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韦绍兰罗善学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郭柯状态:HD年份:2014地区:大陆语言:国语豆瓣:9.5分热度:727 ℃时间:2024-06-11 19:03:5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是个让人感觉沉重的话题,可还有人记得在中国二战期间被日军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n43分钟的影片记录的是韦绍兰老人的人生,她不过是那三十二分之一而已,秀丽的山水、宁静的村庄,老人缓缓地讲述着她的人生。或掩面而泣、或紧握双手、或默默无言,三个月慰安妇的经历,只是她人生苦痛的开始,她背着“慰安妇”的枷锁承受着丈夫和旁人的责骂,如今的她只能靠几十元救济金勉强度日。n近日看一韩综,中日韩三方代表就战争英雄问题展开讨论。据日方代表描述,日本学生竟然只有两年历史必修课,且只学到1945年为止的近现代史,之后的历史就不学了。中方代表张玉安直言“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受害者们都在学习历史,但加害者却不学”。n几年来,幸存慰安妇人数已少十余人,而现在的年青人知道这一事实的只怕了了,甚至有人把日韩明星奉为神明,但这都不应成为我们忘记那段历史的理由。一旦连我们也要把她们忘记,那这世上只怕便再也无人会记得了。
韦绍兰老人2019年5月5日13点20分辞世,享年99岁。若有来生,希望奶奶可以免受一切苦难,好好看世界?
在那个时期,韦绍兰是十分不幸的。但在那群有不幸遭遇的妇女中,她又有些许的幸运。她较早逃出那个牢狱般的地方,她的婆婆和邻居也很理解她的遭遇,不会对她恶语相向,并且不断开解她。丈夫经过开导也能接受她和肚里的“别人”的孩子。不过丈夫早早离世对她又是一个打击,还有孩子被后来旁人的别样看待,因为“特殊身份”不能成家等问题。虽然遭遇众多不幸,老人家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她说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韦绍兰现在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低保,一个月90块钱,每3个月到镇上去领一次。她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她说因为白菜便宜。说到苦,她说没有人会比她更苦,以前总是砍柴割草来卖,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老人家常常自言自语,其中有n天上下雨路又滑,n自己跌倒自己爬。n自己忧愁自己解,n自流眼泪自抹干。n这几句话应该是当地的俗语,但是用到老人身上又是那么贴切。从她的嘴里念出来,仿佛在说她自己的一生。
大家如果想要帮助其他受过伤害的幸存者,可以看下这贴又一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老人去世,目前幸存者仅存14位!鹅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
主要是购买《三十二》和《二十二》制作方设计的小徽章,一个22元,可用于帮助老奶奶们。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老奶奶很可怜,20出头的年纪就被日军掳去当了慰安妇,同她一起被抓走的,还有她几个月大的女儿。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慰安妇岁月后,她终于逃了出来。在好心农妇的帮助下,她终于回到了家。老人回忆起这段岁月时,眼里满是泪水。因为家里太穷,回家后不久,女儿便死去了,而她却怀上了鬼子的孩子。虽然丈夫不赞同,但在婆婆的支持下,她还是生下了这个孩子。丈夫虽然不乐意,但也还是没有亏待这个孩子,夫妻俩尽可能把好的留给孩子。好景不长,丈夫也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她和这个年幼的孩子。如今老人已经90高龄,儿子也有70了,守着破旧的房子,拿着每月30的低保,拖着年迈的身体挑水做饭。采访者问她为什么吃白菜,她说白菜便宜。在我想为她悲惨的命运哭泣时,她却能笑着唱着山歌,说吃野东西也要活下去,只因这世界太美好,她还没活够!是啊,她是个如此坚强的人,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同情她,可怜她!世界对她如此不公,但她还是那么骄傲,那么勇敢!相反,我更同情那些愚昧的人,那些嘲笑她儿子是日本人的人!当在B站看到她儿子叙述着那段被排挤的日子,被骂做日本人,因为自己是强奸的产物而单身时,看到一群人发着相同的弹幕“你是中国人”,我忍不住哭了,也许一句“你是中国人”便是最好的安慰!
只愁命短不愁穷。一个悲惨的老奶奶却活得比谁都透彻!
日头出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 自流眼泪自抹干
日本著名词典《广辞苑》对“慰安妇”一词的解释为“随军到战地部队,安慰过官兵的女人。”。“安慰”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未免显得有些牵强。在当时慰安妇与日本官兵比例为1:89的情况下,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只能称得上是日本军官的性奴隶甚至是玩具!究竟谁才是最需要安慰的人?这部纪录片给了你一个想要的答案。
对于涉及历史的纪录片,让人不禁忘了所谓的批判的眼光。抛去所有其他热门影评里曾经提到的电影技法、艺术手法、豪华的团队和繁多的奖项,我想只是针对这部影片本身。就像我们去听一个故事,并不在乎是谁讲的,在哪里讲的一样。
影片的开头,是长达三十秒的黑暗,一片死寂之中,尘埃飘落,纪录片的主角----90岁的韦绍兰用浓重的乡音缓缓道来:“那苦处难处,难到这一步止了。自己忧愁自己解,一点都没错。”于是,我们开始倾听,老人全程的第一人称讲述,没有旁白,或许才显得更加真切。这是开头,也预示着结尾,一句“自己忧愁自己解”,道出了活下来的她们所面对的种种辛酸。这时,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幕:“她们,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已有71年了。她们,这个特殊的群体,确切的来说从没有进入过我们的生活。直到近两年,慰安妇题材的电影被大众所熟知,我们才意识到这个群体正在慢慢的消失。
或许,你跟我一样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部纪录片的名字----《三十二》,或许开始猜测,是这位老人独自生活三十二年,或者是生下来的中日混血儿子在三十二岁时发生了何种变故,可是这些猜测都错了。当我们发现,那是拍摄当年,一个当时多达200000人的慰安妇群体现如今仅有32人存活世。《三十二》用倒数的形式将这个巨大的数差放在片尾,让观者触目惊心。后来我们在某搜素引擎上查到,直到2015年,留下的幸存者仅剩20人。那现在呢?人数便不得而知了。
韦绍兰坐在床边,平静地述说着当年的记忆,记录者也成为倾听者,等老人把来不及说的话说完。对于灾难的叙述以及老人现在的生活被轮番播放着,做饭的背影,在河边洗衣服的倒影还有去河边挑水仅仅是弯下身子都用了三十秒的动作,平静生活中和了灾难的痛苦,可能是导演害怕太沉重的气氛没有人能承受的起。
时间的轮盘在她的述说中回到了1944年10月,日军第一次包围桂林的时候,村里的人都躲在山洞里,偶然一次带着一岁女儿下山的韦绍兰被鬼子掳走了,回忆起细节,她说到了鬼子的刺刀,眼神中好像有第一次看见的恐惧,刺刀刺穿了她的背带 ,被问到是否害怕时,老人有些哽咽:“怎么没怕?你怕得来吗?”。载着妇女的车驶向叫马岭的地方,被关在马岭慰安所过了三个月不见天日的生活。有日本军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一处慰安所刚修建时,外面排队的日本官兵的队伍足足有三千米长,而所内的妇人仅有十个人。很难想象,一名女性要如何的坚强才能在那种情况下活过来。而她做到了。
历经两天两夜,母女俩终于到了家,丈夫先是惊愕,而后又开始责骂:“你还知道回来?我以为你不知道回来了。”谈到这里,两行浊泪漫过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对于她来说,慰安所的黑暗也好,日本人的压迫也罢,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再加上出逃一个月后,一岁的女儿便夭折了。这时候,韦绍兰却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是日本人的孩子。连自杀都没有成功的她开始学着自己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苦得苦,没人比我苦,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再也想不到比这更悲伤的句子了。一如影片开头的念白所说:“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没有人能比自己体会你的伤痛,说得再多,痛的只有自己。或许她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也或许我还是不能体会。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当年7月13日,罗善学出生。影片的另一主角便是那个日本军人的孩子。对于从小到大“日本人”这个名号,他说:“背了这一辈子,坏了这一辈子。”因为他是“日本人”,他不能去上学,娶不了妻,看了一辈子牛。而弹幕里一句句对他说的“你是中国人。”给了我心上重重的一击,温暖的国人总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一段对话是罗善学与韦绍兰一起回答的,谈到没人照顾,罗善学想着生病了就吃农药,这辈子就完了。而韦绍兰说:“这世界这么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只愁命短不愁穷。”“如果日本人想着照顾我们,有那个心思,我们就快乐一点。”
被冠上慰安的名头近八十年之久,自己忧愁自己解的过完了大半生。到头来,这个最需要安慰的人却安慰了整个世界。
“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这條命來看。”—韋紹蘭
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是个让人感觉沉重的话题,可还有人记得在中国二战期间被日军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n43分钟的影片记录的是韦绍兰老人的人生,她不过是那三十二分之一而已,秀丽的山水、宁静的村庄,老人缓缓地讲述着她的人生。或掩面而泣、或紧握双手、或默默无言,三个月慰安妇的经历,只是她人生苦痛的开始,她背着“慰安妇”的枷锁承受着丈夫和旁人的责骂,如今的她只能靠几十元救济金勉强度日。n近日看一韩综,中日韩三方代表就战争英雄问题展开讨论。据日方代表描述,日本学生竟然只有两年历史必修课,且只学到1945年为止的近现代史,之后的历史就不学了。中方代表张玉安直言“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受害者们都在学习历史,但加害者却不学”。n几年来,幸存慰安妇人数已少十余人,而现在的年青人知道这一事实的只怕了了,甚至有人把日韩明星奉为神明,但这都不应成为我们忘记那段历史的理由。一旦连我们也要把她们忘记,那这世上只怕便再也无人会记得了。
韦绍兰老人2019年5月5日13点20分辞世,享年99岁。若有来生,希望奶奶可以免受一切苦难,好好看世界?
在那个时期,韦绍兰是十分不幸的。但在那群有不幸遭遇的妇女中,她又有些许的幸运。她较早逃出那个牢狱般的地方,她的婆婆和邻居也很理解她的遭遇,不会对她恶语相向,并且不断开解她。丈夫经过开导也能接受她和肚里的“别人”的孩子。不过丈夫早早离世对她又是一个打击,还有孩子被后来旁人的别样看待,因为“特殊身份”不能成家等问题。虽然遭遇众多不幸,老人家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她说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韦绍兰现在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低保,一个月90块钱,每3个月到镇上去领一次。她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她说因为白菜便宜。说到苦,她说没有人会比她更苦,以前总是砍柴割草来卖,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老人家常常自言自语,其中有n天上下雨路又滑,n自己跌倒自己爬。n自己忧愁自己解,n自流眼泪自抹干。n这几句话应该是当地的俗语,但是用到老人身上又是那么贴切。从她的嘴里念出来,仿佛在说她自己的一生。
大家如果想要帮助其他受过伤害的幸存者,可以看下这贴又一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老人去世,目前幸存者仅存14位!鹅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
主要是购买《三十二》和《二十二》制作方设计的小徽章,一个22元,可用于帮助老奶奶们。
(一)初遇:
选择恐惧症的我本来都已经选好了奥斯卡获奖作品中的一部来写这篇影评,却意外地看见了朋友推荐这部纪录片——《三十二》。鬼使神差的,放弃了之前好几个小时的选择,直接搜索开始看了起来。就这样,与一部好片相遇。
(二)影片《三十二》简介:
这是一部讲述慰安妇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三十二》试图走进慰安妇的内心世界,通过一位主人公的亲身讲述,来聆听她的倾诉。整部纪录片只有两位主角:92岁的老人韦绍兰(曾被抓去做慰安妇)和他中日混血的儿子。没有跌宕的剧情、没有炫酷的特技,影片只是通过两位主人公,给观众娓娓道来一段真实的故事。没有侧重当年的苦难、没有描写中日的关系,老人只是略带平静地给我们讲述着发生了什么。就像片中的大山一样,沉静、稳健。“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影片的最后,老人对于“为什么活着”的口述点亮了这部影片、震撼了观众,也使得影片有了一个哀而不伤的结尾。
(三)制作团队:
本片的导演郭柯,网络上并无太多的介绍,能了解到的是他1998年毕业于香港“巨采”影视艺员培训班, 1998-2013年参与拍摄电影、电视剧40余部。为了使得影片更加真实,《三十二》还邀请到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作为本片的顾问。摄影选择了《十二公民》的摄影师蔡涛,并邀请《教父3》的制片人LucasOliver-Frost担任本片制片。可以说,《三十二》有着世界水平的精良制作团队。
(四)创作背景:
2012年6月,导演郭柯偶然在微博里看到了一篇“中国慰安妇生下一个日本孩子”的故事。郭柯被老人的故事所触动,于是通过朋友介绍,联系到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在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郭柯很快找到了住在广西偏远农村的韦绍兰。
初次见到老人,郭柯顿时倍感同情。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他三次前往广西照顾老人生活,陪她吃饭、唠家常。渐渐的,郭柯发现自己最初对老人怀有的那颗“同情心”却是一种狭隘的感情。韦绍兰虽然在战争期间受尽了折磨,战后也无法逃离贫穷与唾弃,九十多岁了还忍着病痛洗衣、种菜、喂鸡,但在看似苦海无涯的生活中,她却能够笑唱山歌、感恩社会,“只愁命短不愁穷”。
韦绍兰顽强的生命意志深深的感动了郭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韦绍兰的故事拍摄下来,将这位老人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带给观众,同时也让这段历史故事世代保留。
在制片人陈伟雄的全力支持下,2012年12月,影片顺利开拍。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
(五)内容分析:
《三十二》,从名字来讲,就饱含寓意。中国被日本强占的慰安妇有200000多人,但是截止到2012年,却只有32人健在。影片的最后,黑色背景下白色的数字,从200000骤降到32的过程令人触目惊心。如果再不关注她们,时光飞逝,她们将在角落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本片采取了主人公叙述与现实场景空镜相交叉的手法,整部影片,我们也没有听到旁白的声音。所有的讲述都由主人公完成。带着浓浓的口音的叙述,需要借助字幕才能明白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这原始的状态,更加吸引人去了解这个故事,也更加体现了纪录片的真实。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和制片产生了分歧。制片希望增加更多的矛盾和冲突,而导演却想还原最真实的状态。故事苍白、讲述苍白、表现手法苍白,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看完这部纪录片,但是唯有用这样质朴的手法,才能还原那段真实。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这句话,整个影片中重复了三遍。第一遍是00:32,刚刚开篇便是主人公韦绍兰的自述,她说:“自己忧愁自己解,一点都没错。”之后从00:50—1:20,平静的湖水的画面,镜头渐渐上升,照到周围的山,旁白在读诗,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山歌的歌词:“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而在影片的最后,老人谈及为什么活着时,竟用颤抖的声音唱出了这首少女时代学到的山歌。“这世界真好”,这是结尾处老人给出的答案。经历了这么多不能想象的苦难,却依然能说出这句话,顿时让人感到生命顽强的力量。没有哭号、没有幽怨、没有控诉、没有对这段历史的怨恨,这使得这部纪录片不停留在对历史的拷问,亦没有停留在对慰安妇的同情和怜悯,它已经超越了对战争残酷的问责,上升到了生命的光辉。真正强大的人,在经历了磨难后,依然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这一句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无声的力量,再多的仇恨与困难,也抵不过对生活的渴望。看到了韦绍兰老人,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同情真是狭隘的。
(六)艺术特色:
从节奏来看,整部影片的节奏非常慢。就好像是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在静静聆听老人讲述自己的内心想法。倾听而不干预,是这部影片最闪光的地方。人老了,说话也慢,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又有这么“不光彩”的历史。想必这一生,她也没有什么机会将这些憋在肚子里一辈子的话说出来给别人听。而这部纪录片,就静静地聆听着、等待着,好像蜷伏在妈妈腿边的孩子,听她讲述内心的痛苦。而她的儿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自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儿子罗善学便与妈妈产生了隔阂。不评论、不介入、不引导、不插手,聆听的姿态不仅给了讲述者足够的时间让她调整自己的情感,也将最真实的景象还原给了观众。慢节奏,不仅使观众可以静下心来,了解这段历史,也能让韦绍兰慢慢地将想法讲述。放慢一点,多好。
片中大量运用了特写:对老人面部的特写,对锅碗瓢盆的特写,对儿子吃饭的特写……每一个特写都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片中的画面也非常注重美感,以蓝色为主旋律色,亦是营造了舒缓的氛围,让浮躁的心沉下来。最喜欢的镜头是开场第一个镜头和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都是同一副场景:一片漆黑寂静中,尘埃飘落,足足32秒。开篇,配以沉静的音乐,隐喻着这段真是却“随风飘落”的故事即将展开,让人心安静下来,准备从现实中脱离,走进影片中的时代。结尾是相同的镜头,还是飘落的尘埃。听完了整个故事,心情肯定和之前截然不同,哀而不伤。尘埃飘落,这段历史被我们捡起,她们也得到了关注。然而并不像我们所想象中的狭隘的哀怨,去痛斥命运的不公、生活的艰苦,反而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渴望。没上过学的韦绍兰,不会像诗人一样去歌颂“热爱生命”,质朴的山歌加上一句发自内心的“这世界真好”比上百句诗更有震撼力。这时再看见寂静中的尘埃,我们似乎也接收到了来自她们的力量,仿佛看见了黑暗尽头的曙光,那是来自生命的光辉。
(七)总体评价:
这部《三十二》于2012年到2013年制作完成,并于2014年展映,获得了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短片等多项荣誉。然而相比于这些奖励,最珍贵的在于它引发了每个人对于自己现实命运的思考。历经磨难之后的释然,满面皱纹遮盖之下绽放的欢笑,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画面吗?
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三十二》并不是第一个。然而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就是“等”,等待着讲述者一点点把故事讲完,等待着她慢慢诉说平时没有机会说的话,等待着她告诉观众生活还是美好的,等待着她用自己的乐观感染屏幕那方的你。
哀而不伤,静心聆听,不扣问历史,缓缓展示生命平静而有力的光芒。很庆幸在选择的一瞬间,我邂逅了这么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
“我来听你慢慢说。”
这也是纪录片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