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飞翔的艺术

飞翔的艺术  飞翔的极限 / 飞翔艺术

242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MarkLandvikJohnJackson崔维斯·莱斯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CurtMorgan状态:正片年份:2011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豆瓣:8.6分热度:905 ℃时间:2024-06-11 16:32:56

简介:详情  本部纪录片是一部关于极限运动滑雪的影片。经过两年的摄制,《飞翔的艺术》将为您呈现一出标新立异的“雪山飞魂”  滑雪高手特拉维斯和他的朋友们正在改写和重新定义所谓不可能滑雪的地方。这群不要命的疯子,在世界各地的地方进行...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部纪录片是一部关于极限运动滑雪的影片。经过两年的摄制,《飞翔的艺术》将为您呈现一出标新立异的“雪山飞魂”  滑雪高手特拉维斯和他的朋友们正在改写和重新定义所谓不可能滑雪的地方。这群不要命的疯子,在世界各地的地方进行着滑雪运动,从阿拉斯加到南美安第斯山脉,从莽莽高山之中到皑皑白雪之上。他们正在尝试体验下一次极限的超越,试图挖掘出未曾踏足的任何一处角落。在影片中,你或许会为触目惊心的一幕而心跳加速,又或许被毕生难忘的冰雪王国所震撼不已。滑雪运动,这的确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当然也是一次有关飞翔的艺术。
  • 头像
    nevermind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很好笑,我们的生活已经数字化了我们的朋友是虚拟的,只要是想知道的点点鼠标就能做到。我们不满足与通过无数的二手信息来体验生活,如果我们想参与,那就自己来吧。”

      当我们热衷于什么iphone、什么网络生活,为数字化而自豪时,一些人们已经厌倦了这些。他们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向往亲身体验。年轻时还是做些疯狂的事情吧,要不等到老了,想要疯狂也力不从心了。
  • 头像
    Tom
    这首The naked and famous的歌真好听,想起《鸟瞰地球》的片尾语:“所有事情我们都试过了,除了爱”,用心去做,放松,甩了"爱"这个字眼,但全身弥溢爱的气息,你也可以......
  • 头像
    大明湖仙人
    这个运动在我国流行度甚低。北方有不少雪场,但是像样得真没几个。关键还收费奢华。西南西北也有几个天人雪场,不知道是自然条件恶劣还是投入不足,都挺挫的。纯属过家家式的。
    也没办法。很多人都在为生存而愁的时候,哪来那蛋疼劲去砸地板呢?
    大家还没爬过,您就在研究飞翔的艺术了,这样是不对滴。
    好吧。不如让少部分人先飞起来?嗯。
    于是在我们举国95%的人没亲眼见过滑雪板的情况下,我们从杂技班,体操团当中挑选了一部分种子选手,让他们飞了起来。于是我们竟然有了可以在冬奥冲击奖牌的选手… 牛逼!

    好了,抱怨和无奈结束。
    ==============
    想不到此片会这么火。每年那么多滑雪电影…单单今年红牛的火到豆瓣上了。虽然观看人数也就这几百人。也好吧,终于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滑雪了。这也总比那些在豆瓣上都没页面的片子要好很多了。印象中今年大牌里出片的只有这部(前几年burton每年一片,还另外赞助其他片子)。

    记得当时首映看完此片时觉得很震撼。不过OST感觉一般----本来我看滑雪电影的初衷大部分都是为了找歌来加滑雪视频或者滑的时候听的。
    下载之后一度停留在我手机里直到刷机给刷没了。
    每个在幽闭空间里打工卖命的夜晚,掏出手机来看看这几下飞的,这片蓝天白雪,那叫怎一个励志啊。每次临行前夜或者坐在去雪山的大巴上看看这些片,肾上腺素又提前爆发。

    在雪季的每天早上5,6点起床,吃完早餐整装出发。拿着板,包里装上鞋子。穿过未苏醒的城市寂寥的灯光。人行道凝结的冰块滑得让人抓狂。面包店开始传来烤面包的香味。和街上每个遇见的人说bonjour。也有人友好地跟你说bonnee journee, bonne neige!(have a nice day, good snow!)
    越靠近车站你越会发现有更多的扛着板子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向同一个方向汇集,像集结狩猎一样。路上,公交上,车里,都有着相同标记的你的狼群。买票,卸装备。大巴储物仓里塞得满满的都是雪板雪鞋。
    一两小时的车程中,大家基本上都很欢愉。谈笑间,车已出城,穿过迷雾,雪越来越厚,雪山越来越近。阿尔卑斯山区公路和中国西南地区的盘山公路有神似的地方,但是比之要爽快得多。刚刚你还在海拔不到200米的山谷小镇换车,抽烟。公路一出镇就直接开始爬山。尤其是Alpe d'Huez这个让各路脏汉痴迷的雪域,他那环法自行车赛里最艰难山路21弯。上升将近1800米。着实让人呕吐欲无限。3弯你在村上,4弯只见雪树。10多弯后你就已在云上,21弯到站,众山小。

    第一次滑雪的时候,我的导师传且只传授了我两样受用终身的要领。一是“是男人就滑单板”,二是单板穿板方法。好一个“是男人就滑单板”,多霸气啊。2年后才知原来这话是他租板时候雪具店的服务生给他说的。此要领直到我领悟双板之后才完全融会贯通。原来就滑行姿势来说,双板是扭扭捏捏得滑,滑好了像妞在扭屁屁。单板是前耸后耸,滑好了就像一位英姿飒爽的戴金链的怒汉在…你懂的。
      
    我算是自学成才且特别上进的那种rider。自我感觉属于5年一遇的人才。第一次滑完领悟落叶飘,第二次开始研究为啥我滑的和别人不一样,人家走“S”,我走“之”字。第三次开始练换刃,第四次成型。那会,看的片正是Burton出品的<<The B Movie>>。 哦,原来人生还有这样的玩法。原来有雪的地方都能有办法滑。原来滑板少年也可以成为奥运冠军啊。原来生活可以这么几把自由啊~~~ 第五次滑自己录像。或许是天妒英才。大概第七次时候,也就是2010年2月28日,第一次宿醉滑雪,左手拇指骨裂。第二天据说春假伊始。而我的的雪季也就结束了。

    5月自拆石膏,9月买新板。10月-12月买新衣,各处召集。2011年1月,历经1年之痒,我赫然以大师身份再次出现在雪山。那个雪季收了不少徒弟。男女皆有。那是我最疯狂的一个雪季。风花雪月烟酒友妞,全都齐了。

    每个放荡不羁的男儿心里大概都住着一头折翼的天使,重返天空的欲望不断在潜意识里折磨或激励着他们。
    snow park正是让你温故知新的地方。最要紧的是,这里聚集着很多和你一样都折过或准备折的家伙们。
    那年开始玩公园。我雪白的DC雪鞋就是在公园里被血染成铁锈色的。然后领悟了护具的重要性。


    待续。
  • 头像
    李小咪
    我是四年前到这里读书才开始滑雪的,对于这项运动我在18岁之前完全没有切身体会过。第一次去滑就是为了照相,一身专业装备图个帅气。后来倒滑上瘾了,坐缆车到山顶上去,摔着下来,就会了,越摔越会,越会越不会摔。之前我滑双板,双板的诀窍是二板要保持平行。不算太难学,学会了自然乐趣多多。单板滑过一次,摔得跟得了脑震荡一样,单板特别不好保持平衡,身体一侧着,速度就特别快,初学者非常惧怕速度,耳边风呼啸过,板子不听使唤,整个人就开始惧怕起来,心里一被动摇到,身子就歪了,后果便是直接摔出去滚好几下才停得住。这种类似的跟头摔几个,脑花好像就被摔错了位,就算之后是屁股着地,连带着整个身体震动也会让脑袋疼得不行。

    雪山上的恶劣天气是最大的障碍。一到吹风大雾,山顶上就看不清,越高的地方滑道是最陡最危险的,恰好这里的习惯是就算你旁边是万丈深渊,我也就隔十多二十米插一根表示滑道颜色的杆子就好。山顶上一遇坏天气,能见度最多五米,杆子全被雪冻成白色,不知道滑的什么道。暴风雪刮着脸上生疼,全身上下只能露出鼻孔来呼吸,而且这时候得紧紧跟上前面的人,因为说不定你没看到旁边标示,或者雪盲什么的,就摔下去了。如果坏天气持续太久雪场是会关缆车的,大多时候这种恶劣天气只会持续一二个小时,当然这一二个小时是完全无法阻挡滑雪者的热情。

    滑雪一定要穿专业滑雪服,戴好防水手套,戴帽子,围巾,墨镜,还有手机。穿着一般的牛仔裤滑雪的,屁股一摔地上,当时是冰,之后就成水了,冻得屁股痛。手套是个防护工具,不仅保暖作用,摔倒时手撑地上也得用着。帽子围巾不用说,脑袋都冷木掉手脚自然不听使唤。手机带着万一摔了腿好求救,等着直升机或者雪地摩托来接吧。


    天气好的时候,坐缆车上山顶你会发现自己在云层上面,阳光照着云层顶端,你就看着云层顶端,整个一孙悟空。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惨了,站在山顶往天上望只看见黑压压的一队暴风雪朝自己方向涌过来,偶尔缝里透出一点点阳光,都没法让人感觉安心,只让人感觉是地狱。那种时候如果不是旁边一车一车的滑雪者上来让你稍微放心点,自己大概腿都站不住了。

    滑雪是体验速度的激情,这种激情不是开赛车,坐过山车体会得来的,是需要整个人暴露在大雪山里才会感觉到的刺激。



    几张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8081337/
  • 头像
    皮皮亚
    看到有很多低分短评说:
    这电影拍15分钟就够了,为什么要拍88分钟。快进。审美疲劳。
    受不了美丽的雪山景象被滑手的滑行轨迹破坏。
    音乐不好。

    怎么说呢,这部片发行至今,我在不同的情况下看了大概不下30遍。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单板滑雪界水准最高(滑手山降水平、拍摄制作水平)的大电影,没有之一(不过今年2016年年底Travis Rice的新片要出来了,可能又会刷新世界对单板滑雪的认知,敬请期待)针对以上短评里的质疑,我试着从一个滑雪爱好者的角度做个简单的解析。

    1、可能在不玩滑雪的人的眼中,这部88分钟的影片里,所有的景象和画面都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就是一群人在雪山上滑下来,飞出去,转几圈。但是在稍微懂一点滑雪的人眼里,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圣经一样的存在,里面涵盖了世界上各种摧枯拉朽的滑雪环境和地形:
    雪况理想的山脊
    暴露的山脊
    环境极端的岩缝
    丛林野雪
    人工环境,单板公园等等
    同时这部电影涵盖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滑手,除了主角Travis Rice本身就是大山之神,其他叫得出名字的滑手个个背后都是一连串闪光的获奖经历和品牌名字,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就算是相同的动作,不同的人做出来味道都是不一样。
    喜欢滑雪的人聚在一起看这部片子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卧槽这个地形太牛逼了,我想滑。
    卧槽这个地形能滑吗?我不敢。
    卧槽这地形还能做动作?这还是人?
    卧槽这是什么动作?这个动作还能这么做?
    卧槽他刚才转了几圈?倒回去重新看一下。两圈半,反脚落!牛逼。
    卧槽太牛逼了,这是几米的抛台?有没有30米?出去的角度和速度他们怎么算的?
    在我观影这么多次的过程中,没有哪一次自己和周围的雪友不是充斥着这种难以置信的赞叹和疑惑,反复欣赏一处雪山雪乡的美景,看滑手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做出一个又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漂亮动作,是一种至高享受,也是滑雪爱好者开阔眼界,学习技巧的重要途径。

    2、滑手们滑大山,对自然环境是没有破坏的。雪崩本来也是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象。雪板在松软的积雪上切割的弧线,下一场雪,吹一阵风,明天就消失了。
    而滑大山,在滑雪世界里是公认的“殿堂级”模式。why?
    一方面是难度系数最高,危险系数最大,对滑手的能力要求严苛:除了超强的滑行能力和空中技巧,还有选路线、应急判断、心理素质、想象力。抛开许多专业的概念,单就在野外粉雪里腾空着陆的技术要求就跟在人工雪道上有量级的难度差别,影片中滑手们也反复强调:一来到山里,你就是客人了,要敬畏大山,得守野外的规矩。在这里,犯错误的代价是会死。
    一方面是观赏性极高,成就感极强。前面已经提到,滑大山对滑手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严苛,一座未经开发的雪山,如果你能凭自己的能力选线然后从头到尾流畅的滑下来,获得的满足是无以伦比的。对滑手来说,那就是一场人与神的对话。

    3、本片的配乐大量使用了Sigur ros,Black angel等乐队风格众多的摇滚音乐,是神来之笔,也是滑雪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传统。板类运动本来就跟流行文化密不可分,在更早的一部单板滑雪纪录片《征服绝岭》当中,详细的讲述了单板滑雪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单板滑雪经历了从早期的边缘的亚文化被排挤,到今天的时尚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这跟摇滚乐的发展历史极其类似,其中的热血气质也是非常吻合的。

    另外,这部影片也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单板滑雪这项极限运动的面貌,影片中滑手们会受伤,会失败,会因为气候和各种外界因素取消计划,征服大山或者被大山虐哭,滑手们告诉你自己对这项运动的体会,讲述自己对自然的看法,对没接触过滑雪的人来说,也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到它不仅迷人且痛苦的一面。

    总之呢,中国冬奥会都已经申办成功了,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一起玩滑雪啦。它被称为“白色鸦片”是有原因的。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