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大卫·林奇:艺术人生

大卫·林奇:艺术人生  大卫连治艺术人生(港),大卫林区:独白呓语(台),大卫·林奇:艺术生涯,大卫·林奇:艺术人生 David Lynch: The Art Life

704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大卫·林奇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乔恩·阮瑞克·巴恩斯奥利维亚·内尔加德-霍尔姆状态:HD年份:2016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豆瓣:7.2分热度:887 ℃时间:2024-06-11 19:08:30

简介:详情  影片從2012年大衛林區小女兒出生後開拍,在個人工作室展開長達三年的記錄。從抗拒到坦言,從安逸小鎮到費城暗巷,影片帶領觀眾一窺鬼才名導的創作靈魂。大衛林區追溯私密的成長歲月,彷如電影中的場景,奇異的人事物在不同階段登...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影片從2012年大衛林區小女兒出生後開拍,在個人工作室展開長達三年的記錄。從抗拒到坦言,從安逸小鎮到費城暗巷,影片帶領觀眾一窺鬼才名導的創作靈魂。大衛林區追溯私密的成長歲月,彷如電影中的場景,奇異的人事物在不同階段登場,再一一淡出他的生命,也在他的創作歷程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
  • 头像
    亢蒙

    做艺术家,做到大卫林奇这个地步,真是太幸福了。nn他在纪录片里,除了抽烟,就是画画,搞创作时,即便身边有个孩子,也各做各的,非常和谐。从小,林奇就因为特殊的癖好被爸爸当做怪胎,但我们都知道,他只是更为敏感。nn片子里,林奇对着一架话筒回忆往事,他有自己的节奏。他说到儿时在自己家门口,遇到一个裸体的女人。那是他第一次发现世界如此不同。他看到女人时,仅仅是黄昏。但女人走过街角,天已经黑了。nn他回忆起带父亲去停尸房,那种头皮发麻的兴奋,我感同身受。林奇最幸运的,是他的这种感受,他一直不停的通过创作来表达,而且,他因为这种表达,获得了第一笔创作资金。这影响了他一生。nn幸运的人,大概就是在需要时,总会从天而降援手吧。n而这种幸运的获得基础,是你一直保持着表达的饥渴。n

  • 头像
    曹曹曹~

    这部片子给我们展现的是大卫林奇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一个画家、或是说有些“表现主义”画家的样貌。

    就像有些人觉得不拍有关电影的事迹,好像索然无味一样。实际上,一个伟大的人的高光时刻,需要那些“索然无味”甚至“苦行”、“被误解”的经历铺垫、洗礼,而这些是组成他的艺术、他的电影风格的一部分,或者说真正的内核。

    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我就会想到有人会拿不列举电影事迹为由批驳一番,我只想说,如果你想读懂大卫林奇的电影,去仔细看他的电影、拉片子、解读镜头语言、写影评、画分镜、仿拍...

    纪录片,尤其是艺术纪录片,应当聚焦在一个个体身上,一个艺术家身上。很显然这部纪录片,不是要我们看到他电影创作的幕后,而是让我们了解一个更加立体的大卫林奇,一些我们看不到却左右他艺术审美与风格的身份,一些难以启齿、难以回忆的过往故事。

    在纪录片里,毫无防备地表达、回忆,或美好、或苦痛,很有勇气,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纪录、拍摄,便知道有多难能可贵。

    关于失焦等等,我认为,导演处理时就想把镜头拉到焦外,更多是一种艺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技术的问题。

    以上。

  • 头像
    DRUSEWA

    大卫林奇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鬼才艺术家。就算仅凭穆赫兰道这一部电影,他也足以成为影史最伟大导演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他55岁那年拿到了戛纳最佳导演,正是凭借着那部穆赫兰道。一直以来,林奇都是电影界的另类人物。他从不在意自己的票房,或者说,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他的电影根本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但在cult片界,他必定拥有一群最忠实的拥趸。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没有任何大开大合的场景和情节,一切只是平静的回忆与讲述。

    不知为何,当你看这部片子,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有种置身童年里某一个特定场景里的错觉。在某一个晴朗无风的下午,空气和时间静谧得仿佛凝固住。你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平静的水面发呆。你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却并不感到害怕。但过了一会儿你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起身离开了。时空和你都非常安静,安静到似乎一切都没有被赋予意义。林奇纯粹的艺术人生正是给了我这种特殊的感觉。那些捉摸不透却纯粹到极致的场景与感知让你在温柔中癫狂。

    精神的恍惚时常给予艺术家以灵感。对待艺术的态度则决定了你能将灵感转化成什么。林奇对待艺术的态度温和又苛刻,奔放又隐忍。他直面人内心的恐惧,扮演着催眠师与治愈者的角色。一个人能达到如此洒脱又圆融的艺术境界,也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天才。

  • 头像
    nostalgia

    影片主要关于大卫林奇自述的年少回忆与成名前奋斗历程,在其自传性质的书籍《梦室》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林奇骨灰粉应该都如数家珍了。该片画面配合着老年林奇制作手工,打造实验装置的平淡画面以及各类古怪诡异的成品动画,失焦抖动的升格画面、华丽阴沉的鼓点音效,相当“林奇主义”。n 在田园牧歌式的小镇中长大,温馨美满的传统家庭氛围下,有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亲人,三三两两的好友玩伴。成年前的林奇,成长生活的区域也极为狭隘。高中毕业,不尽人意的波士顿求学;一时冲动下的“十五日”欧洲留学;与好友产生分歧,被周围人冷落;在阴郁笼罩下的费城谋生,那是段不愿被提起的日子,快乐被逐渐掏空,悲伤填满内心(林奇回忆费城奇葩邻里那段我真的笑死);作画打工养家糊口,拮据的生活一直持续,直至某日林奇在小暗室看画发呆灵感迸发:“这是一副流动的画。”可能从那时起,林奇才萌生出利用动态影像进行创作表达的想法。再到后来申请美国电影协会奖学金失败,极尽动用身边人力物完成的短片《字母表》(妻子主演)、《祖母》(演员邻居好友&场景后花园),直至引起业内反响,受邀来到洛杉矶研学,第一次沐浴在加利福尼亚的晨光下(莫名想到《穆赫兰道》里第一次来到好莱坞的娜奥米沃茨),无人在意荒废的马厩成了林奇安下心来,捯饬自己影像实验的手工作坊、秘密乐园。一切都在变好。n 影片戛然而止在大卫林奇的长片处女作《橡皮头》创作时期。我想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透过本片所记录的林奇早年人生经历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生性敏感、心思细腻,具有不竭的创作力与表达欲,是能投身艺术事业,创作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内在素质,而这只能来自于天生。林奇自述中,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说他是个极其分裂的人,甚至不愿父母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他害怕不同认识群体交流的人接触下来会戳穿他的面具,类似于“社会符号”或“人设”。在不同的生活空间内,想的不同,说的不同,做的不同,表现的不同。毫无疑问,在封闭状态下与自我的对话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家人朋友的帮助扶持、长辈师傅的提携教导也尤为关键。例如那个帮助林奇父亲打破心结,消除父子间误解,缓解家庭关系的绘画引路人、默默给学院导师写推荐信,大力举荐林奇的“冷漠”前室友。

  • 头像
    Rhiannon.Z

    (原文写于2017年4月18日,看过纪录片之后才正式看林奇的电影)兴许是《双峰》第三季开播,影视圈一针兴奋,纷纷做起林奇主题放映。我应该没正经看过他的电影,但也知道诡异的《橡皮头》、超现实主义梦境《穆赫兰道》还有神秘且神奇的电视剧《双峰》,更不用提另佐杜罗夫斯基大笑不已的“烂片”《沙丘》。因此在纽约的时候,也就顺路看了《大卫·林奇:艺术人生》。这部电影还是众筹的产物。我在格林威治村的IFC看的。这个影院主打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纪录片还有外国电影,是众多电影院之一。放映厅不大,但是也挺舒适,等待时放映一些名人拜访的影像,或者电影预告。除我以外就一位老人,毕竟可能一大早没什么事就看看电影。大概这是美国电影生态的一景吧。

    IFC

    不大的影厅 银幕上在放映IFC以前的见面活动录像、影片预告等

    知名的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定义过林奇主义:一种极具特殊意义的反讽,将极度的恐怖与极度的平淡相结合,且前者蕴含在后者之中,欲语还休。

    纪录片讲述大卫成为林奇之前的故事。其实没怎么谈电影,除了一些早期短片外,也就谈了《橡皮头》。整体是林奇的自述,听他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加以绘画、短片、照片、录像等,同时拍摄他的作画以及和带小女儿的日常生活。我草草翻了翻罗德雷编写的《林奇谈林奇》(中文旧版叫《我心狂野》,新版叫《与火同行》),纪录片就相当于第一篇采访谈生活的内容,因此纪录片顶多是对林奇的初步认识吧。

    林奇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不过导演乔恩·阮到底说服了他,可见这个机会多难得,就像他说的,“你没法直接走到大卫面前让他和你掏心掏肺。大卫不是那种很好采访的人,采访会被他牵着走。”。

    1946年,林奇生于蒙大拿州的密苏拉市,后来跟着家庭到处搬。罗德雷评价:“将这种漫游式生活方式看做林奇影片那种独特而又充满不安的特征的重要根源。”用他在访谈录里的话来说,“我倒真有个田园牧歌式的童年。”“我的童年的确像个梦。”不过,他还说了,“唯一令我不安的是许多精神病患者也号称他们有个非常快乐的童年。”在简单快乐之余,他还能回忆起一段如梦境般诡异的经历:在街上遇到一个裸体女人。听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感到种不安的恐怖。大卫从小就爱绘画,很感激母亲,“不给我看着色书,怕我会被框住。”因此他慢慢变为了画家。

    然而他在波士顿博物馆大学(也不懂在哪儿)并不开心,不打算继续学习,而是飞到欧洲游学——不过十五天就回来了。之后去“穷人版纽约”费城学习,在绘画同时,也制作“视觉艺术”短片,直至拍摄《橡皮头》。“他一直说费城对他的艺术的影响远超过任何其他东西。”

    影片中出现的绘画短片都有超现实色彩,如一团诡异的梦境,“一只穿过我家的扭曲的手的阴影”。小时候他便从美国中部的平静生活中感受到了恐怖,“从那时候起黑暗就悄悄爬了进来;童年记忆是灵感源泉。”结合生活经历,他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画布上、胶片上,用惊悚、暴力、荒诞的超现实色彩描绘生活,并一直追求艺术表达。他还得感谢他人的资助和鼓励,“他的父母也不想看到他成为一个落魄艺术家”。

    阮评价“大卫只会做一些细碎的琐事,他从来不会迎合镜头刻意表演。从早到晚,他都是一个人闷在工作室里,而且他从小就是这样。….他是个硬核的艺术家,他绝对是作为艺术家而活着的。”

    2006年的《内陆帝国》后,林奇没有拍过长片;他已经宣布退出电影业,而巨制《双峰》再次回归电视(前两集在戛纳电影节放映),并且确认续订。现在他还沉迷灵修,“也许林奇已经选择另一种人生了”“也许努力通过宣传冥想来创造世界和平,这才是林奇所做的事情中,最具林奇主义色彩的事。

    看完电影,不觉感觉一种恍惚,怅然若失,也许是因为纪录片戛然而止,感到意犹未尽;亦或是林奇的美学渗透出银幕之外,就连走廊都似乎带上了林奇风格。走廊奇异的配色和凹凸不平的墙壁是否也是林奇电影中的一景,是否转角会跳出什么未知?

    过了几个月,我才正式看林奇的电影,顺便翻了一下他的散文随笔集《钓大鱼》。再回想纪录片,虽说是对林奇的几次采访的纪实,但导演还是想着努力剪辑出林奇电影的味道,将他生活中遇到的奇诡与影像的形式相结合。再看“艺术人生”这个简单而巧妙的标题。林奇给我的印象是“狭义上的艺术家”,即更像画家、视觉艺术家和音乐家,而不是电影导演,因为他不像在“导演”,更像在制作某种视觉艺术,将“林奇主义”的风格渗透到视听的方方面面。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