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海上火焰

海上火焰  怒海公民(港),海上焰火(台),兰佩杜萨纪事,兰佩杜萨环岛,海上火,Fire at Sea,Oltre Lampedusa,海上火焰 Fuocoammare

508人已评分
很差
1.0

主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状态:正片年份:2016地区:其它语言:其它豆瓣:6.7分热度:310 ℃时间:2024-06-11 17:43:45

简介:详情  Samuele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居住在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和许多同龄男孩一样,他并不是很喜欢去学校,而是更愿意去攀爬海边那些岩石、玩他的弹弓、在海港转悠。但他的家乡并不是个平常的小岛而已...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Samuele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居住在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和许多同龄男孩一样,他并不是很喜欢去学校,而是更愿意去攀爬海边那些岩石、玩他的弹弓、在海港转悠。但他的家乡并不是个平常的小岛而已
  • 头像
    CelineSiYuet

    Demetrios Matheou原载于Thompson on Hollywoodn译者:卷耳 原创译文发表于《青年电影手册》n 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共有两部纪录片,其中吉安弗兰科·罗西(Giafranco Rosi)执导的《海上火焰》(Fuocoammare|Fire at Sea)正好呼应了本次电影节对已抵达城市难民潮的舆论和实际援助,成为所有参赛影片中风头最劲的种子选手,最终一举擒得金熊,充分证明该片倍受本届电影节青睐。

    与数月来众多聚焦欧洲难民危机而粗制滥造的纪录片相比,罗西是一位洞察力十足的电影导演。那些赶制出的粗糙纪录片证明那些蜂拥拍摄该题材的电影人们对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缺乏清晰的认知,而罗西却真实地捕获了那些令人心碎甚至撕心裂肺的残酷现实。n 令人感到讽刺地是,最初罗西仅被邀请用应急、简短甚至难免肤浅的方法来拍摄一部有关蓝佩杜萨岛——这个多年来一直作为移民逃离中东和非洲,进入欧洲大陆的重要中转点的意大利岛屿的移民问题的10分钟短片。然而,罗西在稍微了解当地的复杂状况后,就意识到必须采用独到的拍摄方法。于是,他在岛上整整居住了一年,终于拍摄出这部具深度观察性的专题性长片。

    这种专注对这位曾拍摄过纪录片《罗马环城高速》的导演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罗马环城高速》临摹居住在罗马环城高速沿途附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罗西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拍摄此片。巧合地是,2013年该片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金狮奖的纪录片。纪录片在两大A 类国际电影节上连夺大奖,简直令人难以置信。n 在蓝佩杜萨岛,罗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频繁见诸报端的新闻外,有新意地反映该岛现状。成千上万的非洲难民正乘坐严重超载、拥挤不堪的船只前往蓝佩杜萨岛,其中很多人将死在途中。罗西选择呈现问题的本来面目:海上搜救行动;难民迁往欧洲大陆前,如何对临时难民营中的幸存者们进行接收和援助;以及对岛屿居民看上去未被打扰,但却被难民潮激荡起涟漪的日常生活的生动刻画。n 本片人物选择的切入点小而精准。该片的主导人物是一个名叫萨穆埃莱(Samuele)的12岁男孩。萨穆埃莱拥有幽默搞笑又自相矛盾的性格,这表现在他既自信满满地随身携带自制的可靠弹弓武器,爬遍蓝佩杜萨岛遍布岩石的山岗,却又怕水晕船,这对于作为岛民的他来说,实在是桩不小的尴尬事。

    跟随纪录片镜头,观众来到萨穆埃莱就读的学校,乘坐他叔叔的船出海,观察他的祖母在家里的一举一动并和他的朋友们勾肩搭背在岛上游荡。萨穆埃莱为治疗弱视不得不戴起眼罩,这导致他蒙着眼睛用弹弓乱射一气搞起了大破坏(弱视是罗西导演针对某些不够负责任的国际社会的形象暗喻?);当对医生谈起自己的哮喘问题时,他甚至怀疑可能是自己过度紧张引起的——一枚意大利籍小伍迪·艾伦即将诞生的即视感。n 与四处游荡的萨穆埃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祖母几乎很少走出家门,烹饪、整理房间或听听广播。暴风雨将至,正在缝纫的她,突然想起二战时附近海域的军舰总会向海面发射火箭,吓得渔民们夜里都不敢出海打渔。此后,这位老奶奶总是在当地广播电台点播一首因此得名的歌谣。影片总是被听上去是一个单人电台DJ的声音打断,没有灯光的房间不断充斥着他欢快的声音,仿佛这是对海岸线上正在上演的惨剧视若妄闻岛屿的另一个非审判性隐喻。n

    但这并非事情的全部。除了小男孩萨穆埃莱,我们在岛上遇到的最重要的成年人是那位医生,当时他正在为一名怀孕的女性难民做超声波检查。反复检查后,他发现她子宫内的双胞胎紧紧缠绕在一起,据推测这很可能是由乘船途中不人道的过度挤压导致。后来,他回忆起那些被不断送到他解剖台上的死难者们和他们带给他的重重噩梦……“那么多死人,实在太多了”,他对着镜头喃喃说道。n 医生沉重地叙述着实令人动容,但却难敌罗西对救援行动“未被察觉的观察者”式(fly-on-the-wall)的拍摄手法。当那些活着的、一息尚存的和已悲惨死去的难民们颇具荒谬主义意味地被艘艘陋船拉上岸;当陆地上幸存者们努力地表达自己,我们窥视到这些实实在在活着的难民和他们的文化以及他们刚刚逃离的暴政与死亡。n

    与主竞赛单元里亚里克斯·吉布尼(Alex Gibney) 执导的另一部纪录片《零日》(Zero Days)不同,《海上火焰》是毫无争议或者说是未引发任何异议的。因为影片既无意垒建岛民与难民之间的对抗高墙,也并非对过往新闻报道的重复。罗西的目标似乎更精准,他为观众提供了更具观察性、现实投射性和鲜明对比性的意义深远的隐秘性研究——相对宁静祥和的街区与数以百计业已被摧毁的家园;平凡的海岛生活里,祖母们“今天将是健康快乐一天”的虔诚祈祷;成千上万被损害的,无家可归的人们蚀刻着苦难的面孔;还有平静与混乱……《海上火焰》不仅是应运而生的纪录片,更像一部优秀的作者电影作品。n 柏林电影节发布的一则声明显示,去年德国首都柏林共有79,034名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朗、厄立特里亚和许多世界其它危机地区的难民寻求避难。“作为公开电影节和柏林最盛大的年度性事件之一,柏林国际电影节深感呼应德国对难民敞开欢迎怀抱政策的责任”。n作者信息:Demetrios Matheou,影评人,为《视觉与声音》杂志和《星期日先驱报》长期供稿。n译者信息:卷耳,一枚热爱电影、摄影、猫咪和童话严肃活泼的二次元少女。微博名@卷耳电影笔记

  • 头像
    toska
    原文载于电影世界

    三年前凭借《罗马环城高速》摘下金狮的吉安弗兰科·罗西这次把目光转向了欧洲当下最热门、最敏感的移民问题,纪录片拍摄 地是意大利的兰佩杜萨岛,因为与非洲大陆相距较近,该岛常年是北非非法移民逃难到欧洲的登陆前哨站。影片一开始就把镜头给向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每天都会有许多挤满难民的小船和救援军舰在 其中穿梭往来,微弱的探照灯是海上唯一的光源,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和绝望的哭嚎在海上周而复始地游荡。而对难民来说,大海带来了无尽的绝望却也是唯一的希望,它是一道屏障,阻隔了他们深受苦难重创的故土与渴求已久的安定与平静,极度艰苦危险的海上旅 行虽是求生路,却伴随着更多死亡与疾病。深邃的蔚蓝、无助的漆黑、 未知的朝霞,镜头下多种色彩的大海日日夜夜上演着绝望与希望交叠的戏码。

    影片两条线平行展开,一边是岛上淘气男孩 Samuele 的日常生活。Samuele的家庭环境在岛上甚是普遍,祖辈都是渔民,他并不喜欢读书,平日常到处瞎玩。而对大海,他的情绪是复杂的,虽然害怕真正下海,但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渴望与敬畏。小男孩天真单纯的眼神营造出一份清澈,通过对他生活的跟拍观众同时接触了 其他岛民的生活,无论是与小伙伴一起打弹弓、吸溜吸溜不拘小节地吃意面、还是引人发笑的配镜过程,都像透视镜般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小岛自由轻快的氛围,也令画面跳转到沉重的另一条线时震撼更为深刻。虽然罗西的纪录片常被人诟病有让演员摆拍的嫌疑, 总的来说小男孩的生活还是被相对客观地呈现在银幕前。

    与其他海岛居民不同的是,兰佩杜萨岛上的人每天都要目睹拷问人性的画面,这并不是可以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的紧急情况,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困境 ;岛上所发生的一切并不能被简单地概括为人间悲剧,因为目睹惨剧的人们早已是痛心的麻木。医生的独白是片中少有的对难民问题的主观评论,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写尽了难以抑制的感慨。

    岛民中另两个重要形象是点歌台主播和小男孩的奶奶。作为情感的承载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孤岛上,播音机传出的乐声常常与对出海远航的亲人的关心、担忧与思念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片名就是取自其中的一首歌曲,这些千百年来在渔民们心中代代相传的民谣是无价的精神遗产,为世世代代的渔民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映出一条回家的路,而当海岛文化与难民危机碰撞时,越来越激烈 的情绪开始在影像中酝酿电影开场时,小男孩的奶奶在煮咖啡时听 到了难民船遇难的新闻,她轻轻发出感叹。海岛最安详的模样,也是难民们所渴求的明天。

    另一条纪实风格浓郁的线索则将镜头对准了自海中而来的难民。 家乡未曾消停的战乱迫使他们颠沛流离,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海的 另一头寻找新生。罗西的镜头记录下了难民营生活的点滴细节——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足球赛,居无定所的难民们把自己所剩无几的激情和对生活的呐喊寄托在这短暂却激奋的活动中,发泄内心深处的痛苦、忘却挥之不去的忧虑。似乎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带他们远离困境,奔向光明的未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包括一位难民自创的 rap 版自白,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唱出了自己和同伴的经历, 跳跃的曲调却有着一种画风不符的反向悲伤,他们所经历过的生死 攸关时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生存这场战争有着难以估测的残 酷,人们永远无法为此设定底线。影片中防疫人员给求助难民做健康检查的镜头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同样发人深思。难民们骨瘦如柴, 不少还患有因卫生条件差导致的传染病,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得以最直观、最真切地了解到世界上其他角落正在发生的苦难,这 赤裸不加修饰的粗粒画面将一个人性的议题抛向观众。片中还有不少给难民的特写,有的呆滞,有的绝望,有的哭泣,从不同的面部 表情中我们却读出了同样的情绪,难以言说难以传达难以得到同感却也难以忘却的目光,汇集悲欢离合,人性在什么时刻应被提起? 人们又该对其他人的苦难作何反应?

    影片结尾部分的画面意蕴深邃——一轮缺角月悬挂在湛蓝的天空中。它可以是在森林里玩耍的小男孩眼中的皎洁清亮,可以是难民们孜孜不倦寻找的美好希冀,也可以是遥远地存在着却不可触及的梦,远在天边,却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 也望得见它的光,温柔澄澈,舒适得像倾躺在母亲的臂弯里。

    我们很难对哪条线更为重要、哪个人是电影的绝对主角下结论, 因为每个人都有故事要讲,每个人都有故事值得关注,即使是三等舱上重病奄奄一息皮包骨的难民。两条线索的关联性并不强,偶尔会让人有脱节的感觉,但真正串起影片的、引发内心共鸣的应该是一份情感 :用人性关怀去直面现实的险恶与艰辛。
  • 头像
    自律
    更新:真的没想到这篇影评也能被抄袭。

    接到群众举报,台湾《镜周刊》作者黄以曦于2017年5月14日发表的影评抄袭本篇,看了下是很拙劣的抄袭和洗稿,这种跨“境”利用大陆不怎么看台湾杂志的抄袭真是醉了,也说明了豆瓣影响力。这片子看的人虽少但我这篇也是排名第一的影评,这都敢抄也是牛逼,麻烦杂志编辑采稿前先百度一下。

    附抄袭链接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508inf002/
    ===========================================================================
    无政治,不柏林。

    本片赢得金熊奖是意料之内的事,现在欧洲最火的和世界共同聚焦的话题是什么?难民。坐在电影院,看到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的字幕出现不由会心一笑,一个如假包换强烈罗西风格的“纪录片”。如果《罗马环城高速》有摆拍争议的话,那本片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影片而非纪录片。罗西和他的片子不算是我很喜欢的,比起沉默展现生活的纪录片,我更喜欢他充满浪漫和诗意的老乡保罗·索伦蒂诺。然而罗西影片中展现的对人类的悲悯,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生命苦难的洞察,值得每个人钦佩。

    兰佩杜萨岛,意大利边境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岛屿,然而这里因为离非洲最近,每年都有无数难民跨越海峡试图偷渡到岛上从而进入欧洲。影片很直接且讨巧的两线并行,同时忠实记录发生在岛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对比意味一目了然。

    一条线是岛上小男孩Samuele的日常生活。Samuele和其他欧洲男孩没什么不同,无忧无虑,爱好是拿着弹弓和小伙伴四处“打猎”,每天要担心的除了讨厌的英语课就是自己没能继承渔民家庭好水性的晕船问题。哦,对了,他还对自身健康忧心忡忡,在被诊断一只眼弱视后跑去找医生担忧自己是否还有心脏病和过敏病症,煞有其事一板一眼的描述症状,这也是影片为数不多能让观众微笑的地方。天真,单纯,充满阳光。

    另一条线是岛上每日的搜救难民和难民上岸后的生活。影片伊始是两段对话,搜救人员问你们位置在哪儿,回应却是绝望的哭喊,然后一片死寂。难民们来自利比亚,苏丹,叙利亚等等,不同的国家,相同的战乱和地狱,杀戮,强奸,奴役。想逃离吗?先付800美金,然后把你塞到一个挤满人几乎没有空气的船舱里,和有害的机油混在一起不小心就会被烧伤。想要空气?请付1500美金,可以让你坐在甲板。至于沉船,脱水,饥饿?不好意思,不是蛇头们负责范围。于是我们看到身穿防护服的救援人员不断将奄奄一息的难民从岌岌可危的小船上转移到陆地,大部分是女人和孩子,当然,很多是尸体。

    片中印象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岛上的医生。他负责难民救援,在给一个怀孕难民做B超时,女人子宫里的两个胎儿已经缠绕在一起了,他努力分辨着胎儿性别,尽管语言不通但还是比划着安慰女人“你的孩子都很好”,尽管他自己心里清楚由于船上恶劣的条件和挤压,胎儿前途未卜。他对着镜头说,我同事都觉得我每天接触数不清的遇难者应该习以为常了,可是,没有人能对死难习以为常。他同时也是Samuele的医生,可能昨天刚目睹难民的死亡和苦难,今天却要回答意大利小男孩没病找病的健康问题,不知道他心里会不会觉得有些讽刺。

    二是Samuele的祖母边缝衣服边讲述《海上火焰》这首歌的来历。二战时军舰夜里在海上发射炮弹,渔民不敢出海,只能看着海上此起彼伏的爆炸,正如火焰。祖母每天起床祈祷家人安康,而Samuele则淘气的坐在岸边对准救援舰模仿开枪姿势。历史在进步,可战争从未停止,二战炮弹在海上的红色火焰只是被难民的鲜血代替罢了。

    然而难民被救后是遣返还是留在欧洲?难民家乡那些拿不出800美金逃不出去的人呢?影片没有交代,我们只看到生还者眼中的恐惧和抱头痛哭。难民问题到底何去何从,无解。

    最后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吧。谈论这部影片必然联系时事和政治,作为一个混迹以“黑穆膜法”为方针的知乎er,我难免受社区大方向影响。欧洲目前是白左圣母小清新还是自由悲悯同理心这个大家讨论很多了,不再详说。其实本片已经处理很客观了,要是美国人拍指不定拍成什么样,但依旧偏政治正确。德国难民之乱和欧洲暴恐袭击是上半年非常火的话题,而难民的宗教属性也是。。。。大家懂得。当然,我们欣赏电影故事就好,对观点尤其是纪录片的观点,那是另一个讨论话题了。
  • 头像
    圆首的秘书
        今年二月,意大利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凭借他的纪录片《海上火焰》再次在世界顶级电影节上受到好评,捧回一尊金熊。三年之前,正是他的《罗马环城高速》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所以这回夺熊也未能算是惊喜。眼看欧洲三大电影节罗西已雄踞其二,纪录片上位的历史性突破既让人感到振奋,又让人有些惆怅。

        《海上火焰》的双线结构初看上去不免让人有点困惑:从现实层面来说,一方是漂洋过海、满脸悲怆无助的黑人难民,另一方是意大利小岛兰佩杜萨普通的居民,一干人等过着平凡甚至无聊的日子,每天不过就是喝喝茶,铺铺床,甚至点点歌儿,让人想起《罗马环城高速》中的芸芸众生。两条线索之间互不打扰,唯一的交集便是兰佩杜萨的无名医生,他既是岛民的救护者,又是难民的大救星,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导演敏锐地发现了这其中的荒诞性和复杂性,将两个“平行世界”巧妙编排在一起,构成了其对欧洲难民问题的第一重讽刺。

        罗西的意图还不止于此。在现实层面之外,兰佩杜萨线的主角小男孩另干着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蠢事”:从一开始从树上削下一截树枝做弹弓打鸟儿,到扣动虚拟步枪的扳机,再到弱视逐渐产生开始接受治疗,所有这些无不是对难民输送背后的战争的荒诞隐喻。其中有一段,两个男孩子用刀在仙人掌上像做南瓜灯一样捅出张张人脸,然后又用弹弓崩、用小炮仗炸,最后还试图用黑胶带把破碎的仙人掌粘回原样,“十八般武艺”在现实当中统统都能找出对应,用意不可谓不鲜明;小男孩的“弱视”本身更表达了导演罗西对战争盲目性的嘲讽,相比之下,影片并没有用一般纪录片惯常使用的方式进行直白的控诉,手法也不可谓不巧妙。至于“海上火焰”这个名词本身,更是如北野武的“花火”一样暗藏玄机,水与火的洗礼,情歌和战争的对比,浪漫和残酷的交织,都藏在这四字当中,足以引人深思。

        罗西对素材的运用相当巧妙,有时甚至是过于巧妙了,总给人一种摆拍的感觉,从而怀疑起他的纪录片的真实性。的确,《海上火焰》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过无赖一点说,罗西也并没有明确将这部影片归入纪录片的序列。纪录的内容和手法无疑贯穿其中,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利用手中的素材(无论真实还是虚构)表达着自己对于难民问题的看法,这种艺术的再造显然超越了人们对纪录片的一般定义。正因如此,恐怕没人想得到,《海上火焰》这部一直显得有些“虚假”、有些“轻飘飘”的作品,会在中段偏后处亮出“大杀器”——远离难民渡船的摄像机直接深入底舱,看到一片死尸。如此露骨的真实,真实得近乎骇人的片段猛然在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基调中浮现,反倒给人以更加强烈的反差和震撼。所以,与其说罗西是在展现残酷,不如说他是在运用残酷。就在那一瞬间,罗西达成了相比全程残酷更加让人难以忘怀的真实,毕竟没有什么能比瞥上一眼死去的难民跟能触动人的了。

        而也就在那一瞬间,艺术家本人达成了他的政治责任和人道责任。纵观近两年来欧洲艺术电影,虽然涉及底层移民和非洲难民潮问题影片并不很多,但却都在主流电影节之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尽管评论界对此有另一番态度),去年戛纳电影节的影片《流浪的迪潘》,和今年年初柏林电影节的《海上火焰》都是如此。罗西本人在兰佩杜萨生活了一年的时间,为的就是捕捉难民的真实情况和当地生活的质感,而最终这部接近110分钟的成品也已经与最初被要求制作的十分钟短片大相径庭了。显然,亲身的体验让罗西卷入了难民潮的漩涡之中。

        也只有在这时,观众跟随罗西进入了难民的地狱,相信了那段接近四分钟的关于战争、监狱和逃亡的说唱独白,“出埃及记”般的历程变得立体起来,难以置信却无比真实。面对赤裸裸的真相,底舱中的尸首,“圣母心”的指责变得冷血,“投机论”的轻蔑变得脆弱,难民的生死不再是远在天边的幻象和口唇之间的名词,变成了一种凝视间的痛楚和切身的体会。

        《海上火焰》的结尾停留在一段小男孩徒劳的“嘴炮”声中。声声炮响,向着观众,向着欧洲,向着每一个渴望和平、尚有良知的人类。
  • 头像
    锵阿锵
    无政治不柏林,今年柏林把金熊颁给了这部难民题材纪录片。获奖后非议浪起,无非是纪录炮们忍受不了如此风格化的纪录片,还有它的工于设计。场景——距意大利70公里的一只地中海小岛,多年来一直是难民逃离中东和非洲,抢滩欧洲大陆的要冲。双轨叙事——一面过于详细地铺陈叙述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小岛日常,一面是拼死涌向这里的难民。叙事克制而有力。电影中没有表现原住民与闯入者直接的接触和冲突,但两个本来互不连通的世界互相洇染与侵蚀的锈痕历历在目:老奶奶在点歌台里听到难民海难的新闻插播,社区医生B超难民孕妇,移民小伙伴教不识水性的小男孩划船……导演非浪得虚名,三年前凭《罗马环城高速》擒金狮,接拍此片后在海岛上生活了一整年,将这个10分钟短片的活儿抻成一部金熊长片。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