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为了萨玛

为了萨玛  致莎玛:叙利亚家书(港) / 亲爱的莎玛(台)

747人已评分
很棒
7.0

主演:娃艾·阿卡提布哈姆扎·哈蒂卜萨玛·阿勒·哈蒂卜

类型:纪录片战争记录导演:娃艾·阿卡提布爱德华·华兹状态:正片年份:2019地区:英国语言:其它豆瓣:8.2分热度:276 ℃时间:2024-06-11 16:29:31

简介:详情  该片深入叙利亚战区拍摄当地居民的生活,直击战乱瓦砾下的日常人生,记录了叙利亚的一个年轻女人在五年的时间里与爱、战争和母性的斗争...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该片深入叙利亚战区拍摄当地居民的生活,直击战乱瓦砾下的日常人生,记录了叙利亚的一个年轻女人在五年的时间里与爱、战争和母性的斗争
  • 头像
    恐慌性杀跌

    女导演娃艾·阿卡提布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从叙利亚革命到阿勒颇沦陷这一时期周遭的日常经历。包括自己的恋爱,生产,丈夫(坚守在围城阿勒颇中的一名医生)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工作状态。影片中包含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包括阿勒颇人从河中打捞被屠杀的市民。俄军飞机对城市中的居民近乎无差别的攻击等等。这些镜头在控诉着政府军对反抗势力和平民的暴行。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一切并不是该片的主要拍摄对象,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作为女导演在这一时期生活片段的背景。尽管这一背景与女导演自己生活的日常息息相关,战争指向死亡,生产指向生命。在战争的废墟中出生的婴儿也是具有寓意的。但是战争仍然是该片的背景,而不是直面的拍摄对象,这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影片使用了大量导演作为一个母亲,或妻子的独白,像是导演的私人日记,记录着在战争时期她内心的矛盾——导演将自己作为该片的拍摄对象。 这一设定在此片中颇显奇怪。因为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城市,有太多太多值得拍摄和纪录的东西,是纪录片向外属性得以发挥的大好时机。常规意义上的直接电影往往是把导演存在有意遮蔽,以达到纪录片向外属性的最大化——墙壁上的苍蝇式的观察。对居民,街道,医院,家庭,反抗军,难民进行系统的采访与归纳,以达到对这个城市描绘的全面性。当然这种归纳与呈现中已然隐藏或显现着导演的观点,心理活动和政治倾向。与这类纪录片不同的是被称为“私影像”的纪录片。它完全将镜头对准的是导演自己隐秘的内心,包括对某一起屠杀强烈的憎恨,复仇的欲望,痛苦的思考,对上帝的忏悔,对罪的反省等。在此姑且将之称为纪录片向内的属性。从纪录片能够触及的这两块领域出发看《为了萨玛》,仿佛该片即不是向外的,也不是向内的。而是处于纪录片覆盖领域的盲区。

    战争中儿童的苦难固然可以让大多数人对战争这一残暴行径产生厌恶。但这又易于导致另一种后果——反战与战争一样是极其情绪化与非理性的产物。在战争中,人们慌不择路,声嘶力竭,无法安静地面对这一切,将所有人卷入与之一样的暴力逻辑中,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需要某种智慧对这种混乱进行安抚和排序。这非常困难,尤其是自己与自己的家人无时不刻地处于炮火覆盖下,随时丧失生命,不能要求《为了萨玛》的导演能够像生活在和平地区的导演一样理性地拍摄这一混乱场景。只能说这是非常遗憾的。

  • 头像
    神甫

    在这个时刻看这样一部全球层面瞩目的纪录片,更多是一种启发,亲历者/幸存者角度记录影像的价值。

    相信在当下的武汉有人也在做,“我受不了!”那个护士的小视频显然比很多情绪消费性软文有力得多。情绪下传达的整个城市的境况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成为整个灾难深埋人心的标志影像。

    希望在合适的时候能看到这些素材的组织,如能成为有序的纪录片佳作更好,成不了并没那么绝对重要,对记录者的意识和勇气已无苛责。

    可以设想现在身处某个感染灾情险重的城市,你能做出什么记录?包括网上疯传的各种封锁控制、自我隔离或沉重或轻松的视频,最后又能留下哪些?

    作为以后可能的观众,尽量留下一些情绪记忆点和艺术触角吧。

  • 头像
    豆友192341437

    今年奥斯卡再次刷新底线。

    Hamza Al-Kateab这种货色居然能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图二、图三:与Hamza Al-Kateab合影的是他的关于叙利亚战争的“纪录片”《For Sama》的主角,圣Z组织 “努尔丁·赞吉”运动成员Maayouf Abu Bahr。

    图四:2016年夏天Maayouf Abu Bahr参与“斩.首” 一名12岁的巴勒斯坦少年Abudallah Issa。

    这种货色,居然能合法地走上奥斯卡的舞台,这本身就是这个世纪的悲哀和耻辱。

  • 头像
    不散

    去年优秀的纪录片不少,比如我们前几天介绍过的《蜂蜜之地》

    奥斯卡颁奖典礼将近,当作为影迷的我们想补完过去这一年的优秀影视作品时,除了《蜂蜜之地》,还有一部佳作不应被忽略。

    去年5月戛纳首映,一路获奖无数,亦是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我等不及要推荐给你。

    为了萨玛(2019)

    导演:Waad Al-Khateab/爱德华·华兹n主演:Waad Al-Khateab/Hamza Al-Khateab/Sama Al-Khateabn类型: 纪录片/战争n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叙利亚n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n上映日期: 2019-05-15(戛纳电影节)n片长: 95分钟n又名:亲爱的莎玛(台)

    但当你对比这两部作品的海报,直觉上会认为这部异常沉重,战地、废墟、女性、孩子、对峙的目光……招招毙命,一股浓重的道德审判气息扑面而来……

    《为了萨玛》《蜂蜜之地》海报

    但当我了解到一些创作背景后,立即对它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是猎奇层面的,只列出数字足够震撼:

    瓦德(Waad Al-Khateab)坚持每日拍摄长达5年之久,她保留了超过500小时的录像,当她从Aleppo逃离时,走私了15个硬盘的素材。

    为剪出一部纪录片,她在一周之内写了70页的笔记,看了几百小时的录像。

    这部片子剪了将近两年,因为光是看和粗剪就花费了半年的时间。

    正在工作的瓦德

    如果用一种方式形容这部电影,我会觉得它是一本字迹粗糙的日记簿,因为瓦德最初只是为了记录,却不是创作。

    她拿着机器对准一切,其中包括她的奋斗、她的爱情、她的家庭和朋友、她的绝望、还有她的女儿萨玛……

    瓦德的创作技巧是生硬而缺乏修饰的,但尤显难得的是她的身份,她是这部作品的参与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宣传者。

    瓦德和丈夫在Aleppo医院的战友们

    或许正是这份特殊使得这部纪录片天生带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所以《为了萨玛》不仅拿到了欧洲电影节和几天前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纪录片,还提名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记录长片。

    联合导演爱德华·华兹、瓦德和丈夫哈姆扎

    《为了萨玛》其实更像一个题材特殊的vlog,只不过这个vlog意义重大,不仅承载了真相和生命的重量,还捡拾了许多关于爱的回忆。

    瓦德和她最好的朋友一家

    所以对于瓦德来说,生活即政治,她镜头下的一切也将是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满目疮痍。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废墟吧。

    Aleppo每天都经受着狂轰滥炸,带着热气的滚滚浓烟之下是上一场轰炸留下的残骸。每当建筑的一角塌陷下来,就意味着又有一些无辜的生命已经逝去。

    这部纪录片有两个漩涡,一个是关于痛楚的,它来自战争;另一个则是关于爱的,她来自瓦德和丈夫哈姆扎的挚爱“萨玛”。

    痛会因爱而变得沉重,尤其当这个小生命降临在这一片废墟之上,身为父母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担忧。

    当炮弹袭来,房屋猛烈地震颤,瓦德会以最快的速度抱起萨玛,而在她出生时,她的父亲正马不停蹄地做着手术,为了抵御死神,哈姆扎没有时间迎接这个小生命。

    无论是哈姆扎的手术刀还是瓦德的镜头,都经过了大量的死亡。只是在有了萨玛之后,他们会更加恐惧。

    他们害怕某一天躺在面前的会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害怕自己会像Aleppo的其它母亲一样,跑到医院来找自己孩子的尸体。

    尽管如此,瓦德仍未放弃描绘美好,她带着孩子们用彩色油漆涂刷被炮火烧毁的公交车残骸,想尽最大的努力保住孩子们的童年。

    但是这个城市毁灭的速度大于创造,他们见过的死亡总是更多。

    瓦德和丈夫不是惧怕死亡的人,他们常年奔波在最危险的地带,被流放时也选择最后离开,但他们同样会被他人的生离死别所打垮。

    瓦德甚至期盼过死亡带来的解脱。死亡几乎是一种魅惑,它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所以正是因为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瓦德和丈夫才选择活下去。

    大屠杀从不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没错,当我们深信自己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时候,大屠杀却在某个遥远的当下发生。

    在Aleppo居民被围困的时候,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在抗议发生的事情,他们说“拯救Aleppo!拯救那里的人民!”。

    但就在两公里之外,叙利亚政权和俄国人正在屠杀这里的人们,没有人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所有人都被残忍地杀害了。

    一切罪孽皆源于权力之争,Aleppo的人民最明白这点。

    他们为了报复而活着,所以废墟之上仍有烟火气,这里的平民只能用“活下去”来证明自己的尊严。

    这里有因为在户外玩耍却被夺去生命的孩子,讽刺的是,这就是他们见证至亲死亡的平均年龄

    孩子们也无法正常上课,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也没有一个安全的空间。Aleppo的孩子们每天都在学习逃亡,而不是知识。

    再小的孩子也能意识到周边环境的危险,当你眼前永远是穿梭和焦虑的大人,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紧绷状态会像基因一样镌刻在每个孩子的灵魂里。

    萨玛,也是这样。当瓦德发现了女儿的忧郁和迟疑,会非常后悔让她遭遇了这些。

    但现实仍在挑战她的耐性,每一场大型的轰炸计划都会让这小小的医院成为血泊之地,“有时候我们哭出血来”,这句旁白如此残忍。

    父母们为了救孩子而失去孩子。

    正如下面这家人,他们知道继续留在Aleppo不过是等死,于是全家人冒险出逃,想一路为女儿打掩护好让她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活下去。

    但结果却是,女儿死在了这条求生之路上,而父母却活了下来。

    当然还有灭门的惨案,一个大家族会被一枚炸弹彻底摧毁。

    一位母亲奔赴医院,为孩子带来了牛奶(这时牛奶已经是稀缺之物了),得到的却是孩子死去的噩耗。

    这位情绪激动的母亲不明白为什么瓦德还能如此冷静地试图拍下这些残忍的画面,但她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是那么的无助。

    瓦德可以选择关掉摄影机,但是她没有,她强忍着道德上的谴责与折磨拍下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Aleppo,这个血淋淋的Aleppo。

    这里的医生曾从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尸体里取出了一个死婴,经过不断的拍打按压,婴儿终于有了第一声啼哭。而此时,他妈妈的尸体被推出了手术室。n

    在必要时,瓦德和丈夫也会放弃萨玛。因为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她的母亲是一名记者,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顽固的反政府分子。

    所以,放弃萨玛就是拯救萨玛。

    他们的理想与身为父母的责任是相悖的,当他们抗争,就必须暴露在危险之中,如果是为了萨玛,就必须逃离这片土地,于是这也意味着他们坚守并重建Aleppo的梦想将随之破灭。

    人最不该放弃的就是故土,如今他们却必须在儿时的家乡和孩子的未来之间做出选择。

    但这个结果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吗?

    并不是。

    这是屈辱的妥协,他们如果想活着就必须接受被流放的命运,而这片土地本就是他们自己的家。

    然而直到此时,发生在Aleppo的一切仍在被全世界消费。

    当瓦德和自己的同事拍下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故事,收获的却只有攀升的点击量,人们在评论框里同情他们,却无人救助。

    但这里的人民早就对此习以为常,旁人的目光从未缺少,却只当是看戏。

    “日常轰炸肥皂剧”,没错,这就是局外人看待他们遭遇的方式。

    而被流放也并不意味着出狱般的欣喜,这不过是另一道生死关,你怎能相信这些杀人凶手大发慈悲呢?

    哈姆扎和瓦德为了保证伤员全部安全离开而选择了最后撤离,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极有可能被暗杀在Aleppo的边界上。

    当他们终于离开了这片土地,并没有全然绝望,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启新的生活,尽管心中会留下永久的关于故乡的创伤。

    瓦德在离开Aleppo之前带走了自家庭院里的一株绿植。在抵达英国之后,他们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塔伊玛。

    而在整理这份庞大影像的同时,瓦德发现她不仅记录下了当权者的罪证,也捕捉到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时光,这里有她的朋友、战友还有孩子们,她的影像也成为其死去的朋友曾经存在过的佐证。

    而这些影像也是她这代人曾经奋斗过的全纪录,尽管失去了自己的家乡,但他们的的确确真正奋斗和抗争过。

    他们履行着西西弗斯的使命,直至现在仍未放弃,包括这部《为了萨玛》的诞生,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Aleppo人民的遭遇并对罪魁祸首保持控诉。

    这是一部用真相和爱所书写的日记簿,当你看完《为了萨玛》,更能体会到希望的力量,而不是人们的绝望。

    平心而论,人们注定是不能共情到所有远方的呼声,但“去看、去听”却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行为。

    当我们看完这部《为了萨玛》,也不一定能够挽救什么,但我们可以记住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让那些无辜的生命不至于悄无声息地消逝。

    如若不能拯救每一条生命,至少要让他们的死亡落地有声,这是生而为人的职责,也是人类尊严的源头之一。

    请不要让自己的热血熄灭,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永远需要我们去凝视和复述。

  • 头像

    今年的奥斯卡纪录片提名,我个人比较喜欢蜂蜜之地,但#为了萨玛# 可能会是最后赢家。

    为了萨玛记录的是叙利亚内战, 叙利亚内战打了很多年,主要由俄罗斯、伊朗扶持的叙利亚政府军以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扶持的反对派势力,这两股被他国扶持的军事力量在自己的国土打的血肉横飞。打了很多年,城市千疮百孔,无辜平民死伤无数,生命如草芥。

    纪录片的记录者是反对派,她的丈夫是医生,她是一名记者,期间,她生了一个孩子,叫萨玛,所以片子叫《为了萨玛》,她觉得做的这一切,是为了给萨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觉得很荒谬。但记录者坚信,她是正义的。

    这部片子我预计会在西方获得很多好评,因为她记录的视角里,反对派是代表医生的一群人,他们没有武器,救死扶伤,而政府军是拥有俄罗斯提供大型杀伤武器的一群人,他们对手无寸铁的反对派大肆虐杀,孩子也不放过。

    但事实是什么样的?如果反对派没有武装,这内战是如何打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结束的?臭名昭著的ISIS原先也是反对派阵营的一支力量。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要支持反对派呢,是因为正义吗?是因为伊朗和叙利亚是中东为数不多的什叶派统治的国家,这两个政府关系还挺好的,而且,叙利亚政府军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桥头堡,另外,叙利亚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原因。当然,内战肯定也有叙利亚国家内部的原因,强权政治,宗教、经济问题,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西方势力搅在里面,使得这一切更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整个国家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用悲惨和无望来形容。

    我不喜欢这部纪录片,不喜欢它单一的视角,代表的是一方的声音。

    但同时,我也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片子,希望更多人看到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理解我说的荒谬。

    眼见的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实,不要被情绪带动,理性的思考。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