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未知状态:DVD年份:2015地区:英国语言:无对白豆瓣:8.7分热度:643 ℃时间:2022-12-21 14:37: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异常珍贵。有几点印象:
1. 出境的男人多、女人少。但女人一旦出境,基本上都是衣衫整齐,能够出来被拍到的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女眷。
2. 北方穷,南方富有。北方出境的多是出来讨生活的苦力,人力车夫,街边的小生意人。看到很多自行车。南方出街的穷富都有,还有很多小轿车。从北到南,京杭运河河道里讨生活的渔家都是及其贫困的人,连帆布都是补丁。
3. 在室外吃饭的人,仅一个碗,难道干力气活的,只能喝粥,吃白米饭吗?菜在哪里?
4. 本片遗憾的都是街景,如果能够拍摄到街边店里面的店主,卖的东西,还有顾客,大概可以看到中国稍富裕阶层的生活。
5. 马路上没有通行规则,没有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的说法,也没有人车分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法,如果说有规则,那就是有路就走呗!权贵不会出现的地方,老百姓也是一团散沙,从来没有公共场所一套规矩,老百姓一直以来就是被孤立、隔绝的,没有自发建立秩序的意识,所以街景中如热锅蚂蚁一样进行布朗运动。
6. 统治阶层,富有阶层估计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但从此片中只能看到很少的,就是上海那个游乐园,玩耍的都是衣衫整齐,面容端庄,笑容自信的中国权贵、富裕阶层。他们已经穿了西装。
7. 云南少数民族劳动妇女入境,没有裹脚,发饰特别,袒胸露怀,不腼腆,在玉米地干活,健康活波。似乎他们也不知道战争什么的,活的潇洒。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异常珍贵。有几点印象:
1. 出境的男人多、女人少。但女人一旦出境,基本上都是衣衫整齐,能够出来被拍到的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女眷。
2. 北方穷,南方富有。北方出境的多是出来讨生活的苦力,人力车夫,街边的小生意人。看到很多自行车。南方出街的穷富都有,还有很多小轿车。从北到南,京杭运河河道里讨生活的渔家都是及其贫困的人,连帆布都是补丁。
3. 在室外吃饭的人,仅一个碗,难道干力气活的,只能喝粥,吃白米饭吗?菜在哪里?
4. 本片遗憾的都是街景,如果能够拍摄到街边店里面的店主,卖的东西,还有顾客,大概可以看到中国稍富裕阶层的生活。
5. 马路上没有通行规则,没有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的说法,也没有人车分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法,如果说有规则,那就是有路就走呗!权贵不会出现的地方,老百姓也是一团散沙,从来没有公共场所一套规矩,老百姓一直以来就是被孤立、隔绝的,没有自发建立秩序的意识,所以街景中如热锅蚂蚁一样进行布朗运动。
6. 统治阶层,富有阶层估计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但从此片中只能看到很少的,就是上海那个游乐园,玩耍的都是衣衫整齐,面容端庄,笑容自信的中国权贵、富裕阶层。他们已经穿了西装。
7. 云南少数民族劳动妇女入境,没有裹脚,发饰特别,袒胸露怀,不腼腆,在玉米地干活,健康活波。似乎他们也不知道战争什么的,活的潇洒。
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钢琴家,水平有点次,我确实s抱着还能再看一遍整个乐队现场配乐的想法大老远赶来上海的,但是上次看到乐队是为一个故事片,所以这样cinema of attraction的典型的早期默片,钢琴solo也是某种惯例。除了有时候快半拍慢半拍,我只有一点觉得这片子到头来(虽然努力在摆脱)但是还是没在放映前的研究这块做得仔细翔实,在苏州的部分,只有一支插曲取自中国原本的音乐,但却是《康定情歌》。其他的比如《长江之歌》,类似正确但颇有噱头,观众此处的掌声也使得气氛很好;《茉莉花》作为结尾也很感人,油然一种“啊,一百年啊”的ending,不言自明,很舒服。
这是中国的早期电影时代,1900s到1940s. 所有这些后世加上去的、研究出来的“主义”都套的很牢。大概念像cinema of attraction和orientalism很明显。比如杂技,少数民族,手工艺,市集,小脚,躲闪的人们,大烟……很标准的研究历史的旁友们会喜欢的纪录片。我父亲跟我一起看的,他的反馈就是“卫生真的进步了不少啊”“中国以前真的很落后啊”“几个人一起摇桨说明是逆流而上啊”“这些人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多脏啊——>卫生真的进步了不少啊”。我的某一个观感截然相反,我觉得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城市还是很进步的,那个英国拍的战时宣传片把中国拍的还是相当近代化文明的,1900年英国的女人就可以在大街上骑自行车了说明英国的女权运动当时进行的还算前驱的了,重庆的吊脚楼还真是那么吊啊,云南少数民族的女人们居然发型真的那样(也不过百年之前而已),衣不蔽体(露出乳沟),民风彪悍,打枪那段太好玩儿了,唱京剧为什么唱的俩男的亲起来了……
不过最感慨的还是这种家庭影片带来的非纪录片的一种感慨。有一段是在上海游乐场拍的,拍了一个一家三口的近景,小男孩占的片长还挺长,我忍不住想这孩子这个年纪,即使或者看了这片子也认不出自己了吧?不是和平年代,他小时候对着镜头的一笑世纪后被我们看见,那么他自己后来的命运呢?
我还是怀疑提问环节的是托儿,因为全在同一边,我坐第五排举了半天手也没理我。我想问为什么这电影是这样的顺序安排的?为什么按地点不按时间?造成的anachronism算是一种故意为之的设计么?1900年的北京和1940年的上海(当然上海真的是货真价实的国际都市,比现在有过之无不及)。
BFI的主创人员后来在讨论里说关于影片的选择征询了在英国的中国学者,在上海播映所以要保证中国人民得爱它,确实让不少可能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一块的观众大开眼界。但是我的想法硬要定题目d情况下定了一个《按图索骥》,因为我觉得在这种地域为前提的顺序安排下,不免的,像是举了一张地图走了一遍中国。略疲劳。
以上。
其实,看每一部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尤其是像这样一部电影。
■ 或许纯粹是出于一种错觉,我不敢确定,但我总觉得在影片镜头里出现的那些形象中,20、30年代的中国人要比他们生活在蓄辫年代里的长辈显得相对更松弛和富有活力,但这似乎仅限于城市。而在那些摄于乡村的影像中,如果不看字幕里的年代数字,除了发型之外,我几乎注意不到有太显著的差异。果真如此的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不只是一个世纪之后某会的一句空洞口号了,而那些广为流传的田园诗,也就被证明不过是后世城市人所发明的一种聊以自慰的想象了吧。
■ 观影全程中,身边的一个姑娘至少在一半时间里都在低头看手机,以至于我也不得不在一半时间里都保持同一个手势好遮挡那个刺眼的光源。我瞄了一眼,在刷朋友圈。同时,我也很难不注意到,身前的一个小哥,用手机对着屏幕录了一小会儿之后,就光顾着检视那段视频的效果,对银幕上随后发生的事情便不再感兴趣了。料想也是在为朋友圈的发布作最后的审核。
这确实是一个诡异的年代。看别人在做什么和告诉别人自己在做什么的重要性压倒一切,甚至比做这件事本身还要来得重要。可能有人会把这一切归咎于所谓的“信息焦虑症”,但要我说,这无非是浅薄和浮躁的代名词。如果确有焦虑存在,那也不过是担心别人看出,在朋友圈之外,自己的生活其实乏善可陈。
■ 影片结束,在字幕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英国的“The National Lottery”的logo。如果不是在说彩票收入资助了本片的整理和制作,那就是资助了整理制作本片的机构BFI (British Film Institute),具体是哪一个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的彩票收入都去哪了?即便能在纸面上宣告它们的去向,谁又亲眼看到过它们的成果了呢?
答案想必只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