子手,而代孕者是牺牲品。
28000美金,代孕者得到8000。
印度女性真苦啊。在阶级和贫富差距如此巨大的地方发展代孕,就是把女性推入更绝望的深渊。这些代孕者拿到钱后做什么?大多给孩子上学,为家庭买房子,鲜见为了自己的。也是,有什么办法呢?
代孕者挺着大肚子弯腰要去亲吻医生的脚;得知自己怀孕之后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些画面让我如鲠在喉。
新生儿的降生伴随着巨大的喜悦,但片子里的每次生产,亲生父母的欣喜若狂都让我恶寒。所有的人都想好了托辞来为自己开脱。我努力了好久只想要一个孩子,是上天不公让我失去了这样的机会,生病了可以治所以不能剥夺我们要孩子的权利。做代孕妈妈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她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还教授代孕者技能,这是多么的人道啊。
明明是为了一己私欲。明明是以行善之名行压榨之事。子宫是什么?是钱啊。
妻子在生下别人家孩子之后怅然若失,而丈夫在开心地畅想未来,钱有了,妻子也要回家了,一切会变得很好很好。哪里有什么设身处地,这只是你一个人的痛苦。回家之后,妻子看着玩耍的小女儿,说,以后不希望她去做代孕。
一声叹息。
生而为女,我很抱歉。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美之壶 赠予他人的花束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代孕一个孩子,足月生产,孕母会得到八千美元,如果是双胞胎,孕母将得到1万美元,跟代孕者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patel医生穿着打扮华丽又漂亮,有自己的大房子,并且打算投入600万美元再建一个代孕的“安乐窝”。
np觉得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还说不否认有伤痛,但是95%的孕母不会有真正的痛苦,她认为代孕行业给代孕者带来了收入,同时满足了一些想要孩子的夫妇的愿望——双赢,却没有谈及代孕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和代孕交易的风险。
n当然p也做了一些帮助女性的事,比如帮助代孕者学习某种技能,给代孕者一些理财建议,但是她的种种表现,总让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善的资本家挤出的鳄鱼的眼泪,善良对于资本家而言,大概只是一种安抚工人的手段。
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在打开纪录片之前,我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代孕母亲的身份,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我忽然陷入一种恐慌,如果自己就是那个求子多年的母亲,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顶住周遭的压力,压抑自身的渴望?又如果,这个过程是合法的,大多数人包括代孕者本人也都觉得无所谓,我是否还能坚信这是一种残酷的剥削不动摇?这一刻的警觉,来自对久病求子的母亲怀抱婴儿那一刻的共情。
事不临头,说绝不会把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实在太容易。我不想指责,只想清醒。
一个疯狂求子的母亲,一个想要赚钱的女人,一个搭桥牵线的女医,似乎这种供需关系很合理,又情出自愿,为何诡异?其实我们如果顺从大脑惯性,很容易过度追因究果,简化真实世界,会误以为,只要有需要就应该供给。
代孕合法和毒品除罪有很相似的属性,就是真正荼毒的不是我们这一代,而是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1996年,加州成为灯塔国首个准许使用药用大麻的州;刚过25年,大麻尚未合法的州就只剩下4个,11个州可用于娱乐;去年全美支持合法化的成人有68%,而1969年这项调查结果只有12%;俄勒冈州更是通过一级持有毒品除罪化,通过率也是压倒性的。所以这种需求,满足下去有尽头吗?
前年我还住加州,有一晚夜钓,海边真的臭翻天,当下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好腌臜的“快乐”……同样的,片子看到末尾,看着狂喜的求子者,那一刻的感受只有——好凉薄的“幸福”……
片中最讽刺的一幕,是女医生自豪地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想帮助这些女性上进;最悲凉的一刻是,近百个代孕中的妈妈齐齐赞同自己就是想要这种上进。
八千美金,九个月,一周222刀,一个女人全身心的付出;袋鼠国公民光疫情失业救济金每周就可以领424刀(550澳币)。
看着买卖双方会面时的场景,真的很像奴隶交易——“如果她足够强壮可以怀俩”。有位代孕母亲生子后流着泪说“有点失落”,说失落实在是太轻了,这种“自愿”被奴役的“选择”,简直不能更惨了。
说到底这种产业真正仰赖的,是人类极强的自愈能力,不管是身还是心,这些代孕母亲总能为自己找到最简洁的途径抚平创伤,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想知道她们在痛。想想看,如果代孕者的折损率极高,身体损伤、精神损失又全部要赔付,那么这位医者,还会这么热衷于这份“功德”吗?
那位信徒,为了脱“罪”,举了若是有人天生眼疾,也会允许人家矫正视力的例子。可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受罪,和让他人为了你的幸福而受罪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吗?
伴侣和孩子,不可视作商品,不能说缺媳妇儿就买一个媳妇儿,缺孩子就买一个孩子。像器官捐赠,无偿可以,付费绝对不行,因为一定滋生出肮脏的产业链。
孩子不是商品,更不是人生必需品,放下执念才是关键。
哪怕医生坚信95%的代孕者都不会留恋孩子,但片子里没有一个喜笑颜开的产妇,只有欢天喜地领回钱和妻子的丈夫;欢天喜地接受钱和感激的医师;欢天喜地用钱换了孩子的求子夫妇。
这部片子哪怕基调再明显、再幽暗,也有很多残酷揭示不出来。中途如果买方后悔了呢?不继续付钱了呢?拿不到合法身份呢?产妇亡故呢?之后,怎么办?
大可以说,印度是个奇葩的存在。但是,看看这些代孕妈妈的需求——买房子、养家,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这不眼熟吗?这种悲欢遥远吗?庚子一年,我们的「暗黙知」又增加了许多,其中一条很显眼,就是不论我们多自律,只要世界还在混乱,我们就很难不被“感染”。
有天一对夫妇来找帕特尔医生希望她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人做试管婴儿的代孕,帕特尔医生发现整个印度居然没有从事代孕的女性,也没有这个产业。最后这对夫妇让男方的母亲代为怀孕,由祖母怀胎九月把孙女生了下来。这在印度掀起了轩然大波,伦理批评,道德质疑,死亡威胁蜂拥而来。不过帕特尔医生却在其中看到了机会:为什么不把这做大呢?
在帕特尔医生的观念里面,“代孕是一位女性帮助另一位女性的行为。只有这两位女性之间才能感受到这有多么的特殊和不易。”她这样和代孕母亲介绍她们要做的工作,“你就像是主人招待九个月客人,等时间到了你要欢乐的把他们送走。你要明白孩子并不是你的。”
到2015年10月为止,总共有超过一千个代孕的孩子在她的诊所里诞生。
《代孕者》这部纪录片从帕特尔医生的角度记录了她诊所里面代孕女子的日常,更多的是讨论为什么帕特尔医生觉得她正在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以及代孕对于那些代孕母亲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几乎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代孕女性都是二十多到三十多岁,已经有过一两个孩子。她们做一次测试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孕母能够获得75美金,如果成功怀上孩子前三个月能够拿到600美金,过三个月再拿600美金,而六个月以后无论孩子是否能够成功出生她们都能够拿走8000美金。她们的日常就是在帕特尔医生的诊所里面吃饭睡觉修养,纪录片的开头一个女子说,“在家里有无尽的家务活等着我,在这儿日子就显得无聊了起来。” 为了一个孩子,一对寻求代孕的夫妇会总共付给帕特尔医生2万8至3万美金。
如果从西方视角或者说富裕国家的视角来看,这部纪录片展示出来的是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的东西。寻求代孕的顾客像挑剔牲口一样挑剔孕母,他们会评判孕母的身材体型,对她们之前怀胎几个月生下来的孩子到底有多大是否健康也会仔细询问。而有个顾客会一意孤行的强制想要双胞胎,或者生完一个又想再让代孕生一个。在合同法的课上大家讨论到政策角度是否应该开放代孕合法化,或者说代孕合同到底是否应该有效时,最多的关注点仍然是“人权和道德”。
“女性身体商品化”是一个可以从双面探讨的问题,从正面来说,如果女性有绝对的自主权应该也有权力觉得是否贩卖自己的身体;从反面来说,这是对女性的贬低和物化,对女性作为群体来说有着负面的影响。
但是看了这部纪录片才是深刻的感受到,“女性拥有自主权”这句话在我们眼里可能是樊胜美不给家里寄钱,女性要自主选择岗位和职业,或者是决定是否结婚而不受社会观点的影响控制。但是在印度,那些从小就被包办婚姻,被丈夫毒打还要给他送钱,因为是女孩就不受教育而辍学的女性眼里,代孕获得的钱可以让她们有勇气和丈夫离婚,有能力给自己买一套房子给自己和女儿居住,甚至还可以送自己的孩子去英语学校走上摆脱贫穷的第一步。
“我做孕母就是为了让我的女儿不再给别人做代孕。”
帕特尔医生说,“我自诩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不仅让这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来赚钱,我还教她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她替代孕女子们开人生第一次的银行账户,告诉她们定期存款是什么,替她们做好所有的文件。她在每周的诊所集会里面告诉代孕女性们,“你们不可能一辈子做代孕,这只是你们漫长人生中的一年,我希望以后你们可以通过这笔钱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她教她们谋生的技能,也教她们应该脱离渣男的掌控。
为什么通过做一次代孕这些女性就突然有了反抗的资本和权力呢?因为印度的贫穷让人难以想象。当地的男性一个月平均工资是四十美金,而他们一般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七八口人。所以八千美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巨款,完全可以给自己买一套赖以安身的房子。看影片的时候我问男朋友,“我简直不敢相信真的有那么贫穷的地方。”他说,“这还算好的了,在中国给六万块钱包吃住一年生一个孩子,也是有人做的。”
有时候开玩笑会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是更多情况下是富裕限制了我们对贫穷的想象力。豆瓣上很多评论还是在探讨道德尊严的问题,只有一条ID是Finch的豆友写的非常戳中我,“ 穷人只想要口饭吃,精英却是满口的道德。生存高于尊严,认为尊严高于生存的人大部分都是没生存压力的人。当然,话语权在精英这里,同情权和鄙视权也在精英这里。 ”
读黑人文学的时候会被很多情节震惊,比如带着孩子逃走的母亲在奴隶主追来的时候会选择先杀死孩子再自杀,“我不会让孩子再重复我的命运。” 而在这里帕特尔医生也算是提供了另一种让这些女性和她们的后代逃脱的途径,“我希望我的女儿不用再给别人做代孕。”
2015年印度通过文件禁止替外国人代孕产业,现在还有一部完全禁止商业代孕的法案正在等待通过。
标榜女权,却在压榨女性。
所有受益者都是刽子手,而代孕者是牺牲品。
28000美金,代孕者得到8000。
印度女性真苦啊。在阶级和贫富差距如此巨大的地方发展代孕,就是把女性推入更绝望的深渊。这些代孕者拿到钱后做什么?大多给孩子上学,为家庭买房子,鲜见为了自己的。也是,有什么办法呢?
代孕者挺着大肚子弯腰要去亲吻医生的脚;得知自己怀孕之后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些画面让我如鲠在喉。
新生儿的降生伴随着巨大的喜悦,但片子里的每次生产,亲生父母的欣喜若狂都让我恶寒。所有的人都想好了托辞来为自己开脱。我努力了好久只想要一个孩子,是上天不公让我失去了这样的机会,生病了可以治所以不能剥夺我们要孩子的权利。做代孕妈妈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她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还教授代孕者技能,这是多么的人道啊。
明明是为了一己私欲。明明是以行善之名行压榨之事。子宫是什么?是钱啊。
妻子在生下别人家孩子之后怅然若失,而丈夫在开心地畅想未来,钱有了,妻子也要回家了,一切会变得很好很好。哪里有什么设身处地,这只是你一个人的痛苦。回家之后,妻子看着玩耍的小女儿,说,以后不希望她去做代孕。
一声叹息。
生而为女,我很抱歉。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十几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通过这笔钱,我能够盖起新家,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妈妈,世界上最温暖的的字眼。
可是,代孕妈妈,却是一个充满无数争议的产业。
《代孕者》讲述地就是印度nayna patel(内娜·帕特尔)医院中代孕妈妈的真实生活。
------------------------------------------------------微笑背后藏有泪水-----------------------------------------------
在印度的一个小城,从世界各地来到印度的夫妻,期望拥有自己的孩子
尝试无数种办法,经历无数痛苦失望,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祷告,这里是他们的唯一希望
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从手术室抱出的时候,他们笑容灿烂,灿烂到可以融化一切
似乎之前的等待都值得了,多么好的一件事
而此时,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是,昏暗的手术室里
那个印度女孩却无比虚弱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呆呆地看着头顶的灯光
前一刻,她还在经历世间上强度最高的痛,钻心裂肺
想说话,但没有力气,嗓子也是哑的,可能是之前无法忍受分娩之痛时喊的
这一刻,怅然所失,有股说不出的感觉,但就是觉得心里空空的
看到这样的她,内心很复杂
---------------------------------------------像商品一样选购---------------------------------------------
在办公室里,一对微胖发福的白人夫妇,一对黝黑瘦小印度夫妇及两个小孩
白人夫妇一口标准英语,乐观外向,玩笑不断,主动打招呼,笑声不断
印度夫妇谨慎地坐着,丈夫陪着妻子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他们听不懂英文,表情有点木讷地看着工作人员和国外夫妇,却不知在讲什么
“她年纪多大?孩子多大”
“26岁,这个孩子4岁,另一个是7岁”
“她身体健康吗,能够成功生下孩子吗?”
“没问题的,她之前生自己小孩的时候很顺利”
“我的丈夫他们家族小孩出生时都特别重,她这么瘦小,我有点担心啊”
“没事的,我们都经过严格的血液和实验室检测,都符合要求的”
“她是基督徒吗?我和丈夫都是,这样我们会舒服一些”
“没问题,是的”
过程中,印度夫妻面部没有太多表情,但可以感觉到他们内心是煎熬的
不知是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获得对方的认可
还是为自己选择成为代孕妈妈这一职业的担心、羞愧和无奈
但,白人女性的笑声,真的很刺耳,笑地有种让人感觉她从高处俯视这群人一样
很不舒服,非常不舒服
最后国外夫妻同意,临走前跟印度夫妇告别,印度丈夫回应地特别甜,心理真的不是滋味
---------------------------------------------不得不说的再见---------------------------------------------
在分离的车站,国外夫妻报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宝贝,似乎空气都是甜蜜的
是不是该一起照张相留念
国外夫妻发自内心的、忍不住开心地大笑
代孕医院的医生也觉得自己帮助了一对夫妻,帮助了一个印度女性,满意地微笑
只有代孕妈妈,一个人,尴尬的表情,似笑非笑,似乎在强忍些什么
不,实在是笑不出来,她的心应该是痛的吧,经历别离的痛苦
9个月,那也是她的孩子啊,有割不断的情谊
但她又不是她的妈妈,只是提供了暂时供她居住的场所不是吗
医生也是一直这么跟她说的,但,为什么,心会这么痛呢
她望着车缓缓开走,最后,她的红红的眼眶终于装不下泪水
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下雨
---------------------------------------------代孕是否应该合法化---------------------------------------------
年初时,《人民日报》发起一个讨论,代孕是否应该合法化?
大背景:全国不孕不育的情况越来越多,代孕成为众多不育不孕夫妻的最后一线希望。
结果:8000多人参加讨论,13%支持,81.5%不支持,5.5%不好说
我的观点是:不应该合法化,至少在现阶段不应该合法化。(当你看到记录片里,印度的代孕妈妈那双充满泪水的眼神,作为人类,从内心而讲,真的会痛啊,没有办法说出代孕应该合法)
1、t顾客获得小孩,代孕者获得收入改善生活,这是双赢啊。
双赢不一定正确;这样的话,卖卖器官、嫖娼业都是双赢,都是正确的了?虽然说双方都获得了一些东西,但不代表这件事情应该要合法。
2、t女性有处理和运用自己身体的权利,可以通过自己身体赚钱。
实际情况是很多女性从事代孕是被迫的。特别是印度,女性地位远低于男性,女性很多时候并没有全力去选择自己未来,泛滥的童婚和家暴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现阶段,如果女性没有办法完全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丈夫具有相对多的权力,很有可能会强迫女性去租赁自己的子宫。
3、t生育后代是所有女性的本能和希望,代孕是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帮助
呵呵,明明就是剥削,如果不是生活客观条件所迫,有哪些女性会愿意做这个事情。代孕就是弱者的无奈,扯到帮助的层面上,太牵强了。
4、t这些女性如果没有办法代孕,家庭就无法维系运转
请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代孕身上,帮助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有很多,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才是硬道理。代孕只会让社会的天平更加会女性不公平。
---------------------------------------------结尾---------------------------------------------
最后,想起一位代孕妈妈说的话,让人感动。
“虽然我自己成为了代孕妈妈,但我从未有一天希望未来我的女儿会成为代孕妈妈。”
愿这个每一个女孩都被世界温柔地对待。
最后的小福利:
-t2002年,印度宣布商业代孕为合法行为
-t2004年,Nayna诊所开始跨国代孕业务
-t2007年,《奥普拉秀》上nayna向美国人面前介绍印度代孕产业
-t2013年,BBC发布代孕者纪录片
-t2012年,印度宣布禁止代孕妈妈为外国同性恋情侣或单身人士提供代孕服务,此外购买代孕服务者必须是合法结婚且婚姻持续2年以上
-t2015年底,印度加入尼泊尔、泰国、墨西哥等国家,立法禁止为外国人代孕
-t目前,印度禁止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