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第三季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第三季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最终季,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第三季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3

951人已评分
很棒
8.0

主演:约翰·威尔逊

类型:喜剧纪录片纪录导演:约翰·威尔逊状态:全6集年份:2023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豆瓣:9.2分热度:717 ℃时间:2023-09-11 09:42:12

简介:详情在第三季中,纪录片制作人、自称“焦虑纽约人”的约翰·威尔逊继续着他真切的自我发现、探索和观察使命。他拍摄了纽约同胞的生活,同时试图就六个看似简单而随意的新话题提供日常建议。在第二季的基础上,威尔逊浏览了一系列新主题,包括...
    在第三季中,纪录片制作人、自称“焦虑纽约人”的约翰·威尔逊继续着他真切的自我发现、探索和观察使命。他拍摄了纽约同胞的生活,同时试图就六个看似简单而随意的新话题提供日常建议。在第二季的基础上,威尔逊浏览了一系列新主题,包括如何找到公共厕所、如何锻炼和如何清洁耳朵,这让新季有着出人意料的转折
  • 头像
    平乐

    约翰说布鲁斯在车里,但最后片尾又出现了布鲁斯看着报废的车子笑?

    难道是布鲁斯发的短信,要害死约翰吗?以假乱真,以真当假?到底发生了啥呀?是为了嘲讽那些质疑他作品真实性的人吗

    有点细思极恐的感觉,如果是假的,为了拍个镜头惊动警方,不太可能吧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头像
    酒仙桥14号

    近两年,“Citywalk”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

    它指的是在一个城市里随意漫步、漫无目的的旅行方式。

    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乐此不疲,他们穿梭于不同的街道,拍出一张张Citywalk的美图。

    有一个生活在纽约的怪人,却把他的Citywalk拍成了一部怪诞而诗意的作品。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第三季(2023)
    9.1
    2023 / 美国 / 喜剧 纪录片 / 约翰·威尔逊 / 约翰·威尔逊

    这是HBO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每集30分钟,短小精悍。

    2020年第一季播出,收获了极佳的口碑,超过2万人评出9.5的高分。

    第二季于2021年播出,评分9.4。

    时隔2年,这部纪录片在前不久推出了第三季(最终季),刚开播又飙上了9.5分。

    近8成观众打出五星,几乎零差评。

    这部纪录片又名《约翰·威尔逊的生活指南》。

    剧名中的约翰·威尔逊,同时兼任了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主演、摄影、旁白等多个职位。

    正因如此,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约翰·威尔逊的个人Vlog

    每集一个特定的主题,约翰·威尔逊走上纽约街头,为观众呈现那些少有人提及却又迫切被需要的生活建议。

    比如如何同别人闲聊,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找到停车位等等。

    不过,你要是真的把这部纪录片当成“生活指南”来观看,那就大错特错了。

    约翰主打的就是一个随心所欲:走到哪就拍到哪,想到哪就说到哪。偶尔提纲挈领,时常离题万里。

    不仅如此,旁白和画面的适配度也高得出奇,让人不得不感叹他是个拍摄和剪辑大师。

    这部作品就如同约翰极致放飞的思绪一样让人捉摸不定,但真正喜欢它的人却爱到不行。

    因为片中充满了这位纽约街头吟游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以及升华于这些具体问题之上的黑色幽默或浪漫哲思。

    在刚播出的第三季里,那个熟悉的“街溜子”又回来了。

    第一集中,他讲述的主题是如何寻找公共厕所

    在影片开头,他形容了我们和家中厕所的关系:就像浪漫情侣,是一生都会陪伴我们的东西,和我们共享了许多私密的时刻。

    但是当我们走出家门,离开厕所,就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

    如何合理地在外面找到一个公共厕所,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个背景需要向大家交代。

    在许多年前的纽约街头,有大量开放的公共厕所可以供市民使用。

    你可以随意进入一个公园或者地铁站,轻松解决如厕的问题。

    但到了1970年左右,出于预算层面的考虑,大多数公共厕所都关闭了。

    整个纽约有800万居民,每年还有6000万游客涌入,但却只有一千多个公共厕所。

    而在这一千多个公厕里,只有2个是24小时开放。

    就连大家熟知的时代广场、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地标性建筑都没有设置公共厕所。

    因为公厕数量少,纽约的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临时解决方案,即临时的移动厕所。

    不过这样的厕所通常疏于管理,卫生条件相当恶劣。

    不仅如此,很多临时厕所的位置还相当偏僻且诡异。

    比如一个设置在马路中央,需要横穿街道、翻过护栏才能使用的临时公厕。

    一推开厕所门,就能欣赏到川流不息的车辆,场面相当离谱。

    当然,纽约也有正常的公共厕所,但很多都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为了防止有人在里面干坏事,厕所隔间的门也通常都会被拆掉。

    如果想保护自己的隐私,你就得带一条毯子来遮挡了。

    新世纪后,纽约也曾为了厕所问题而做出努力。

    2008年,纽约在五个区建立了五个自动清洁厕所。

    在使用这个自动清洁厕所之前,要先投25美分的硬币,每次的使用限时为15分钟。

    这个厕所的地板,是这个自动清洁系统的灵魂。

    当你的双脚离开地板一定时间,就会自动判定你离开厕所,开始一整套的自动清洁。

    不过,你千万不要在厕所里故意这么做,否则就会和约翰一样经历狂风骤雨般的洗礼……

    由于如厕困难,你可能会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排泄物。

    比如人行道两侧、宜家的厕所样品间、地铁车厢连接处,以及随处可见的饮料瓶子里。

    很多人可能会说,难道不能去街边的餐厅、便利店、各种私人小店里面上厕所吗?

    能是能,但如果你仅仅以上厕所为目的去这些地方,十有八九都会遭到拒绝。

    通常你都需要在店里买一点东西,才能够获得这些厕所的使用权。

    走遍大街小巷,在切身感受了纽约如厕困难之后。

    约翰也给出了应对的建议——为自己进行汉密顿膀胱手术。

    这个手术通过给膀胱注射肉毒杆菌,让膀胱肌肉得到放松,从而能够更好地憋尿、更慢地感受到尿意,以此来减少如厕的频率。

    一时之间,竟然分不清约翰是在真情实感地给出建议,还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当然,约翰最后还给出了另一个更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建议。

    那就是便利店外面的垃圾堆里捡一张被人扔掉的收据,上面有厕所的开门密码。

    然后你就可以像普通顾客一样,大摇大摆地进入店里使用厕所。

    除了如何寻找公共厕所这一集之外,第三季还有很多有趣的选题,比如如何清洁耳朵、如何健身等等。

    每个议题都饱含约翰对纽约这座城市的观察,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心,以及升华于这些议题之上的哲思等等。

    正因如此,你可以看到这个荒谬怪诞又无厘头的人,在每一集末尾留下的醒世金句。

    比如在“如何健身”这一集,他回应了人对于想要追求成长进步,和担心努力过后却遭遇失败的矛盾心理。

    “锻炼健身,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只要你能找到你真正喜欢的方式,输赢不重要。”

    比如在“如何清洁耳朵”这一集,它表达了自己对于耳朵这一器官,以及对于城市噪声的深刻体悟。

    “关于什么是合理的音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即使你成功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它也不会安静太久。

    也许你应该尝试习惯那些困扰你的东西,否则你只能永远奔走。

    因为无论你搬得多远,你永远无法逃离的噪音,就是你脑海里的声音。”

    作为HBO出品的一部纪录片,《约翰·威尔逊的生活指南》却和大家印象中的HBO风格大相径庭。

    它足够滑稽怪异、幽默讽刺、荒诞无厘头,充满约翰的个人风格,很难用三言两语去定义和概括。

    站在不同角度、在不同观众的眼中,看到的亦是不同的作品。

    热爱旅行的人看到的是一部城市观光片,喜欢人文的人看到的是一部科普教育片,幽默逗趣的人看到的是一部喜剧片。

    在约翰的镜头下,你可以看见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混乱肮脏、狼狈不堪的一面。

    他目光犀利,言辞毒辣,将纽约社会的种种症结暴露于人前。

    但在简陋的设备、朴素的构图、未经修饰的摄影之下,却饱含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关怀。

    他就像一名怪诞诗人,把千疮百孔、鸡零狗碎的现实,谱写成了一封献给怪咖的情书。

  • 头像
    郑上头

    我今年75在遗体冷冻公司负责照看冰棍人的重生心愿,但我早在18岁时就已亲手割掉自己的双蝻 有蝻的未来不是我要去的未来!wow!

    始终陷进在留下了明显岁月痕迹的土色脏兮兮沙发里的孤独的老头 孤独的老去 塞满了书和磁带的房子,明白自己只想独自生活 不后悔舍弃了肉体欲念 ,因为自己也从未努力过 试图开启人际交往的大门,但为什么旁边空着的沙发却是干净美丽的 印着花朵的?为什么对萍水相逢的John Wilson和他的摄制组 却希望他们能再来?我觉得每一个INFP对此都能狠狠的共情 ,我说的共情不是指25岁后全身上下越来越只剩嘴还在硬的男同胞那种啦~ 唉

    INFP们 你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水了好几集 最终季的最后一集果然是有大招等着秀 感谢你小John,你比另一个叫Wick的小John的完结片有意思太多了!

    说的就是你 !
  • 头像
    Hildy at beach

    第一集找厕所。这还真是个非常隐私完全不能缺少的需求,预算减少,公共厕所减少或者关闭,找个厕所非常难。出租车司机说只能让瓶子解决,他在路上也看到了很多瓶子。购物才能使用的厕所,消费才能使用的厕所,越来越多的公共区域变成了私人区域,也许最后只有人行道还能是公共区域。为了找厕所,发挥无限的想象力,非常随机,还跟着去了 burning man 的现场,但是一个声称非常开放的活动,说纪录片签了独家,wilson 拍的不能播。那就回去的路上再拍点别的,一位大哥把火箭发射基地要改成末日堡垒,造成夫妻关系紧张,自己在里面住了六个月。而且还给作者指了个路,影视剧里面看到的,遇到核武器袭击的时候,美国领导人要躲到的那个地方,门就重 18 吨,然后从这里继续领导世界。哈哈,领导石头吗,还是工作人员阿姨非常透彻,说一个没有了动植物的世界,我不想成为那个世界的一部分。这里的厕所非常干净,阿姨说你自便。那两个住在 the hole 的边缘人,说如果意外发生,我们能生存下来,那些住在大楼里的人可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怕什么人类灭亡啊,看看很多人类的求生意志有多么强大。

    第二集 掏耳朵。就开头跟掏耳朵有关啊,后面就完全跑题了,而且为什么棉棒不能掏耳朵?耳屎掏完后主持人觉得耳聪目明,各种声音八卦都听得清清楚楚。一开始觉得非常新奇,很快就发现这些噪音难以忍受。想起来《Heroes》里面那个能听到周围人心里话的警察,对破案是很有帮助,对生活一团糟。问一个在忍受邻居周末噪音的妹子,你能忍到啥时候,妹子说下周搬家。哈哈。窗户外边就是地铁的男士,我抓紧在两班车之间睡一会,有噪音,但是房租便宜。楼上的邻居说楼下太可怕了,凌晨一点大声播放音乐。楼下的一家三口说,楼上竟然报警,哪有人凌晨一点睡觉的。汽车的喇叭声让人厌烦,但是有些人的喇叭声是电影配乐,还挺特别的。主持人的刹车片发出了奇怪的声音,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一个一身白色蕾丝衣服的女性说自己交往过两个连环杀手,主持人非常感兴趣,但是女性好像有点回避,还给主持人建议了一个世外桃源,远离噪音。说走就走,路上最大的噪音就是主持人的刹车片。一对隐居的夫妻说,有人是伪装的,这家很多书。采访了这对夫妻的女邻居,女邻居说这有什么可伪装的,这里生活如此不方便,放弃正常的生活来过这种日子。看来邻居就是少,也依然是有摩擦。附近还有可以出租的小屋,女租客说自己要搬走了,房东太差劲了,什么都不管,什么都是坏的。房东开车经过,主持人采访了房东,房东说每个人的要求都很复杂,应付不过来,有个租户二十四小时泡在室外浴缸里,然后给主持人展示了自己二十一岁的猫。房东家里有个噪音器,房东说我老婆没有这个在这里睡不着。这里还有个天文台,主持人到的时候正好赶上检修,工作人员还给他介绍,但是主持人说我没有准备问题,所以草草结束了。回到城市,主持人买了同款电影喇叭放在床边准备遮盖下自己想发出的声音。哈哈。

    第三集 锻炼身体。健身房有免费体验课,还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主持人看到别人的好身材非常羡慕,尤其是男空乘的肱二头肌和胸肌。先来给自己拍一张健身前的照片作为对照,自己拍不出全身效果,去了个宠物展,找了给宠物拍照的专业摄影师,留好了联系方式,后来收到摄影师的邮件说器材全部都被偷了,哈哈,照片这就流出去了。主持人记得宠物展上有个人是写宠物侦探小说的,小说家分析了一通说我不是侦探,你还是得报警。主持人参加明星酒会,永远是格格不入的那一个,在阳台上看到了对面大楼上自己节目的大海报,觉得应该有功成名就的感觉了,但是没有。这段最意外的就是,前面接受采访的是《特殊受害者》的男女主演,我一开始还想这个高个大光头是谁,有点眼熟,直到 Olivia 说话,马上就认出来了,哈哈,都看了这么多集了,我竟然还是得凭借声音确认。主持人想去自己的大学找点存在感,没有人认识他,还质疑他的身份,把他当可疑人物,毕竟是一个中年大叔拿着个摄像头到处拍。这些人回头会在这个节目里看到自己的,不过我觉得拍完可能就会告诉这些人吧。没有想象中的成就感,路上看到了一个卡车上有个大南瓜,南瓜的主人热情介绍,还带着主持人去参观自己正在种的大南瓜。成熟后,主持人也去了大南瓜的比赛现场,非常壮观,南瓜一个比一个重,主持人认识的人得了第二,很高兴,说我超过了去年的自己。主持人说如果你的 Ego 非常大,找点比较健康的渠道比较好,比如种个南瓜。

    第四集 如何看体育比赛。朋友邀请你一起玩,大部分时间就是看体育比赛,你发现他们互相之间聊的热火朝天,你根本没法参与,所以准备熟悉下比赛。正好有人送票,看好球队的名字,上网站查询资料,买好应援的帽子,提前到达现场,结果因为雨太大,比赛延期了。一个球迷请你去他家看看他的各种收藏,琳琅满目,他的老父亲就住在楼下,弟弟是对手球队的球迷。如果是在家里请朋友看比赛会轻松一点,朋友来之前先打扫下卫生,吸尘器坏了,去修的时候老板说戴森的过誉了,很难修,很多老的吸尘器更加好用。你来到了吸尘器爱好者在酒店的年会,各种各样的吸尘器。参会者讨论预算,把各种粉尘倒在地毯上比赛,终于有个比赛你能看明白了。很多爱好者都是男性,小的时候不敢告诉别人,四五十岁了,才公开这个爱好。其中也有非常年轻的会员,还有带着孩子来的。每一个吸尘器都承载着收藏者的记忆,你想起来自己的外婆,找到了外婆的吸尘器,拿回自己家用。

    第五集 多出门。你跟很多人一样喜欢宅在家里,偶尔还是觉得出去接触下大自然很有好处和必要。但是出了门发现还是无事可做,继续刷手机或者盯着路面。抬头看看会有很多危险意外和悬念,一只狗为什么在墙上走。那些观鸟的人看起来很有乐趣,你去器材店买望远镜,老板说女的有时候非常聪明,啥?是一直好吧。男的有时候陷入的太深了就容易被抓。你问店主你观鸟吗?店主说有时候有人雇佣我观察人。你接近一个观鸟小组,有个成员说,有时候你即使没有看到特别激动人心的,也要 Wow 一下,这样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看到的鸟都会记录下来,你问你说看到了,别人都会信吗。回答说观鸟的人都很诚实,也不一定,曾经有个燕子丑闻,有个爱好者声称自己看到一种珍惜的鸟类,其它的爱好者用几个月的时间调查,揭穿了这个谎言。你去体验了一下测谎仪,发现自己也不是个诚实的人。你去了谎言俱乐部,觉得这里可能更适合自己。你想起来当时第一季里面有个卫生间冒污水的视频,你非常嫉妒,为什么这个素材不是自己的,然后你就雇了团队,重现了这个场景。你听说当年的沉船不是泰坦尼克还是它的姐妹号奥林匹克,目的是为了骗保。你在网上发问,没有人提供答案。你找到了一本书,联系上了作者,作者之前是警察,现在在酒店做清洁工作,非常喜欢大力水手。你们一起吃饭,作者一边回忆之前工作中遇到的死者,描述那些恐怖作呕的画面,一边正常吃饭。你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约你在酒店见面讨论泰坦尼克的秘密,在去酒店的路上,你向作者坦白了你视频作家,作者说作为警察他也做过假,但是要记住,不要告诉任何人,只有死人才会保守秘密。你下车去赴约,门是虚掩的,里面没有人,你回到停车场,你的车在你眼前爆炸。警察赶到现场,你说你的朋友在车里面。哈哈,最后一个镜头是警察以及那个死去的朋友面对镜头微笑。其实不用怀疑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万千世界中的一种可能性,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第六集 找快递。你在网上购买各种小东西,填满自己的生活,等快递的时候放佛自己的生命都有了形状,但是拆完以后还是一样空虚,继续购买。快递显示已送达,但是你却没有收到,你去快递公司问说没有,卖家离得不远,去了卖家家里,发现家里确实很丰富,而且卖家也在继续购买。快递让邻居代收的,让商店代收的,家门口有摄像头的,都避免不了丢失。一个妹子说自己做了冻卵,当时在等待昂贵的医疗器材的快递,自己就在门口等。你觉得运输身体器官的快递一定很特别,准备调查下,但是你的团队理解错了,以为你是要采访运输钢琴的,两个都是 Organ。你拿着人体器官的稿子采访钢琴老板,哈哈,根本对不上啊。乐器店要送货,三天在路上,你也跟着去了。送完以后,旁边有个披萨店,里面有个老态龙钟的老爷爷,你问老爷爷捐献器官了吗,老爷爷说没有,我要冷冻。你说服了老爷爷去了他家,而且还得知很快就是冷冻公司 Alcor 的五十周年纪念日。老爷爷没有家人,年轻的时候被性欲困扰,自己给自己做了阉割手术,他说自己了解过自己的一些祖先为了留下后代所做出的努力,如果他们知道有今天。哈哈,确实如果祖先知道有今天其实不如早点放弃,不过就是一种繁衍的本能。老爷爷的记性不咋样,你又呆了几天纪念活动才开始。现场各种随机采访,问其中一位肌肉男,你为啥来这里,肌肉男说我是组织者。组织者带着你参观,里面大型的可以放一个人,小型的可以放五个头。在演讲中你得知,虽然是可以冷冻的,但是科学家还没有研究出来如何解冻复活。有一位年轻女士说,准备晚点冷冻,越晚损伤越小,而且可以越早解冻。如果人的这一生都是为了另外一种生活做准备,那两种生活都是浪费了。我们现在就已经无法有意义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在一个可能根本就不欢迎我们的世界醒来,那可能带来的只有痛苦。

  • 头像
    酥酥酥嘭

    第一集解了我多年以来的迷惑:自动清洗厕所在关门之后到底做了什么?到了结尾的时候,就在我觉得这一季有点弱,略微有些失望的时候,艺术作品出现了,实用性与嘲讽拉满,配合片尾曲响起,John Wilson不愧是你。

    第二集讲声音。大城市里面,人口拥挤,吵闹又拥挤。人类一个比一个大声,大家都想说自己的想法,有人认真听别人说什么吗?纪录片大概就是某种倾听,倾听别人的想法,而到了最后如何选择这些物料,构成一部电影,就是导演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三集,胡子拉差的内向怪人John,一个看上去就不咋锻炼的人,想要教人how to work out。主题渐行渐远,最后跑去采访种巨型南瓜的人。我真的很喜欢看社恐的John,尴尬地和多少有些小众的社群里的人们聊天,发出一些wow的惊呼,有些出自真心,有些则根本是掩饰不住的尴尬。世界广阔,不论是健身房撸铁,还是后花园种大南瓜,意义二字都是人类自己赋予的。所以何必勉强自己加入不喜欢的活动呢。再说,不爱去健身房有什么问题,谁说跳舞毯不是锻炼的好方法。

    第四集很要命,谁能想到,因为吸尘器我哭得一塌糊涂。这集一开头讲的是如何融入球迷,结果一路跑偏,参加了吸尘器爱好者的年会。John的总结大概是,很多对一些东西的迷恋,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最后他去了去世的奶奶家,他没能跟她好好说再见,于是打开她的吸尘器,吸起了地板。吸尘器声音响起的时候,眼泪就这么砸了下来。我家有个戴森,因为吸了太多狗毛,哪怕清理干净了,吸地的时候扬起的风,总是大黄狗的味道。狗子不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我会开了吸尘器,只为感受一下狗味的风。收集吸尘器听上去有多荒谬,人类的情感链接就有多奇妙。可有时候做奇怪的事情,没什么理由,只是说明想你了。

    第五集很不John Wilson,也很John Wilson。记录片的真实性,基本上来说是个哲学问题。真实的纽约既是纸醉金迷的聚会,也是肮脏的街道背巷。纪录片看上去客观,实际上镜头选取什么,反应故事的哪一面,采访什么样的人,都是导演个人趣味和价值观的映射。所以到底什么是真实,纪录片的客观性到底是否可以被相信?John承认了有些镜头是摆拍,至于剩下的嘛,再问是不是真的?哼,虽然有些人看上去人畜无害,实际上内心只想炸掉这一切,藏在人群中看大火熊熊燃烧。

    第六集,How to系列的最后一集,其实是在说如何说再见。从如何寻找丢失的包裹,讲到人类如何在死后冷藏自己,等待有一天科技可以治好疾病,将他们重启。人类总是想要更多,拥有更多的物品,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喜爱。我想,喜欢John Wilson的How to系列,大概是因为他常常试图提出一个问题,却总在过程中走去意想不到的岔路,一路上遇到不同的人,听他们说自己的生活和观点。有时候不但找不到答案,还会带来更多的疑惑,但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相遇,总能让人觉得原来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世界并不存在单一的解答,让人觉得非常安心。John也常常给出自己理解的答案,丧丧的,大多数时候没那么高级,却常常非常暖心的答案。就像最后一集,他说像包裹一样,哪里是终点谁都不知道,你只能相信You are in good hands along the way。

    我看的那个版本内嵌了一些广告,于是每次都要努力拉进度条,落在广告结束,HBO标志出现的之前的时刻,因为不想错过John的那句Hi New York。平平常常的口气,好像跟老朋友打招呼。非常非常喜欢他们,也常常忍受不了他们,比谁都了解他们,到最后却发现并不真的懂他们。令人迷惑也极其迷人。Hi New York,hi 人类。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