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苏什米特·戈什林图·托马斯状态:正片年份:2021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豆瓣:8.6分热度:347 ℃时间:2024-06-11 17:17:4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用纪录片常见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出了印度底层女性媒体人极为令人动容的一面。镜头跟随新闻浪潮(Khabar Laharia)的首席记者Meera, 不婚主义的Suneeta和菜鸟记者Shyamkali,记录她们的工作,比如采访强奸犯罪,非法煤矿,乡村公共厕所和印度大选等等,还有这份工作如何影响了她们对生活的思考。她们所供职的新闻浪潮的是Uttra Pradesh邦一家由Dalit(贱民阶层)女性创办的报社,也是目前印度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运营的报社。
故事从首席记者Meera带领报社进行新媒体改革开始,她让大家用智能手机拍摄下采访过程。一开始记者们也觉得头大,Meera就安排课程手把手教她们怎么用。
还设置了月度考核,这里就出现了菜鸟记者Shyamkali——她一篇报道也没做出来。
不同于互联网公司的KPI问责,Meera很耐心地向Shyamkali了解情况,原来Shyamkali受教育程度太低,连英语26个字母都不认识。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很多低种姓的学校却没有老师教授,所以Shyamkali连取钱都没法独自完成。Meera便又开了英语课,教这些记者认字母。Shyamkali很庆幸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知识,知识于她是生存必备,之前她丈夫家暴她,是法律知识帮她诉讼并成功离婚。
Meera也是被知识改变了命运。她14岁嫁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生下孩子。
但她拿着婆家资助的钱,硬顶着丈夫的反对,读下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双硕士学位。但即使受过精英教育,作为低种姓的女性依然没有地位。房东会拒绝租房子给她,丈夫游手好闲却公然指责养家的她不以家庭为重,女儿会因为低种姓在学校受欺负。对此,Meera没有抱怨,只是继续工作,为受到不公的百姓发声,为祖国的未来奔走。
三个人里最吸引我的是Suneeta。首先她相当漂亮。
而且性格直爽。家乡的非法矿井发生事故,当地村民敢怒不敢言,她鼓励他们发声,他们反而怀疑她是被派来套他们话的,她当即就一番慷慨陈词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碰到男同行,第一回采访警察局高管,男同行教她如何拍马屁,第二回采访杀害低种姓女人的凶案现场,男同行还在不知所措,她已经把周围村民和死者丈夫采访一圈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家人很开明,她的父亲支持她受教育,也支持她独身的选择。人美心善工作能力又强,后来还获得了升职,有自己的栏目,妥妥的爽文大女主。
然而,这种轻松而昂扬的氛围在影片后半程急转直下。印度大选在即,莫迪所在的人民党为获得选票打出宗教牌,印度国内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本来就水火不容,而强烈的宗教氛围和神权崇拜,让低种姓民众对未来更为担忧。Meera采访人民党负责Uttar Pradesh邦的管理者,问他对印度长期依赖针对女性的犯罪问题怎么改善,对方一句要消灭这类问题就把她打发走了。她又花时间去争取采访人民党大力提拔的青年领袖的机会,对方却是个只会拿宗教煽动民意的神棍。
与此同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无暇顾及家庭,尤其是忽视了女儿的教育问题。一边是低种姓的Meera和闺蜜做着饭都要讨论如果让国家更民主,另一边是掌握权力的高种姓民众身着华服,走上街头,参加浩浩荡荡的宗教游行。而Suneeta终于顶不住村里对她父亲的流言蜚语,嫁人了,也因此辞去了工作。婚礼上她悲伤的表情,和之前在斯里兰卡海边自由自在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Meera站在街头,看着祖国的青年人为佩刀、焚烧的稻草人和跳舞的少女而疯狂。新闻浪潮的油管评论一度全是骂声。看到这里我也不禁疑惑,这样的工作有意义吗?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更何况她们的前辈女记者最终死于非命,那么她们的牺牲值得吗?
好在这些Dalit女人没有那么软弱。Meera成为了新闻浪潮报社的负责人,继续老黄牛一样的工作;Suneeta婚后也回来工作,而且独自去其他北部邦拓展业务;菜鸟Shyamkali也在慢慢成长,她只身完成的强奸案的报道,并且帮助受害者讨回了公道。在各大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今天,看到在世界上某个没有厕所、没有通电、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的地方,依然有一群坚持初心的媒体人,为不能发声的人而发声。有太多的影片或揭露或讽刺现实的不公,但很少有这样一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抗争!学习就是抗争!工作也是抗争!即使身处社会最底层,即使周围人闲言碎语,但总有更弱小的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们就是最大的抗争!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后浪电影,请勿转载)
一 生而为女人,是一种原罪
在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而为女人,对不起”。当我在观看印度纪录片《以火书写》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句悲伤的台词。当然对于生活在印度底层社会的女性来说,这句话可以改一下:生而为女人,是一种原罪。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印度的传统观念里,这辈子生而为女性,是因为上辈子修行不够。而如果你想要在下辈子托生成为男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这辈子好好服侍父亲和丈夫。
这样荒唐的观念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然而在印度,越是那些贫困保守的地区,这种观念越是根深蒂固。
而《以火书写》这部纪录片里所描绘的女性,恰恰就来自印度最贫困保守的地方。
除了女性身份之外,她们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另一种原罪,她们是达利特,翻译过来就是贱民。
我们知道,印度有种姓制度。当然,如今在法律上,印度已经人人平等,但是在贫困保守的地方,种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影片里,有一个女儿被强奸的达利特老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村里人歧视我们达利特人,说我们是贱民,村里人都这么说,我能单拎出来说谁呢?我单独说了谁的名字,他们也许会杀了我。整个村子都信奉种姓制度,对我来说,只有两个种姓,人和动物。”
影片跟拍的就是这样一群达利特女性,对于她们来说,生存尚且不易,而她们还要做一件更勇敢的事,新闻报道。在印度,这是被高种姓男性垄断的行业。
这些女记者就职于一个名叫《新闻浪潮》的报纸,这是当地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媒体。她们做媒体的难度是男记者的十倍百倍,这阻力首先就来自于她们的性别。
影片里着重描写了3位女性的故事,Meera、Suneeta和Shyamkali,女性身份始终对她们造成巨大困扰,而这种困扰从她们一出生就以注定。
比如说影片的核心人物Meera,她14岁就结婚了,这当然是包办婚姻,而在她12年级的时候,生下了自己的大女儿,她必须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
对于她的工作,丈夫持反对态度,因为这让他在人前丢了面子:“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
然而他也必须承认,Meera的工作干得不错,只不过他相信她做不长远。在印度,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能搞出什么名堂。
影片里最有魅力的姑娘无疑是Suneeta,她勇敢,乐观,敢于拦住大选候选人提出尖锐问题,敢于在一帮男人中间侃侃而谈,敢于去目睹被当街砍死的女性的身体。然而在包办婚姻这件事上,Suneeta放弃了反抗。
她也曾经幻想做一个不婚主义者:“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她还是选择了离开报社去结婚。因为她不想让父母蒙羞:“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在三个人里,Shyamkali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个,她有一个糟糕的丈夫,她的丈夫坚决反对她出去工作,为此她做出了激烈反抗,不让工作,就离婚。
结果她的恶棍丈夫不仅偷她的薪水,还家暴她。而她选择报警。她说:“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对Shyamkali来说,能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她说:“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
她得出结论,“教育真的非常重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在社会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她的孩子)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非常生气。”
二 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无法自主选择丈夫的印度女性来说,婚姻就仿佛开盲盒,你不知道开出来的是蜜糖还是毒药。
尽管Meera的丈夫对着镜头牢骚不断,但相比而言,Meera开的这个盲盒还算凑活。
尽管14岁结婚,上学时就生孩子,但是Meera并没有中断学业。她完成了政治学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这让她拥有大多数印度女性所不具备的智慧和见识。
然而我们可以就此断定Meera的婆家开明吗?并不能。因为在印度,女性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在婚姻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竞争力。
Suneeta的父亲道出了真相:“很多家庭都想娶有文化的女孩,但是嫁过去又不让她们工作,那有文化有什么用?有个男方家庭要我们7000美元的嫁妆,我都无语了。但是那些我负担得起嫁妆的家庭又不让她出去工作。”
在印度,尤其对于低种姓女性来说,受教育以及家庭能拿出多少嫁妆,是她们是否能够嫁得好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不对啊,为啥在咱们这边都是男方出彩礼,到了印度却变成了女方出嫁妆了?这同样源于印度的种姓传统。
在印度的传统里,不同种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但是男人的劣根性还是给这个传统开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种姓男子可以娶低种姓女子。
而低种姓女子一旦嫁了过来,她和她的家庭都将会变成高种姓。为了让女儿嫁入高种姓家庭,女方家庭自然要大出血。久而久之,女方负担嫁妆就成了印度的传统。
同样,女性受教育也是为了提升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才能更好地相夫教子。
然而,女性受教育这件事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让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被知识武装的女性自然而然就会反抗社会的不公,去追求平等的权利,即使仍旧困于婚姻当中,她们的精神已经出走。
而工作赋予了她们出走的力量。无论是谁,人格独立的前提都是经济独立,就像伍尔夫说的:女人的自由从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开始。
而工作赋予她们的又不仅仅是经济独立,还有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Meera说:“做记者让我成为了为正义而战的力量,我希望人们记住我。”
三 无冕之王
在《新闻浪潮》这家媒体,Shyamkali可能是工作最吃力的一个,为了能使用智能手机,她甚至需要Meera手把手地教她ABC。
在Suneeta已经独当一面的时候,Shyamkali连续三个月工作成绩垫底。她甚至找不到做新闻的正确切入点,本想帮助一个女孩,却给坏人提供了借口。
然而她又是对这份工作最执着的一个,为此她不惜和丈夫决裂。而在不断地打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优秀记者的诞生。
在一个女孩被轮奸的案子里,她走访了警察局各个部门,却被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但她不气馁,终于在一个还有良知的警察小哥那里拿到了案卷,也找到了女孩父亲的电话。
她现场采访了女孩一家,那位泣不成声的父亲,以及不敢露脸的受害人。采访报道出去,警方被迫重新调查,嫌疑人被逮捕并起诉。
这时候,Shyamkali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她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调查技巧和人文关怀。
而这样的报道,永远是新闻报道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优秀的调查记者,也永远是新闻媒体最宝贵的财富。
人们常说,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而记者则是无冕之王。然而不身临其境,你很难明白这份工作的分量与困难。记者的权力不是谁赋予的,支撑这种力量的是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和追求中展现的勇气。
因为《新闻浪潮》报道的对象并不都是善男信女,这里有腐败官员,有极端宗教人士,还有黑社会。
当他们无法阻止新闻传播时,他们就会去报复 “制造麻烦”的人。在印度,女记者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对于Meera和她的伙伴们来说,这份工作无力感与成就感并存。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这是Meera的无奈。
“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浪潮》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是Meera的骄傲。
新闻报道,赋予这群出身底层的印度女性以力量,她们审慎而负责地运用这力量,一点一滴去改变流水的方向,或者至少,不随波逐流。
影片结尾,Suneeta辞职嫁人了,婚礼上,她一脸哀戚;公交车上,Shyamkali一脸严肃地望着窗外;田野上,Meera独自一人支起了手机支架,音乐感伤,似乎一切都未曾改变。
然而音乐陡然一变,随着强劲的鼓点,一行行字幕呈现出来,Meera成为了《新闻浪潮》的主编,Suneeta几个月后回归报社,油管上的点击量飙升到1.5亿……
看着字幕,不知为何,我想起了《复联4》里美队的那声低语:复仇者,集结。
《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获得奥斯卡2022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大为鼓舞。该片的确是去年圣丹斯观影最佳。当时正在如火如荼地剪辑一部记录和女性有关的长片,看过此片后以分享影片内容的目的立刻逐一打下以下文字给朋友。稍作整理以为记录。
《以火书写》讲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之下,贫困地区最底层种姓中几个女性在一起集结成了一个记者团报导社会事件,并且将报导内容新媒体化的故事。
电影的节拍意外地从容。两位导演至少跟拍了三年,从几位女性的缘起,到她们的日常:如何在完全没有电的居所生活、如何在不会英语的情况下开始学习手机按键;再到她们的工作:如何学会更多层次地理解社会事件、如何与受害者们以及authority打交道、如何进行报道报导、如何经营社交平台,甚至如何向家里人争取工作机会——这一切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极低,记者被谋杀率最高的国家怎么实现的。
虽然有很多可以做得惊心动魄的片段,比如对党派候选人的采访,和极端宗教人士的交流,向警察要不让被调查的强奸案的案底,但完全没有刻意营造惊悚氛围或拉出强烈对立,而是意外地有些许从容地讲述了女性如水的特性如何似的它们得以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迂回,流动,抵达她们需至之处——尽管每天等着她们的都是家庭纠纷、层出不穷的强奸案和永远满嘴跑火车的政治家。
影片的核心人物十四岁就结婚了。上学期间生了孩子:自己在楼上上学,孩子就在楼下,上课时婆婆就会喊她下楼喂奶,整个班的人都笑话她。她在组织里面提出要用YouTube来做媒介(该地区第一个非纸媒),教大家认英文字母。除了这些自我讲述还有两个关于她的情节印象很深:第一个是关于一个新加入的女记者:新记者第一次报导选题了“吃什么东西就能生儿子”的采访——可以明显察觉到她们因为女性意识觉醒的时长导致她们在感知性别事件的敏感性上的巨大产局。然而女主角就此展开了极为耐心的引导,教大家如何去选取理解事件的角度;与之形成对比的事件则关于她自己孩子的教育:她如何被学校老师找到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功课很差,她的反应是去找家教,因为自己实在没工夫辅导小孩。两个被捕捉到的十分偶发的片段,侧写了在种姓链条末端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最直接的矛盾,和她的自然选择——即从母职捆绑中的挣脱,去选择承担社会身份的赋职。
更为动人的发展恰好来自于那位被教育的新记者,她在组织里工作了一两年后想去报导一起未侦破的强奸案。想法产生后,因为强奸案本身给受害者带来的耻感和讳莫如深的属性,被当地所有上上下下男男女女阻拦。她想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找受害人的父亲聊聊。要找到对方,需要先找警察看案底。与警察的交锋的过程中,她从头到尾笑眯眯地交涉,使对方放松警惕,最终得到了受害者父亲的联系方式。找到那位父亲时他全程蹲在地上哭泣,她站在匍匐的男性身边,形成一种新的性别力量之张力,最终在她的鼓舞下,对方接受了采访,采访内容一经她在YouTube上发布,引起轩然大波,迫使当地警方再次介入,很快便逮捕了强奸犯。
影片里面还有一处类似的视觉张力十分有趣:一开始主角教大家用手机,说拍摄时手机一直要横着,有人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看新闻需要这样的视觉范围,需要能看到周围。电影的展开充满了这些女记者高举横着手机拍摄的画面。来到影片后段,一个印度教的竞选党派,每次上街宣传总是拿着长刀,而长刀必定一直竖着。横着记录的手机和竖着宣扬男性力量的长刀形成一种视觉和含义上的对仗,从而引出问题:这两者中,真正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结尾展现了其中四个记者当时的状态:一个正在报政治事件;一个走在路上;一个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离开了这个组织,正在自己的婚礼的现场;最后是主角那个角色,她开了一个新的专栏。结尾的音乐是从一个独立的节拍到不断加入新的节拍达成新的协奏——一种对零散力量的召唤与集结。
[以火书写]获得了202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尽管没有获奖,可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和新闻(当然,还需要加上一个空间限定——印度),突破桎梏的探讨,值得关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达利特(种姓制度中的不可接触者,被视为贱民)女性,独立经营着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成功转型为数字媒体。
《Khabar Lahariya》(译为《新闻浪潮》)是印度首份完全由女性经营的报纸,2002年诞生于印度北方邦。员工都是来自达利特和落后部落的女性,包揽了采编、排版、发行等工作。她们除了要承担新闻报道本身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姓与性别歧视。男人们,也包括一些女性,最初可能都不太适应对着一个拿着手机拍摄的达利特女性说话。
2016年,[以火书写]的导演苏什米特·戈什(Sushmit Ghosh)在新德里的办公室浏览网页时,无意中被一则新闻和照片吸引。照片里,一名妇女正在分发报纸,这份报纸正是《新闻浪潮》。戈什此时才知道印度竟然有这样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并且运营了十多年。他立刻把新闻发给妻子林图·托马斯(RintuThomas)看。两人决定要拍下这些女人的故事。
[以火书写]的主角是《新闻浪潮》的三名记者:米拉·杰维(Meera Devi)、苏尼塔·普拉贾帕蒂(Suneeta Prajapati)和夏姆戈里·杰维(ShyamkaliDevi)。
米拉现在的职务是总编,正值纸媒向数字媒体过度时期。她带领数十名出身底层的女性从头学习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将《新闻浪潮》转型为数字媒体,建立网站、注册社交账号,利用互联网传播她们所做的报道。
苏尼塔和夏姆戈里是报社职员处境的缩影——顶着家庭的压力、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忍受男性的歧视。另外,针对犯罪的报道可能会让她们身处险境,常常要深入到都是男性的陌生环境里。在一些农村,即使是受害人也怀疑她们的工作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苏尼塔曾前往黑矿报道非法采矿,矿场背后的势力牵扯到黑帮和政府。在矿区,她要设法打开男性矿工们的话匣,获取有用信息。他们围着她,对她的记者身份充满质疑。
毕竟,这份工作若是由一个或几个男人带着摄像机来做,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而苏尼塔只是一个带着手机来的女人,确实很难让人相信她能有所作为。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苏尼塔还要忍受没有电的夜晚和父亲的抱怨,后者不明白她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有什么用。他希望苏尼塔能快点嫁出去——那才是她应该争取并顺从的归宿。
夏姆戈里的情况同样糟糕。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很低,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连手机都不敢碰,怕弄坏。她与其他许多不懂或不会熟练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的女性,被米拉招进《新闻浪潮》。
米拉在编辑部里学历最高。她14岁就结了婚——显然和爱情无关,好在丈夫及家人允许她继续读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她的丈夫很温和,但对她因工作疏忽家庭抱有怨言。他不看好她的工作,认为《新闻浪潮》最终会失败。
夏姆戈里更惨,丈夫不支持她的工作,经常对她施暴。她选择了报警。《新闻浪潮》的工作不仅让她帮助了别人,还给了她学习的机会,不再被恐惧和奴性意识支配。无论丈夫如何反对,她都不放弃工作。后来,丈夫不反对了,但会偷拿她的工资。
[以火书写]的故事开始于米拉用手机拍摄进行的一次采访,受访者是名多次遭遇强奸的底层女性。她向警察报案,但一直没被立案。米拉带上材料直接上了警局,就此事质询警察。这即是她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用新闻替弱势群体发声。米拉还承担了培训的工作,教新来的记者写新闻,并使用手机在网上发文字和视频报道。
纪录片在结尾字幕中提到,“自2014年以来,超过40名记者被杀,使得印度成为从事记者工作最危险的国家之一”。女性,尤其是达利特女性,更加面临不友善甚至是危险的新闻工作环境,但她们既能够深入到农村,了解事实,也能够向上追问,施加舆论压力。
她们使用的设备——手机,比不上大媒体的摄影机;她们没有专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常坐摩托车和步行。这些反而让她们更能与报道对象保持情感上的接近,让《新闻浪潮》成为她们发声的地方。
苏尼塔后来没能顶住家人的压力,辞掉工作,结了婚,但后来又回到了《新闻浪潮》。很多像她和夏姆戈里这样的女性——失去教育机会、被困在家庭里,在《新闻浪潮》的工作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和他人(尤其是男性与家人)的关系,有了从传统桎梏中走出来的勇气和底气。这也是这份媒体成立时希望做到的事情。
多年来,《新闻浪潮》获得了印度和国际多项媒体奖,从一份不被看好的扎根乡村和女性新闻的周报,发展为备受尊敬(歧视仍不可避免)的综合性媒体,报道范围覆盖了性别、政治、民生、犯罪等问题。对女性和达利特人权利的关注,仍是这份报纸不变的追求。
(原载《看电影》2022年4月刊)
每年上海电影节,我最期待的就是纪录片,尤其是非发达国家的纪录片。因为在某些国家,发生再小的事都有人给你做公号。但是在另一些国家,发生天大的事,连个响都没有。
《新闻之浪》是印度一家由达利特女性经营的媒体,并且直到今日,依然是印度唯一的女性媒体。
达利特,是印度种姓制度之下的最低阶层,“不可触摸者”。而达利特女性,自然是整个社会最受压迫的人。然而就是她们,做成了这一件一般由高种姓男性做的事——媒体。
(1)总编辑:米拉
米拉是整个纪录片的最核心人物。她14岁结婚,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因为婆家和丈夫支持她读书,所以她得以完成自己的教育。
“学校离我家非常近。我当时读12年级,教室在顶楼。奶奶替我带孩子。只要孩子一哭,奶奶就会喊我,说:你快回来!孩子饿了!班上的同学都笑我。”米拉笑嘻嘻地说。
但其实她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丈夫是反对的。
“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她的丈夫说。
“但是我不想浪费我受的教育。”米拉说。
因为她相信教育会改变人生,所以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读书,完成了一个政治学的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知识给了她智慧,也让她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
“她是做得不错。不过她们走不远。”她丈夫笑笑说。
(2)苏娜塔
苏娜塔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她热爱自由,善于学习,她在镜头前落落大方,并成为《新闻之浪》第一位被邀请去斯里兰卡参加国际新闻记者会议的人。
“女人真的太难了。我觉得生而为女简直是一种罪过。父母觉得她是累赘,丈夫把她当成奴隶。她的生命又轻又薄,那么脆弱……”她说不下去了。她刚刚调查一个女孩被当街砍死的事件,同来的男记者不断问她你何必要去看尸体?但她执着地要拍下女孩尸体上的伤。
她在《新闻之浪》整个团队里,都是特别闪耀的存在。我无法忘记她成为资深记者,站在手机前一字一句地说:
“都说世界在变化。但是对女人来说,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那种笃定,那种魅力,让我一个女生都简直挪不开眼睛。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当米拉说《新闻之浪》失去了苏娜塔,因为她要去结婚时,我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苏娜塔应该是比较高的种姓,她的婚礼看起来很是奢华。但她从始至终,脸上都是麻木。
(3)大眼姐姐
抱歉我忘了她名字。这个姐姐是纪录片的第三位主角。她是记者里面比较后进的一位,报社培训大家如何用手机拍视频时,她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
“我刚开始工作时,我丈夫不同意。我说,就算要离开你,我也不会放弃工作。后来我赚了钱,他就开始偷我的薪水,还打我。然后我马上就报警说他家暴。”她顿了顿,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孩子,“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虽然后进,但她从没有放弃学习。即使学东西慢,但她从没有后悔离开男人,靠自己生活。她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她定定地说,“只有教育能改变人。所以他们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生气。”
《新闻之浪》的女孩们很多都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甚至说:“我连家人的手机都不敢碰,因为我怕碰坏了。”你很难相信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但就是靠着这些女孩,从2016到2021,《新闻之浪》从报道黑道的非法矿井,无视强奸报案的傲慢警察,到追踪大选候选人的奇妙发言,记录民族主义的崛起。她们的视频为贫苦的人民带来了通电、修路、厕所、犯人被抓,油管收看数也从最初的1万多慢慢变成了现在的1.5亿。她们记录着印度发生的真实的故事,笃信着媒体是民众获得正义的办法。
如今,印度已经成了对记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国家,女记者被杀事件一件接一件,但她们仍在坚持,甚至苏妮塔婚后也再度回到了报社。
最后记一些我个人印象特别深的话吧。
1. 一位女记者70岁的父亲说:“大家都想要受过教育的女孩,但是结婚后又不让她工作,那么要她受教育干什么呢?”
2. 一位女记者谈她在《新闻之浪》的梦想:“我以前连自己村子都没出过,对什么都害怕。但是工作给了我勇气。”
3. 男记者说:“你怎么能直接问(警察和黑帮勾结,逼矿难受害者撤回报案)那些事呢?你应该吹捧他(警长),多多报道警察做得好的事。”米拉说:“已经有你们吹捧了呀。”
4.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2019年大选以后,米拉叹息着说,“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之浪》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
致敬那些坚持做正确却艰难的事的人。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用纪录片常见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出了印度底层女性媒体人极为令人动容的一面。镜头跟随新闻浪潮(Khabar Laharia)的首席记者Meera, 不婚主义的Suneeta和菜鸟记者Shyamkali,记录她们的工作,比如采访强奸犯罪,非法煤矿,乡村公共厕所和印度大选等等,还有这份工作如何影响了她们对生活的思考。她们所供职的新闻浪潮的是Uttra Pradesh邦一家由Dalit(贱民阶层)女性创办的报社,也是目前印度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运营的报社。
故事从首席记者Meera带领报社进行新媒体改革开始,她让大家用智能手机拍摄下采访过程。一开始记者们也觉得头大,Meera就安排课程手把手教她们怎么用。
还设置了月度考核,这里就出现了菜鸟记者Shyamkali——她一篇报道也没做出来。
不同于互联网公司的KPI问责,Meera很耐心地向Shyamkali了解情况,原来Shyamkali受教育程度太低,连英语26个字母都不认识。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很多低种姓的学校却没有老师教授,所以Shyamkali连取钱都没法独自完成。Meera便又开了英语课,教这些记者认字母。Shyamkali很庆幸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知识,知识于她是生存必备,之前她丈夫家暴她,是法律知识帮她诉讼并成功离婚。
Meera也是被知识改变了命运。她14岁嫁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生下孩子。
但她拿着婆家资助的钱,硬顶着丈夫的反对,读下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双硕士学位。但即使受过精英教育,作为低种姓的女性依然没有地位。房东会拒绝租房子给她,丈夫游手好闲却公然指责养家的她不以家庭为重,女儿会因为低种姓在学校受欺负。对此,Meera没有抱怨,只是继续工作,为受到不公的百姓发声,为祖国的未来奔走。
三个人里最吸引我的是Suneeta。首先她相当漂亮。
而且性格直爽。家乡的非法矿井发生事故,当地村民敢怒不敢言,她鼓励他们发声,他们反而怀疑她是被派来套他们话的,她当即就一番慷慨陈词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碰到男同行,第一回采访警察局高管,男同行教她如何拍马屁,第二回采访杀害低种姓女人的凶案现场,男同行还在不知所措,她已经把周围村民和死者丈夫采访一圈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家人很开明,她的父亲支持她受教育,也支持她独身的选择。人美心善工作能力又强,后来还获得了升职,有自己的栏目,妥妥的爽文大女主。
然而,这种轻松而昂扬的氛围在影片后半程急转直下。印度大选在即,莫迪所在的人民党为获得选票打出宗教牌,印度国内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本来就水火不容,而强烈的宗教氛围和神权崇拜,让低种姓民众对未来更为担忧。Meera采访人民党负责Uttar Pradesh邦的管理者,问他对印度长期依赖针对女性的犯罪问题怎么改善,对方一句要消灭这类问题就把她打发走了。她又花时间去争取采访人民党大力提拔的青年领袖的机会,对方却是个只会拿宗教煽动民意的神棍。
与此同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无暇顾及家庭,尤其是忽视了女儿的教育问题。一边是低种姓的Meera和闺蜜做着饭都要讨论如果让国家更民主,另一边是掌握权力的高种姓民众身着华服,走上街头,参加浩浩荡荡的宗教游行。而Suneeta终于顶不住村里对她父亲的流言蜚语,嫁人了,也因此辞去了工作。婚礼上她悲伤的表情,和之前在斯里兰卡海边自由自在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Meera站在街头,看着祖国的青年人为佩刀、焚烧的稻草人和跳舞的少女而疯狂。新闻浪潮的油管评论一度全是骂声。看到这里我也不禁疑惑,这样的工作有意义吗?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更何况她们的前辈女记者最终死于非命,那么她们的牺牲值得吗?
好在这些Dalit女人没有那么软弱。Meera成为了新闻浪潮报社的负责人,继续老黄牛一样的工作;Suneeta婚后也回来工作,而且独自去其他北部邦拓展业务;菜鸟Shyamkali也在慢慢成长,她只身完成的强奸案的报道,并且帮助受害者讨回了公道。在各大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今天,看到在世界上某个没有厕所、没有通电、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的地方,依然有一群坚持初心的媒体人,为不能发声的人而发声。有太多的影片或揭露或讽刺现实的不公,但很少有这样一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抗争!学习就是抗争!工作也是抗争!即使身处社会最底层,即使周围人闲言碎语,但总有更弱小的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们就是最大的抗争!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后浪电影,请勿转载)
一 生而为女人,是一种原罪
在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而为女人,对不起”。当我在观看印度纪录片《以火书写》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句悲伤的台词。当然对于生活在印度底层社会的女性来说,这句话可以改一下:生而为女人,是一种原罪。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印度的传统观念里,这辈子生而为女性,是因为上辈子修行不够。而如果你想要在下辈子托生成为男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这辈子好好服侍父亲和丈夫。
这样荒唐的观念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然而在印度,越是那些贫困保守的地区,这种观念越是根深蒂固。
而《以火书写》这部纪录片里所描绘的女性,恰恰就来自印度最贫困保守的地方。
除了女性身份之外,她们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另一种原罪,她们是达利特,翻译过来就是贱民。
我们知道,印度有种姓制度。当然,如今在法律上,印度已经人人平等,但是在贫困保守的地方,种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影片里,有一个女儿被强奸的达利特老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村里人歧视我们达利特人,说我们是贱民,村里人都这么说,我能单拎出来说谁呢?我单独说了谁的名字,他们也许会杀了我。整个村子都信奉种姓制度,对我来说,只有两个种姓,人和动物。”
影片跟拍的就是这样一群达利特女性,对于她们来说,生存尚且不易,而她们还要做一件更勇敢的事,新闻报道。在印度,这是被高种姓男性垄断的行业。
这些女记者就职于一个名叫《新闻浪潮》的报纸,这是当地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媒体。她们做媒体的难度是男记者的十倍百倍,这阻力首先就来自于她们的性别。
影片里着重描写了3位女性的故事,Meera、Suneeta和Shyamkali,女性身份始终对她们造成巨大困扰,而这种困扰从她们一出生就以注定。
比如说影片的核心人物Meera,她14岁就结婚了,这当然是包办婚姻,而在她12年级的时候,生下了自己的大女儿,她必须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
对于她的工作,丈夫持反对态度,因为这让他在人前丢了面子:“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
然而他也必须承认,Meera的工作干得不错,只不过他相信她做不长远。在印度,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能搞出什么名堂。
影片里最有魅力的姑娘无疑是Suneeta,她勇敢,乐观,敢于拦住大选候选人提出尖锐问题,敢于在一帮男人中间侃侃而谈,敢于去目睹被当街砍死的女性的身体。然而在包办婚姻这件事上,Suneeta放弃了反抗。
她也曾经幻想做一个不婚主义者:“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她还是选择了离开报社去结婚。因为她不想让父母蒙羞:“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在三个人里,Shyamkali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个,她有一个糟糕的丈夫,她的丈夫坚决反对她出去工作,为此她做出了激烈反抗,不让工作,就离婚。
结果她的恶棍丈夫不仅偷她的薪水,还家暴她。而她选择报警。她说:“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对Shyamkali来说,能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她说:“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
她得出结论,“教育真的非常重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在社会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她的孩子)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非常生气。”
二 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无法自主选择丈夫的印度女性来说,婚姻就仿佛开盲盒,你不知道开出来的是蜜糖还是毒药。
尽管Meera的丈夫对着镜头牢骚不断,但相比而言,Meera开的这个盲盒还算凑活。
尽管14岁结婚,上学时就生孩子,但是Meera并没有中断学业。她完成了政治学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这让她拥有大多数印度女性所不具备的智慧和见识。
然而我们可以就此断定Meera的婆家开明吗?并不能。因为在印度,女性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在婚姻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竞争力。
Suneeta的父亲道出了真相:“很多家庭都想娶有文化的女孩,但是嫁过去又不让她们工作,那有文化有什么用?有个男方家庭要我们7000美元的嫁妆,我都无语了。但是那些我负担得起嫁妆的家庭又不让她出去工作。”
在印度,尤其对于低种姓女性来说,受教育以及家庭能拿出多少嫁妆,是她们是否能够嫁得好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不对啊,为啥在咱们这边都是男方出彩礼,到了印度却变成了女方出嫁妆了?这同样源于印度的种姓传统。
在印度的传统里,不同种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但是男人的劣根性还是给这个传统开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种姓男子可以娶低种姓女子。
而低种姓女子一旦嫁了过来,她和她的家庭都将会变成高种姓。为了让女儿嫁入高种姓家庭,女方家庭自然要大出血。久而久之,女方负担嫁妆就成了印度的传统。
同样,女性受教育也是为了提升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才能更好地相夫教子。
然而,女性受教育这件事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让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被知识武装的女性自然而然就会反抗社会的不公,去追求平等的权利,即使仍旧困于婚姻当中,她们的精神已经出走。
而工作赋予了她们出走的力量。无论是谁,人格独立的前提都是经济独立,就像伍尔夫说的:女人的自由从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开始。
而工作赋予她们的又不仅仅是经济独立,还有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Meera说:“做记者让我成为了为正义而战的力量,我希望人们记住我。”
三 无冕之王
在《新闻浪潮》这家媒体,Shyamkali可能是工作最吃力的一个,为了能使用智能手机,她甚至需要Meera手把手地教她ABC。
在Suneeta已经独当一面的时候,Shyamkali连续三个月工作成绩垫底。她甚至找不到做新闻的正确切入点,本想帮助一个女孩,却给坏人提供了借口。
然而她又是对这份工作最执着的一个,为此她不惜和丈夫决裂。而在不断地打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优秀记者的诞生。
在一个女孩被轮奸的案子里,她走访了警察局各个部门,却被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但她不气馁,终于在一个还有良知的警察小哥那里拿到了案卷,也找到了女孩父亲的电话。
她现场采访了女孩一家,那位泣不成声的父亲,以及不敢露脸的受害人。采访报道出去,警方被迫重新调查,嫌疑人被逮捕并起诉。
这时候,Shyamkali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她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调查技巧和人文关怀。
而这样的报道,永远是新闻报道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优秀的调查记者,也永远是新闻媒体最宝贵的财富。
人们常说,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而记者则是无冕之王。然而不身临其境,你很难明白这份工作的分量与困难。记者的权力不是谁赋予的,支撑这种力量的是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和追求中展现的勇气。
因为《新闻浪潮》报道的对象并不都是善男信女,这里有腐败官员,有极端宗教人士,还有黑社会。
当他们无法阻止新闻传播时,他们就会去报复 “制造麻烦”的人。在印度,女记者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对于Meera和她的伙伴们来说,这份工作无力感与成就感并存。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这是Meera的无奈。
“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浪潮》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是Meera的骄傲。
新闻报道,赋予这群出身底层的印度女性以力量,她们审慎而负责地运用这力量,一点一滴去改变流水的方向,或者至少,不随波逐流。
影片结尾,Suneeta辞职嫁人了,婚礼上,她一脸哀戚;公交车上,Shyamkali一脸严肃地望着窗外;田野上,Meera独自一人支起了手机支架,音乐感伤,似乎一切都未曾改变。
然而音乐陡然一变,随着强劲的鼓点,一行行字幕呈现出来,Meera成为了《新闻浪潮》的主编,Suneeta几个月后回归报社,油管上的点击量飙升到1.5亿……
看着字幕,不知为何,我想起了《复联4》里美队的那声低语:复仇者,集结。
《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获得奥斯卡2022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大为鼓舞。该片的确是去年圣丹斯观影最佳。当时正在如火如荼地剪辑一部记录和女性有关的长片,看过此片后以分享影片内容的目的立刻逐一打下以下文字给朋友。稍作整理以为记录。
《以火书写》讲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之下,贫困地区最底层种姓中几个女性在一起集结成了一个记者团报导社会事件,并且将报导内容新媒体化的故事。
电影的节拍意外地从容。两位导演至少跟拍了三年,从几位女性的缘起,到她们的日常:如何在完全没有电的居所生活、如何在不会英语的情况下开始学习手机按键;再到她们的工作:如何学会更多层次地理解社会事件、如何与受害者们以及authority打交道、如何进行报道报导、如何经营社交平台,甚至如何向家里人争取工作机会——这一切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极低,记者被谋杀率最高的国家怎么实现的。
虽然有很多可以做得惊心动魄的片段,比如对党派候选人的采访,和极端宗教人士的交流,向警察要不让被调查的强奸案的案底,但完全没有刻意营造惊悚氛围或拉出强烈对立,而是意外地有些许从容地讲述了女性如水的特性如何似的它们得以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迂回,流动,抵达她们需至之处——尽管每天等着她们的都是家庭纠纷、层出不穷的强奸案和永远满嘴跑火车的政治家。
影片的核心人物十四岁就结婚了。上学期间生了孩子:自己在楼上上学,孩子就在楼下,上课时婆婆就会喊她下楼喂奶,整个班的人都笑话她。她在组织里面提出要用YouTube来做媒介(该地区第一个非纸媒),教大家认英文字母。除了这些自我讲述还有两个关于她的情节印象很深:第一个是关于一个新加入的女记者:新记者第一次报导选题了“吃什么东西就能生儿子”的采访——可以明显察觉到她们因为女性意识觉醒的时长导致她们在感知性别事件的敏感性上的巨大产局。然而女主角就此展开了极为耐心的引导,教大家如何去选取理解事件的角度;与之形成对比的事件则关于她自己孩子的教育:她如何被学校老师找到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功课很差,她的反应是去找家教,因为自己实在没工夫辅导小孩。两个被捕捉到的十分偶发的片段,侧写了在种姓链条末端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最直接的矛盾,和她的自然选择——即从母职捆绑中的挣脱,去选择承担社会身份的赋职。
更为动人的发展恰好来自于那位被教育的新记者,她在组织里工作了一两年后想去报导一起未侦破的强奸案。想法产生后,因为强奸案本身给受害者带来的耻感和讳莫如深的属性,被当地所有上上下下男男女女阻拦。她想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找受害人的父亲聊聊。要找到对方,需要先找警察看案底。与警察的交锋的过程中,她从头到尾笑眯眯地交涉,使对方放松警惕,最终得到了受害者父亲的联系方式。找到那位父亲时他全程蹲在地上哭泣,她站在匍匐的男性身边,形成一种新的性别力量之张力,最终在她的鼓舞下,对方接受了采访,采访内容一经她在YouTube上发布,引起轩然大波,迫使当地警方再次介入,很快便逮捕了强奸犯。
影片里面还有一处类似的视觉张力十分有趣:一开始主角教大家用手机,说拍摄时手机一直要横着,有人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看新闻需要这样的视觉范围,需要能看到周围。电影的展开充满了这些女记者高举横着手机拍摄的画面。来到影片后段,一个印度教的竞选党派,每次上街宣传总是拿着长刀,而长刀必定一直竖着。横着记录的手机和竖着宣扬男性力量的长刀形成一种视觉和含义上的对仗,从而引出问题:这两者中,真正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结尾展现了其中四个记者当时的状态:一个正在报政治事件;一个走在路上;一个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离开了这个组织,正在自己的婚礼的现场;最后是主角那个角色,她开了一个新的专栏。结尾的音乐是从一个独立的节拍到不断加入新的节拍达成新的协奏——一种对零散力量的召唤与集结。
[以火书写]获得了202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尽管没有获奖,可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和新闻(当然,还需要加上一个空间限定——印度),突破桎梏的探讨,值得关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达利特(种姓制度中的不可接触者,被视为贱民)女性,独立经营着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成功转型为数字媒体。
《Khabar Lahariya》(译为《新闻浪潮》)是印度首份完全由女性经营的报纸,2002年诞生于印度北方邦。员工都是来自达利特和落后部落的女性,包揽了采编、排版、发行等工作。她们除了要承担新闻报道本身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姓与性别歧视。男人们,也包括一些女性,最初可能都不太适应对着一个拿着手机拍摄的达利特女性说话。
2016年,[以火书写]的导演苏什米特·戈什(Sushmit Ghosh)在新德里的办公室浏览网页时,无意中被一则新闻和照片吸引。照片里,一名妇女正在分发报纸,这份报纸正是《新闻浪潮》。戈什此时才知道印度竟然有这样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并且运营了十多年。他立刻把新闻发给妻子林图·托马斯(RintuThomas)看。两人决定要拍下这些女人的故事。
[以火书写]的主角是《新闻浪潮》的三名记者:米拉·杰维(Meera Devi)、苏尼塔·普拉贾帕蒂(Suneeta Prajapati)和夏姆戈里·杰维(ShyamkaliDevi)。
米拉现在的职务是总编,正值纸媒向数字媒体过度时期。她带领数十名出身底层的女性从头学习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将《新闻浪潮》转型为数字媒体,建立网站、注册社交账号,利用互联网传播她们所做的报道。
苏尼塔和夏姆戈里是报社职员处境的缩影——顶着家庭的压力、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忍受男性的歧视。另外,针对犯罪的报道可能会让她们身处险境,常常要深入到都是男性的陌生环境里。在一些农村,即使是受害人也怀疑她们的工作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苏尼塔曾前往黑矿报道非法采矿,矿场背后的势力牵扯到黑帮和政府。在矿区,她要设法打开男性矿工们的话匣,获取有用信息。他们围着她,对她的记者身份充满质疑。
毕竟,这份工作若是由一个或几个男人带着摄像机来做,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而苏尼塔只是一个带着手机来的女人,确实很难让人相信她能有所作为。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苏尼塔还要忍受没有电的夜晚和父亲的抱怨,后者不明白她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有什么用。他希望苏尼塔能快点嫁出去——那才是她应该争取并顺从的归宿。
夏姆戈里的情况同样糟糕。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很低,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连手机都不敢碰,怕弄坏。她与其他许多不懂或不会熟练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的女性,被米拉招进《新闻浪潮》。
米拉在编辑部里学历最高。她14岁就结了婚——显然和爱情无关,好在丈夫及家人允许她继续读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她的丈夫很温和,但对她因工作疏忽家庭抱有怨言。他不看好她的工作,认为《新闻浪潮》最终会失败。
夏姆戈里更惨,丈夫不支持她的工作,经常对她施暴。她选择了报警。《新闻浪潮》的工作不仅让她帮助了别人,还给了她学习的机会,不再被恐惧和奴性意识支配。无论丈夫如何反对,她都不放弃工作。后来,丈夫不反对了,但会偷拿她的工资。
[以火书写]的故事开始于米拉用手机拍摄进行的一次采访,受访者是名多次遭遇强奸的底层女性。她向警察报案,但一直没被立案。米拉带上材料直接上了警局,就此事质询警察。这即是她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用新闻替弱势群体发声。米拉还承担了培训的工作,教新来的记者写新闻,并使用手机在网上发文字和视频报道。
纪录片在结尾字幕中提到,“自2014年以来,超过40名记者被杀,使得印度成为从事记者工作最危险的国家之一”。女性,尤其是达利特女性,更加面临不友善甚至是危险的新闻工作环境,但她们既能够深入到农村,了解事实,也能够向上追问,施加舆论压力。
她们使用的设备——手机,比不上大媒体的摄影机;她们没有专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常坐摩托车和步行。这些反而让她们更能与报道对象保持情感上的接近,让《新闻浪潮》成为她们发声的地方。
苏尼塔后来没能顶住家人的压力,辞掉工作,结了婚,但后来又回到了《新闻浪潮》。很多像她和夏姆戈里这样的女性——失去教育机会、被困在家庭里,在《新闻浪潮》的工作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和他人(尤其是男性与家人)的关系,有了从传统桎梏中走出来的勇气和底气。这也是这份媒体成立时希望做到的事情。
多年来,《新闻浪潮》获得了印度和国际多项媒体奖,从一份不被看好的扎根乡村和女性新闻的周报,发展为备受尊敬(歧视仍不可避免)的综合性媒体,报道范围覆盖了性别、政治、民生、犯罪等问题。对女性和达利特人权利的关注,仍是这份报纸不变的追求。
(原载《看电影》2022年4月刊)
每年上海电影节,我最期待的就是纪录片,尤其是非发达国家的纪录片。因为在某些国家,发生再小的事都有人给你做公号。但是在另一些国家,发生天大的事,连个响都没有。
《新闻之浪》是印度一家由达利特女性经营的媒体,并且直到今日,依然是印度唯一的女性媒体。
达利特,是印度种姓制度之下的最低阶层,“不可触摸者”。而达利特女性,自然是整个社会最受压迫的人。然而就是她们,做成了这一件一般由高种姓男性做的事——媒体。
(1)总编辑:米拉
米拉是整个纪录片的最核心人物。她14岁结婚,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因为婆家和丈夫支持她读书,所以她得以完成自己的教育。
“学校离我家非常近。我当时读12年级,教室在顶楼。奶奶替我带孩子。只要孩子一哭,奶奶就会喊我,说:你快回来!孩子饿了!班上的同学都笑我。”米拉笑嘻嘻地说。
但其实她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丈夫是反对的。
“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她的丈夫说。
“但是我不想浪费我受的教育。”米拉说。
因为她相信教育会改变人生,所以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读书,完成了一个政治学的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知识给了她智慧,也让她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
“她是做得不错。不过她们走不远。”她丈夫笑笑说。
(2)苏娜塔
苏娜塔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她热爱自由,善于学习,她在镜头前落落大方,并成为《新闻之浪》第一位被邀请去斯里兰卡参加国际新闻记者会议的人。
“女人真的太难了。我觉得生而为女简直是一种罪过。父母觉得她是累赘,丈夫把她当成奴隶。她的生命又轻又薄,那么脆弱……”她说不下去了。她刚刚调查一个女孩被当街砍死的事件,同来的男记者不断问她你何必要去看尸体?但她执着地要拍下女孩尸体上的伤。
她在《新闻之浪》整个团队里,都是特别闪耀的存在。我无法忘记她成为资深记者,站在手机前一字一句地说:
“都说世界在变化。但是对女人来说,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那种笃定,那种魅力,让我一个女生都简直挪不开眼睛。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当米拉说《新闻之浪》失去了苏娜塔,因为她要去结婚时,我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苏娜塔应该是比较高的种姓,她的婚礼看起来很是奢华。但她从始至终,脸上都是麻木。
(3)大眼姐姐
抱歉我忘了她名字。这个姐姐是纪录片的第三位主角。她是记者里面比较后进的一位,报社培训大家如何用手机拍视频时,她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
“我刚开始工作时,我丈夫不同意。我说,就算要离开你,我也不会放弃工作。后来我赚了钱,他就开始偷我的薪水,还打我。然后我马上就报警说他家暴。”她顿了顿,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孩子,“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虽然后进,但她从没有放弃学习。即使学东西慢,但她从没有后悔离开男人,靠自己生活。她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她定定地说,“只有教育能改变人。所以他们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生气。”
《新闻之浪》的女孩们很多都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甚至说:“我连家人的手机都不敢碰,因为我怕碰坏了。”你很难相信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但就是靠着这些女孩,从2016到2021,《新闻之浪》从报道黑道的非法矿井,无视强奸报案的傲慢警察,到追踪大选候选人的奇妙发言,记录民族主义的崛起。她们的视频为贫苦的人民带来了通电、修路、厕所、犯人被抓,油管收看数也从最初的1万多慢慢变成了现在的1.5亿。她们记录着印度发生的真实的故事,笃信着媒体是民众获得正义的办法。
如今,印度已经成了对记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国家,女记者被杀事件一件接一件,但她们仍在坚持,甚至苏妮塔婚后也再度回到了报社。
最后记一些我个人印象特别深的话吧。
1. 一位女记者70岁的父亲说:“大家都想要受过教育的女孩,但是结婚后又不让她工作,那么要她受教育干什么呢?”
2. 一位女记者谈她在《新闻之浪》的梦想:“我以前连自己村子都没出过,对什么都害怕。但是工作给了我勇气。”
3. 男记者说:“你怎么能直接问(警察和黑帮勾结,逼矿难受害者撤回报案)那些事呢?你应该吹捧他(警长),多多报道警察做得好的事。”米拉说:“已经有你们吹捧了呀。”
4.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2019年大选以后,米拉叹息着说,“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之浪》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
致敬那些坚持做正确却艰难的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