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艾尔顿·塞纳AlainProstFrankWilliams
类型:纪录片传记运动记录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状态:正片年份:2010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豆瓣:9.2分热度:690 ℃时间:2024-06-11 17:00:4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其实我真正开始有意留意F1,是从2000年ESPN那个大胖子开始(知道的人你懂的)。那时有我喜欢的哈基宁和不太喜欢的舒马赫。那时刚开始有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直纹胎。
但实在对不住大胖子叔叔了,因为有很多很多次在电视机前睡着。即使胖子叔叔和搭档邓先生卖力地插科打诨。当然那时偶然也有感动我的时候,比如哈基宁泪洒赛场。
其实之后不至一次地怀疑,所谓一级方程式原来就是一级烧钱无聊方程式?那为什么那个人,和他所在的时代会被包括胖子叔叔在内的老车迷一再尊敬膜拜?
因为是个不努力的伪车迷,我并没有刻意寻找那个年代的任何资料。只是道听途说地了解到当年赛车相当原始,既没有任何电子助系统,也没有无缝变速器。是“原始人”才能开的车。
可能因为就是一个“原始人”,并且是个信奉宗教的“原始人”,他才显得如此有血有肉。不论是在片中,还是在现实中传达给我的信息。
他在家乡首次夺冠之后的狂喜和疯癫,着着实实震撼住我。从未见到任一运动员夺冠后会如此……如此……我不会形容了。
我有个感觉,感觉他一直是个孩子。孩子般专注、孩子般单纯和孩子般热爱生命。我在片中,横跨27年光阴地观察着他的眼睛的变化。
从1984年至1994年。
从兴奋到失望。
从天真到压抑。
而赛车也从原始变得野蛮暴虐了。虽然威队推出了最早的电子液压悬挂,也如后来的变形尾翼、质量减震器和双层扩散器成为禁断の技。他那一代的车手的优势保住了,可他们的生命并没有因此得到更大的保障。
有人这样说过“拉力赛车是男孩们的玩具,B组车是男人们的玩具”。如果以他为时间分界线,我会这样说“在他之后的人都在玩玩具”。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一级方程式,是继B组赛车之后最后一个的消失的人服从机械的汽车赛事。
自他离开之后,赛车就不再是把头提在腰间玩命的运动。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却将生命都投入在随时呑没生命的运动,只能用激情来解释。
他的名字值得致敬——塞纳。
是的,普罗斯特不会有这样多的纪录片。事故前他们一时瑜亮,事故后阴阳两隔。而今普罗斯特在电视里献声,在RoC出场,塞纳却只能活在影片中,活在Murray Walker的声音里。
死亡不应该让他更伟大,死亡只是让他的人生定格。人们能怀念什么?不朽的一切。所谓立言、立德、立行三不朽,正是给人怀念的材料。
这部影片试图回放塞纳的立行。不同于塞纳的其他纪录片,从一开头,就没有死亡的任何提示,更没有神化。只是在讲故事,就像塞纳自己的诉说。
影片的主线是他的赛车生涯,从登上欧洲赛场,加入莲花,再转到迈凯轮。镜头绵长地沿着时间轴流淌。流俗的套路是把它变成一部年表。《塞纳》仍然是编年史,但是它是一部《左传》,只有活着的镜头,而没有纸面上的议论。
这是充满荣光的年代,但更是散布着冲突而不平淡的。任何影片都无法回避塞纳和普罗斯特的斗争,而对这个题材的处理才是现高下的。“伟大的斗争”“冤家路窄”“既生瑜何生亮”……你在《塞纳》里看不到这些陈腐的词句。制作者所希望的,也许恰恰是摒弃这些充满了火药味,抑或带着过褒过贬的词句。他们只是希望还原。
“塞纳的弱点,在于总是要表现他比别人更强。”也许普罗斯特的话才是整片的基调 。塞纳的弱点,在影片中被他一次次的桀骜表现所表现。至此,巴西人的形象里一个没有喜怒的神,或者一个胜利机器愈发远去;他只是一个和你我一样有弱点,并且不懂得掩饰的凡人。
影片记录了他和普罗斯特的几场著名争斗。尽管声音给了他赛后的那些不服输的强硬言论,但镜头却给了退赛后的刹那落寞。表情,正是直指内心的,而内心,才是让一个逝去的人真实化的本源。
制作者驾驭了这种表情流露。甚至压抑到暗示的程度。这恰能避免将一个人脸谱化。你会看到塞纳作态地牵起嘴角,但随即乘人不备一般地放下。这种压抑弱点的暗流也就像影片沉缓的音乐一般,有时候被张扬的胜利打破,然而不久便回归了微温的情绪。
欢愉仿佛是难得的假期。令人忧伤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死亡,却渐渐笼罩了塞纳的生活。
“此时他才想到,他在F1中还是可能受伤的。”这对于一个不知退让的人就是死穴:再强大的人,在死神面前总是弱者。我想到的是,佛住世时,释迦族仍然因业力被族灭。逃不掉的Karma。
Karma的流转到了影片最后才显现出来。塞纳被迫转到威廉姆斯,去完成让自己强大的目标。而这恰前是事与愿违的。这时候的配乐,是下行的旋律。欢愉已经挥别了。在这时候放出他的爱情影像,即使短暂,违和感也是意料之中的。
还是推进到了那个周末,悲伤压倒了一切。先是巴里切罗出了事故,然后,拉岑伯格遇难了。影片停留在塞纳惊愕的表情。然后便是和医生的那段著名谈话。他想放弃了,想回去钓鱼。
这也许是他唯一一次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尽管很多影片都试图归结为宿命论,这部片子的旋律走向,却显示了这是一种必然。
也许塞纳有机会功成身退,然后愉悦地享受阳光和爱情,也有机会和普罗斯特一泯恩仇。可是,那一刻还是到来了。
影片的处理手法,却不是放大悲剧。尽管它给了不少的篇幅,去记录塞纳在那片缓冲区离开人世间的过程,仿佛是轻诉着:他已离去,带着他的执念。
直到这个时刻影片才到直面死亡的阶段。而真正煽情的只有这一小部分,有如《辛德勒的名单》最后的彩色部分一般:那些和他握手、亲吻、拥抱、共事、对战过的人,或敌或友,都出现在塞纳的葬礼上。影片中之前的镜头,和葬礼上的镜头交叠。仿佛朝露须臾,蜉蝣一日般,所有的恩仇都归宁静。
这种回环的手法,在最后的镜头得到了强化。又放出了他最早来到欧洲的时刻。人终归是弱者,并不是神那样无坚不摧,而是和婴儿一样,面对着周遭的爱与恨无能为力,希望变得强大而掩藏弱点,却在Karma的面前被击回。只有回到母胎,才能消寂一切。至此,普罗斯特的话才得到了较完整的诠释。
1,你以为导演没有加入任何一句旁白就表示他没有说话么!用他选定的片段组织成情节,这就是表达。
2,塞纳同普鲁斯特一时并称,只是前者伟大的离开,后者安静的退役,你觉得这应该成为对他们的进行评价的区别么!
3,“政治”这个词语在欧洲用起来没有中国人那么多贬义。
4,巴西对塞纳的英雄主义崇拜反而让他的身份增加了复杂的含义。对于那个国家而言,塞纳仍旧属于少数的有钱人。
5,最后一段台词真的是多余!起码会让人歧义。国际汽联不是因为失去塞纳才增加保护措施,而是因为失去了太多的车手,包括早赛纳离开几天的罗岑伯格。
没看到塞纳的时代,却见证了舒马赫的时代,到底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短评里提及车王呢,又是怎样从一部纪录片看出车王不及车神呢?如果再来一部舒马赫的纪录片又要怎样呢?
F1一早就是一场涉及利益的游戏,体育精神还有平民传说其实都不太适用这个圈子,从这种角度看塞纳更像个反叛者,但毕竟他也并不曾跳出过这个圈子。
纪录片看似客观的抽身,其实还是暗含了创作者的个人崇拜和暗指。以为这就是真实,那想必还是错的!
塞纳过世的时候我才两岁,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车神”符号,虽然片子放到最后我也哭了,但由于片中以老素材居多,常看赛车节目或多或少会有所耳闻,并未加深我对塞纳的了解,所以我对这个纪录片的基本定位就是二流甲等。本片主要是用比赛片段、电视新闻、业界人士访谈剪辑而成的,因此塞纳仍然是电视上的塞纳,并没有走下神坛。当然这也反应出制作方相当中肯的态度,相当一部分女性观众,比如我这种长舌妇,甚为关心的塞纳的感情问题搞基问题等等,几乎都没有涉及…哦不对,不是还有一辈子的好基友普罗斯特么…(群殴)
有大量出场的普罗斯特和麦克拉伦的白胖老板罗恩丹尼斯(现在已经是前老板了…这厮就算化成灰我都认识他,以前净看他吃莱科宁豆腐)(猫眼死光~PEW!),在本片中形象都十分讨喜,有个镜头是塞纳得了分站赛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喷香槟,丹尼斯冲上台用一个蓝色大塑料桶加入喷香槟队伍,好个慈父形象,我都要落泪了好吗…诸如此类的很多素材为本片注入了浓浓的人情味。另一个在塞纳人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威廉姆斯的不苟言笑的老弗兰克,很遗憾他没有出场…
这类纪录片的拍摄难点一在素材的剪辑选择,二在如何使观众接受片方的观点。素材前面已经谈过了,梗还是老梗,新瓶装旧酒而已;再说观点。电影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他的天才、勤奋与幸运,出身富豪人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二是他的乐善好施,生前捐献了4亿英镑,尤其关心巴西贫困儿童;三是极力塑造他孤胆英雄的形象,与城府极深的教授型车手普罗斯特相比,他富有攻击性、乃至有些莽撞,有领袖气质,而且是积极与“腐朽的官僚体制”对抗的英雄。这是本片的重点之一。
塞纳终生的对手(好基友)普罗斯特慷慨陈词,重述他和塞纳那段令全世界都刻骨铭心的往事(大误)。作为世界上最无趣的法国人没有之一,普教授口中的塞纳更加活泼生猛。塞纳尽管谦逊有礼,但是野心勃勃,非常自信,觉得上帝是自己的副驾驶;他自打进了麦克拉伦就气势汹汹,立志要占普教授的一哥位置,这种丝毫不加掩饰的猛攻让习惯了假惺惺客套的普某很是受不了。可见塞纳天生就是一个横冲直撞遍体鳞伤的Front Man,像老乡后辈巴里切罗那种炮灰老好人的角色和他是完全无缘的(巴妹也有出场,羞射少年~真萌,像只大泰迪熊,怪不得他最后…)。
显然塞纳向来是不惮以把对手撞出去为代价来获取胜利的,片中有段当年的访谈,某记者质问他“你虽然战绩卓越,但这一年间你和其他车发生碰撞的次数是你的偶像某某、某某和某某职业生涯的总和,你怎么解释?”本片给出了一个十分牵强的解释:塞纳是卡丁车出身,和其他车手背景不一样,在他的观念里车体轻微接触是可以的,而其他人则唯恐引发事故。我感觉这个说法有洗白他的嫌疑,典型的睁眼说瞎话,从卡丁车起步的车手明明那么多…只能说制作组在刻意回避,之所以还要提几句,大概是由于这样的风格已经成为了塞纳的标志之一,以此为依据暗暗黑他的人想必不在少数,作为一部关于塞纳生平的纪录片,着实无法故意忽略掉这一点,可是又不得不维持他伟岸的神之形象,真难办啊…我是觉得这种处理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斯人已逝,是与非都盖棺定论了,车神的光芒如此耀眼,任谁都无法熄灭,还车神以真实面貌难道不更好么,遮遮掩掩反而无法说服我了。
至此本片已经完成了对塞纳性格的概括,接下来就是他“孤身一人对抗体质”的悲壮了。片尾处有记者问塞纳最喜欢哪一场比赛,他回答说是他还是个半大孩子时参加的卡丁车赛,队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国猛男,那时候开车真幸福,没有复杂的政治经济牵涉其中,大家就是单纯地开车,比谁开得快——言外之意已经很清楚了。本片突出了两件塞纳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事,一是由于普某向组委会打小报告,导致塞纳栽倒在一个吹毛求疵的规则上,世界冠军旁落;二是他为追求好车出走威廉姆斯后,国际汽联取缔了该队引以为豪的某高新技术,导致最好的车瞬间变成最烂的车,和威队的技师处得又不怎么融洽,心情抑郁。
这两件事虽然很悲催,看下来倒也不觉得体制把他怎么样了,相较之下像法拉利动不动就让巴妹把车停一边的“让舒马赫先过!”的野蛮玩法,麦克拉伦后来的间谍案等等,比他的这些事来得崩溃多了…F1作为世界上最富铜臭气息的运动(乃至严格意义上讲它都不算运动),塞纳作为巴西头号民族英雄、有史以来最富商业价值的赛车手之一,为“黑暗罪恶的政治经济因素”所累是肯定的,不过本片作为官腔官调隔靴搔痒的典型,显然没打算再深挖下去(那么多银子那么多大佬在里面搅和伤不起也);说穿了这就是一部喊口号,树偶像,歌功颂德的纪录片(当他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溢美就是了),它很煽情,却留下了太多供观众胡思乱想的蛛丝马迹却又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了。
不过拍到最后塞纳的葬礼那里,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以前有朋友说,她最喜欢看撞车摔车的场面,认为这才是车赛精华所在;但车赛不同于动画电影游戏。比如塞纳,虽说我们无法想象他老态龙钟时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无法想象他在与癌症斗争五十年以后插着呼吸机默默死去,猜想即便结局注定如此他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赛车这条道路,有一个赌上生命去追逐的事业是无比美妙的——但是,他是一个极其卓越的年轻人,他没有做任何作践自己的事,他死了。别的都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