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迈克尔·舒马赫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未知状态:正片年份:2021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豆瓣:7.9分热度:806 ℃时间:2024-06-11 16:47:4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舒马赫的长相非常有辨识度,尤其是他的大下巴。他不是那种鸡贼的德国人面孔,非常有亲和力,非常容易感染团队中的每个人。他跟我遇到的很多德国人完全不同,真性情和领袖气质能在一个人身上结合,然后爆发出冠军的力量,这是很难以想象的。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显然侧重描绘了舒马赫加盟法拉利的首冠——2000年,他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一个初出茅庐的天才少年,在贝纳通证明了自己,然后手握麦克拉伦的offer,但偏要选择hard模式去开法拉利拖拉机挑战围场最快赛车。四年下来,屡战屡败,1999年还在银石撞断了腿。2000年,无论是舒马赫自己,还是法拉利团队,都开始怀疑他们能不能成功。当年用废旧轮胎干翻卡丁车对手的舒马赫,还能不能做到,我的车比你慢,但是我还能赢?
最后他们做到了,自我怀疑被打破,后面就是一波五连冠王朝。这也是法拉利重新辉煌的开始。
我一直认为维特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舒马赫的风格,天赋异禀,专注工作,为人有亲和力,但是维特尔所在的年代,F1已经变了样子。他在红牛四连冠震惊世界,梦想着沿着偶像的路,复兴法拉利。可是维特尔所处的时代,F1已经成了资本和商业的游戏,即使是低级别的赛车锦标赛也无比烧钱,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太有可能再出现一个穷小子签约火星车的传奇故事了。维特尔也许就差一步,就能重现法拉利2000年的成功,有车的因素,有维特尔心理素质的因素,但毫无疑问,2000年的舒马赫压力之巨大,那一年气氛之窒息,令人难忘。
赛车这个东西,工程技术水平越高,商业化越规范,就越像一个方程式。成功的车手仿佛通过一套公式计算出来的:成功的经纪人团队、赞助商资源、有竞争力的赛车、稳健的驾驶风格和精确的竞赛策略。除非梅赛德斯故意整活,否则其他车队毫无胜算,这就是汉密尔顿时代的F1。我之所以觉得汉密尔顿就算拿10个总冠军也超越不来舒马赫,就是在这里。舒马赫之后,最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案例,是2005和2006年的阿隆索。从这个意义上看,F1已经沦为了一个工程技术的展示平台和车迷、媒体与赛事主办方之间的数学游戏。
舒马赫身体上深陷昏迷,舒马赫式的F1故事仿佛也终结在了2006年。
天才都有自己的宿命:莫扎特写完所有的美妙乐曲,35岁就被上帝召回。舒马赫完成了车王的传奇,上帝就让他从每小时350多公里的赛道回到床上静静躺下。天才都是肩负着特殊使命来到人间的,使命完成之时也就是他在人间谢幕之时。
让人唏嘘的是,这位天才没有折戟危险系数顶级的的F1赛车道上,却在风平浪静的滑雪场上翻了车。
难得一见的舒马赫大量珍贵影像,众多比赛画面动人心魄。遗憾的是,影片没有交代舒马赫滑雪事故后的情况以及现状,这应该是他家人的要求。也好,就让这位天才辉煌灿烂的时刻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吧。
舒米,你的妻子很美好,为了她你应该早日醒来。8.0
2022年凌晨3点30分,热泪盈眶的我关上了手机。而在那一瞬间,心头有无数的回忆涌现,激动、感动夹杂着过往的一幕幕,弥漫在广州春天那湿热的空气里的被窝中。而这种种的触动,促使我在第二天早上上班时来豆瓣写下我第一篇影评,这里面当然更多还是回忆和感情上的情怀与不舍形成的复杂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人有时候热衷的并不是怀念过去,而是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感觉和氛围所引发的那种情绪触动。这种情绪的联结,可以是某段音乐、某张照片、某段文字、亦或是某段影像。成年后的我回忆起童年的种种美好,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在没有沉重学业压力的同时,又无需背负过重的生活压力,无忧无虑的沉溺在被父母保护中的快乐。
而最触动我童年回忆的画面,一个是父亲开着那辆黑色的号码牌为4C118的摩托车,载着我在大街小巷穿梭。我们常常在夏天的某个午后,驱车前往海滨路吹风。在那条长长的还没有精修过的长廊上,我们的乐趣就是看别人搭网捞鱼以及一群老头在凉亭下面下象棋。长廊上垂下的柳条随风飘动,那温热又夹杂着咸味的海风扑面而来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辆小小的摩托车座椅很硬,坐久了屁股很痛。夏天又特别燥热,坐摩托车外出总会格外口渴。可是年幼的我又不敢开口要求严厉父亲买喝了无益的可乐,因此最后总是双腿发麻头晕目眩。可是多年后的今天想想,这比起你每天朝九晚六动辄开会,回到家瘫倒在沙发上头晕目眩,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而另一个无法忘怀的画面,就是深夜电视里面直播的F1。大概是98-99年,对国足失望的父亲开始在CCTV5看F1直播。那时候的我还很年幼,现在已记不得过多的比赛细节,依稀只记得那由远而近再光速远去的赛车带来的轰鸣声。是的,真的是很尖锐的轰鸣。那个年代的引擎声不像现在那么沙哑柔弱,反之带给你的,是急速消逝的爽快感。父亲看比赛很喜欢躺在家里的木沙发上,而我要么坐在地上离电视的第三格地砖上(没错,这是我爷爷担心我过于靠近电视机引发近视,给我规定好的特殊地砖位),要么坐在远处的椅子上。那个年代我们还没有在客厅加装空调,那时候的电视机还是那种挺着大肚子的电视机。炎热的夏天深夜,只有一台电风扇陪伴着我们,电视里不时传出阵阵剧烈的轰鸣,这就是我还能记得的细节。
虽然比赛的细节我不记得了,但是正如每一个小男孩简单的世界一样,我会把车手和车队分成正义一方和邪恶的一方。因为父亲非常喜欢舒马赫,那我自然而然的就把红色法拉利当做我心目中的正义化身,而银黑色的麦克拉伦自然就是邪恶的一方代表啦。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学会了看圈数、看积分榜、看排名、看圈数差距等等。你也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年男人,在密密麻麻的英文中,一眼分辨出舒马赫、哈基宁、埃尔文、库特哈德以及千禧年后的巴里切罗、马萨、莱科宁、阿隆索、 蒙托亚 、巴顿、小舒马赫这些如数家珍的名字。是的,我可以告诉你我在键盘上敲打出这些名字的时候至今还是很难抑制那份激动。而在千禧年前后,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哈基宁驾驶的那辆银黑色的麦克拉伦和舒马赫的红色法拉利在赛道上各种攻防。年幼的我只能够记住这两个车队的四位车手,而那个年代的电视转播,最多的镜头也是给到了这两个车队。每次看到红色法拉利领跑超车我都会一阵激动,而当看到麦克拉伦领先时又忍不住的咬牙切齿。而舒马赫最让人折服的,就是不分各种天气稳定发挥的技术以及那种坚韧不拔一圈一圈刷出优势(千禧年后)或者拉近差距(千禧年前)的操控。不管晴天雨天,只要舒马赫在场,他就能够通过不停的努力缩小差距。不管名次如何,只要看到那辆舒马赫驾驶的红色法拉利,你就知道这场比赛绝对有足够值得你看下去的理由。
99年舒马赫的撞车,让中间几场比赛突然失去了观看的激情。但是当他当年火速回归之后,你就知道那个男人始终还是这个赛场上的主角。2000年后,随着哈基宁的退役,取代他位置的莱科宁自然充当了我心目中那个坏人的角色。不过这个时间段法拉利和舒马赫的磨合已经达到了近乎天人合一的境界,莱科宁给我的印象,并没有像哈基宁那般能够给正义的舒马赫提供致命的威胁。速度上和技术上的差距让那个年代的舒马赫如入无人之境,只要一打出比赛排名,我和父亲就能轻而易举的在第一页找到Michael Schumacher这个让我两沸腾的名字。而我们也在法拉利的红色王朝中,享受这舒马赫在领先位置一圈一圈的刷这圈数。无人能挡的舒马赫经常以一圈1秒甚至更快的圈数刷着差距。当你看到屏幕里这辆小小的轰鸣着声浪的红色法拉利跑在前排,我和父亲就会异常的激动。
而后面能够威胁到舒马赫地位的车手,除了前面提到的莱科宁,还有就是阿隆索了。到阿隆索登场的年代,我已经开始渐渐不再简单的用好坏来分辨车手和车队了。但是每当那辆蓝色的雷诺威胁到舒马赫的位置的时候,我总会愤愤不平的不爽。不过大多数情况,舒马赫总是可以击败这些试图对他发起挑战的新人,因此我也不会过多的担心。
时间来到2005年,这一年,舒马赫已经36岁了。而这一年,也是我记忆中为数不多舒马赫无力回天场面出现最多的一年。我忘记当年是比赛的解说员亦或是新闻网站的消息,说是雷诺购买了前法拉利的引擎。总之段时间的雷诺就像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而好巧不巧05年的法拉利,可能是多年的绝对统治带来的轻敌,又或者是什么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一向风驰电逝的舒马赫,竟然在赛道上渐渐被蓝色的雷诺超越,忘记是在05年哪一站,看到舒马赫十分努力的阻挡阿隆索和莱科宁,突然感到阵阵心酸。是啊,纵使他武艺高超,可是面对一辆落后于他人的红色拖拉机,却是也是无可奈何。
06年没有特别惊艳的记忆,印象中我和父亲也渐渐接受法拉利和舒马赫的老去,只是无比惋惜。那年日本站的爆缸,我记得CCTV5的解说长叹一声,而在电视机前的那对父子,又何尝不是呢。那一年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舒马赫宣布完退役后的某场比赛,他和莱科宁一起登上了领奖台。期间,舒马赫拿着香槟对莱科宁拍了拍肩膀又搂了搂他。见到这一幕父亲曾说,这是舒马赫在对莱科宁进行法拉利的交接仪式。而话音刚落,解说员也做出了类似的表达。
再之后便是退役,退役后我与父亲就很少看F1了。也忘记了是哪一年,CCTV5不再转播F1。而再后来,听闻了舒马赫复出奔驰的新闻,虽然后期成绩平平车也不尽如人意。可是能够看到舒马赫在赛场驰骋,我想是每一个从我这个年代走来的车迷观众心安的一种方式吧。你看,他还在跑!
再往后,到他退役,到他复出,到他在退役,到他受伤。舒马赫的身影和法拉利以及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渐行渐远,很多时候停留在记忆中的,也就只有记忆了吧。但是属于舒马赫的红色传奇确实永远和我停留在了那些个深夜、午后的电视机前,成为了我童年记忆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啊,这都过去了快20多年了,当年那个小男孩,也已经快步入中年了。当我坐在电脑前敲出这段文字的时候,眼角还是会难以抑制的湿润。行文至此,与其说是我对舒马赫的感情或追忆,其实更多的是我个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现在的我已经离开了家乡,已经离开了那个回忆中的小房子,父亲也已经步入老年,而舒马赫和法拉利也早已成为记忆。而看完电影能让一向苛刻的我打出满分的,更多的也是我个人情怀的加分吧。
引用一下电影里舒马赫夺冠的那句原声
Shit!We did it!
再致敬一下那个红色的年代,致敬一下那个带着儿子看直播的中年男人,也愿今后的一起越来越好。
而舒马赫,我也希望你能够答应我,你要像你在那么多场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比赛一样,勇敢的,再一次的,为我,为父亲,为每一位爱你的车迷站起来,好吗!
PS:我不是专业车迷,年代久远很多细节我也遗忘的差不多,因此我的文笔更多的都是我个人的回忆和描述,而没有那么多的专业术语,如果有错漏,也烦请包容~
我是在2003年起开始关注F1以及赛车运动的,舒米红色王朝的中后期,但是那个时候还太小没有留存什么记忆,真正有印象的是在04年左右,一辆红色的赛车牢牢占据着头排的位置,并锁定着冠军带回,身后一众银色蓝色黄色绿色的身影只能成为他的陪衬。在B站一个关于Ferrari车队的混剪中的一条弹幕很好的表达了我的所想所感:
我也不想 可那玩意是红的啊!
那便是我对于舒马赫的初印象。
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杂志的习惯让我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男人的讯息,他一开始就是天才车手,早在初入赛场之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但他也绝不是争冠人群里最安分的那一个,94年和达蒙希尔,97年与维伦纽夫的碰撞都说明了他的狠辣;在步入新千年之后面对着以凶狠著称的后辈蒙托亚也同样不遑多让;06摩纳哥的排位赛上为了保住自己的杆位不惜撞墙引发红旗,甚至对于老队友巴里切罗,亲弟弟拉尔夫舒马赫也从不手软。更加显示了他就是那个为了胜利不惜一切手段的迈克尔·舒马赫。一个伟大,史诗级但又充满血性,不择手段的车手扎根在我幼小的脑海中,也让我知道了,世界上的每个人每种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辩证看待才是真理。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只知道他在法拉利五年的辉煌,却忽视了这也是一场超过五年付出之后的苦尽甘来。迈克尔·舒马赫,让·托德,罗斯·布朗这个“铁三角”以及与车队在比赛背后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让人意识到他和他身后红色军团的五次车手总冠军,六次车队总冠军是值得的。场上极速争胜,兵戎相见;而在场下他也实打实地作为一个好同事,米克眼里的好父亲,科琳娜的好丈夫出现在周围人的身边。00年日本的夺冠之后把最大的祝福送给了科琳娜;与哈基宁两人从F3时代结下的友谊以及二人对于极限速度的渴望也被后人称为一段佳话,我甚至觉着如果朗·霍华德要给《极速风流》拍2的话那他们两个就是最好的主角候选了:)
当然,一个车手的生涯注定是与事故如影随形的。94年伊莫拉站不仅失去了人类赛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星,也让死亡的阴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不过或许是老天的眷顾,或许是塞纳在天之灵的庇护,从98斯帕的三轮车到99银石的大撞车,种种大小事故后都能看到他的无恙,以及他在骨折六场之后王者一般的复出,这才是那个真正的舒马赫。我也无数次设想过:如果退役后的那个圣诞节他们没有去滑雪,那现在会是怎样一副模样。不过如果他真的闲下来的话,那他就不叫作迈克尔·舒马赫了。
片子的制作也十分精良,剧情铺设方面主要聚焦在了96-99为了WDC和WCC争斗的期间里,对于情绪的把握和释放非常到位,随着剧情的推进迎来那个我们都知道的结局时反而会有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感,不得不说制作组的把握还是很老道的。对于那辉煌的五年和梅奔的三年反而是一笔带过,有些许可惜,如果能多花些篇幅描述下后人们对这位前朝之王的追赶,多加上一些诸如蒙托亚,阿隆索和Kimi甚至是Lewis与Nico的采访和影像资料那就更好了(虽然老莱可能不愿意来hhh)。虽然众所周知因为隐私的关系并未公开舒米的现状,不过可以看到他和家人们的亲密录像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了,从开篇深入海底的潜水再到97年聚会的种种都看到了属于这个男人细腻且幽默的一面,也只有在场下他才会跨下自己的红色战马,卸下自己的的战袍,露出温暖人心的微笑。
B站的UP主“村长托马斯”在自己的舒马赫节目第四期把梅奔时期的舒马赫同奇才队时期的乔丹做比喻,我个人是非常之喜欢的,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刷新自己的记录,反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式的力量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后来之人的长征路上留下一块标记,供他们去挑战,去超越。当年跟车王共同争霸的年轻一辈阿隆索,莱科宁已经走向不惑之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梅赛德斯奔驰车队在历经史无前例的胜利之后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者红牛与维斯塔潘;而曾经的新一届德国世界冠军维特尔也走上了舒马赫的老路。时光荏苒,一切与历史又是那么的相似,而舒马赫也在病房之中再次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战斗
#KeepFightingWithMichael
舒马赫作为获得F1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车手,而且是在法拉利这种以赛车为基因的独一无二的知名豪门取得了统治性的五连冠霸业,其职业生涯与个人经历注定不会缺少关注。因此,以舒马赫为主题的纪录片网上有很多,此外油管和B站上也有不少舒米的叙事向与分析向视频。我能看的都看了。所以说真的,作为老车迷,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有种味同嚼蜡的无奈,因为很多事我们已经如数家珍,但是片里又不得不花篇幅去讲述,也许是为了照顾那些新入坑的车迷与路人观众吧。
舒马赫喜欢挑战。他从小就享受用破车击败对手的感觉,个人认为他两夺冠军后选择加盟破落豪门法拉利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有的人会用这一点来论证舒马赫比汉密尔顿、维特尔这种开“火星车”蝉联冠军的车手更加伟大,我想说的是,这种比较,考虑到他们统治这项运动时的不同客观条件,其实意义不大。舒马赫在法拉利的成功,让·托德、罗斯·布朗和贝纳通的技术团队同样功不可没,而拥有独家赛道与当时不限制测试也给了法拉利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果非要将舒马赫在法拉利的成功浓缩到一点上,我的观点是,舒马赫他们顺应了赛车运动的国际化趋势。F1历史上,搞民族化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普罗斯特车队和现在的法拉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舒马赫的历史地位问题。我敢说,舒马赫在法拉利的地位,放眼整个F1历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之于法拉利就如同一代明君之于一个君主制的国家,他独一无二,以至于如果这个明君换成别人,那么这个国家分分钟要被打落神坛。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个人的力量在团队中的贡献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历史以后也不会允许再有第二个君主制国家的诞生,即使之后有人具备一代明君的潜质,他也不会被允许以那样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了。
阿隆索,莱科宁,维特尔,汉密尔顿,他们在某些技术层面拥有不输舒马赫甚至塞纳的实力,但是,时势造英雄。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舒马赫的长相非常有辨识度,尤其是他的大下巴。他不是那种鸡贼的德国人面孔,非常有亲和力,非常容易感染团队中的每个人。他跟我遇到的很多德国人完全不同,真性情和领袖气质能在一个人身上结合,然后爆发出冠军的力量,这是很难以想象的。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显然侧重描绘了舒马赫加盟法拉利的首冠——2000年,他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一个初出茅庐的天才少年,在贝纳通证明了自己,然后手握麦克拉伦的offer,但偏要选择hard模式去开法拉利拖拉机挑战围场最快赛车。四年下来,屡战屡败,1999年还在银石撞断了腿。2000年,无论是舒马赫自己,还是法拉利团队,都开始怀疑他们能不能成功。当年用废旧轮胎干翻卡丁车对手的舒马赫,还能不能做到,我的车比你慢,但是我还能赢?
最后他们做到了,自我怀疑被打破,后面就是一波五连冠王朝。这也是法拉利重新辉煌的开始。
我一直认为维特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舒马赫的风格,天赋异禀,专注工作,为人有亲和力,但是维特尔所在的年代,F1已经变了样子。他在红牛四连冠震惊世界,梦想着沿着偶像的路,复兴法拉利。可是维特尔所处的时代,F1已经成了资本和商业的游戏,即使是低级别的赛车锦标赛也无比烧钱,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太有可能再出现一个穷小子签约火星车的传奇故事了。维特尔也许就差一步,就能重现法拉利2000年的成功,有车的因素,有维特尔心理素质的因素,但毫无疑问,2000年的舒马赫压力之巨大,那一年气氛之窒息,令人难忘。
赛车这个东西,工程技术水平越高,商业化越规范,就越像一个方程式。成功的车手仿佛通过一套公式计算出来的:成功的经纪人团队、赞助商资源、有竞争力的赛车、稳健的驾驶风格和精确的竞赛策略。除非梅赛德斯故意整活,否则其他车队毫无胜算,这就是汉密尔顿时代的F1。我之所以觉得汉密尔顿就算拿10个总冠军也超越不来舒马赫,就是在这里。舒马赫之后,最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案例,是2005和2006年的阿隆索。从这个意义上看,F1已经沦为了一个工程技术的展示平台和车迷、媒体与赛事主办方之间的数学游戏。
舒马赫身体上深陷昏迷,舒马赫式的F1故事仿佛也终结在了2006年。
天才都有自己的宿命:莫扎特写完所有的美妙乐曲,35岁就被上帝召回。舒马赫完成了车王的传奇,上帝就让他从每小时350多公里的赛道回到床上静静躺下。天才都是肩负着特殊使命来到人间的,使命完成之时也就是他在人间谢幕之时。
让人唏嘘的是,这位天才没有折戟危险系数顶级的的F1赛车道上,却在风平浪静的滑雪场上翻了车。
难得一见的舒马赫大量珍贵影像,众多比赛画面动人心魄。遗憾的是,影片没有交代舒马赫滑雪事故后的情况以及现状,这应该是他家人的要求。也好,就让这位天才辉煌灿烂的时刻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吧。
舒米,你的妻子很美好,为了她你应该早日醒来。8.0
2022年凌晨3点30分,热泪盈眶的我关上了手机。而在那一瞬间,心头有无数的回忆涌现,激动、感动夹杂着过往的一幕幕,弥漫在广州春天那湿热的空气里的被窝中。而这种种的触动,促使我在第二天早上上班时来豆瓣写下我第一篇影评,这里面当然更多还是回忆和感情上的情怀与不舍形成的复杂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人有时候热衷的并不是怀念过去,而是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感觉和氛围所引发的那种情绪触动。这种情绪的联结,可以是某段音乐、某张照片、某段文字、亦或是某段影像。成年后的我回忆起童年的种种美好,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在没有沉重学业压力的同时,又无需背负过重的生活压力,无忧无虑的沉溺在被父母保护中的快乐。
而最触动我童年回忆的画面,一个是父亲开着那辆黑色的号码牌为4C118的摩托车,载着我在大街小巷穿梭。我们常常在夏天的某个午后,驱车前往海滨路吹风。在那条长长的还没有精修过的长廊上,我们的乐趣就是看别人搭网捞鱼以及一群老头在凉亭下面下象棋。长廊上垂下的柳条随风飘动,那温热又夹杂着咸味的海风扑面而来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辆小小的摩托车座椅很硬,坐久了屁股很痛。夏天又特别燥热,坐摩托车外出总会格外口渴。可是年幼的我又不敢开口要求严厉父亲买喝了无益的可乐,因此最后总是双腿发麻头晕目眩。可是多年后的今天想想,这比起你每天朝九晚六动辄开会,回到家瘫倒在沙发上头晕目眩,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而另一个无法忘怀的画面,就是深夜电视里面直播的F1。大概是98-99年,对国足失望的父亲开始在CCTV5看F1直播。那时候的我还很年幼,现在已记不得过多的比赛细节,依稀只记得那由远而近再光速远去的赛车带来的轰鸣声。是的,真的是很尖锐的轰鸣。那个年代的引擎声不像现在那么沙哑柔弱,反之带给你的,是急速消逝的爽快感。父亲看比赛很喜欢躺在家里的木沙发上,而我要么坐在地上离电视的第三格地砖上(没错,这是我爷爷担心我过于靠近电视机引发近视,给我规定好的特殊地砖位),要么坐在远处的椅子上。那个年代我们还没有在客厅加装空调,那时候的电视机还是那种挺着大肚子的电视机。炎热的夏天深夜,只有一台电风扇陪伴着我们,电视里不时传出阵阵剧烈的轰鸣,这就是我还能记得的细节。
虽然比赛的细节我不记得了,但是正如每一个小男孩简单的世界一样,我会把车手和车队分成正义一方和邪恶的一方。因为父亲非常喜欢舒马赫,那我自然而然的就把红色法拉利当做我心目中的正义化身,而银黑色的麦克拉伦自然就是邪恶的一方代表啦。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学会了看圈数、看积分榜、看排名、看圈数差距等等。你也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年男人,在密密麻麻的英文中,一眼分辨出舒马赫、哈基宁、埃尔文、库特哈德以及千禧年后的巴里切罗、马萨、莱科宁、阿隆索、 蒙托亚 、巴顿、小舒马赫这些如数家珍的名字。是的,我可以告诉你我在键盘上敲打出这些名字的时候至今还是很难抑制那份激动。而在千禧年前后,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哈基宁驾驶的那辆银黑色的麦克拉伦和舒马赫的红色法拉利在赛道上各种攻防。年幼的我只能够记住这两个车队的四位车手,而那个年代的电视转播,最多的镜头也是给到了这两个车队。每次看到红色法拉利领跑超车我都会一阵激动,而当看到麦克拉伦领先时又忍不住的咬牙切齿。而舒马赫最让人折服的,就是不分各种天气稳定发挥的技术以及那种坚韧不拔一圈一圈刷出优势(千禧年后)或者拉近差距(千禧年前)的操控。不管晴天雨天,只要舒马赫在场,他就能够通过不停的努力缩小差距。不管名次如何,只要看到那辆舒马赫驾驶的红色法拉利,你就知道这场比赛绝对有足够值得你看下去的理由。
99年舒马赫的撞车,让中间几场比赛突然失去了观看的激情。但是当他当年火速回归之后,你就知道那个男人始终还是这个赛场上的主角。2000年后,随着哈基宁的退役,取代他位置的莱科宁自然充当了我心目中那个坏人的角色。不过这个时间段法拉利和舒马赫的磨合已经达到了近乎天人合一的境界,莱科宁给我的印象,并没有像哈基宁那般能够给正义的舒马赫提供致命的威胁。速度上和技术上的差距让那个年代的舒马赫如入无人之境,只要一打出比赛排名,我和父亲就能轻而易举的在第一页找到Michael Schumacher这个让我两沸腾的名字。而我们也在法拉利的红色王朝中,享受这舒马赫在领先位置一圈一圈的刷这圈数。无人能挡的舒马赫经常以一圈1秒甚至更快的圈数刷着差距。当你看到屏幕里这辆小小的轰鸣着声浪的红色法拉利跑在前排,我和父亲就会异常的激动。
而后面能够威胁到舒马赫地位的车手,除了前面提到的莱科宁,还有就是阿隆索了。到阿隆索登场的年代,我已经开始渐渐不再简单的用好坏来分辨车手和车队了。但是每当那辆蓝色的雷诺威胁到舒马赫的位置的时候,我总会愤愤不平的不爽。不过大多数情况,舒马赫总是可以击败这些试图对他发起挑战的新人,因此我也不会过多的担心。
时间来到2005年,这一年,舒马赫已经36岁了。而这一年,也是我记忆中为数不多舒马赫无力回天场面出现最多的一年。我忘记当年是比赛的解说员亦或是新闻网站的消息,说是雷诺购买了前法拉利的引擎。总之段时间的雷诺就像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而好巧不巧05年的法拉利,可能是多年的绝对统治带来的轻敌,又或者是什么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一向风驰电逝的舒马赫,竟然在赛道上渐渐被蓝色的雷诺超越,忘记是在05年哪一站,看到舒马赫十分努力的阻挡阿隆索和莱科宁,突然感到阵阵心酸。是啊,纵使他武艺高超,可是面对一辆落后于他人的红色拖拉机,却是也是无可奈何。
06年没有特别惊艳的记忆,印象中我和父亲也渐渐接受法拉利和舒马赫的老去,只是无比惋惜。那年日本站的爆缸,我记得CCTV5的解说长叹一声,而在电视机前的那对父子,又何尝不是呢。那一年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舒马赫宣布完退役后的某场比赛,他和莱科宁一起登上了领奖台。期间,舒马赫拿着香槟对莱科宁拍了拍肩膀又搂了搂他。见到这一幕父亲曾说,这是舒马赫在对莱科宁进行法拉利的交接仪式。而话音刚落,解说员也做出了类似的表达。
再之后便是退役,退役后我与父亲就很少看F1了。也忘记了是哪一年,CCTV5不再转播F1。而再后来,听闻了舒马赫复出奔驰的新闻,虽然后期成绩平平车也不尽如人意。可是能够看到舒马赫在赛场驰骋,我想是每一个从我这个年代走来的车迷观众心安的一种方式吧。你看,他还在跑!
再往后,到他退役,到他复出,到他在退役,到他受伤。舒马赫的身影和法拉利以及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渐行渐远,很多时候停留在记忆中的,也就只有记忆了吧。但是属于舒马赫的红色传奇确实永远和我停留在了那些个深夜、午后的电视机前,成为了我童年记忆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啊,这都过去了快20多年了,当年那个小男孩,也已经快步入中年了。当我坐在电脑前敲出这段文字的时候,眼角还是会难以抑制的湿润。行文至此,与其说是我对舒马赫的感情或追忆,其实更多的是我个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现在的我已经离开了家乡,已经离开了那个回忆中的小房子,父亲也已经步入老年,而舒马赫和法拉利也早已成为记忆。而看完电影能让一向苛刻的我打出满分的,更多的也是我个人情怀的加分吧。
引用一下电影里舒马赫夺冠的那句原声
再致敬一下那个红色的年代,致敬一下那个带着儿子看直播的中年男人,也愿今后的一起越来越好。
而舒马赫,我也希望你能够答应我,你要像你在那么多场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比赛一样,勇敢的,再一次的,为我,为父亲,为每一位爱你的车迷站起来,好吗!
PS:我不是专业车迷,年代久远很多细节我也遗忘的差不多,因此我的文笔更多的都是我个人的回忆和描述,而没有那么多的专业术语,如果有错漏,也烦请包容~
我是在2003年起开始关注F1以及赛车运动的,舒米红色王朝的中后期,但是那个时候还太小没有留存什么记忆,真正有印象的是在04年左右,一辆红色的赛车牢牢占据着头排的位置,并锁定着冠军带回,身后一众银色蓝色黄色绿色的身影只能成为他的陪衬。在B站一个关于Ferrari车队的混剪中的一条弹幕很好的表达了我的所想所感:
那便是我对于舒马赫的初印象。
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杂志的习惯让我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男人的讯息,他一开始就是天才车手,早在初入赛场之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但他也绝不是争冠人群里最安分的那一个,94年和达蒙希尔,97年与维伦纽夫的碰撞都说明了他的狠辣;在步入新千年之后面对着以凶狠著称的后辈蒙托亚也同样不遑多让;06摩纳哥的排位赛上为了保住自己的杆位不惜撞墙引发红旗,甚至对于老队友巴里切罗,亲弟弟拉尔夫舒马赫也从不手软。更加显示了他就是那个为了胜利不惜一切手段的迈克尔·舒马赫。一个伟大,史诗级但又充满血性,不择手段的车手扎根在我幼小的脑海中,也让我知道了,世界上的每个人每种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辩证看待才是真理。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只知道他在法拉利五年的辉煌,却忽视了这也是一场超过五年付出之后的苦尽甘来。迈克尔·舒马赫,让·托德,罗斯·布朗这个“铁三角”以及与车队在比赛背后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让人意识到他和他身后红色军团的五次车手总冠军,六次车队总冠军是值得的。场上极速争胜,兵戎相见;而在场下他也实打实地作为一个好同事,米克眼里的好父亲,科琳娜的好丈夫出现在周围人的身边。00年日本的夺冠之后把最大的祝福送给了科琳娜;与哈基宁两人从F3时代结下的友谊以及二人对于极限速度的渴望也被后人称为一段佳话,我甚至觉着如果朗·霍华德要给《极速风流》拍2的话那他们两个就是最好的主角候选了:)
当然,一个车手的生涯注定是与事故如影随形的。94年伊莫拉站不仅失去了人类赛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星,也让死亡的阴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不过或许是老天的眷顾,或许是塞纳在天之灵的庇护,从98斯帕的三轮车到99银石的大撞车,种种大小事故后都能看到他的无恙,以及他在骨折六场之后王者一般的复出,这才是那个真正的舒马赫。我也无数次设想过:如果退役后的那个圣诞节他们没有去滑雪,那现在会是怎样一副模样。不过如果他真的闲下来的话,那他就不叫作迈克尔·舒马赫了。
片子的制作也十分精良,剧情铺设方面主要聚焦在了96-99为了WDC和WCC争斗的期间里,对于情绪的把握和释放非常到位,随着剧情的推进迎来那个我们都知道的结局时反而会有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感,不得不说制作组的把握还是很老道的。对于那辉煌的五年和梅奔的三年反而是一笔带过,有些许可惜,如果能多花些篇幅描述下后人们对这位前朝之王的追赶,多加上一些诸如蒙托亚,阿隆索和Kimi甚至是Lewis与Nico的采访和影像资料那就更好了(虽然老莱可能不愿意来hhh)。虽然众所周知因为隐私的关系并未公开舒米的现状,不过可以看到他和家人们的亲密录像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了,从开篇深入海底的潜水再到97年聚会的种种都看到了属于这个男人细腻且幽默的一面,也只有在场下他才会跨下自己的红色战马,卸下自己的的战袍,露出温暖人心的微笑。
B站的UP主“村长托马斯”在自己的舒马赫节目第四期把梅奔时期的舒马赫同奇才队时期的乔丹做比喻,我个人是非常之喜欢的,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刷新自己的记录,反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式的力量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后来之人的长征路上留下一块标记,供他们去挑战,去超越。当年跟车王共同争霸的年轻一辈阿隆索,莱科宁已经走向不惑之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梅赛德斯奔驰车队在历经史无前例的胜利之后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者红牛与维斯塔潘;而曾经的新一届德国世界冠军维特尔也走上了舒马赫的老路。时光荏苒,一切与历史又是那么的相似,而舒马赫也在病房之中再次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战斗
#KeepFightingWithMichael
舒马赫作为获得F1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车手,而且是在法拉利这种以赛车为基因的独一无二的知名豪门取得了统治性的五连冠霸业,其职业生涯与个人经历注定不会缺少关注。因此,以舒马赫为主题的纪录片网上有很多,此外油管和B站上也有不少舒米的叙事向与分析向视频。我能看的都看了。所以说真的,作为老车迷,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有种味同嚼蜡的无奈,因为很多事我们已经如数家珍,但是片里又不得不花篇幅去讲述,也许是为了照顾那些新入坑的车迷与路人观众吧。
舒马赫喜欢挑战。他从小就享受用破车击败对手的感觉,个人认为他两夺冠军后选择加盟破落豪门法拉利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有的人会用这一点来论证舒马赫比汉密尔顿、维特尔这种开“火星车”蝉联冠军的车手更加伟大,我想说的是,这种比较,考虑到他们统治这项运动时的不同客观条件,其实意义不大。舒马赫在法拉利的成功,让·托德、罗斯·布朗和贝纳通的技术团队同样功不可没,而拥有独家赛道与当时不限制测试也给了法拉利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果非要将舒马赫在法拉利的成功浓缩到一点上,我的观点是,舒马赫他们顺应了赛车运动的国际化趋势。F1历史上,搞民族化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普罗斯特车队和现在的法拉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舒马赫的历史地位问题。我敢说,舒马赫在法拉利的地位,放眼整个F1历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之于法拉利就如同一代明君之于一个君主制的国家,他独一无二,以至于如果这个明君换成别人,那么这个国家分分钟要被打落神坛。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个人的力量在团队中的贡献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历史以后也不会允许再有第二个君主制国家的诞生,即使之后有人具备一代明君的潜质,他也不会被允许以那样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了。
阿隆索,莱科宁,维特尔,汉密尔顿,他们在某些技术层面拥有不输舒马赫甚至塞纳的实力,但是,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