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PailinWedel状态:HD年份:2018地区:泰国语言:其它豆瓣:7.4分热度:422 ℃时间:2022-08-02 18:07:2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来自泰国可爱的2岁小女孩,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围绕人体冷冻技术展开了一场对生死意义、科学伦理的深刻讨论。
同时,也细致记录下了泰国女孩小爱及其家人这样一个非凡的抉择,留给家人的是一个“冻结的希望”,留个世人的却是一个深邃的议题。
但是,无论是生死的突破,还是爱恨的延续在此讨论都难免充满偏颇和争议,所以,本文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人类文明的出现,生死就被认知为人类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生物不可不谈,也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则。古来有之,秦始皇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空前盖世,依然晚年执着于追求长生,寄望大秦天下,永存万世,岁岁不休,然秦至二世亡。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枉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司马迁《史记》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由此可见,生死意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个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都渴望着生,畏惧着死,在既定固有一死的大前提下,方才充满了对时间的敬畏,用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留下点什么东西证明我们到这个世界来过以求精神的永存或者思想的传承。
如果人体冷冻技术的出现,给冷冻复苏提供充足的时间成本之后,《太空旅客》科幻场景或将再现,生死一旦突破。生的意义还会如此重要吗?毕竟人性的欲是一个暂时无法规避的问题,“沉睡”之前时间是否还会被珍惜,欲望是否还能被约束,感情是否还能被重视;“苏醒”之后伦理道德该如何界定,社会资源该如何分配,人权公理该如何彰显?一次次“沉睡”,一次次“苏醒”周而复始。
所以笔者借用《钢之炼金术士》里一个理念“交换的代价”认为生死的突破应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这样的代价或者不是常规价值的衡量标准,但是在科幻场景被伟大科学家不断尝试,推动人类进步,获得成功之前,上述问题的讨论应该获得一个明确于公众认知的答案。别像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对土著人的屠戮,这样的惨痛历史教训,用数以百年的时间来更正。毕竟,人类,需要从生物、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定义。
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为爱你所以用尽全力把你留下来,我知道也许我们无法相见,但我相信你会有醒过来的一天,那一天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但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将你的时间停止,也许你醒来之后会是一个陌生的无依无靠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会感受到我穿越时空的爱,它会守护你,我的小天使,我不会让你离我而去,谁都别想抢揍你恶鬼不行,天使也不行,因为我爱你 那么世界所有人都在指责我,说我爱的自己,我也愿意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冻结的希望》:重塑生命的权利
在美国雅阿里桑拿州的一座人体冷冻研究所的液氮罐里,300多具封在零下196度的温度中存放,从物理上来说他们已经死亡,但仍存在微乎其微的苏醒几率。一对泰国夫妇的爱女爱因兹存放在此,等待重生。2014年,年仅2岁的爱因兹被诊断为脑癌,一年后去世,成为目前世上年龄最小的人体冷冻者。
这是9月15日在B站独播,Netflix 海外同步上线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的内容,泰国摄影记者Pailin Wedel于2015年开始跟拍这个家庭,4年后影片完成。2019年在Hot Docs加拿大纪录片电影节首映,并获得最佳国际纪录片奖,有望参与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选拔。
人体冷冻技术即把人体置于极低温的环境下保存,等待未来通过更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复活。从第一个死亡后身体被冻存的人詹姆斯·海勒姆·贝德福德算起,这项技术存在至今已有53年,但是仍没有人在冷藏后复生。
01
片中萨哈.托恩一家前往人体冷冻研究所,当他们得知爱因兹的身体所在的液氮罐时,跪着拿出女儿生前最爱的白色裙子,静默地闭上眼睛。不过掀开这个温馨场景的一角,还是会看到影影绰绰的质疑和讨论。
不知彼刻的爱因兹家人是否在默默地祈求着佛陀的保佑,但是当他们的行为被泰国媒体报道后,掀起了喧哗的争议。泰国是佛教之国,讲究生老病死,因果轮回,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自然旨意。通过科学技术延续生命的做法,被大多数泰国人视为是在对自然规则挑战,违背了神的旨意,是渎神的行为。影片并没有回避这一冲突,而是将这家人的困境如实地展现出来。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电视采访中,爱因兹的父母表情木然,当摄影机推上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其实放眼世界,人体冷冻技术的争议一直存在。多数人认为人体冷冻、克隆动物等都是技术狂热造成人类疯狂的一个切口。他们怀疑对死亡的否定是否意味着命运改写、伦理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是否人类会淹没在技术狂热和商业追逐中。人类学博士钟玉玲认为争议的根本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医学对身体的认识。“在传统文化中人的命运与自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理性主义的现代医学却把身体的象征意义完全忽略”。
02
带着同样的疑问,Pailin Wedel走进这个家庭。“在此之前,我带着某种既定的想法,猜测他们可能并不清楚人体冷冻技术的真相是什么,他们是否在跟潮流”。但是在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Pailin Wedel发现在这家人惊世骇俗的举动背后,有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在冰冷的人体冷冻技术背后,这个故事有一个温暖的底色。每个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方式,有人选择遗忘,有人选择记住,而人体冷冻技术就是这个泰国家庭选择的方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方式。
萨哈.托恩和妻子纳雷拉特皆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知。在影片开头,萨哈.托恩自述幼年时期,曾经通过冷冻的方法解救了数条濒临死亡的金鱼。这段童年的经历刻在他的一生中,所以在爱女即将死亡的残酷事实面前,作为医学博士的他很自然地选择了人体冷冻技术。
3
相比较情感克制的父亲,爱因兹的母亲纳雷拉特则常常眼中常含泪水。她面对着镜头讲述,想念女儿时便会拥抱那件小小的白色连衣裙时,镜头记录了她的情绪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个场景充满着绝望。这段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这种绝望是每个人的,一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对亲人死亡的绝望。我们在那样的时刻是纯粹的被动的存在物,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但人体冷冻技术或许是无望中那一点点星光。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更加理解这个家庭为何要“违逆”宗教与伦理,去做这样一件事。“即使有人做出的决定与你的想法不同 也存在一种理解的方式 这就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导演Pailin Wedel如是说。爱因兹的父亲萨哈.托恩也认为《冻结的希望》带来的或许是人们认知范畴的拓宽,“只有大家公开讨论,对话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爱因兹的哥哥马特里克斯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角色。在妹妹爱因兹被人体冷冻后,出于对妹妹的爱与思念,他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令人吃惊的是,在影片后半段马特里克斯剃光了头发,主动前往寺院与老和尚待上两个星期。“实际上我们的心灵都病了,但我们情愿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样才能感觉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年后,马特里克斯前往拜访美国一位人体冷冻研究所的专家。目前妹妹复活的几率只有0.1%,“也许在有生之年,父亲看不到妹妹复活了”,这句话是他此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心理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根希望之棒正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悄然从父亲传到马特里克斯手中。
n
Pailin Wedel是一名新人女导演,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曾作为摄影记者为《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等媒体拍摄报道东南亚时事。相对于男性导演来说,女性导演在面对被拍摄者时,往往更少侵略性,这样有助于对方减少心理的壁垒。人如其片,从Pailin Wedel的镜头中,你会感觉到一种深切的热爱和体谅他人的愿望。Pailin Wedel一直在尝试着做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事件本身最事无巨细的描绘和对这家人最小程度的二次伤害。在为影片筹集拍摄资金时,她坚持拒绝那些社会激进派基金会的支持“这是一部与人权、社会变革无关的电影,它关乎于人类,关于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冻结的希望》在各国放映时,几乎观众好奇的问题都围绕着科学、宗教、死亡,正是这些对生命的追问,连接着我们彼此,连接着世界。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Mary Elizabeth Frye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化为千风》
(翻译来自“安妈”的网络博客https://doctork.pixnet.net/blog/post/370953220-英詩翻譯---「化為千風」(do-not-stand-at-my-grave)
请不要站在我墓前流泪。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入睡。
我是吹拂的清风千缕,
我是雪上钻石般的点点晶莹。
我是成熟谷粒上的阳光,
我是温和的秋日微雨。
当你在早晨的宁谧中清醒,
我是那静静回翔的鸟群
蓦然间迅速向上飞腾的姿影,
我是晚上柔光闪耀的星星。
请不要站在我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死去。n
熟悉日漫《银魂》的人也许会记得,主人公坂田银时曾在133话中唱过一支悼亡曲《化为千缕风》,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也曾有中文歌《化为千风》,而这些流行衍生作品其实都改编自英文诗“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此诗虽非出自名家之手,却在英语世界家喻户晓,在追忆故人的场合被频频吟诵,并被翻译改编为诸多版本。诗句中流露的不是对死亡的愤怒,也不是痛彻心扉的悲伤,而是生命间绵延不绝的爱,给予生者慰藉与信念。
由B站出品全网独播,并在Netflix海外同步上映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描绘的正是这种爱。影片记录了一个泰国科学世家为因脑癌“去世”的女儿延续生命的故事。在得知女儿爱因兹罹患致命脑癌后,父亲萨哈托恩曾尝试研发能够挽救女儿生命的特效药,但医学技术的突破需要长久的时间,家人的努力挡不住疾病侵略的步伐。不愿放弃女儿的萨哈托恩说服家人,决定对爱因兹实施人体冷冻,期望未来的生物和医学技术能够使她重生。两岁多的爱因兹因此成为全球年龄最小的冷冻人,“沉睡”于美国Alcor生命延续基金会的超低温液氮罐中。
“人体冷冻术”的概念最早于1964年由罗伯特·艾丁格在著作《永生的期望》中提出,并于1967年被首度应用于冷冻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的遗体。尽管人体冷冻术至今已发展了五十余年,其所使用的低温冷冻贮存技术也已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但对普罗大众而言,这样的情节似乎仍然只应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人们难以接受这项技术的原因之一在于,截至目前,科学尚且无法证明被冷冻的人真能复活,而实施冷冻手术的Alcor专家们也在片中陈述了这一事实。
面对疾病、衰老和死亡,人们的伦理观念正在变得愈加复杂多样:一方面,医学界近年来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姑息疗法的理念和重要性,推广设立临终关怀病房,希望人类能够平和地接受生命的凋零,并在最后时刻保留生活质量和尊严;另一方面,倡导延续生命的科学家和未来主义者则狂热地拥抱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现有的生命观,认为技术总有一天会将重生和永生会变为常态。这看似相悖的两种观念有时也会被同时接受。中国本土的首例冷冻人展文莲及其家属,正是在病程末期转至临终关怀病房时,从人体冷冻技术追随者、病房主任类维富口中了解到这项技术,并最终选择捐献遗体,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对其实施灌流置换手术后低温贮存。
死后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在不同社会不同宗教信仰中,观点不一,但命有终结、大限天定是大家的普遍共识。正因如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泰国,民众对人体冷冻新闻高度关注的同时,往往抱持着强烈的不理解,甚至戏谑嘲讽。影片中,导演也抛出了反面观点,通过剪接新闻采访片段,使泰国媒体和佛教社会的质疑之声,声声入耳。佛教讲究生死轮回,认为无法理解和接受“一切无常”、“诸法无我”的无明妄心,会积聚业力,蒙蔽自性。因此,萨哈托恩一家打破常规生死界限的决定被认为是执念,违背了佛教的生死观。对此,拥有佛教徒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父母和哥哥却解释道,冷冻爱因兹是他们爱她的方式,是为了给这个出生前即受万众期待的家族明珠留下活着的机会。
这个家族的爱是非常特别的。镜头不仅敏锐地捕捉到种种爱的形态,更是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全家人以科学为骨血,以信仰为脉,彼此信任与跟随,像片中屡屡出现的意向画面那样,携手渡河。而失去至亲的悲痛,似空镜中林间散不去的雾,他们却不愿吹散,而是选择铭记和传承。他们念诵佛经为爱因兹祈福,并准备世代投入毕生所学和精力,去寻找让她重生为爱因兹的方法。
Alcor基金会提供冷冻整个躯体和仅冷冻头部两种服务,萨哈托恩和家人选择的是后者。片中没有具体阐明如此选择的原因,但可以明确的是,爱因兹的家人看重的是完整保留爱因兹的人格和记忆。人类对死亡的医学和法律界定是不断变化的。很长时间里,只有心肺死亡(心跳和呼吸停止)被认为是真的死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大脑才是个体意识的中心,对生命起核心作用,因而脑死亡(大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开始作为死亡认定标准,被写入法律或提上法条修改日程。因此,保留住爱因兹的大脑功能,她便没有死亡,家人们与爱因兹之间的连接也才不会断开。
延续爱因兹之名是意念与家族记忆的连接,而想念爱因兹时紧紧拥抱的小白裙,和装扮新生女儿的同款白裙子,则都是一种物的连接。连接是生命存在的本质,也是爱的本质。爱因兹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不单是她能否成功复生的生物学基础,更是她与家人间爱的羁绊。
在涉及死亡的议题中,个体、他者和社会法律,谁拥有决定个体生死的权力往往是关键的争议点。不同于展文莲等多数冷冻人,爱因兹在遭遇命运拷问时,仍然是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她很可能无法真正地理解生死,更无法为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她的个人意志是由父母代理的。如果以冷静的旁观者身份去审视,我们不禁会想,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如果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意识,是否会同意她父母的决定。如果未来科技真的赋予了她第二次生命,她又是否能够适应那个并非由她选择的世界,能否承受家人深沉的爱、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然而,本片不为猎奇,也无意于审视批判。新闻记者出身的导演,在采访中称,她不愿用爱因兹一家的事例去撬动对社会话题的讨论。她不以救赎者自居,也警惕着纪录片的暴力属性,她只是带着深情走入这个家庭,并纯粹地还原了他们深沉的爱。当影片的结尾写道,片子将被萨哈托恩一家保存起来,等待苏醒后的爱因兹观看时,它已不再是一部单纯的影像作品,而成为了冻结记忆和重建连接的容器与工具,进入到了这个家庭的历史中去。作为观众,我们无法也无需评述事件的对错,只需跟随影片去感受和理解爱因兹一家彼此相爱的方式,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来自泰国可爱的2岁小女孩,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围绕人体冷冻技术展开了一场对生死意义、科学伦理的深刻讨论。
同时,也细致记录下了泰国女孩小爱及其家人这样一个非凡的抉择,留给家人的是一个“冻结的希望”,留个世人的却是一个深邃的议题。
但是,无论是生死的突破,还是爱恨的延续在此讨论都难免充满偏颇和争议,所以,本文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人类文明的出现,生死就被认知为人类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生物不可不谈,也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则。古来有之,秦始皇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空前盖世,依然晚年执着于追求长生,寄望大秦天下,永存万世,岁岁不休,然秦至二世亡。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枉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司马迁《史记》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由此可见,生死意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个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都渴望着生,畏惧着死,在既定固有一死的大前提下,方才充满了对时间的敬畏,用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留下点什么东西证明我们到这个世界来过以求精神的永存或者思想的传承。
如果人体冷冻技术的出现,给冷冻复苏提供充足的时间成本之后,《太空旅客》科幻场景或将再现,生死一旦突破。生的意义还会如此重要吗?毕竟人性的欲是一个暂时无法规避的问题,“沉睡”之前时间是否还会被珍惜,欲望是否还能被约束,感情是否还能被重视;“苏醒”之后伦理道德该如何界定,社会资源该如何分配,人权公理该如何彰显?一次次“沉睡”,一次次“苏醒”周而复始。
所以笔者借用《钢之炼金术士》里一个理念“交换的代价”认为生死的突破应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这样的代价或者不是常规价值的衡量标准,但是在科幻场景被伟大科学家不断尝试,推动人类进步,获得成功之前,上述问题的讨论应该获得一个明确于公众认知的答案。别像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对土著人的屠戮,这样的惨痛历史教训,用数以百年的时间来更正。毕竟,人类,需要从生物、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定义。
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为爱你所以用尽全力把你留下来,我知道也许我们无法相见,但我相信你会有醒过来的一天,那一天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但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将你的时间停止,也许你醒来之后会是一个陌生的无依无靠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会感受到我穿越时空的爱,它会守护你,我的小天使,我不会让你离我而去,谁都别想抢揍你恶鬼不行,天使也不行,因为我爱你 那么世界所有人都在指责我,说我爱的自己,我也愿意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冻结的希望》:重塑生命的权利
在美国雅阿里桑拿州的一座人体冷冻研究所的液氮罐里,300多具封在零下196度的温度中存放,从物理上来说他们已经死亡,但仍存在微乎其微的苏醒几率。一对泰国夫妇的爱女爱因兹存放在此,等待重生。2014年,年仅2岁的爱因兹被诊断为脑癌,一年后去世,成为目前世上年龄最小的人体冷冻者。
这是9月15日在B站独播,Netflix 海外同步上线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的内容,泰国摄影记者Pailin Wedel于2015年开始跟拍这个家庭,4年后影片完成。2019年在Hot Docs加拿大纪录片电影节首映,并获得最佳国际纪录片奖,有望参与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选拔。
人体冷冻技术即把人体置于极低温的环境下保存,等待未来通过更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复活。从第一个死亡后身体被冻存的人詹姆斯·海勒姆·贝德福德算起,这项技术存在至今已有53年,但是仍没有人在冷藏后复生。
01
片中萨哈.托恩一家前往人体冷冻研究所,当他们得知爱因兹的身体所在的液氮罐时,跪着拿出女儿生前最爱的白色裙子,静默地闭上眼睛。不过掀开这个温馨场景的一角,还是会看到影影绰绰的质疑和讨论。
不知彼刻的爱因兹家人是否在默默地祈求着佛陀的保佑,但是当他们的行为被泰国媒体报道后,掀起了喧哗的争议。泰国是佛教之国,讲究生老病死,因果轮回,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自然旨意。通过科学技术延续生命的做法,被大多数泰国人视为是在对自然规则挑战,违背了神的旨意,是渎神的行为。影片并没有回避这一冲突,而是将这家人的困境如实地展现出来。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电视采访中,爱因兹的父母表情木然,当摄影机推上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其实放眼世界,人体冷冻技术的争议一直存在。多数人认为人体冷冻、克隆动物等都是技术狂热造成人类疯狂的一个切口。他们怀疑对死亡的否定是否意味着命运改写、伦理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是否人类会淹没在技术狂热和商业追逐中。人类学博士钟玉玲认为争议的根本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医学对身体的认识。“在传统文化中人的命运与自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理性主义的现代医学却把身体的象征意义完全忽略”。
02
带着同样的疑问,Pailin Wedel走进这个家庭。“在此之前,我带着某种既定的想法,猜测他们可能并不清楚人体冷冻技术的真相是什么,他们是否在跟潮流”。但是在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Pailin Wedel发现在这家人惊世骇俗的举动背后,有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在冰冷的人体冷冻技术背后,这个故事有一个温暖的底色。每个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方式,有人选择遗忘,有人选择记住,而人体冷冻技术就是这个泰国家庭选择的方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方式。
萨哈.托恩和妻子纳雷拉特皆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知。在影片开头,萨哈.托恩自述幼年时期,曾经通过冷冻的方法解救了数条濒临死亡的金鱼。这段童年的经历刻在他的一生中,所以在爱女即将死亡的残酷事实面前,作为医学博士的他很自然地选择了人体冷冻技术。
3
相比较情感克制的父亲,爱因兹的母亲纳雷拉特则常常眼中常含泪水。她面对着镜头讲述,想念女儿时便会拥抱那件小小的白色连衣裙时,镜头记录了她的情绪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个场景充满着绝望。这段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这种绝望是每个人的,一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对亲人死亡的绝望。我们在那样的时刻是纯粹的被动的存在物,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但人体冷冻技术或许是无望中那一点点星光。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更加理解这个家庭为何要“违逆”宗教与伦理,去做这样一件事。“即使有人做出的决定与你的想法不同 也存在一种理解的方式 这就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导演Pailin Wedel如是说。爱因兹的父亲萨哈.托恩也认为《冻结的希望》带来的或许是人们认知范畴的拓宽,“只有大家公开讨论,对话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爱因兹的哥哥马特里克斯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角色。在妹妹爱因兹被人体冷冻后,出于对妹妹的爱与思念,他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令人吃惊的是,在影片后半段马特里克斯剃光了头发,主动前往寺院与老和尚待上两个星期。“实际上我们的心灵都病了,但我们情愿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样才能感觉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年后,马特里克斯前往拜访美国一位人体冷冻研究所的专家。目前妹妹复活的几率只有0.1%,“也许在有生之年,父亲看不到妹妹复活了”,这句话是他此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心理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根希望之棒正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悄然从父亲传到马特里克斯手中。
n
Pailin Wedel是一名新人女导演,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曾作为摄影记者为《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等媒体拍摄报道东南亚时事。相对于男性导演来说,女性导演在面对被拍摄者时,往往更少侵略性,这样有助于对方减少心理的壁垒。人如其片,从Pailin Wedel的镜头中,你会感觉到一种深切的热爱和体谅他人的愿望。Pailin Wedel一直在尝试着做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事件本身最事无巨细的描绘和对这家人最小程度的二次伤害。在为影片筹集拍摄资金时,她坚持拒绝那些社会激进派基金会的支持“这是一部与人权、社会变革无关的电影,它关乎于人类,关于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冻结的希望》在各国放映时,几乎观众好奇的问题都围绕着科学、宗教、死亡,正是这些对生命的追问,连接着我们彼此,连接着世界。
熟悉日漫《银魂》的人也许会记得,主人公坂田银时曾在133话中唱过一支悼亡曲《化为千缕风》,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也曾有中文歌《化为千风》,而这些流行衍生作品其实都改编自英文诗“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此诗虽非出自名家之手,却在英语世界家喻户晓,在追忆故人的场合被频频吟诵,并被翻译改编为诸多版本。诗句中流露的不是对死亡的愤怒,也不是痛彻心扉的悲伤,而是生命间绵延不绝的爱,给予生者慰藉与信念。
由B站出品全网独播,并在Netflix海外同步上映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描绘的正是这种爱。影片记录了一个泰国科学世家为因脑癌“去世”的女儿延续生命的故事。在得知女儿爱因兹罹患致命脑癌后,父亲萨哈托恩曾尝试研发能够挽救女儿生命的特效药,但医学技术的突破需要长久的时间,家人的努力挡不住疾病侵略的步伐。不愿放弃女儿的萨哈托恩说服家人,决定对爱因兹实施人体冷冻,期望未来的生物和医学技术能够使她重生。两岁多的爱因兹因此成为全球年龄最小的冷冻人,“沉睡”于美国Alcor生命延续基金会的超低温液氮罐中。
“人体冷冻术”的概念最早于1964年由罗伯特·艾丁格在著作《永生的期望》中提出,并于1967年被首度应用于冷冻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的遗体。尽管人体冷冻术至今已发展了五十余年,其所使用的低温冷冻贮存技术也已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但对普罗大众而言,这样的情节似乎仍然只应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人们难以接受这项技术的原因之一在于,截至目前,科学尚且无法证明被冷冻的人真能复活,而实施冷冻手术的Alcor专家们也在片中陈述了这一事实。
面对疾病、衰老和死亡,人们的伦理观念正在变得愈加复杂多样:一方面,医学界近年来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姑息疗法的理念和重要性,推广设立临终关怀病房,希望人类能够平和地接受生命的凋零,并在最后时刻保留生活质量和尊严;另一方面,倡导延续生命的科学家和未来主义者则狂热地拥抱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现有的生命观,认为技术总有一天会将重生和永生会变为常态。这看似相悖的两种观念有时也会被同时接受。中国本土的首例冷冻人展文莲及其家属,正是在病程末期转至临终关怀病房时,从人体冷冻技术追随者、病房主任类维富口中了解到这项技术,并最终选择捐献遗体,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对其实施灌流置换手术后低温贮存。
死后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在不同社会不同宗教信仰中,观点不一,但命有终结、大限天定是大家的普遍共识。正因如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泰国,民众对人体冷冻新闻高度关注的同时,往往抱持着强烈的不理解,甚至戏谑嘲讽。影片中,导演也抛出了反面观点,通过剪接新闻采访片段,使泰国媒体和佛教社会的质疑之声,声声入耳。佛教讲究生死轮回,认为无法理解和接受“一切无常”、“诸法无我”的无明妄心,会积聚业力,蒙蔽自性。因此,萨哈托恩一家打破常规生死界限的决定被认为是执念,违背了佛教的生死观。对此,拥有佛教徒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父母和哥哥却解释道,冷冻爱因兹是他们爱她的方式,是为了给这个出生前即受万众期待的家族明珠留下活着的机会。
这个家族的爱是非常特别的。镜头不仅敏锐地捕捉到种种爱的形态,更是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全家人以科学为骨血,以信仰为脉,彼此信任与跟随,像片中屡屡出现的意向画面那样,携手渡河。而失去至亲的悲痛,似空镜中林间散不去的雾,他们却不愿吹散,而是选择铭记和传承。他们念诵佛经为爱因兹祈福,并准备世代投入毕生所学和精力,去寻找让她重生为爱因兹的方法。
Alcor基金会提供冷冻整个躯体和仅冷冻头部两种服务,萨哈托恩和家人选择的是后者。片中没有具体阐明如此选择的原因,但可以明确的是,爱因兹的家人看重的是完整保留爱因兹的人格和记忆。人类对死亡的医学和法律界定是不断变化的。很长时间里,只有心肺死亡(心跳和呼吸停止)被认为是真的死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大脑才是个体意识的中心,对生命起核心作用,因而脑死亡(大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开始作为死亡认定标准,被写入法律或提上法条修改日程。因此,保留住爱因兹的大脑功能,她便没有死亡,家人们与爱因兹之间的连接也才不会断开。
延续爱因兹之名是意念与家族记忆的连接,而想念爱因兹时紧紧拥抱的小白裙,和装扮新生女儿的同款白裙子,则都是一种物的连接。连接是生命存在的本质,也是爱的本质。爱因兹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不单是她能否成功复生的生物学基础,更是她与家人间爱的羁绊。
在涉及死亡的议题中,个体、他者和社会法律,谁拥有决定个体生死的权力往往是关键的争议点。不同于展文莲等多数冷冻人,爱因兹在遭遇命运拷问时,仍然是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她很可能无法真正地理解生死,更无法为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她的个人意志是由父母代理的。如果以冷静的旁观者身份去审视,我们不禁会想,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如果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意识,是否会同意她父母的决定。如果未来科技真的赋予了她第二次生命,她又是否能够适应那个并非由她选择的世界,能否承受家人深沉的爱、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然而,本片不为猎奇,也无意于审视批判。新闻记者出身的导演,在采访中称,她不愿用爱因兹一家的事例去撬动对社会话题的讨论。她不以救赎者自居,也警惕着纪录片的暴力属性,她只是带着深情走入这个家庭,并纯粹地还原了他们深沉的爱。当影片的结尾写道,片子将被萨哈托恩一家保存起来,等待苏醒后的爱因兹观看时,它已不再是一部单纯的影像作品,而成为了冻结记忆和重建连接的容器与工具,进入到了这个家庭的历史中去。作为观众,我们无法也无需评述事件的对错,只需跟随影片去感受和理解爱因兹一家彼此相爱的方式,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