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内详
类型:纪录片纪录导演:陈俊华状态:HD年份:2021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豆瓣:3.7分热度:509 ℃时间:2024-06-11 19:16:58
采访:纠结的茶、张劳动
编辑:欧阳卓群
校对:冯琛琦
2021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公布入围名单,这个曾走出过王兵、杜海滨、吴文光等众多国际知名导演的纪录片节在八月份公布入围名单,陈俊华导演的首部纪录长片《我跟着你》入围亚洲新浪潮单元。
纪录片《我跟着你》海报
从2014下半年国内经历煤炭产业调控开始,影片历时五年记录安徽省淮南市——这座老牌中部煤城。不同于过去中国煤炭纪录片的形象,《我跟着你》带领观众从空旷的国营煤厂地表到地下800米开采面,再到地球深处幽暗的采掘面。
影片聚焦于淮南煤炭产业两代人,三组不同的矿工,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当代煤矿工业的另一番景象。透过镜头回望,导演带着观众看见世代更迭,命运迥异和轮回。
导演父亲许多年前意外受伤,从生产线转岗后勤部门;一辈子待在小煤厂的干爹干妈却因统一关闭小煤窑而被迫失业;同辈的90后发小却又成为采煤工人,走进矿企。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有不用言说的人物关系,而躲在摄影机镜头后的 “我”却又恰到好处的时隐时现,意外地呈现出不同的观影体验。除了对父亲无微不至的观察式记录,还有母亲入镜时吵架斥责的颤抖画面,以及干爹干妈为争取福利“挣扎”的劲爆私密镜头。发小结婚生子、下井吃饭,冷静和客观的距离又恰到好处。
城市经济的转折不可抗拒,而矿区凝聚的情感却让过往多了一份温暖。随着父亲单车上背影的远去,《我跟着你》纪念的是属于那亿万年轻一代更是属于上一代的体制经历。
在第17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开幕之前,从影片本身到家乡煤城再到本片创作的内心变化,凹凸镜DOC与陈俊华导演聊了聊他的处女长片——《我跟着你》。
以下为精简文字采访版,详细完整版可收听本期播客。
01
从短片《芦山·纪》
到长片《我跟着你》
凹凸镜DOC:《我跟着你》最近入围了山形,能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片子吗?
陈俊华:我的片子讲述的是2014年之后,我的故乡安徽省淮南市这座老牌的煤城在经济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革。我回到故乡,以自身的家庭为基础,拍摄我的父亲,我的干妈以及我同龄的朋友,从这三类工人的角度去阐述一个煤城在经济再次变化的情况下,他们遇到的一些故事。
凹凸镜DOC:导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这种家庭故事?
陈俊华:我是2014年。当时其实我还在读大学,因为我自己在大三的时候做了一部短纪录片,这部短纪录片让我获得了一些电影节的奖项和资金。我(在)这个过程中又和很多前辈学到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还年轻,希望拍摄长片来锻炼自己操作影像和讲故事的能力。
在我读大四的时候,我就回到故乡,把镜头对准在煤矿中工作的父亲。我觉得父亲非常可爱,我就从他出发,慢慢地再把故事扩展到整个城市,扩展到三类不同的人物。所以这个片子其实从14年就开始了,一直拍到了18年的2、3月份,就是2018年春节之后还是会继续拍,但是这个片子就开始在剪辑线上操作,来形成它最终的故事了。
纪录片《我跟着你》剧照
凹凸镜DOC: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叫《芦山·纪》,是地震题材。《我跟着你》的监制是杜海滨,他的纪录片《1428》也是很有名,所以您的片子为什么选他当监制?是不是因为受他影片的影响?
陈俊华:《1428》这部影片对我影响还蛮大的。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海滨老师有一次来我们学校放他的《1428》,看完之后我真的很震撼,我说纪录电影(还)能够被拍成这个样子。
后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地震),汶川之后的8.0级特大地震。因为汶川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那个时候对时事就很感兴趣、很敏感。读大学之后发生了这个事,我就参加了志愿者团队去当地做救援,帮助当地的灾民安顿。我就带了相机,记录了一些影像,后来把这些影像剪成了一部短纪录片。
拍了煤矿之后,就有跟海滨老师联系,聊了这个片子,海滨老师也给到了一些建议。2015年参加了CNEX第10届的纪录片主题征案,当时海滨老师又是评委。后来海滨老师就担任监制,给我一些指导。
02
重新审视家乡
凹凸镜DOC:影片我们看到你其实选了三组人物,父亲、朋友跟干爹干妈。但他们跟你的关系都非常亲近,都是你一些亲人朋友。你在拍摄他们的时候是如何考量应当如何去拍摄他们的?
我最记得影片的开头,你拍摄父亲的时候,父亲有一句话说“我脱个衣服你还拍”。类似这种,人物跟拍摄者(在影片中有)非常很明显的互动。
那段也是刚开始拍的时候,是不是后面拍多了,父亲可能也就不是很在乎了?
陈俊华:那个时候刚开始拍摄父亲不久,我就选择一种全记录的(方式),用我的视角来看父亲的这种方式。(不在家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爸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所有子女都可以去想这个问题。
如果我不回到煤矿去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去看他的样子,我在2000公里以外北京生活或者在其它城市,爸爸是什么样子的?我对父亲好像并不是那么了解。当我回去之后,我就希望把爸爸所有生活的细节都变成影像化的内容,不管最后在我的作品中是否呈现,它都是对我一个最好的纪念。所以这是一个挺大的驱动,让我选择包括父亲脱衣服我都会拍摄。
凹凸镜DOC:“私影像”这个讲法这几年蛮火,其实拍摄的是你的亲人朋友,所以有时候你去打破信任的璧层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有时候拍的很多素材都是生活化的、日常的,当你在成片的时候,你是如何去考量拍摄的素材是能成片的片段还是只能作为一个生活化的影像?
陈俊华:我这两年也是经常听到“私影像”这个词,也发现很多私影像的影片出来。对于我来说,最早我并没有去想这么多,对于私影像。可能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我还不经常听到。最近总有人问我这个事,我觉得私影像的确刚开始的时候去拍摄建立关系是蛮容易的,但是其实拍摄是真的不容易。因为你必须要跳出来去看你的亲人,去观察记录他们的生活。
因为我一直都比较敏感,小的时候因为在矿区如果不出去玩,在家还蛮无聊的,我就总看电影,因此有大量的阅片,再到后来学电影,再到我自己就去观察人。可能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些天生的脑子去记录和反思。那么大了之后,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当然我就会有一些便利。拍摄的过程中我会敏锐地知道哪一部分内容在我这个片子中是很棒的。因为在拍摄过程中,我自己心里面非常知道主题的方向,以及每个人物的个性和走向,所以我就非常明确每天拍摄的东西是否有用。
比如说用干妈两场戏来举例,吃饭其实是他们的最后一场戏,吃饭之前那一场戏是他们回去签字了。因为企业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要签字才能领到退休金。这场戏我是非常明确,这场戏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它是这个事情的结束点,但是要是以这场戏为结束也可以,但是我觉得它缺点味道。我这部片子重点并不是说他们最后退休了拿多少钱,我的片子回归的就是家庭情感生活。
所以在最后一场戏的时候,干妈跟干爹坐在那里喝酒,打电话给他们远在香港的儿子,当然这个儿子是干爹跟前妻的儿子。他的前妻也是因为90年代煤矿那次变革,就离开了我们当地去了深圳,和香港的一位男士结婚去了香港。
干爹跟前妻离婚了之后,跟干妈他们在一个小煤窑认识了就结婚了。其实干爹他们的家庭也是时代变革,对家庭对情感这种撕扯与缩影。他的儿子跟我的区别就是最后去了香港。
“西部矿区”(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下井的镜头还是蛮冲击的。想问一下你那个镜头当时是怎么操作,以及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为什么加了高度码?
它是一个长镜头,从井上开始,从0米、-1、-2、-3,一直到了-800米,其实这个过程又漫长又有趣,我看的时候这过程就是一直往下降,当时就有一个期待到底下到多少米,我心目中可能下个600米,下个500米就很高,但是最后落的是-800米,其实当时的震撼感还是挺强的。
陈俊华:因为作为煤矿生产的工人,我的发小他们的工作就在下面,所以他们每天的工作第一步就是更换衣服下井。对于我来说,我虽然在煤矿生活了20多年,下井对我也是陌生的,我从来没有说下到地底下,(看到)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那种感受。
当我随着下井的罐,从地表往下从0米到-1,一直到-800米,我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心中是会有恐惧,因为在全黑的一个空间内,再往下我也会有期待,“井下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要下多久”。慢慢地电梯越来越快,它加快速度的时候会造成我身体的反应,我耳朵就会失去听力。我的脑子也是懵的,整个人也是懵的,因为内心那种恐惧就会把我拉扯到完全不知所在的状态。
下到最下面,地底下800米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离开了地球。平时20多年都是在地面生活,哪怕是晚上也有天空在我们上空。下到地底下之后,只有那种像岩石一样的面,像那种巷道就像隧道一样,一直往前走,所以它和在地球表面生活区别是非常大的。我自己第一次下去,夸张地说就感觉自己好像死了一样。
顾桥矿(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片名“我跟着你”应该也是改过的,现在定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陈俊华:“我跟着你”是改了第三次改到这个名字。我希望片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有情绪在,有感情在。首先第一点,这三组人物跟着他们拍摄挺不容易的,所以我希望这个片名也是纪念他们能允许我让我有条件跟下来这个事。第二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小的时候,我老妈没有太经常在我身边,老爸总带着我,所以我其实是跟着父亲长大的一个矿区孩子,最大层面的意思就是想纪念我父亲为我做的这一切。
03
纪念一代人的生活
凹凸镜DOC: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其实有从一个比较大的视角去看整个煤矿,比如说你用航拍的镜头,比如说你用文字去概括一下整个家乡煤矿的发展过程。我想问一下你当时在拍的时候有没有做一些对家乡调查,以及中国整个煤炭工业的梳理,因为各地煤矿还挺不一样的。
陈俊华:有的。在我做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去查很多资料。淮南这个地方的煤炭最早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开采,到民国某个时间变成国民政府手中控制的最大煤炭企业,再到日本人来了之后,被日本人占为己有,“以战养战”。最后到建国49年之后,我们当地开始大规模地开发新中国第一批大型煤矿。
其实从整个时代和历史背景来说,淮南在七八年之前都是非常受国家重视的大型煤炭资源城市。78年之后逐渐改革,到84年我父亲来到这里上班,再到后来92年(后)全面市场化经济改革,煤炭国企也被推上市场,你需要自主经营等等。这些的事情我都了解得蛮清楚的。因为我觉得它是我做片子去认识自己的家乡,去认识中国煤炭的某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一个必经的步骤。它可能在我的片子中不会呈现出来,但是它对我做这个片子,如何去讲清楚这个故事,如何去做到更深的程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淮南西部矿区全景(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我觉得其实这个矿区就和人一样有兴衰,有壮年时期,有暮年时期,我印象很深是导演用了一个字幕,说淮南煤矿经历了过10年黄金时期,现在又有新的变化,所以10年黄金期感觉是有无限遐想的,能讲讲那时候你的快乐时光吗?
陈俊华:伴随97年改革之后到2000年初,再到2010年左右我们当地的经济是非常好的。那10年也是我成长最快乐的10年,也是记忆最多的10年。那个时候我们都在矿区生活,我们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等等。我们矿区有很多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奔跑,上学,读书,玩耍。
这10年整个矿区是欣欣向上的状态,工资开得都非常高,特别是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平均工资在安徽省就排第一。(所以)我很多同学也不怎么好好学习,因为我们心里面都会有个底子,大不了我就进矿,而且我进矿赚的钱也会很多。所以后来大家可以看到片子中乐乐的角色,他其实就是和我很多发小类似,没有特别好好读书,最后就进了矿。
凹凸镜DOC:乐乐其实也是导演的一个缩影,如果你不出来读书,可能也跟乐乐一样直接下矿了,做一个矿工。你有没有想过那样的生活?
陈俊华:我想过,包括跟乐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有在想。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父亲还是希望我去煤炭系统,当地的电视台或者党委宣传部,父亲还是希望我去做这种文职进到这个体系内。
乐乐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缩影。我其实就在拍我自己,因为我本身自己的小名也叫乐乐,这也是非常巧合的。所以拍到乐乐的时候,我就看到如果我不离开煤矿,我的生活也是进矿工作,结婚生子,经历一些煤矿系统的改变,自己再去面临子女的赡养和老婆的情感问题等等。
我去拍乐乐还是对时代的反思,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九几年的时候,煤矿也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父亲其实也是经历了变革。其实,乐乐生了孩子之后,看到他的宝宝,我在想其实就很像我小时候。他在经历我爸爸九几年经历的,他的孩子在经历我们九几年经历的这种类似的事,我觉得像一个轮回一样。
顾桥煤厂(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你怎么看体制那种依附关系,或者说你觉得你父辈上一代人的命运是怎样?影片是一种挽歌吗?
陈俊华:刚才你们说的这一块是蛮大的内容,我先捋一下这个逻辑,先从第一步开始回答。
我怎么看待体制,其实这个问题把我问得还蛮懵的,因为我就是体制内出来的,我对它怎么看法,这一块似乎现在我还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这种定义。因为体制还是存在于我的家乡那个地方,它只是换了形式,最早我小时候生活的那种体制真的是很集体化的,再往前推,84年我爸进矿的时候还能接班,那时候就更体制化。
到现在我父亲退休这个阶段,体制慢慢的在改变了,在父亲上班的这一代工人中几乎我没有听到(哪个主动)离开了煤炭系统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反而这些年轻的同学进了矿之后,他们会在煤炭系统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工资稍微降低的时候,就选择辞职离开煤矿。所以我觉得不是体制在改变人,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改变也在促使体制去改变。
比如刚才我说到离开煤矿的这个人,他其实在我这个片子中没有出现,但是我也有采访他,他也是在我们当地的煤矿工作,和乐乐和我们的经历是一样的,他们都是读到高中就不读了,然后去读了一个我们当地的技校,然后进了煤矿。那两年工资稍微降低了一点,我这个同学就不适应了,他和乐乐的区别是他就选择辞职离开了煤矿,去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但是很有意思,前两年他又回到了淮南,又想办法进到煤矿,又回到了他的工作岗。
所以说我从他身上也看到,体制对于我们这种从煤矿出来的孩子来说意义挺大的。出来之后我相信他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其实我刚出来的时候也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他选择的方式就是回到煤矿体系中再去工作。所以我觉得体制对于不同的人,它的意义,在他生活中呈现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老矿(图片由导演提供)
04
从主题征案到山形纪录片节
凹凸镜DOC:导演这个片子最早是入围过了创投,最近又入围日本山形纪录片节。从创投会到电影节这个过程是一个怎样过程?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俊华:2015年在我刚毕业的时候,这部片子拍摄了一部分素材。因为在之前参加电影节的时候,我有接触到CNEX的工作人员。所以在CNEX第10届主题征案的时候我就有关注,按照他们的需求,把企划案和片花同时网上提交。经过一段时间筛选入选了他们的这次提案,再到在北京进行线下的演讲和对答,最后我的片子也蛮荣幸入选了CNEX第10届主题征案的资助。
这个事对我影响还蛮大的,因为它是打开了我创投的起点,它也让我认识到怎么把一个之前还是学生的项目慢慢地推出来。接触到不同的人之后,大家都会给到很好的意见,这些老师的意见就会转化成我做影片新的想法。我会去听这些老师的经验,希望在中间拿到或者是获得适合我的这一部分。2016年的时候,这部影片就去台湾参加了第7届CCDF华人提案大会,在这个地方就会有全世界的纪录片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这是第二次。第三次到17年的时候,我的片子又入选了韩国仁川的亚洲提案大会,所以这部片子一路过来,(入围)这三个提案大会证明这个片子还是受到关注的。但是提案会它不是唯一的,不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提案会。
凹凸镜DOC:我知道你跟王兵是有一些拍摄的合作,你觉得你从王兵那里有学到什么东西?比如你跟他相处时对纪录片的理解。
陈俊华:我蛮喜欢王老师的。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有幸在15年的时候参与了某部影片的摄影工作,这部影片后来也是去了第73届威尼斯,获得了最佳编剧的奖项。那段时间让我打开了一个似乎是影像的新的世界,我觉得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包括拍摄的一些方式等等。我觉得上一代导演他们的基础真的比我们这代要好更多,所以当这部片子做到结束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一些艺术类教育的区别。现在是艺术生越来越多了,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我好像发现我们的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太多。
我回想刚毕业的时候,作为新人的创作能力,它是一种自发的、先天的天分。跟了王老师拍摄了一段时间的东西,我觉得我慢慢地会知道让自己形成自己的创作(方式),握着摄影机的方法以及后期在剪辑线上形成个人的风格。
05
“我始终相信自己拍摄的意义”
凹凸镜DOC:问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不是疫情,你今年会到山形现场做世界首映。你会跟现场观众讲什么,或者对年轻导演分享什么?特别是你作为一个年轻纪录片导演,什么是你觉得最宝贵的,什么是你觉得可以分享给别人?
陈俊华:我觉得是两点:其中一点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非常坚持的一件事,我相信我拍摄的这些影像,相信这些影像也就是相信自己。
因为纪录片有时候的创作时间蛮长的,比如说我这个项目时间跨度就会蛮长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么多年这么多天,你要面对生活,你要面对人生的变化,你要面对周遭的这些问题。我作为矿工子弟,爸爸的这些问题,我拍摄这些家庭的问题同时出现在我自己的家庭,我也要去面对。这些生活的琐事就会影响你创作的自信心或者是状态,但是我始终会相信自己拍摄的这部分东西的意义,以及它最后一定能呈现出来一个很好的故事。
包括剪辑了这么长时间,从剪辑的名单上大家也能看到它甚至有4个人的名单。所以我觉得在剪辑线上它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也会有人不信任它,但是我始终非常坚信它。相信很重要,如果你都不相信了,你最终永远都不会把它呈现出来。
如果(问我)在山形我会说什么?我可能会说“相信”这个词,一定要相信自己。
第二点,前面我们沟通聊天,所有的这些经验或者是我阐述的一些经历,都是建立在有一部分创作能力的条件下,我觉得在你读完书去实践和创作的时候,要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者,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成为怎样的创作者。在这个范围内读大量的书籍,看大量的影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然后再去反思,再去形成一套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操作影像的方式,这个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导演陈俊华
凹凸镜DOC:所以导演有没有下一部的准备?剧情片或者纪录片。
陈俊华:有的。在我做上一部的时候,好多朋友在看到了素材之后,特别喜欢我爸爸,说你爸爸好可爱。
我在这么大一个矿区拍摄我父亲,竟然惊奇地发现在我父亲工作煤矿系统的地面,甚至是井下,所有人都认识我爸爸。他后来去了辅助单位,这个单位是后勤,会管着所有人生活上的一些事,比如说你的灯泡或者你的床要更换。我爸人又特别好,比如说他们暖气坏了没有人去修,他们肯定会找他。我觉得我爸爸是一个值得去展现的人物,很多集体里面都会有一个或两个这种人物,我爸爸就是这种人物,所以在拍他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素材,(还)没有展现出来。
剪上一部(《我跟着你》)的时候,有三组人物,大家都说你能不能只剪爸爸?但是其实那一部片肯定构建的是一个更广泛的事情,所以我说不能!我觉得爸爸这一部我并不着急,比如说等到我结婚之后,他跟他的孙子或者孙女在一起玩的时候,那种画面呈现出来跟10年前或者多年前他在煤矿上看别人的孩子或者自己工作的那些画面对比在一起,我觉得那也会有它自己的力量在。所以我有我自己做影片的方式。我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阶段,我会想表达不同的故事。
现阶段其实我也有故事片的这种规划,我有在写也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的故事。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我觉得它都是电影的一种表达形式,我就按照自己想表达和能表达的这种驱动力去做我的下一部片子。
-END-
CNEX对导演陈俊华的特别专访内容:
采访时间:2021年8月
Q1
您是怎么进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的?
在《我跟着你》之前,我拍了《芦山·纪》,这部短片其实是拍摄的芦山地震,当时我是在重庆读书,地震发生后就去了灾区做志愿者。当时也没想拍纪录片,但我有背一台单反去,可能是自己的习惯吧。地震引发泥石流之后,路就被堵住了,政府的救援队进不去,他们必须先清理才行,但他们想知道里面情况的,我是单人,比较方便,就坐当地村民的摩托车进去拍摄了很多视频。后来遇到了民间的救援队,我就给他们看这些影像,他们就根据我的视频去选择某个地方做救援。
回到重庆之后,我们有纪录片课,我想把这些素材剪成片子,于是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闷头剪辑,影片的效果还不错,后来就投了一些比赛,也获得了一些奖金。
我对电影喜欢得比较早,对我来说,电影纪录片、故事片包括动画片,它们都是电影的范畴。因为我还比较年轻,希望通过一种方式锻炼自己讲故事、操作影像的能力,看了《1428》之后,我就觉得拍摄纪录片是一种适合我的方式。《芦山·纪》打开了我创作的起点,它带着我去了很多电影节,认识了各种老师,也看到其他人的创作,我觉得做纪录电影对训练自己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所以还是希望自己再继续做下去。
Q2
为什么要拍摄《我跟着你》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动力来自于哪?
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淮南是我一直会想念的地方。离开淮南矿区之后,我一直想念她,有一种乡愁。会想念我去过的建筑,想念矿区里的人。矿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她是公有制经济的产物,我们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生活区域、菜市场。所有的孩子都是在集体化的圈子里面长大的,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情感更深。所以长大了到了外面生活,就一直还想念那个地方。
第二个就是,我想拍一拍父亲。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父亲的右脚受过伤。这一点就很触动我。我爸是国企煤矿的员工,我觉得现在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国企煤矿的工作人员的状态,我有这个条件,就希望拍一个片子能关注到他们,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以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态等等,这是我最大的动力。父亲是我能直接接触到的人,很多事情会比较方便,所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中间肯定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我会告诉自己,如果我不做这件事,那以后也不太会有人做。
Q3
片名《我跟着你》有什么具体的含义?n
是如何确定拍摄对象的?
第一就是我自己感情的寄托。因为这个片子的最大的主角就是父亲,我小的时候就是跟着父亲长大的,用我父亲的话来说,他是“又当爸又当妈”地把我拉扯大的。我觉得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就特别想用这个名字。“你”是父亲,“我”是我自己。
第二就是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这几位主角对我有非常大的包容,我跟着他们拍摄。“我”跟着“你”,跟着这些各位主角嘛。
早期的时候,我是想以父亲为主,为了对称父亲的工作,我就有找到乐乐以及小煤窑失业工人进行拍摄。但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的变化越来越大,工厂的关闭,工人的失业等等。我觉得这些内容我都应该把它拍下来。后来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就变成了我想要为家乡、为淮南作一个历史的纪录。所以我会把这些重大的事件,群体人物和个体人物都拍摄下来。在此之外,我还拍了老矿区的一些其他人、场景等等。前期我会有计划地拍,在计划的范围内去扩大更多相关的影像。
Q4
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最难的就是进入矿区跟拍这些拍摄对象。煤矿场是不允许随便拿摄像机乱跑的。因为我有父亲在,是一个家属的身份,所以我就可以拿着相机拍摄他们,拍摄到他们最真实自然的一面,因为我就是他们,我们是一家人。
其次是我要去观察他们,这是蛮痛苦的。我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去记录父亲、母亲,去面对过去自己的家庭以及整个矿区所经历的事情,我必须要打破自己的身份,独自思考这些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钱。我要让自己生活下来,我会去接各种项目,所以我是做摄影,甚至是做剪辑来养这个片子。
CNEX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以前我做片子没有完整的体系。在入选CNEX第十年的主题征案后,就接触到了钊维和Ruby老师,包括后来成为监制的海滨老师,他们对这个片子提了很多想法和建议,让我逐渐地开始了解影像的创作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自己的拍摄、剪辑、思考的方式,最终我形成了自己,作为导演的表达方式。在这期间,CNEX陪伴着我一路走过来,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导演。
Q5
作为创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创作的?
你看我的片子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中立观点的影片,因为第一,我对小煤窑的群体非常了解,如果说处在一个外来人的拍摄角度,他们就会不了解很多事。我是本地人,我很清楚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可以客观地去进行创作。其次,华南矿业集团和市政府都在积极地给他们解决问题,只是这个解决的过程需要时间,而在这期间会有信息差产生。我在拍摄的过程是会了解到政策的发展的,所以我会很中立来看这个问题。
Q6
影片完成后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这部影片让我成为了一个导演。以前别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从来不说自己是做导演的。在做这部影片之前,我是靠着自己天生直觉去操作影像。通过做这部片子,包括CNEX、海滨老师多年的陪伴,让我逐渐地开始了解影像的创作规律。它打开了我,并且形成了我自己的影像创作方式。
其次对于故乡我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以前生活在那里,我没有对那有太多的思考,离开之后才清楚地去思考,我觉得认识故乡其实是认识我生活的这个国家,因为我的故乡是国家的一个缩影。
对于家庭来说。我解开了作为一个孤独成长的孩子的心理郁结。我开始理解父母,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无奈。
最后,我觉得做这个片子让我会思考自己的未来,未来的生活。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我希望看到这个影片的人、家庭,都是在一个完整的感情里面去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改变,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丈夫或者妻子缺失一些感情的部分。要积极面对。
看完这个片子你会发现片中的每个人在经历了这段事之后,他们活着的状态还是平平淡淡的。
其实这就是这个片子表达的主题。我觉得社会变革、发展等等,就是不断地会有一些起伏,这是必然,我不觉得这是缺点,但是起伏之后的生活还是会归于平淡。因为这就是人生,这也是电影。
2021年8月2日,2021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DFF)竞赛单元公布了入围名单,其中,陈俊华导演的《我跟着你》入围亚洲新浪潮竞赛单元。本片(原名《煤窑事件》)曾参加并入选CNEX第十届年度主题征案、第七届CCDF华人提案大会,并入选2017年仁川亚洲纪录片提案大会。
这是一部记录导演父亲和亲人朋友的真实影片。成年后的导演回到煤城故乡,从自身出发,记录一场改革中的父亲及身边的亲人故事,梳理童年曾留守矿区的内心郁结。
《我跟着你》是导演陈俊华的首部纪录长片,由纪录片导演杜海滨担任影片监制。杜海滨导演的《少年小赵》也曾入围该影展。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因为地处亚洲,同时更因为其创办人、已逝的著名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对亚洲年轻纪录片人的关注,电影节从创办开始就倾力于推助亚洲纪录片的发展。为了纪念这位敬业的电影制作人,小川绅介奖于1993年设立,旨在鼓励年轻的亚洲纪录片作者。n受疫情影响,本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10月7日至14日采用线上的方式举办,《我跟着你》的导演陈俊华也在期间通过互联网在云上与来自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们相会。作为入围影片的导演,陈俊华与主持人围绕着影片《我跟着你》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以下是本次交谈的主要内容:n
n
《我跟着你》是一部饱含温度的作品,对矿工的关怀,尤其是对父母、亲人的情感尤为真挚。那么《我跟着你》中的“你”具体有什么含义?
有好几层含义。
其一,指我的爸爸。我小的时候跟着父亲长大,因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妈妈很早就外出从事市场化经济,我小的时候就是跟着父亲长大。
其二,指矿区的人们。中国的矿场是国有制的,管理非常严格。而我能拍摄他们,将他的故事记录下来,深感荣幸和感激。
其三,指煤矿工人的家属们。在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逐渐没落,但他们的家人依旧伴随着他们,这种关系和情感非常动人,我拍摄这部影片也是想要纪录这个群体内部的情感。
电影涉及到你和母亲的关系。影片完成后,母亲是否看过影片,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吗?
有,这部电影对我本人最大的帮助在于,解开了我与母亲、与矿区之间最大的郁结,它帮助我理解母亲,理解矿区的人们。
拍摄完成之后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吗?
我更加理解了故乡。
在拍摄矿场,拍摄煤矿工人们的工作情况的时候,是否受到任何阻碍?
多少会有,但因为自己属于矿区工作人员的家属,有进入矿区进行拍摄的条件。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会有办法化解,毕竟自己在矿区生活了20多年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干妈干爹通话的“儿子”是谁,是亲生儿子,还是其他“干儿子”?
我和干爹干妈的结缘是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拍摄期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于是我成为他们的干儿子。影片中出现的是香港的儿子,是干爹和前妻的亲生子。当时因为煤矿经济的下滑,前妻去往香港打工,和香港人结婚,同时也将儿子带去香港。因为干妈和干爹没有孩子,所以干妈将他视为自己唯一的孩子,对他也非常亲密,这一点在影片也有反应出来。
影片中导演最喜欢的镜头?
有两个。第一是影片结尾的镜头。父亲推着自行车缓缓离开,我拿着相机追他的时候,我知道这部影片在这里可以结束了。第二是我们从地表坐着电梯下降八百米的长镜头,这是我印象最深的镜头。
Q7
在杜海滨导演之外,最受影响的导演及具体情况?
王兵。2015年,我以摄影的身份参与王兵作品《苦钱》的拍摄,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和王兵的创作打开了我关于叙事手法的新思路。刚开始创作自己的影片时,会受到王兵导演工作方式的影响,但后来会结合自己的创作特点做调整。王兵身上专注认真的精神是对我帮助最大的。n
Q8
将来的创作计划以及目前进展?
纪录片方面,有一部新的纪录片将要剪辑完成。这是一部纪录北京外地人的生活状态的影片。当时北京为了缩减当地的人口,采取了一些措施,我记录下这些事件。这部影片在我制作《我跟着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剪辑,预计在今年12月前完成。此外,《我跟着你》拍摄了大量父亲的素材,身边的人都觉得父亲比较有趣和可爱,于是我决定以自己的口吻和视角,制作一部单独讲述父亲的影片,讲述他几十年的人生,在矿区的经历,很多关于他的细节都会在那部影片中出现。n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采访:纠结的茶、张劳动
编辑:欧阳卓群
校对:冯琛琦
2021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公布入围名单,这个曾走出过王兵、杜海滨、吴文光等众多国际知名导演的纪录片节在八月份公布入围名单,陈俊华导演的首部纪录长片《我跟着你》入围亚洲新浪潮单元。
纪录片《我跟着你》海报
从2014下半年国内经历煤炭产业调控开始,影片历时五年记录安徽省淮南市——这座老牌中部煤城。不同于过去中国煤炭纪录片的形象,《我跟着你》带领观众从空旷的国营煤厂地表到地下800米开采面,再到地球深处幽暗的采掘面。
影片聚焦于淮南煤炭产业两代人,三组不同的矿工,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当代煤矿工业的另一番景象。透过镜头回望,导演带着观众看见世代更迭,命运迥异和轮回。
导演父亲许多年前意外受伤,从生产线转岗后勤部门;一辈子待在小煤厂的干爹干妈却因统一关闭小煤窑而被迫失业;同辈的90后发小却又成为采煤工人,走进矿企。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有不用言说的人物关系,而躲在摄影机镜头后的 “我”却又恰到好处的时隐时现,意外地呈现出不同的观影体验。除了对父亲无微不至的观察式记录,还有母亲入镜时吵架斥责的颤抖画面,以及干爹干妈为争取福利“挣扎”的劲爆私密镜头。发小结婚生子、下井吃饭,冷静和客观的距离又恰到好处。
城市经济的转折不可抗拒,而矿区凝聚的情感却让过往多了一份温暖。随着父亲单车上背影的远去,《我跟着你》纪念的是属于那亿万年轻一代更是属于上一代的体制经历。
在第17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开幕之前,从影片本身到家乡煤城再到本片创作的内心变化,凹凸镜DOC与陈俊华导演聊了聊他的处女长片——《我跟着你》。
以下为精简文字采访版,详细完整版可收听本期播客。
01
从短片《芦山·纪》
到长片《我跟着你》
凹凸镜DOC:《我跟着你》最近入围了山形,能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片子吗?
陈俊华:我的片子讲述的是2014年之后,我的故乡安徽省淮南市这座老牌的煤城在经济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革。我回到故乡,以自身的家庭为基础,拍摄我的父亲,我的干妈以及我同龄的朋友,从这三类工人的角度去阐述一个煤城在经济再次变化的情况下,他们遇到的一些故事。
凹凸镜DOC:导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这种家庭故事?
陈俊华:我是2014年。当时其实我还在读大学,因为我自己在大三的时候做了一部短纪录片,这部短纪录片让我获得了一些电影节的奖项和资金。我(在)这个过程中又和很多前辈学到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还年轻,希望拍摄长片来锻炼自己操作影像和讲故事的能力。
在我读大四的时候,我就回到故乡,把镜头对准在煤矿中工作的父亲。我觉得父亲非常可爱,我就从他出发,慢慢地再把故事扩展到整个城市,扩展到三类不同的人物。所以这个片子其实从14年就开始了,一直拍到了18年的2、3月份,就是2018年春节之后还是会继续拍,但是这个片子就开始在剪辑线上操作,来形成它最终的故事了。
纪录片《我跟着你》剧照
凹凸镜DOC: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叫《芦山·纪》,是地震题材。《我跟着你》的监制是杜海滨,他的纪录片《1428》也是很有名,所以您的片子为什么选他当监制?是不是因为受他影片的影响?
陈俊华:《1428》这部影片对我影响还蛮大的。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海滨老师有一次来我们学校放他的《1428》,看完之后我真的很震撼,我说纪录电影(还)能够被拍成这个样子。
后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地震),汶川之后的8.0级特大地震。因为汶川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那个时候对时事就很感兴趣、很敏感。读大学之后发生了这个事,我就参加了志愿者团队去当地做救援,帮助当地的灾民安顿。我就带了相机,记录了一些影像,后来把这些影像剪成了一部短纪录片。
拍了煤矿之后,就有跟海滨老师联系,聊了这个片子,海滨老师也给到了一些建议。2015年参加了CNEX第10届的纪录片主题征案,当时海滨老师又是评委。后来海滨老师就担任监制,给我一些指导。
02
重新审视家乡
凹凸镜DOC:影片我们看到你其实选了三组人物,父亲、朋友跟干爹干妈。但他们跟你的关系都非常亲近,都是你一些亲人朋友。你在拍摄他们的时候是如何考量应当如何去拍摄他们的?
我最记得影片的开头,你拍摄父亲的时候,父亲有一句话说“我脱个衣服你还拍”。类似这种,人物跟拍摄者(在影片中有)非常很明显的互动。
那段也是刚开始拍的时候,是不是后面拍多了,父亲可能也就不是很在乎了?
陈俊华:那个时候刚开始拍摄父亲不久,我就选择一种全记录的(方式),用我的视角来看父亲的这种方式。(不在家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爸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所有子女都可以去想这个问题。
如果我不回到煤矿去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去看他的样子,我在2000公里以外北京生活或者在其它城市,爸爸是什么样子的?我对父亲好像并不是那么了解。当我回去之后,我就希望把爸爸所有生活的细节都变成影像化的内容,不管最后在我的作品中是否呈现,它都是对我一个最好的纪念。所以这是一个挺大的驱动,让我选择包括父亲脱衣服我都会拍摄。
纪录片《我跟着你》剧照
凹凸镜DOC:“私影像”这个讲法这几年蛮火,其实拍摄的是你的亲人朋友,所以有时候你去打破信任的璧层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有时候拍的很多素材都是生活化的、日常的,当你在成片的时候,你是如何去考量拍摄的素材是能成片的片段还是只能作为一个生活化的影像?
陈俊华:我这两年也是经常听到“私影像”这个词,也发现很多私影像的影片出来。对于我来说,最早我并没有去想这么多,对于私影像。可能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我还不经常听到。最近总有人问我这个事,我觉得私影像的确刚开始的时候去拍摄建立关系是蛮容易的,但是其实拍摄是真的不容易。因为你必须要跳出来去看你的亲人,去观察记录他们的生活。
因为我一直都比较敏感,小的时候因为在矿区如果不出去玩,在家还蛮无聊的,我就总看电影,因此有大量的阅片,再到后来学电影,再到我自己就去观察人。可能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些天生的脑子去记录和反思。那么大了之后,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当然我就会有一些便利。拍摄的过程中我会敏锐地知道哪一部分内容在我这个片子中是很棒的。因为在拍摄过程中,我自己心里面非常知道主题的方向,以及每个人物的个性和走向,所以我就非常明确每天拍摄的东西是否有用。
比如说用干妈两场戏来举例,吃饭其实是他们的最后一场戏,吃饭之前那一场戏是他们回去签字了。因为企业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要签字才能领到退休金。这场戏我是非常明确,这场戏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它是这个事情的结束点,但是要是以这场戏为结束也可以,但是我觉得它缺点味道。我这部片子重点并不是说他们最后退休了拿多少钱,我的片子回归的就是家庭情感生活。
所以在最后一场戏的时候,干妈跟干爹坐在那里喝酒,打电话给他们远在香港的儿子,当然这个儿子是干爹跟前妻的儿子。他的前妻也是因为90年代煤矿那次变革,就离开了我们当地去了深圳,和香港的一位男士结婚去了香港。
干爹跟前妻离婚了之后,跟干妈他们在一个小煤窑认识了就结婚了。其实干爹他们的家庭也是时代变革,对家庭对情感这种撕扯与缩影。他的儿子跟我的区别就是最后去了香港。
“西部矿区”(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下井的镜头还是蛮冲击的。想问一下你那个镜头当时是怎么操作,以及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为什么加了高度码?
它是一个长镜头,从井上开始,从0米、-1、-2、-3,一直到了-800米,其实这个过程又漫长又有趣,我看的时候这过程就是一直往下降,当时就有一个期待到底下到多少米,我心目中可能下个600米,下个500米就很高,但是最后落的是-800米,其实当时的震撼感还是挺强的。
陈俊华:因为作为煤矿生产的工人,我的发小他们的工作就在下面,所以他们每天的工作第一步就是更换衣服下井。对于我来说,我虽然在煤矿生活了20多年,下井对我也是陌生的,我从来没有说下到地底下,(看到)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那种感受。
当我随着下井的罐,从地表往下从0米到-1,一直到-800米,我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心中是会有恐惧,因为在全黑的一个空间内,再往下我也会有期待,“井下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要下多久”。慢慢地电梯越来越快,它加快速度的时候会造成我身体的反应,我耳朵就会失去听力。我的脑子也是懵的,整个人也是懵的,因为内心那种恐惧就会把我拉扯到完全不知所在的状态。
下到最下面,地底下800米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离开了地球。平时20多年都是在地面生活,哪怕是晚上也有天空在我们上空。下到地底下之后,只有那种像岩石一样的面,像那种巷道就像隧道一样,一直往前走,所以它和在地球表面生活区别是非常大的。我自己第一次下去,夸张地说就感觉自己好像死了一样。
顾桥矿(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片名“我跟着你”应该也是改过的,现在定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陈俊华:“我跟着你”是改了第三次改到这个名字。我希望片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有情绪在,有感情在。首先第一点,这三组人物跟着他们拍摄挺不容易的,所以我希望这个片名也是纪念他们能允许我让我有条件跟下来这个事。第二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小的时候,我老妈没有太经常在我身边,老爸总带着我,所以我其实是跟着父亲长大的一个矿区孩子,最大层面的意思就是想纪念我父亲为我做的这一切。
03
纪念一代人的生活
凹凸镜DOC: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其实有从一个比较大的视角去看整个煤矿,比如说你用航拍的镜头,比如说你用文字去概括一下整个家乡煤矿的发展过程。我想问一下你当时在拍的时候有没有做一些对家乡调查,以及中国整个煤炭工业的梳理,因为各地煤矿还挺不一样的。
陈俊华:有的。在我做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去查很多资料。淮南这个地方的煤炭最早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开采,到民国某个时间变成国民政府手中控制的最大煤炭企业,再到日本人来了之后,被日本人占为己有,“以战养战”。最后到建国49年之后,我们当地开始大规模地开发新中国第一批大型煤矿。
其实从整个时代和历史背景来说,淮南在七八年之前都是非常受国家重视的大型煤炭资源城市。78年之后逐渐改革,到84年我父亲来到这里上班,再到后来92年(后)全面市场化经济改革,煤炭国企也被推上市场,你需要自主经营等等。这些的事情我都了解得蛮清楚的。因为我觉得它是我做片子去认识自己的家乡,去认识中国煤炭的某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一个必经的步骤。它可能在我的片子中不会呈现出来,但是它对我做这个片子,如何去讲清楚这个故事,如何去做到更深的程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淮南西部矿区全景(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我觉得其实这个矿区就和人一样有兴衰,有壮年时期,有暮年时期,我印象很深是导演用了一个字幕,说淮南煤矿经历了过10年黄金时期,现在又有新的变化,所以10年黄金期感觉是有无限遐想的,能讲讲那时候你的快乐时光吗?
陈俊华:伴随97年改革之后到2000年初,再到2010年左右我们当地的经济是非常好的。那10年也是我成长最快乐的10年,也是记忆最多的10年。那个时候我们都在矿区生活,我们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等等。我们矿区有很多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奔跑,上学,读书,玩耍。
这10年整个矿区是欣欣向上的状态,工资开得都非常高,特别是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平均工资在安徽省就排第一。(所以)我很多同学也不怎么好好学习,因为我们心里面都会有个底子,大不了我就进矿,而且我进矿赚的钱也会很多。所以后来大家可以看到片子中乐乐的角色,他其实就是和我很多发小类似,没有特别好好读书,最后就进了矿。
纪录片《我跟着你》剧照
凹凸镜DOC:乐乐其实也是导演的一个缩影,如果你不出来读书,可能也跟乐乐一样直接下矿了,做一个矿工。你有没有想过那样的生活?
陈俊华:我想过,包括跟乐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有在想。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父亲还是希望我去煤炭系统,当地的电视台或者党委宣传部,父亲还是希望我去做这种文职进到这个体系内。
乐乐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缩影。我其实就在拍我自己,因为我本身自己的小名也叫乐乐,这也是非常巧合的。所以拍到乐乐的时候,我就看到如果我不离开煤矿,我的生活也是进矿工作,结婚生子,经历一些煤矿系统的改变,自己再去面临子女的赡养和老婆的情感问题等等。
我去拍乐乐还是对时代的反思,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九几年的时候,煤矿也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父亲其实也是经历了变革。其实,乐乐生了孩子之后,看到他的宝宝,我在想其实就很像我小时候。他在经历我爸爸九几年经历的,他的孩子在经历我们九几年经历的这种类似的事,我觉得像一个轮回一样。
顾桥煤厂(图片由导演提供)
凹凸镜DOC:你怎么看体制那种依附关系,或者说你觉得你父辈上一代人的命运是怎样?影片是一种挽歌吗?
陈俊华:刚才你们说的这一块是蛮大的内容,我先捋一下这个逻辑,先从第一步开始回答。
我怎么看待体制,其实这个问题把我问得还蛮懵的,因为我就是体制内出来的,我对它怎么看法,这一块似乎现在我还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这种定义。因为体制还是存在于我的家乡那个地方,它只是换了形式,最早我小时候生活的那种体制真的是很集体化的,再往前推,84年我爸进矿的时候还能接班,那时候就更体制化。
到现在我父亲退休这个阶段,体制慢慢的在改变了,在父亲上班的这一代工人中几乎我没有听到(哪个主动)离开了煤炭系统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反而这些年轻的同学进了矿之后,他们会在煤炭系统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工资稍微降低的时候,就选择辞职离开煤矿。所以我觉得不是体制在改变人,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改变也在促使体制去改变。
比如刚才我说到离开煤矿的这个人,他其实在我这个片子中没有出现,但是我也有采访他,他也是在我们当地的煤矿工作,和乐乐和我们的经历是一样的,他们都是读到高中就不读了,然后去读了一个我们当地的技校,然后进了煤矿。那两年工资稍微降低了一点,我这个同学就不适应了,他和乐乐的区别是他就选择辞职离开了煤矿,去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但是很有意思,前两年他又回到了淮南,又想办法进到煤矿,又回到了他的工作岗。
所以说我从他身上也看到,体制对于我们这种从煤矿出来的孩子来说意义挺大的。出来之后我相信他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其实我刚出来的时候也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他选择的方式就是回到煤矿体系中再去工作。所以我觉得体制对于不同的人,它的意义,在他生活中呈现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老矿(图片由导演提供)
04
从主题征案到山形纪录片节
凹凸镜DOC:导演这个片子最早是入围过了创投,最近又入围日本山形纪录片节。从创投会到电影节这个过程是一个怎样过程?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俊华:2015年在我刚毕业的时候,这部片子拍摄了一部分素材。因为在之前参加电影节的时候,我有接触到CNEX的工作人员。所以在CNEX第10届主题征案的时候我就有关注,按照他们的需求,把企划案和片花同时网上提交。经过一段时间筛选入选了他们的这次提案,再到在北京进行线下的演讲和对答,最后我的片子也蛮荣幸入选了CNEX第10届主题征案的资助。
这个事对我影响还蛮大的,因为它是打开了我创投的起点,它也让我认识到怎么把一个之前还是学生的项目慢慢地推出来。接触到不同的人之后,大家都会给到很好的意见,这些老师的意见就会转化成我做影片新的想法。我会去听这些老师的经验,希望在中间拿到或者是获得适合我的这一部分。2016年的时候,这部影片就去台湾参加了第7届CCDF华人提案大会,在这个地方就会有全世界的纪录片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这是第二次。第三次到17年的时候,我的片子又入选了韩国仁川的亚洲提案大会,所以这部片子一路过来,(入围)这三个提案大会证明这个片子还是受到关注的。但是提案会它不是唯一的,不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提案会。
凹凸镜DOC:我知道你跟王兵是有一些拍摄的合作,你觉得你从王兵那里有学到什么东西?比如你跟他相处时对纪录片的理解。
陈俊华:我蛮喜欢王老师的。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有幸在15年的时候参与了某部影片的摄影工作,这部影片后来也是去了第73届威尼斯,获得了最佳编剧的奖项。那段时间让我打开了一个似乎是影像的新的世界,我觉得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包括拍摄的一些方式等等。我觉得上一代导演他们的基础真的比我们这代要好更多,所以当这部片子做到结束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一些艺术类教育的区别。现在是艺术生越来越多了,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我好像发现我们的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太多。
我回想刚毕业的时候,作为新人的创作能力,它是一种自发的、先天的天分。跟了王老师拍摄了一段时间的东西,我觉得我慢慢地会知道让自己形成自己的创作(方式),握着摄影机的方法以及后期在剪辑线上形成个人的风格。
05
“我始终相信自己拍摄的意义”
凹凸镜DOC:问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不是疫情,你今年会到山形现场做世界首映。你会跟现场观众讲什么,或者对年轻导演分享什么?特别是你作为一个年轻纪录片导演,什么是你觉得最宝贵的,什么是你觉得可以分享给别人?
陈俊华:我觉得是两点:其中一点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非常坚持的一件事,我相信我拍摄的这些影像,相信这些影像也就是相信自己。
因为纪录片有时候的创作时间蛮长的,比如说我这个项目时间跨度就会蛮长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么多年这么多天,你要面对生活,你要面对人生的变化,你要面对周遭的这些问题。我作为矿工子弟,爸爸的这些问题,我拍摄这些家庭的问题同时出现在我自己的家庭,我也要去面对。这些生活的琐事就会影响你创作的自信心或者是状态,但是我始终会相信自己拍摄的这部分东西的意义,以及它最后一定能呈现出来一个很好的故事。
包括剪辑了这么长时间,从剪辑的名单上大家也能看到它甚至有4个人的名单。所以我觉得在剪辑线上它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也会有人不信任它,但是我始终非常坚信它。相信很重要,如果你都不相信了,你最终永远都不会把它呈现出来。
如果(问我)在山形我会说什么?我可能会说“相信”这个词,一定要相信自己。
第二点,前面我们沟通聊天,所有的这些经验或者是我阐述的一些经历,都是建立在有一部分创作能力的条件下,我觉得在你读完书去实践和创作的时候,要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者,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成为怎样的创作者。在这个范围内读大量的书籍,看大量的影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然后再去反思,再去形成一套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操作影像的方式,这个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导演陈俊华
凹凸镜DOC:所以导演有没有下一部的准备?剧情片或者纪录片。
陈俊华:有的。在我做上一部的时候,好多朋友在看到了素材之后,特别喜欢我爸爸,说你爸爸好可爱。
我在这么大一个矿区拍摄我父亲,竟然惊奇地发现在我父亲工作煤矿系统的地面,甚至是井下,所有人都认识我爸爸。他后来去了辅助单位,这个单位是后勤,会管着所有人生活上的一些事,比如说你的灯泡或者你的床要更换。我爸人又特别好,比如说他们暖气坏了没有人去修,他们肯定会找他。我觉得我爸爸是一个值得去展现的人物,很多集体里面都会有一个或两个这种人物,我爸爸就是这种人物,所以在拍他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素材,(还)没有展现出来。
剪上一部(《我跟着你》)的时候,有三组人物,大家都说你能不能只剪爸爸?但是其实那一部片肯定构建的是一个更广泛的事情,所以我说不能!我觉得爸爸这一部我并不着急,比如说等到我结婚之后,他跟他的孙子或者孙女在一起玩的时候,那种画面呈现出来跟10年前或者多年前他在煤矿上看别人的孩子或者自己工作的那些画面对比在一起,我觉得那也会有它自己的力量在。所以我有我自己做影片的方式。我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阶段,我会想表达不同的故事。
现阶段其实我也有故事片的这种规划,我有在写也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的故事。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我觉得它都是电影的一种表达形式,我就按照自己想表达和能表达的这种驱动力去做我的下一部片子。
-END-
CNEX对导演陈俊华的特别专访内容:
采访时间:2021年8月
Q1
您是怎么进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的?
在《我跟着你》之前,我拍了《芦山·纪》,这部短片其实是拍摄的芦山地震,当时我是在重庆读书,地震发生后就去了灾区做志愿者。当时也没想拍纪录片,但我有背一台单反去,可能是自己的习惯吧。地震引发泥石流之后,路就被堵住了,政府的救援队进不去,他们必须先清理才行,但他们想知道里面情况的,我是单人,比较方便,就坐当地村民的摩托车进去拍摄了很多视频。后来遇到了民间的救援队,我就给他们看这些影像,他们就根据我的视频去选择某个地方做救援。
回到重庆之后,我们有纪录片课,我想把这些素材剪成片子,于是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闷头剪辑,影片的效果还不错,后来就投了一些比赛,也获得了一些奖金。
我对电影喜欢得比较早,对我来说,电影纪录片、故事片包括动画片,它们都是电影的范畴。因为我还比较年轻,希望通过一种方式锻炼自己讲故事、操作影像的能力,看了《1428》之后,我就觉得拍摄纪录片是一种适合我的方式。《芦山·纪》打开了我创作的起点,它带着我去了很多电影节,认识了各种老师,也看到其他人的创作,我觉得做纪录电影对训练自己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所以还是希望自己再继续做下去。
Q2
为什么要拍摄《我跟着你》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动力来自于哪?
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淮南是我一直会想念的地方。离开淮南矿区之后,我一直想念她,有一种乡愁。会想念我去过的建筑,想念矿区里的人。矿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她是公有制经济的产物,我们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生活区域、菜市场。所有的孩子都是在集体化的圈子里面长大的,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情感更深。所以长大了到了外面生活,就一直还想念那个地方。
第二个就是,我想拍一拍父亲。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父亲的右脚受过伤。这一点就很触动我。我爸是国企煤矿的员工,我觉得现在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国企煤矿的工作人员的状态,我有这个条件,就希望拍一个片子能关注到他们,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以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态等等,这是我最大的动力。父亲是我能直接接触到的人,很多事情会比较方便,所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中间肯定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我会告诉自己,如果我不做这件事,那以后也不太会有人做。
Q3
片名《我跟着你》有什么具体的含义?n
是如何确定拍摄对象的?
第一就是我自己感情的寄托。因为这个片子的最大的主角就是父亲,我小的时候就是跟着父亲长大的,用我父亲的话来说,他是“又当爸又当妈”地把我拉扯大的。我觉得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就特别想用这个名字。“你”是父亲,“我”是我自己。
第二就是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这几位主角对我有非常大的包容,我跟着他们拍摄。“我”跟着“你”,跟着这些各位主角嘛。
早期的时候,我是想以父亲为主,为了对称父亲的工作,我就有找到乐乐以及小煤窑失业工人进行拍摄。但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的变化越来越大,工厂的关闭,工人的失业等等。我觉得这些内容我都应该把它拍下来。后来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就变成了我想要为家乡、为淮南作一个历史的纪录。所以我会把这些重大的事件,群体人物和个体人物都拍摄下来。在此之外,我还拍了老矿区的一些其他人、场景等等。前期我会有计划地拍,在计划的范围内去扩大更多相关的影像。
Q4
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最难的就是进入矿区跟拍这些拍摄对象。煤矿场是不允许随便拿摄像机乱跑的。因为我有父亲在,是一个家属的身份,所以我就可以拿着相机拍摄他们,拍摄到他们最真实自然的一面,因为我就是他们,我们是一家人。
其次是我要去观察他们,这是蛮痛苦的。我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去记录父亲、母亲,去面对过去自己的家庭以及整个矿区所经历的事情,我必须要打破自己的身份,独自思考这些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钱。我要让自己生活下来,我会去接各种项目,所以我是做摄影,甚至是做剪辑来养这个片子。
CNEX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以前我做片子没有完整的体系。在入选CNEX第十年的主题征案后,就接触到了钊维和Ruby老师,包括后来成为监制的海滨老师,他们对这个片子提了很多想法和建议,让我逐渐地开始了解影像的创作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自己的拍摄、剪辑、思考的方式,最终我形成了自己,作为导演的表达方式。在这期间,CNEX陪伴着我一路走过来,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导演。
Q5
作为创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创作的?
你看我的片子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中立观点的影片,因为第一,我对小煤窑的群体非常了解,如果说处在一个外来人的拍摄角度,他们就会不了解很多事。我是本地人,我很清楚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可以客观地去进行创作。其次,华南矿业集团和市政府都在积极地给他们解决问题,只是这个解决的过程需要时间,而在这期间会有信息差产生。我在拍摄的过程是会了解到政策的发展的,所以我会很中立来看这个问题。
Q6
影片完成后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这部影片让我成为了一个导演。以前别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从来不说自己是做导演的。在做这部影片之前,我是靠着自己天生直觉去操作影像。通过做这部片子,包括CNEX、海滨老师多年的陪伴,让我逐渐地开始了解影像的创作规律。它打开了我,并且形成了我自己的影像创作方式。
其次对于故乡我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以前生活在那里,我没有对那有太多的思考,离开之后才清楚地去思考,我觉得认识故乡其实是认识我生活的这个国家,因为我的故乡是国家的一个缩影。
对于家庭来说。我解开了作为一个孤独成长的孩子的心理郁结。我开始理解父母,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无奈。
最后,我觉得做这个片子让我会思考自己的未来,未来的生活。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我希望看到这个影片的人、家庭,都是在一个完整的感情里面去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改变,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丈夫或者妻子缺失一些感情的部分。要积极面对。
看完这个片子你会发现片中的每个人在经历了这段事之后,他们活着的状态还是平平淡淡的。
其实这就是这个片子表达的主题。我觉得社会变革、发展等等,就是不断地会有一些起伏,这是必然,我不觉得这是缺点,但是起伏之后的生活还是会归于平淡。因为这就是人生,这也是电影。
2021年8月2日,2021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DFF)竞赛单元公布了入围名单,其中,陈俊华导演的《我跟着你》入围亚洲新浪潮竞赛单元。本片(原名《煤窑事件》)曾参加并入选CNEX第十届年度主题征案、第七届CCDF华人提案大会,并入选2017年仁川亚洲纪录片提案大会。
这是一部记录导演父亲和亲人朋友的真实影片。成年后的导演回到煤城故乡,从自身出发,记录一场改革中的父亲及身边的亲人故事,梳理童年曾留守矿区的内心郁结。
《我跟着你》是导演陈俊华的首部纪录长片,由纪录片导演杜海滨担任影片监制。杜海滨导演的《少年小赵》也曾入围该影展。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因为地处亚洲,同时更因为其创办人、已逝的著名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对亚洲年轻纪录片人的关注,电影节从创办开始就倾力于推助亚洲纪录片的发展。为了纪念这位敬业的电影制作人,小川绅介奖于1993年设立,旨在鼓励年轻的亚洲纪录片作者。n受疫情影响,本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10月7日至14日采用线上的方式举办,《我跟着你》的导演陈俊华也在期间通过互联网在云上与来自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们相会。作为入围影片的导演,陈俊华与主持人围绕着影片《我跟着你》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以下是本次交谈的主要内容:n
n
Q1
《我跟着你》是一部饱含温度的作品,对矿工的关怀,尤其是对父母、亲人的情感尤为真挚。那么《我跟着你》中的“你”具体有什么含义?
有好几层含义。
其一,指我的爸爸。我小的时候跟着父亲长大,因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妈妈很早就外出从事市场化经济,我小的时候就是跟着父亲长大。
其二,指矿区的人们。中国的矿场是国有制的,管理非常严格。而我能拍摄他们,将他的故事记录下来,深感荣幸和感激。
其三,指煤矿工人的家属们。在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逐渐没落,但他们的家人依旧伴随着他们,这种关系和情感非常动人,我拍摄这部影片也是想要纪录这个群体内部的情感。
Q2
电影涉及到你和母亲的关系。影片完成后,母亲是否看过影片,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吗?
有,这部电影对我本人最大的帮助在于,解开了我与母亲、与矿区之间最大的郁结,它帮助我理解母亲,理解矿区的人们。
Q3
拍摄完成之后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吗?
我更加理解了故乡。
Q4
在拍摄矿场,拍摄煤矿工人们的工作情况的时候,是否受到任何阻碍?
多少会有,但因为自己属于矿区工作人员的家属,有进入矿区进行拍摄的条件。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会有办法化解,毕竟自己在矿区生活了20多年
Q5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干妈干爹通话的“儿子”是谁,是亲生儿子,还是其他“干儿子”?
我和干爹干妈的结缘是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拍摄期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于是我成为他们的干儿子。影片中出现的是香港的儿子,是干爹和前妻的亲生子。当时因为煤矿经济的下滑,前妻去往香港打工,和香港人结婚,同时也将儿子带去香港。因为干妈和干爹没有孩子,所以干妈将他视为自己唯一的孩子,对他也非常亲密,这一点在影片也有反应出来。
Q6
影片中导演最喜欢的镜头?
有两个。第一是影片结尾的镜头。父亲推着自行车缓缓离开,我拿着相机追他的时候,我知道这部影片在这里可以结束了。第二是我们从地表坐着电梯下降八百米的长镜头,这是我印象最深的镜头。
Q7
在杜海滨导演之外,最受影响的导演及具体情况?
王兵。2015年,我以摄影的身份参与王兵作品《苦钱》的拍摄,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和王兵的创作打开了我关于叙事手法的新思路。刚开始创作自己的影片时,会受到王兵导演工作方式的影响,但后来会结合自己的创作特点做调整。王兵身上专注认真的精神是对我帮助最大的。n
Q8
将来的创作计划以及目前进展?
纪录片方面,有一部新的纪录片将要剪辑完成。这是一部纪录北京外地人的生活状态的影片。当时北京为了缩减当地的人口,采取了一些措施,我记录下这些事件。这部影片在我制作《我跟着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剪辑,预计在今年12月前完成。此外,《我跟着你》拍摄了大量父亲的素材,身边的人都觉得父亲比较有趣和可爱,于是我决定以自己的口吻和视角,制作一部单独讲述父亲的影片,讲述他几十年的人生,在矿区的经历,很多关于他的细节都会在那部影片中出现。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