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程工状态:正片年份:2013地区:大陆语言:国语豆瓣:8.1分热度:41 ℃时间:2024-06-11 17:28:1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外公的进藏nn我是听西藏的故事长大的。nn1959年,解放军平定了那群喇嘛nn195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援藏nn1959年,内地到处都在饿死人nn1959年,外公21岁,为了不被饿死,报名援藏。nn第一次进藏的路,整整用去大半个月。从成都出发,一群青年挤在搭着帆布车篷的解放大卡车斗里,唱着歌颂千里之外那个所谓伟大领袖的革命歌曲一路抵达西宁,经青藏线从格尔木过唐古拉山口进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即使7月也有可能大雪封山,冬季的高原寒风凛冽,一车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挤在一起用身体取暖。车行不动的时候就地宿营,用去了顶的空汽油筒生一堆火取暖,等血液流回早已冻僵的耳朵,外公说不少冻疯了的青年搓耳朵,一搓就没了……nn那是属于外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凭着一身力气在拉萨石油公司推汽油筒,借着政治合格在林芝易贡的自治区党校当了一份差,1963年外公把外婆迎进了藏,1965年妈妈出生,全家又回到了拉萨;直到80年代初举家迁回内地,外公和外婆把汗水与热血都献给了这片格桑花开的地方!nn二、所谓选择nn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西藏选择了佛教?为什么藏人选择了磕长头?即使信息早已爆炸式增长,藏人却还在一遍遍诵读千百年传下的经文。nn或许,那层层叠叠的大山之后的大山就是答案,在这荒芜与贫瘠的高原,只有去虔诚的信仰佛教的教义才能将人对物质的需求与欲望降到最低,同时还能让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保持着希望,有希望,人就会快乐,就能活下去!纪录片中那个磕长头的汉子,他的大笑,他的高呼,改变了我对藏人磕长头想当然的看法,原来支撑苦行的人的内心不止是对信仰的敬畏,还有简单而纯粹的快乐!nn高原的贫瘠承载不了人类物欲的原罪,而佛教将这份原罪参破,并许以往生的希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是穷山,虽是恶水,却不出刁民。信仰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的承载能力与人类的物欲达成平衡,让人能在这片土地上甘于平和的活下去。虽然,某种程度上这种平衡也是对生产力的制约,但却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整个社会体系崩溃的风险。由此引申,把一切现代文明硬塞给藏人都是对这种平衡的打破,触碰到信仰的根基却又无法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满足,冲突便成为必然,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事。nn信仰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关于苦行,在这连氧气都缺乏的高原之上,唯一用之不尽的,恐怕也只有漫长的时光,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土地,不存在‘赶时间’的概念,选择最慢的方式前往心中的圣地,即使也是最难的苦行,也能在漫长的时光中达成所愿!nn三、众生相nn爷孙:关于影片中出现的众生相,首先说,全片给爷孙三人的篇幅太多了,没办法,因为要考虑赞助商,但是老两口在生日时的热泪与爷爷向孙子诉说过往艰苦的岁月时,情绪的释放就像山谷倾泻而来的风,真挚而强烈。nn藏香制作者与经院扫灰人:制作藏香的采药人与住在改造的公厕里的经院扫灰人是同一种信念的两种表达,当扫灰人被问及是否做过佛不高兴的事时,他连连回答没有,一定没有;而藏香制作者则连连的强调自己一定会有报应,一定会有的,即使他在采药时从不挖尽,他也坚持认为自己向上天索取了太多;他们坦诚的面对自己所行过的善与恶。nn闭关禁语苦行三十年的两兄弟:如果你曾坚持每天在网上签到一次,你应该能明白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相信了来生与往世,强大如时间也仿佛失去了力量,不止是三十年如一日,而是三十年如每分每秒!用不着去质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与意义,他们的苦行本身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nn天葬台的守护人:影片解释了原始而血腥的天葬其实是一种妥协,对没有树木制作棺材板的妥协,对不忍破坏草地的妥协,对贫瘠高原的妥协,同时亦满足穷苦的人对灵魂回到天上的期望。守护人每天对仪式所需器物一丝不苟的擦拭,以及仪式进行时的仪式感,都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以身饲鹫也并非对尸体一种亵渎;镜头里始终扑腾却不见尸体的鹰鹫翅膀,是对这样一个血腥仪式最好的呈现。nn美国回来的姑娘:在我看来,这位有着一半藏族与一半美国血统的姑娘,她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条出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某一个民族保持完全的传统与精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而这位会说藏语与英语的姑娘像是一道西藏与世界互相融合的桥梁,她的意义不止是建立一个牦牛绒围巾作坊,将传统的藏族工艺带到远方。nn四、一些细节n1、不要过于在意MINI生硬的出现在这部名为《进藏》的纪录片中,相反,MINI能从自己品牌文化出发赞助这样一部制作水准的纪录片,是应该表扬的。nn2、纪录片《轮回》开篇便是僧人们制作坛城,《进藏》在呈现制作坛城的方式上与《轮回》是相近的,虽然对比之下能感受到在节奏与画面上仍与国际顶级纪录片有一定差距,但这依旧足以代表国内纪录片制作水准的进步与导演的诚意。nn3、我很喜欢听制作藏香的汉子说话,有点生硬却咬字清晰的汉语,满是质朴与真诚。nn4、即使你如我一般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无需追问不断不断重复的刻下六字真言的意义,除非,你还有别的方式,在一无所有的高原,挨过漫长的时光。nn5、最后,我在想那些视进藏为最高挑战的人们,想给自己一些困难与挑战,以使自己跳出庸碌的生活,但又不想让风险超出可控的范围,心里明白进藏要不了命,更明白真正要命的又不敢尝试;于是只好在湖边、庙宇、尼玛堆旁,宣称自己得到救赎并感知到神灵!仿佛真的死过一次一样……nn---------------------------------n2017年11月8日更新一下n这是四年前写的,现在看来很生涩。n我现在就开MINI,也打算找机会开着小破车进藏。n短评里说MINI是骄奢二奶车的那个,呵呵...
太阳之下2015
问鼎之声:球场成长日记
代孕者
圣雅各的天空
神奇乔纳森的纪录片
迪奥与我
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
播放指数:981℃
喜怒哀乐
贪得无厌
吃喝嫖赌
执迷不悔“
影片最后旁白说了这样一段话,文案是个好文案,但是这部片是一部二流的纪录片。
关于西藏,一流的已经有韩日联合拍摄的《茶马古道》。如果不考虑影片主题,单从拍摄水平上看,零流的当然要数BBC了。研一的时候每天捧着《南太平洋》、《生命》这些睡不着觉。
给票的时候,何阳姐姐一再强调:这个片子如果不是对纪录片或者西藏相当感兴趣的人,建议不要去。看完觉得说得挺对的。因为整个记录过程中,所有的提问、所有的挖掘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如果不是本身有一些背景,也带着疑问来,回来还会自己查一些资料,片子就会沦为一些美景的PPT展示,以及家庭历史的回忆了。
导演是片中五线入藏出镜率最高的那位老大爷的儿子。显然,不能内举不避亲的程导已经因为这件事严重影响了剪辑。他爹开了七千公里,其他的人只开了一到两千公里。为了完整表现他爹的行车和个人历史,牺牲了其他线路上较为真实的记录。影片其实不怕素材多,只怕不能很好地整理。是要表现入藏的困难,还是表现藏人对传统的执着导致的生活的困难,还是表现外来人在藏地生活的故事?导演似乎还没有想好就匆匆剪出来片子。于是最完整的故事就是他爹三次入藏的经历了。
五路分别是传统的川藏、滇藏、青藏,加上新藏线和喜马拉雅线,最后在珠峰大本营汇合。整部片子没有给过地图,这是一个很大的败笔。不过我猜测,是因为导演想让他爹多跑点地方,故而给出线路有点太夸张了,哈哈。其实这些线路都是沿着古道而建。一点历史也不提,令我始料未及。在这片苍老的土地上,缺少追本溯源将多么单薄。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看到了一些没看过的有意思的事情。值得记录。
一路上遇到的人有:
给佛寺画壁画的工匠
松格玛尼的雕刻和守山的老大爷
石渠天葬台的看守人
从外国回来带着家乡人开编织厂的外籍藏民
住在公共厕所里给德格印经院扫地的人
山洞里潜心修炼三十年如一日不说话只念经不出门只修行的僧人兄弟
藏王墓唯一在世的守墓僧人
一路朝圣的年轻人
强巴林寺里做坛城的僧人
大昭寺旁坚持自己采药手工制香的人
画唐卡的老匠人和他的儿子
......
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质:他们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着魔一般的坚持。
天葬台的看守人,每天步行三个小时到河边打水敬佛,他说自己有自己的原则,一定要亲自打水,用干净的水和干净的手,佛祖才会高兴。他远远地看着天葬台上挥舞的刀锤和盘旋争抢的秃鹫。我感到害怕,而他应该感到向往吧。他说:我觉得生和死没有区别,只是在不一样的世界。似乎在那个虔诚的地方,普通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像香巴拉一样:光明日夜不休地供养着美丽。
女翻译问那个住在公共厕所里的扫地人:你有没有做过让佛祖不高兴的事情?这个人一天的工作就是在印经寺扫地、开门。之前他很不好意思,甚至说不出两句话,只知道傻笑。唯独在听到这个问题时,立马义正言辞地说:绝对没有,我一直认认真真做着自己的事情,肯定没有。
再看到山洞里潜心修炼的僧人兄弟,为了在死的时候见到墙上的佛祖显灵,三十年如一日不说话只念经不出门只修行。倒是能够理解这种虔诚了。
而作为一个从外面世界到达那里的人,我的心情更多像那个回到父亲家乡开编织厂的外籍藏民。她用英文说:我22岁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他们对传统很坚持,又看到他们很贫穷,感到非常矛盾。
一年半之前,我也曾从拉萨一路驱车南下到成都,有些破旧的房子让人感到十足的悲哀,有个朋友晚上没能从阿里赶回来,在庙里和藏民同住,说驻守的藏民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土豆。在心酸的同时,本质上,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更贫穷,还是他们。
坛城曼陀罗是什么?
是”一个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种政治结构。“
是这个世界依赖着的内核。是金木水火土,是原子或者比原子更基础的粒子,是我们询问生命的通道。
影片中,坛城被建在昌都地区最大的佛寺——强巴林寺。这里的僧人花上月的时间用彩色的细沙绘制出极其美丽的景象,手法的细致和大气令人惊叹不已,稍有不适就无法精美如此。然而在完成之后,僧人又念着经文将这一切毫不犹豫地毁于一旦。
看着瞬间消失的美景,我感到心中震惊。难道关于得到的修行都是要通过”失去“这种方式么?也许只有摧毁看得见的美丽的幻象,才能体会到裹藏在美丽之中的真实吧。面对失去得到内心的平静,远远比获得的时候的快乐和满足要难得多。
我们为什么要历经高原反应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去西藏?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对于城市里的人,这是逃离城市的一种方法。可是为什么我们要逃离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呢?因为城市是不安静的、是焦虑的、是快速的、是充满了欲望的。
跋山涉水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一路上经历很多,也认识很多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最终还是要落在自己的生活上。
以前看到一句话:”没有比生活更艰难惊险的旅行,旅行是简化的艺术化的生活。“
也许就是在这种简化的艺术化的浓缩的生活当中,进入了一场摧毁看得见的坛城的修行,打破了那么多的阻隔,好让自己找到自己更加真实的样子,在城市中寻找一个更合适的位置或者干脆离开。
影片在说完开头我引的那段话,又写了一段,意在告诉人们简单地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戒骄戒躁,山顶便会低于脚面,人人也便成了佛。
我想这就是西藏这个特殊的地方带给人们的特殊的感受吧,区别于任何其他的地方。
佛是什么?是”悟“吧。
记得高中的时候,爸爸给了我一串佛珠,我说我又不信佛,戴什么佛珠呢?
我爸爸说:佛在所有人的心中。
摧毁了看得见的坛城,大概便见佛与自己融合为一了。
--------------
自从给了《漂亮朋友》四星,凡是有一点可取的电影,就不忍心打四星以下。由此可见打分大概是个随机初始化,基于相对差距的系统。豆瓣给评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去中心化?
这部片子是土豆、优酷联合出品,和全韬一起在美嘉看的,后来发现她很喜欢纪录片,还在央视实习的时候跟过一部。她邀我下学期去清华社团看纪录片,我欣然答应了。
工作关系,早早就知道MINI们发了5支车队进藏,朋友圈里每天也有成员发布当天的进程。看着平日光鲜的MINI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还想着“这小家伙真能进藏区啊”。
几个月后,这支《进藏》纪录片出现了。
MINI们在片中,也确实开进了西藏。
有朋友做地质,常年在藏区呆着,对那里的路、人、山都比一般的自驾者了解太多。我让他看这个片子,他说:羡慕啊。
陆巡最好使,别的SUV都有点不靠谱。但COUNTRYMAN、PACEMAN之外,普通的MINI们也都做到了。
还有这十个人,以及身后的拍摄团队。
关于进藏,只言片语的印象已经太多。从骑车圈里每年络绎不绝的进藏讨论,到各种转经、玛尼堆、经幡的影子。去年在青海湖畔,深夜在寺院里看星星,屋里是僧人的油灯。以及,现在还挂在车把上,随我一路环台的金刚结。
对藏区的印象不是太好。除了天高地远,阳光和星空,也有冰冷的青稞酒、不低的物价和坐地收钱。所以,当有人问起,是不是也有一天会骑车进藏,我说:不会。
那是人家的生活,与你无干。
你打搅了人家,人家要你补偿,那也是活该。
两种世界观下的生活,终究太远。
这片子一开声,就觉得熟悉。这个旁白,不是杨晨么?
上个月刚去看了《情爱长安》,那个清澈如故的声音,又出现在了这里。杨晨是西北人,对这种感觉的把握,是天生的。
伴随着老杨的节奏,藏区一点一点展现在眼前。朋友说天葬台一般人不能去看,但在这部纪录片里,天葬台第一次展现在眼前。以及印经、坛城、雕刻玛尼石……藏区,从童话转为真实,真实得如同那些老人脸上的沟壑,和磕长头者的脚步。
这是一个不同的地方,很多人想去,很多人去了又去。
祖祖辈辈,轮回往复。
其实把这种生活映照到东部大陆,就如同东北密林的猎户,黄土高原的农民,东海之滨的渔人,都是一样的。藏民离不开的是信仰,轮回本没什么不同。
世界变了,这里没变。外面的世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一片安静的土地就可以停下喘息。
当然,这里也不是没变,只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不同。
你想去了解,就去看看。别提什么净化心灵,逃离都市,你逃不掉。
回来了,该干嘛,干嘛去。
不考虑某品牌的广告赞助,如果单纯作为一部风景记录片来说,可以看出此片耗资巨大,历经磨难才取得很多很棒的素材,全片在摄影构图画面色彩等方面还是很成功的。进藏之路无论那一条都不简单,片中所有五路进藏(其中的喜马拉雅线没看懂,是那条?指中尼公路吗?)的所有拍摄者和参与者遇到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首先对他们表示敬意,我相信他们的初衷是美好的,这一路的经历对自己也是无比珍贵的宝藏。也许是因为西藏的美好神圣,制作方考虑的太多,想表达的太多,抛开风景,加入的人文记录杂乱无章,简单浮躁,虽然每一段故事都是极其震撼的,天葬师,守墓的老僧,孤独的刻石老人,闭关禁语的大师还是平凡的扫灰人,历尽磨难的朝圣者...........但强行糅合在一部90分钟的片子里是不可能的,流于表面的故事与讲述只能称之矫情。夺人眼球的宣传里的五条线和十位平凡人估计是因为实际原因记录遇阻和疏漏使后期制作并没有很好的贯通始终。其实单独拎出来,哪怕只有十五分钟都是很棒的片子。
这个世界太过于复杂,凡人看不穿猜不透,佛却说世界很简单,好比绘制坛城,僧人艰辛漫长的创作,精妙绝伦的方式,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正如世界本来是一无所有的,一切的出现,变幻,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痛苦的失去,终归还是一无所有,回到原点。片子坚持拍完了坛城的制作却只是一种过程。做了很多努力,却没有毁灭的勇气。结尾的文本倒是不错。不过说的简单做的却是浮躁。只能沦为一部普通的商业广告片,导演的出发是好的,但也只是招来销路引发大波土豪进藏。下次别找投资方了,自己好好拍。嗯还有此片的配乐做的很不错。
最让我感触的是又看到了深夜的八廓街,执着的朝圣者,讲述人的配词:"随着拉萨的变化,八廓街也越来越繁华,它是拉萨人的镜子,也变成了全世界游客的闹市,夜深了,八廓街回到了平静,再没有了喧嚣,再没有了打扰,于是一切返璞归真......"仿佛眼前又出现哪些迷醉的午夜,安静的站在大昭寺旁,看着哪些衣衫褴褛的信徒在寒风中忘我的跪拜。我并不是佛的信徒,我信仰的只是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穷极一生的朝圣精神的美好与感动。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佛,我是他们的信徒。
PS:听说拉萨也有雾霭了,小伙伴们注意身体!
那些看了片子想着开个车去西藏的土豪还是长点心吧,别折腾的看啥天葬,也别站在磕长头的人前面拍照,虽然藏人都很善良一般不与你计较,不过小心您那mini爆胎,俗话说:天道好轮回,抬眼看,苍天,饶过谁。
为什么看,原因太多了,有基于我认为西藏是年轻时候一定要去的地方(原因是因为怕年纪大了身体素质跟不上高原反应),也是我希望放在旅行中能好好体会的一段旅程,或者也想看看到底mini这个洋品牌到底在与藏传佛教完全不搭的情况下,如何融入。当然,我并没有完全抱着看笑话的想法。
说了半天废话,下面开始正文。
第一,就纪录片or广告片而言
做为一部纪录片来讲,我认为这是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估计后面关于类似的纪录片的赞助商会增加很多,对于市场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国的记录素材,民间传承比起日本,美国丝毫不逊色,但就是在纪录片的质量上干不过人家。为什么?有人的原因,但更多,我相信是钱的原因。谁愿意花几年时间,几千万,拍一部不会再电影院上映的片子,就投资而言,投资回报率也太低了,广大的投资商们肯定不愿意做傻子。
做为一部广告片来讲,这样大手笔,86分钟的投入,果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牌会干的事,不走寻常路,就连汽车公关手段里面已经用到烂掉渣的路演,试驾,都能玩朵花出来,牛掰!最主要的是,此广告,木有明星摆拍的各种夸张与你无关的造型,也木有在荒山野岭都干净的可照镜子的车身,更木有每过10分钟插播不颠,不陡,不费油的广告s语,所以当之无愧有诚意这一说。
以上为我个人看法,以下为剧情泄漏
第二,就片子本身而言
10个人,8台MINI,5条线,7万公里,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线
对于中国人、世界人民来说,西藏是一个被旅行者讲烂了的地方,就像是渴求艳遇者们的丽江,每个人总觉得没有去过西藏,就枉来世上了。对于一部纪录片,要来讲西藏,如何在众多的驴友文章里面脱颖而出,是一件相当难得事情。
人物塑造:就人物而言,是两条叙事线路,一条是去的5条线路的人,一条是被访问的藏民们,
我很欣慰,mini的广告片里面终于木有了老外,唯一一个还是藏族混血,出境时间不超过5分钟。
去访队伍:
导演的爸妈and儿子齐上阵,老头(程德美)老太太(杨玉华)带孙子(程尧),一家三口,从最难走的新藏线出发,沿途追忆自己年轻时代,带弟弟,带儿子,带孙子走过的轨迹,用记忆来丈量这条最难走,最险峻的进藏线路。老头的故事确实挺多的,从知青时代,从几次带亲人进藏,从弟弟在藏区的烈士陵园沉睡,从路上小孩子的各种反应都让人产生一种,不愧是亲爹、亲妈、亲儿子,绝对是本次纪录片的主角。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一个带眼镜的光头,一个染成苏打绿粉红色头发的个性女青年,以及氧气生活编辑2位、心理治疗师……叫不出名字了,如果说本次纪录片的主题是叫做,去中心化,我想是成功的,只有小小的人物名称,没有来历,也没有介绍,这些出访者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接受了这次的任务,都是一个谜团,不过我想观众们不太care这个问题。
受访队伍:
藏王墓守护僧人:敬美,守护藏王墓40年。原因,是为了为众生祈求来生的完美,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难。
经济时代的发展,当大多数的和尚都开始追逐经济效益的时候,敬美显得相当不合时宜。最终只能证明,精神信仰高于物质信仰,至少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是这样的。
阿日扎乡刻经人:布托,78岁,雕刻玛尼石一辈子,每天步行4个小时来返于玛尼石经城。原因是对来世的祈愿。我更愿意称之布托为艺术家,如果他是在法国,如果他是在美国,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从雕刻的工艺来讲,比起更多的所谓科班出身不知道要纯属多少,这样的技艺或许在中国,总一天会消失不见,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洛须镇闭关僧人:俄日则旺和托勒,为了去世时可以看到崖壁上的佛祖,在布满诗经的石窟里30年没有出过门,避免与外界接触,并发誓禁言,除了诵经。
禁语,对于现代人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一个小时不说几句话人估计就回产生一种焦躁的心态,更别说30年,我不知道他们兄弟两个是否一件磨练出了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还是说放弃语言,才能更看得清楚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
天葬台守护者:仁增,18年前,因为没钱给妻子办葬礼成了他人生的遗憾。看守天葬台,是为了自己和妻子都有一个好的来生。
这个部分,终于向我们讲清楚了为啥会有天葬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葬礼仪式,因为天葬,最能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高原上没有树木,无法为逝者置办棺木。而草原又是藏民们饲养牛羊和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不忍破坏一方草地。在《佛本生经》里,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给了他们启示。于是,把身体奉献给鹰鸠也就成了他们在世间最后的施舍。
德格印经院清洁工:宗布,没有家,住在印经院旁边废弃的公共厕所里,一人负责印经院里外所有的打扫工作。33年专注的工作是他表示对佛虔诚的方式。不出意外,清洁工的愿望也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来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整部片子以后,能让你有深刻印象的,就是剧组人员给清洁工带好草帽后的一个大特写,就是这个腼腆、不懂表达的平凡人,往往更能打动那些追求太多,被贪婪所控制的人们,回过头去看看,什么才是我们所向往的人生。
朝圣者:牛麦旦珠,从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拍摄时已经出来3个多月,估计还有5个多月。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这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有挚诚的礼佛方式。 同样也是为了家人们、自己祈福,有一个好的来生。
记得前不久,也看了一个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讲到西藏的朝圣徒,是一个几十岁的大妈,自己的小儿子一路驾车跟随自己妈妈的步伐,一部一个脚印的前往西藏,当中喝酥油茶已经成为他们朝圣途中唯一的享受。其实没有去体验过真正的朝圣,很难想象那些人的意志力来自于哪里。
制香师: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藏香,坚持在各种危险的地方采药,坚持不把大自然的馈赠全部采挖,是因为他坚定得说相信报应,一定会有报应。
深深的为这个说这并不标准普通话,但很诚恳的制香师所感动,诚恳是打动人的唯一理由,我相信他的坚持并不只在这个纪录片里面。
众喇嘛制作坛城:坛城是佛住的地方,制作坛城的大师笑着说,真正的智者是可以在里面看见佛的。我想智者不在人间,看不透,也无从看透。唯一觉得奇怪的地方是认真辛苦制作的坛城,在完成之时便摧毁了?本片没有解释,我自己理解为,这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必经过程。
在贫瘠的世界一角,大自然能够主宰一切,唯独坚定不移的信仰,是能够给人类战胜天灾人祸的唯一力量,离开藏区,离开这样的自热环境,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信仰或许从不曾存在过。
最后,很多觉得开mini的是土豪,,骂这部片子植入得非常突兀的人有很多,只是希望在骂的同时,问问自己一句,你能拍得出来吗?还是说你愿意花同样多的钱去投资一部纪录片?希望更多这样的广告片,能够带领我们去更多值得人类探索的地方。
一、外公的进藏nn我是听西藏的故事长大的。nn1959年,解放军平定了那群喇嘛nn195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援藏nn1959年,内地到处都在饿死人nn1959年,外公21岁,为了不被饿死,报名援藏。nn第一次进藏的路,整整用去大半个月。从成都出发,一群青年挤在搭着帆布车篷的解放大卡车斗里,唱着歌颂千里之外那个所谓伟大领袖的革命歌曲一路抵达西宁,经青藏线从格尔木过唐古拉山口进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即使7月也有可能大雪封山,冬季的高原寒风凛冽,一车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挤在一起用身体取暖。车行不动的时候就地宿营,用去了顶的空汽油筒生一堆火取暖,等血液流回早已冻僵的耳朵,外公说不少冻疯了的青年搓耳朵,一搓就没了……nn那是属于外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凭着一身力气在拉萨石油公司推汽油筒,借着政治合格在林芝易贡的自治区党校当了一份差,1963年外公把外婆迎进了藏,1965年妈妈出生,全家又回到了拉萨;直到80年代初举家迁回内地,外公和外婆把汗水与热血都献给了这片格桑花开的地方!nn二、所谓选择nn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西藏选择了佛教?为什么藏人选择了磕长头?即使信息早已爆炸式增长,藏人却还在一遍遍诵读千百年传下的经文。nn或许,那层层叠叠的大山之后的大山就是答案,在这荒芜与贫瘠的高原,只有去虔诚的信仰佛教的教义才能将人对物质的需求与欲望降到最低,同时还能让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保持着希望,有希望,人就会快乐,就能活下去!纪录片中那个磕长头的汉子,他的大笑,他的高呼,改变了我对藏人磕长头想当然的看法,原来支撑苦行的人的内心不止是对信仰的敬畏,还有简单而纯粹的快乐!nn高原的贫瘠承载不了人类物欲的原罪,而佛教将这份原罪参破,并许以往生的希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是穷山,虽是恶水,却不出刁民。信仰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的承载能力与人类的物欲达成平衡,让人能在这片土地上甘于平和的活下去。虽然,某种程度上这种平衡也是对生产力的制约,但却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整个社会体系崩溃的风险。由此引申,把一切现代文明硬塞给藏人都是对这种平衡的打破,触碰到信仰的根基却又无法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满足,冲突便成为必然,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事。nn信仰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关于苦行,在这连氧气都缺乏的高原之上,唯一用之不尽的,恐怕也只有漫长的时光,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土地,不存在‘赶时间’的概念,选择最慢的方式前往心中的圣地,即使也是最难的苦行,也能在漫长的时光中达成所愿!nn三、众生相nn爷孙:关于影片中出现的众生相,首先说,全片给爷孙三人的篇幅太多了,没办法,因为要考虑赞助商,但是老两口在生日时的热泪与爷爷向孙子诉说过往艰苦的岁月时,情绪的释放就像山谷倾泻而来的风,真挚而强烈。nn藏香制作者与经院扫灰人:制作藏香的采药人与住在改造的公厕里的经院扫灰人是同一种信念的两种表达,当扫灰人被问及是否做过佛不高兴的事时,他连连回答没有,一定没有;而藏香制作者则连连的强调自己一定会有报应,一定会有的,即使他在采药时从不挖尽,他也坚持认为自己向上天索取了太多;他们坦诚的面对自己所行过的善与恶。nn闭关禁语苦行三十年的两兄弟:如果你曾坚持每天在网上签到一次,你应该能明白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相信了来生与往世,强大如时间也仿佛失去了力量,不止是三十年如一日,而是三十年如每分每秒!用不着去质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与意义,他们的苦行本身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nn天葬台的守护人:影片解释了原始而血腥的天葬其实是一种妥协,对没有树木制作棺材板的妥协,对不忍破坏草地的妥协,对贫瘠高原的妥协,同时亦满足穷苦的人对灵魂回到天上的期望。守护人每天对仪式所需器物一丝不苟的擦拭,以及仪式进行时的仪式感,都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以身饲鹫也并非对尸体一种亵渎;镜头里始终扑腾却不见尸体的鹰鹫翅膀,是对这样一个血腥仪式最好的呈现。nn美国回来的姑娘:在我看来,这位有着一半藏族与一半美国血统的姑娘,她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条出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某一个民族保持完全的传统与精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而这位会说藏语与英语的姑娘像是一道西藏与世界互相融合的桥梁,她的意义不止是建立一个牦牛绒围巾作坊,将传统的藏族工艺带到远方。nn四、一些细节n1、不要过于在意MINI生硬的出现在这部名为《进藏》的纪录片中,相反,MINI能从自己品牌文化出发赞助这样一部制作水准的纪录片,是应该表扬的。nn2、纪录片《轮回》开篇便是僧人们制作坛城,《进藏》在呈现制作坛城的方式上与《轮回》是相近的,虽然对比之下能感受到在节奏与画面上仍与国际顶级纪录片有一定差距,但这依旧足以代表国内纪录片制作水准的进步与导演的诚意。nn3、我很喜欢听制作藏香的汉子说话,有点生硬却咬字清晰的汉语,满是质朴与真诚。nn4、即使你如我一般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无需追问不断不断重复的刻下六字真言的意义,除非,你还有别的方式,在一无所有的高原,挨过漫长的时光。nn5、最后,我在想那些视进藏为最高挑战的人们,想给自己一些困难与挑战,以使自己跳出庸碌的生活,但又不想让风险超出可控的范围,心里明白进藏要不了命,更明白真正要命的又不敢尝试;于是只好在湖边、庙宇、尼玛堆旁,宣称自己得到救赎并感知到神灵!仿佛真的死过一次一样……nn---------------------------------n2017年11月8日更新一下n这是四年前写的,现在看来很生涩。n我现在就开MINI,也打算找机会开着小破车进藏。n短评里说MINI是骄奢二奶车的那个,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