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罗马:幕后纪实

罗马:幕后纪实  罗马:建成之路 / Road to Roma

537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阿方索·卡隆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AndresClariondGabrielNuncio状态:HD年份:2020地区:其它语言:其它豆瓣:8.7分热度:789 ℃时间:2022-07-20 16:53:45

简介:详情  令人震撼的片段,引人共鸣的细节,前所未有的拍摄流程。让我们一窥这部创新巨作的幕后纪实...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令人震撼的片段,引人共鸣的细节,前所未有的拍摄流程。让我们一窥这部创新巨作的幕后纪实
  • 头像
    流月

    《罗马》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颇丰,导演阿方索·卡隆讲述的墨西哥故事,初看平淡而克制,实则暗含深意。黑白画面里,“墨西哥奇迹”凋敝时代的失落与挫败感悄然沁入心底,一个家庭的故事,亦是一个国度的隐喻。

    《罗马》剧照:索菲的中产家庭。

    镜头里,女佣人克里奥受雇于一个小有资财的中产家庭,男主人长期在外,女主人索菲扮演主心骨的角色。中产之家,其实在二战后的墨西哥并不鲜见,它背后是一段经济腾飞的黄金岁月。世纪之初曾与德国过从甚密的墨西哥人,在二战时代站在了反法西斯阵营,他们在派遣部队开赴前线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向美国输出劳工,缓解了后者劳力匮乏的燃眉之急。战后,美墨享受了难得的蜜月期,“离天堂太远,距美国太近”不再是墨西哥人的口头禅,一连几届政府倚仗北方大国的慷慨投资与贷款,保持了年均经济增长6%的强劲势头。相比于在瓦砾中重建的欧洲和东亚,墨西哥的确创造了奇迹:泛美公路与铁路在全境延伸,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也拥有了机场,随之而来的是财大气粗的美国游客,他们的消费能力带动了服务业飞速扩张,让不少小商人赚得盆满钵满。与旅游业齐头并进的是工业,在杜鲁门“第四点计划”支持下,美国的技术扶助涌入邻国,墨西哥被誉为“迅速工业化之国”。当然,最庞大的农民群体也没有被摒弃于进步之外,一场“绿色革命”让乡村改头换面,洛克菲勒基金捐赠的化肥、杀虫剂与杂交良种取代了旧日的低效耕作,低价的进口粮食也经由铁路直达古老村社,让人们暂时忘记了饥馑。到了1964年,墨西哥人口比二战时代翻了一倍,算是对经济奇迹的侧面佐证。硬币必有另一面,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进口粮食抢占市场,让许多乡镇青年无事可做,为谋生计,他们辗转来到大城市,或成为佣工,或混迹街头,《罗马》里的克里奥很可能就是“进城大军”的一员。

    《罗马》剧照:索菲与丈夫在车前拥抱。

    在克里奥的雇主家里,不乏现代化景象,“登堂入室”的汽车无疑是身份象征。中产阶级对上流社会的贪污腐化颇有微词,却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无需为口腹之欲挣扎,关注的是艺术和体育。小主人房间里,赫然贴着一张1970年世界杯的海报,在那几年,墨西哥在国际体坛风头正劲。正是那一届世界杯,全球电视直播与彩色电视直播让足球风靡世界,有了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让墨西哥名垂史册。被后世视为标杆的世界杯并不是墨西哥第一次举办体育盛宴,1968年奥运会的划时代意义不遑多让。在申办之初,墨西哥人对它的意义心知肚明,在总统们急于向世界展示国家繁荣的心情面前,奥运会无疑是明智之选。顶着拉丁美洲乃至第三世界首届奥运会的荣衔,奥运圣火在阿兹特克体育场被点燃,而就在那光荣时刻的十天之前,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成了“墨西哥奇迹”时代黑白记忆的分界线。

    《罗马》剧照:动荡时代的墨西哥街头。

    1968年10月2日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至今被世人铭记,它源于怀有理想的中产阶级对时任总统迪亚斯·奥尔达斯身后贪腐内幕的不满,在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节骨眼上,安全部队对抗议群众施以镇压,数千人遇难或被捕。事后,美国人赞扬政府情报得力,苏联人宣称那只是一起意外,合力帮助墨西哥粉饰了“太平盛世”,唯有英国大使发声,讥之为“沉默的阴谋”。《罗马》里的关键情节,就是1968年的延续。导致克里奥早产的那场骚乱,发生在1971年6月10日,史称“圣体节惨案”。当天的一场游行里,抗议群众还未集中起来,一伙暴徒突然从公共汽车里冲出来,用刀子和轻武器攻击示威者,造成二三十人伤亡。酿造惨案的幕后黑手来自政府,而现场的警察选择袖手旁观。抛弃克里奥的费尔明,在影片里用手枪指着旧爱,显然也是暴徒的一份子。还记得他舞棍弄棒的训练吗?卡隆暗示的是1968年悲剧里的防暴警察,他们的常规武器正是棍棒。

    《罗马》剧照:费尔明的棍术训练。

    一系列的动荡,是“墨西哥奇迹”化为幻影的结果。高速发展的外衣下,困扰墨西哥多年的痼疾并未痊愈,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影片里几度被提及的土地问题。二战前夕的卡德纳斯改革,一度让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地产制度有所松动,传统村社掌握了全国半数土地。但“绿色革命”打破了乡村平衡,农药化肥的缺乏和对机械化的陌生让村民无法与大农场主竞争,土地兼并成为潮流。失去土地的农民,选择加入了美国人的“短工项目”,在农忙季节跨过边境,在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农田里打工。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末,项目寿终正寝,一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另一些人只能打道回府。无地之人,回不去乡村,只能在城市流浪,墨西哥城等大城市自此贫民窟林立。1968年与1971年动乱的冲突双方里,有支持中产阶层的穷人,也不乏被政府收编和训练的游民。克里奥产下的死婴可被视为一种象征,当贫穷与暴力结合,孕育的一定不会是生机。

    土地与农民受难后,中产阶级在劫难逃。“墨西哥奇迹”固然辉煌,但它建立在对美国的依赖上,以1970年为例,支撑经济运转的30亿美元外部投资里,79%来自北方邻居。同年走马上任的埃切维里亚总统,不甘受人摆布,决心主导财政改革,又打出第三世界外交牌,结果彻底惹恼了美国。外资出逃、赤字激增、物价飞涨,原本忧心政治清明的中产阶层,不得不转而为生计发愁了。《罗马》里的索菲和克里奥,名为主仆,实际上已是站在同一战壕的失落者。她们面对的,是奇迹退潮的巨大危机。

    《罗马》海报。

    不妨大胆假想,那张暖意融融的海报或许别有深意——和煦阳光下,汹涌波涛渐归平静,惊魂未定的一家人紧紧相拥,与1971年的墨西哥有几分相似。对于亲历经济奇迹的人们来说,1971年略显黯淡,奥运会与世界杯席卷的喧哗渐渐远去,留下了一片萧索,1968年的悲剧没法被轻易淡忘,不时在街头上演的冲突诉说着政府的强权。与此同时,1971年似乎又是触底反弹的时刻。先后执掌墨西哥的埃切维利亚与波蒂略大胆变革,与美国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国家遭遇阵痛之时,储量丰富的石油为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波蒂略任内,经济增长一度回归6.5%,重返巅峰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恰巧,本来取得1986年世界杯主办权的哥伦比亚因难以制服国内的毒枭和游击队而让贤,墨西哥顺势接过大旗,释放出重振国威的信号。

    震撼墨西哥的1985年大地震。

    事与愿违,灾难接踵而至。石油繁荣未能持续太久,却让国家背上了沉重债务。1982年末,随着200亿美元的资金外逃,墨西哥的通货膨胀达到历史新高,消费品价格上涨率接近100%,数以万计工人失业。波蒂略的爱徒、哈佛高材生德拉马德里总统与他的智囊,连续三次将货币贬值,仍无济于事,宣布延缓偿还外债,墨西哥战后最大规模经济崩盘一触即发,将整个拉丁美洲拖入了“失去的十年”,曾经的经济奇迹彻底沦为泡影。祸不单行,1985年一场大地震袭来,首都墨西哥城成为重灾区,上至政府大楼下至贫民窟都不能幸免。市民们在声讨德拉马德里总统缓慢的救灾举措之际,也反思着倾颓的豆腐渣工程及其背后的腐败难题。

    毒品是当代墨西哥之痛。

    一片混沌的国运,催生了当代墨西哥挥之不去的阴影——毒品贸易。不同于《罗马》的含蓄内敛,墨西哥毒贩们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江湖,早已因美剧《毒枭》为人熟知。正是由于1982年后的社会失序,锡那罗亚贩毒集团的“教父”加亚多趁势崛起,在城乡大肆招兵买马。一本万利的毒品走私,让生活无着的年轻人很难拒绝,甚至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豪族子弟也投身其中。毒品、贪腐、贫穷、美国市场共同编织了一张大网,裹挟着墨西哥走向“失败国家”之列。三十年来,毒祸愈演愈烈,曾经出任经济部长的鲁伊斯哀叹,若打不赢与毒品的战争,墨西哥的下一任总统或许就将是毒枭。

    回看《罗马》,导演对墨西哥当代史做了精心的剪裁,保留了自己童年记忆的光影,尽量避免触及同胞的伤痕,他巧妙选取1971年的微妙节点——在辉煌与落寞的边缘,将一个家庭的故事娓娓道来。而真实历史的残酷,被阿方索·卡隆隐藏在影片的留白之中。

  • 头像
    你的宝贝

    nn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nn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nn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 头像
    陀螺

    幕后花絮完全将我震住,对导演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细节的强大掌控力,对捕捉真实感的执着,对于不同画幅景别,不同色彩意味着什么,都有清晰的认知和自身的理解,有对极致艺术的追求和自我要求。不仅如此,每过一分钟,导演就会抛出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角度来理解电影。记录一些细节,日后慢慢消化。

    1. 导演开始拍摄之初并没有剧本,只是为了再现儿时的感官记忆。

    2. 导演拍电影会做大量的研究,比如拍《人类之子》,研读了很多学者的著作;拍《地心引力》时,研究了在失重状态下的移动原理。

    3. 导演对于细节和真实感的还原可以说事无巨细,大到重建街区,小到找到某种瓷砖。这种真实感还体现在群演的选角上。比如在拍电影院那场戏时:

    我们不是说要500个人就够了。与此相反,我们有一大批群演,然后从这些群演中,我们再决定谁在车上,谁在人行道上,我们必须决定有多少人要去哪里。在这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个人口统计,不只是清点有多少女性,多少男性,而是各个社会阶层里有多少人。然后在每个社会阶层中,各个民族的构成又是如何。这些人是原住民,这些人是梅斯蒂所人,这些是墨西哥白人。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决定好之后,我们把每备用演员选出来。我们用巨大的纸张,将所有不同的面孔,根据人口构成排列出来。这时我们再来挑人。不是面对演员本人进行挑选,而是从照片里一张张挑选。我们为每张照片都选择了特定的衣服,特定的发型或者胡子造型,甚至是身上穿戴的配饰,就是远到看不清楚的群演也是如此。

    然后设计每个叫卖声的台词,事无巨细,都是为了捕捉某一个真实的瞬间。

    4. 为了捕捉这种真实性,导演做了很多拍摄的设定。演员从未拿到过剧本,很多拍摄需要演员的临场反应。他会对每个演员说只有这个角色知道的事。在医院那场戏,医护人员都是做本职工作的,不断向医护人员确认细节。导演没有告诉可莉奥她生的孩子是死婴,也是为了捕捉那一时刻的真实。

    正确的把握细节,对我来说是一种接解脱。剥去那些元素,是为了捕捉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有一个时刻就是这现实的浓缩。
    为什么要在那儿拍,因为那里就是一切精髓的所在。时间已经流逝,但空间没有。时间不能倒流,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比时间本身更持久。

    5. 对极致视听语言的追求。不借鉴其他作品。甚至构图相似,也要重新考虑。

    我们很多时候,已经拍了一个很好的镜头。然后我们又拍摄了62次,就为了一个六分钟的镜头。
    我在所有电影中会一贯使用长镜头。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决定要再严格些。当你从一个较宽的角度拍摄长镜头时,你既没有优先突出角色,又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具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为重要,角色只是在情境中流动而已。拍特写镜头是在突出拍摄对象,演员,人物本身。我非常喜欢特写镜头,但我不能容忍它们作为叙事的捷径。在大多数商业电影的语言中,每次有角色说话,就会有特写镜头,然后又将特写切换到回答的人。你闭着眼睛都可以看那些电影。那里面毫无艺术语言。

    6.对于画幅景别色彩的考虑:

    这是一部设定在1970年的黑白电影,但是这种画质在当时并不存在。并不是因为格式本身,而是数字格式没有丝毫颗粒感。与其回避数字格式,我对它完全欣然接受。这会是一部65毫米的黑白4k电影。也就是说画质极为清晰,毫无颗粒感。这是一种不同的电影语言。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的黑白电影,我不想让它有50或者60年代的观感。我想让他看起来是2018年的电影,不过是黑白的。
    格式一旦确定,一切都随之彻底改变。于是我决定,让所有元素在屏幕上横向穿越,采用超宽横摇镜头正是格式使然。但我知道这部电影必须保持客观。没什么比远距离的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有些运镜技巧我们是不能使用的,例如滑动变焦会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这会引发观众共情,这种共情是一种附带效果。

    7. 电影的价值观:

    我们没有主观地追随一个单一角色,我不想用可莉奥的视角来呈现一切,她只是这个更广阔宇宙中的一个角色。故事是关于这个宇宙的,各个角色只是在其中穿行罢了。
    《罗马》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过程。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 头像
    小年左

    童年记忆的美好里包裹着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伤痕,这伤痕持续影响和改造着那片记忆之地,也是深埋于心的种子。

    当他在55岁那年重造记忆,一切并非满是颗粒的旧事,而是65mm超宽屏4k画质的流畅清晰顺滑,越是强调的真实,越是虚幻。

    没有人是主角,摄影机置放在远远地方摇移,站在具象化的自己的身边,用客观视角观察、陈述人物在时代街景里穿梭的种种情绪。

    每个人物只有自己的剧本而非全盘走向,以此激发内心真实情绪。这一切极私人化且实验性。

    飞机从天空隆隆飞过、在地面相撞破灭的泡沫里飞过…他讲着这些,像智叟满是哲思、像孩子滔滔不绝。

    执着入微的每一处,都是电影背后的隐藏力量,观众看不到这力量,却被震慑而摸不着头脑。

    懵懂童年的家伤国痕组成了他,现在他回过头来直面,用工业化呈现一次艺术和哲学的表达,在这里面完成一次和解,漂亮的反击。

    《罗马》这部电影我在短评里表达过赞扬和不喜欢,赞扬他的手法和准确,但不喜欢这准确背后藏着的某种虚幻和迎合。当然这种虚幻和迎合也许恰是它所想要我们感知到的,这种程度上讲,它是成功的。

    他在这部纪录片里毫不吝啬地坦诚,展现拍摄前的筹备执念及缘由、拍摄中的扩充、镜头完成后的盛赞…带着一点点不自知的骄傲、遗憾和对自己的安抚。我甚至不知道在哪个点开始落泪,大概是第一次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理解那个「窒息感」,或是护士抱着死婴落泪时…无法排练和安排的真实,精彩。

  • 头像
    苏黎世的列车

    note from originally narrator of Alfonso Cuarón: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和窒息中解放了出来。9、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比时间更持久,时间是转瞬即逝的。10、这部电影触动了一次我的内心深处的危机,它牵动出了我原本没有意识到的千丝万缕的情绪。11、作为导演,你不能在拍摄时对演员做出批判,你只能去梳理他们所处情境的动机和关系。12、特写镜头可以突出镜头的主体,但我不想用特写作为叙事的捷径,那毫无艺术性可言。有些摄影角度很美,但我并不想用它,因为不真实。13、这是一部65mm黑白4K电影,画质极为清晰,毫无颗粒感,这是一种新的语言。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电影,我想让它看起来像是2018年的电影,选择采用超宽横摇镜头,任游时间在电影中的场景中流动穿梭。14、没什么比远距离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滑动变焦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个时刻积累起来,传递情感,引发共情,我们没有对单一角色进行跟拍,他只是广袤宇宙中的一员,故事是关于宇宙的,角色只是在其中穿行而已。15、电影关注了情感的创伤,内心的,个人的,也关注了社会的伤疤。16、这部电影并不是个人记忆的拼凑,我想让记忆中的墨西哥,与现今的墨西哥和世界其他地方显现的墨西哥,在阶级和民族的反常关系之间互为交织。17、我们一进入现场,就忘记了这是在拍电影,我们的职业肌肉已经进化到自动进行了,就像产妇看到胎儿一样自然流泪。18、我喜欢像好莱坞那样的传统叙事电影,但《罗马》是一种剥离了叙事的电影,同时又有很强的叙事性,这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时刻在你身旁,同时又很遥远。19,电影是有极高风险的,但同时也有可观的回报,我甚至可以说:《罗马》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是我理想的电影的样子。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