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尺八·一声一世

尺八·一声一世  One Sound, One Life

565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佐藤康夫小凑昭尚蔡鸿文徐浩鹏海山三桥贵风星梵竹三冢幸彦梁文道陆川龚琳娜

类型:纪录片音乐记录导演:聿馨状态:HD年份:2019地区:大陆语言:国语豆瓣:7.8分热度:463 ℃时间:2024-06-11 19:02:54

简介:详情  本片通过记录中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尺八演奏家,制管师,学习者的生活,去见证在尺八之路上行走着的人们,通过他们不同阶段的经历与思考,折射出来古老的尺八在当下的困境与希望,也通过尺八去映照出每个人对生活,生命,世界的认知...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通过记录中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尺八演奏家,制管师,学习者的生活,去见证在尺八之路上行走着的人们,通过他们不同阶段的经历与思考,折射出来古老的尺八在当下的困境与希望,也通过尺八去映照出每个人对生活,生命,世界的认知与感悟  尺八,由竹子根部制成的管状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得名。尺八源于中国,在南宋时期传至日本发展至今,成为日本传统乐器的代表;而在中国,尺八却日渐式微。20世纪末期,随着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尺八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
  • 头像
    Sunshine

    每一个尺八的音色,独一无二,声音从产生到消亡,短暂所以永恒。这永恒,应是源于演奏者心中的境界吧,佐藤该是心中有佛,在尺八的声音里找到了内心的世界,所以每一音就像逝去却永恒的演绎。长城上,夕阳里,古刹中,时光外。

    “境界””永恒”这些虚空而被人类追逐千年的字眼,很难有特定的解释和定义,他的神秘和他的空泛如出一辙,都需要探寻者在时光的磨砺中,孤独的阐释。对于做尺八的工匠来讲,或许是十万支竹子中的寻觅到的那一颗,对于三桥桂风(佐藤的师傅)来说,或许是跨越时空为亡灵超度,为新生儿洗礼。这些在漫长时光里的累积本就是境界的本身,而尺八,或只是被心中有境界的人,假以阐释。也在被阐释的过程中,尺八有了它自己的性格和情感。

    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崇尚哀伤美的民族,就像他们对樱花易逝的崇尚,对亲情裂痕的保有,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所以尺八能在日本被传承,不仅仅源自日本民族的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因为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是日本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基因注入了尺八之中,所以它厚重,传承着千年的历史,它壮阔,像长城之上绵延的人类,它空灵,像古刹里诵经祈福的对话。同时,它是优美的,只是优美的存在于天地山海,街头雨巷,在情感的共鸣中,被喜欢,被热爱。

    被喜欢被热爱,喜欢和热爱,这些回归初衷的字眼,似乎无法比拟伟大而有意义的追寻,但他们本身却始终伟大而充满了意义,或者本不该用这么伟岸的字眼来阐释如此简单的词语,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热爱,却不是每一份热爱都能成就伟大,也不是每一份热爱都应该成就伟大,从不同的角度考量一个人的追寻,皆有不同的定论,我只是由衷的倾佩那些用一生追寻心中热爱的人,也正是这样一小部分坚持心中所爱的人,用自己孤独的坚持,为璀璨的文化做出着贡献。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就像《尺八:一声一世》,一样值得尊敬。

    今天的南京,只有四家电影院上映了这样一部小众的纪录片,去观影时候,片场恰巧只有四个人,而四个人,都是一个人去看的,大家坐在各自的角落,随导演,用100分钟走完了他们的一生。

    一声一世,一音成佛。为这一如始终的热爱和悲伤,热泪盈眶!

  • 头像
    杨文理

    严格来说,这篇文章不能算是影评,只能算是我在观影时的一些感受。或者说,是一些胡思乱想。

    尺八这种乐器,一般人恐怕都没听说过。而我知道这种乐器,应该是在三四年前。

    那时候,无锡运河公园的苏珈美术馆办了一场日本传统乐器展览。并在开幕式的时候邀请日本的尺八演奏家来演出。

    我没赶上开幕式,没听到演奏,只是去看了后来的展览。

    在展览中,我见到了尺八这种乐器。

    那时候,尺八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种用靠近竹根部分制成的、看上去很古朴、和箫很类似的乐器。它诞生于中国,在唐代流传到日本,后来在中国断绝了踪迹却在日本得以传承。

    仅此而已,十分单薄。其他方面,比如尺八的音色如何,我一概不知。

    直到今天在无锡和平影院看了《尺八·一声一世》的提前点映,我对尺八的认识才丰富了起来。

    关于影片的内容,我在这里不想多说。感兴趣的可以去影院观看。我只说说在观影时的一些想法。

    在观看《尺八·一声一世》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日子读过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美国神话学家坎贝尔与记者莫耶斯的著作《神话的力量》。

    在这本书的第79页,坎贝尔说:“内在世界乃是你的需求、能量、结构与可能性,和外在世界相会的世界。外在世界则是你的肉身世界,那是你的所在。你必须使两者并进。诚如诺瓦利斯(Novalis)所说:‘灵魂就在内外世界的相交之处。’”

    如果内在世界、外在世界、灵魂三者能够达成某种统一,产生某种共振,这个人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奇妙的状态之中。

    这种状态,在宗教,常被称为“神秘体验”;在心理学,则被称为“超凡体验”。

    在当代,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画家、诗人——大约是在“超凡体验”方面有着最多感受的人群了。很大程度上,艺术家只有进入“超凡体验”的状态,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我玩过很多乐器,小时候学过小提琴、电子琴,成年后玩过古琴、口琴、吉他、曼陀林。我绝不能算是一个艺术家,但就我个人浅陋的经验而言,最容易引导演奏者进入前面所说的“超凡体验”状态的,是像口琴那样的吹奏乐器。

    这是因为演奏这类乐器需要我们的呼吸。

    当我们沉醉在音乐之中,意识飘荡于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时,这种有规律的、反映我们心灵世界的呼吸就起到了沟通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作用。于是,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种十分奇妙的状态,也就是“超凡体验”。中国有个词叫“吐纳”,说的大概是类似的道理。

    而和口琴等簧片类乐器相比,尺八在引导人们进入“超凡体验”方面,另有其妙处。

    第一个妙处,在于它的难吹。

    通过影片,我们知道尺八很难吹。初学者基本上要用一个星期才能吹响它。因为尺八是纯手工制作,每一根尺八都不同,使得这其中有些技巧是可以教的,但更多的是吹奏者自己体会所得。

    这就意味着演奏者必须处于灵、肉、器三者和谐统一的状态下,才能吹响并吹好尺八。

    第二个妙处,是尺八的音色。

    相信看过影片或实际听过尺八演奏的人都会对尺八的音色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在观影的时候,思考过很多形容尺八音色的词,比如辽远、悠长、空灵……但这些词,我觉得都不足以概括尺八音色的独特性。

    思前想后,我觉得最终只能落在一个“空”字上。

    不是空洞,也不是空明,更不是空灵,而是佛教中常说的”空“,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

    这种“空”的音色特别像电子音乐兴起后产生的“迷幻音乐”。相比其他乐器的音色,它更能让人“清静”,从而让人“看”到一些平时为五色所迷的东西。

    大约正是这两个妙处,尺八才会在佛寺中兴起,随佛教远渡东洋流传于日本吧?

    尺八所带来的“超凡体验”,让演奏者能够更轻易地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并从自己真实的内在世界出发,体察自身所处的外在世界,进而产生独特的认知。

    因此,我们看影片中那些尺八的演奏家在谈及尺八时,对演奏技巧谈得很少,谈得更多的是自己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也因为每个演奏家的认知不同,所以他们的音乐语言也有着极大不同。

    而时至今日,尺八的制作依旧保持着手工制作,难以统一标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尺八,尺八何尝不是在选择适合自己的人?

  • 头像
    PoTongTong

    11.23 补充对该片下“五星影评”的一点观察(懂的进)

    尺八纪录片,题材冷僻;院线排片少,小众精品;导演聿馨,金融出身、优酷创始人,“赚饱了钱财看淡,转身做自己热爱的事,有钱有闲有心”;总之,全都对了。

    然而真到了影院,我越看越不对劲,越来越如坐针毡。

    1、街头乱访“你知道尺八是什么吗?”,让想起某个公众号做选题,粗糙街访的片段,我微微眩晕。我告诉自己,狭隘了啊,不要轻易定义纪录片,纪录片有很多种呈现形式。嗯,继续。

    2、佐藤康夫高糊演出片段出现在电影院巨大的荧幕上时,我再次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干嘛。我告诉自己,珍贵的演出资料,当时拍摄条件和存储介质受限,糊是正常的。继续。

    3、河南男生学尺八那段,男生父母经营了一家早餐店,招牌上写“韩式小吃,主营包子、油条”。镜头特写了油锅煎饼慢慢变焦的过程。纪录片不分家,导演终于对我下手了,可以借机跳戏舌尖中国啊。

    4、“一声一世告白会暨佐藤康夫小凑昭尚签约仪式”,一个非常野生的机位拍摄的梁文道讲话,从画面质感看,拍摄器材也换了,可能是手机。现在电影真不拘一格,风格大胆。

    5、佐藤康夫参加一个有导演和龚玲娜在场的饭局,有位男性穿的明显是睡衣。龚玲娜开始学苗寨的鸡和西藏的羊,佐藤康夫持续点头。这种点头我也经历过,你完全不认同但不想费神否定时,只好出于礼貌地点头。龚姐也是性情中人,豪放点无伤大雅。

    6、同样是这个饭局上,长发导演出镜问佐藤康夫,“你创作一声一世主题曲时,我叫你改一个地方,你说不能改,改了会改变曲子的灵魂,为什么呢?”佐藤康夫仍旧礼貌性的点头并回复。这种回复明显不同于片尾时他跟小凑昭尚在酒馆的对谈。(个人感觉佐藤康夫是个偏执的创作人,不如小凑昭尚平和)。导演也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有讨论的热情也是好的。

    7、估计是饭后,佐藤康夫跟龚玲娜坐在沙发上,茶几上硕大的透明玻璃带把茶缸。想必是考虑到饭后就要演奏尺八一定很渴吧。

    8、小凑昭尚在长城演奏《晚霞》,镜头特写了他的编织纹理小皮鞋,还特写了他迎着晚霞的俊俏侧颜。好土一MV。(相比之下,海山和友人海边演奏自然得多。)

    9、佐藤康夫来到空海修行的青龙寺,在大殿演奏尺八,神情肃穆,身着素净的和服。一个镜头出其不意地拉近很多倍,注意是突然,没有任何过渡,佐藤康夫的头就zoom的一下占满荧幕的3/4。可能摄影师想让大家认清演奏者毛孔的心情很急切吧。

    10、青龙寺大殿里搭了一圈简易的观众席。摄影师在仰拍佐藤康夫逆光演奏之余,不忘记录观众陶醉的神色:现场1/2的观众都竖着手机录像,还有人举着工作证自拍,手机壳大赏暨朋友圈热乎闯作现场。镜头语言的客观性出来了,大家举着手机,不就像极了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样子吗?

    有钱有闲是真的,VLOG都能拿来充电(wang)影(da)了。有心的话,找个像样点的导演来拍不好吗?

    当然,观看过程有其闪光点,绝非来自电影本身,而是它所记录的人。(电影恰好完美地避开了所有深入探讨的可能性)

    1、海山:“西方人投入足够,演奏出的尺八可以更加东方。”(大致意思)

    2、三塚幸彦:“放弃尺八?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我就是尺八,离开了尺八我什么都不是’。”(大致意思)

    3、佐藤康夫:“声音这东西,‘声’和‘音’是完全不同的。”(大致意思)

    4、小凑昭尚:“长城在我看来很温柔,可能是因为它有守护的人吧。”(大致意思)

    最近看是枝裕和导演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让我看到一部优秀的作品背后,导演对于剧本题材的选择,画面、声音质感的打磨,台词的推敲,演员即兴发挥的引导,可以考究到什么地步。《尺八·一声一世》的导演说,“我不是音乐人,更不是尺八圈的,但我知道什么是好听的声音、美好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可是,导演,真的是这样吗?

  • 头像
    天天天天天真

    时隔数年,最近被龚琳娜的演唱感动了,她那样自由、雀跃。她在演唱时的神情,她的笑,无一不向我透露出云天外可以诗意栖息的尺度。恍然想起当年自己在这个影评里批判了她,就再更新一下吧。

    我已为了我自身的希望,并为了此希望的实现,现在与我的家乡,隔云山千万重。

    故我不接受“人家至少拍了个片子,你能吹出一个音吗就在这敲键盘。”这样愚蠢的、漏洞百出的言论,所以我骂了此人,心说泥麻麻熟啦。我也胆敢保证,如果我有这样的经费、这样广的关系网,我能拍的很好。比这部电影好。

    我克服自我的傲慢、接受自我的傲慢,是为了如同露天浴池般,公共浴室般,和所有陌生的人与物,坦诚相待。而不是制造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文艺作品”。

    混乱的逻辑、条件反射地辩论比不上我——发自真心的谩骂。谢谢大家。

    我不喜欢跟有的人有什么关系。回去!

    一部纪录片摆在那里,我不能不喜欢吗?

    重申旧意:

    我自认我在该影评的评论区儒雅随和,与各方意见友好交流互动,且开篇便提到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代表不了这部影片的实质价值。可仍有力比多与攻击性无处释放的网友带着火药气要将我驳倒。

    我不喜欢这种无法容忍意见相左、带着割裂的观点看问题的网友,因为他本身不在探讨,而是在攻击罢了。

    故我也下流无耻些,直接删除令我不愉快的评论一条(欢迎游览古战场遗址),并留下一个不大冷静的“滚”字。

    但愿这次重申不会引起无辜读者的不适,我无法控制。

    跟朋友聊了聊更新几个:

    十一、龚琳娜:“我去采风,跟着百姓去放羊(或是放猪或者别的什么,我记不清了)。”高,实在是高。

    十二、杭州某师傅与日本演奏家面对面交流,一人使用中文,一人使用日文,衔接紧密,相谈甚欢。

    十三、发布会的片段被随便剪了几段塞在在毫无关联的几处,着实让我摸不着头脑。

    十四、台湾演奏家前往一所大学教授尺八课,贴地的跟镜头,快速追着主体的腿部和旅行箱,风风火火。除此之外很多运镜与需要表现的内容格格不入。

    一、第一个北京镜头。街访,高频率重复问答剪辑。气氛像是在讨论“你赞成996”吗?让人异常焦灼。与尺八这个形象联系在一起非常分裂,是一种风格的落差。

    二、同一个镜头使用两次。第一次是日本落雨街头演奏,第二次是午后的河边。肉眼觉得是一模一样的镜头。

    三、导演在桌边说:“当时他作曲《一声一世》,我让他改(指)他不改,说什么不能改,改了灵魂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导演脸上是一种理解不了的表情。让我觉得这个导演其实非常浅薄。(台词大概是那个意思,我听一遍不能完全记住)

    三、中国小伙部分,向小伙妈妈提的问题,愚蠢至极,也就是我第一次做采访作业时的那种程度的愚蠢。

    四、问,“怎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尺八的制作者呢?”同上。

    五、被请进镜头的路人们大多在自拍和直播。如果不是在反讽,我建议问问剪辑和摄影是不是约好了要暴露广大文艺群众中的部分附庸风雅的行为,以方便各路人士批判。

    六、几乎无关的名人参与莫名其妙的座谈(或饭局)

    七、能把杭州拍丑的,我头一次见。

    八、长城那段本身我很喜欢,可是航拍久了总让我以为是旅游宣传片。

    九、翻译水平极低。

    十、把拍摄主体的感伤拍出了一种悲苦(包拯里被陷害的好人常露出的表情)

    丑,我建议删掉视频只留下音频和黑场。

    主题有意思,掌握资源,却立意肤浅,自我高潮,还丑。我感到痛心。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