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欧美剧  »  同情者

同情者  동조자

296人已评分
还可以
5.0

主演:小罗伯特·唐尼侯宣德吴珊卓弗雷德·阮端·勒阮高祺缘翘征斯科特·李凯利·陈竹艳埃文·沙夫兰鲍勃·克莱德宁CaitlinO'Connor马德琳·韦德刘思思GraceGordon艾伦·重VyLeMariaBataIsaiahStrattonVyVyNguyen

类型:剧情惊悚历史战争欧美导演:朴赞郁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马克·穆登状态:全7集年份:2024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豆瓣:0.0分热度:250 ℃时间:2024-06-11 16:18:23

简介:详情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 头像
    天天美剧吧

    间谍、历史、惊悚、政治……

    一套组合拳打的很是漂亮!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这部来自HBO的历史题材生猛新作让人眼前一亮。

    《同情者》

    The Sympathizer

    共7集

    都说HBO的尺度很大,但大尺度从来不等于黄暴,而是在于敢拍敢表达。

    这部集齐多个要素的历史惊悚剧情片的切入视角就非常独特:“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一个横跨越南、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

    《同情者》以“我”这个双面人的视角带我们回到1975年的西贡,看见战争的残酷、文化的差异以及人性的复杂。

    朴赞郁+小罗伯特·唐尼+越南谍战,《分手的决心》《小姐》导演朴赞郁、《上帝之城》《教宗的承继》导演费南多梅雷莱斯、不再回归钢铁侠的小罗伯特·唐尼以及《杀死伊芙》的主演吴珊卓,不知道这样奇妙的组合会形成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故事开始前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剧集的故事是从越战结束之际开始讲起的,越南战争又称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1961年5月,美国破坏《日内瓦协议》扶植西贡政权,在越南南方发动“特种战争”;

    1964年8月,美国以北部湾事件为借口,又将侵略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

    1965年3月,美军大规模参战,侵略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

    1968年初,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发动“春节攻势”,扭转战局,迫使美国与越南进行和平谈判;1973年1月,《巴黎协定》签订,美军被迫撤出越南南方;

    1975年越南军民对西贡政权发动总攻,解放西贡以及整个南方;

    1976年全国正式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定都河内,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

    漫长的战斗导致各方伤亡惨重,造成了严峻的后果。

    主人公The Captain由侯宣德饰演,他是一个“双面人”,曾经在美国留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是深谙两套文化和两种主义。同时他还是一个混血儿,父亲是一个法国牧师,母亲则是越南人,是当地的一个无知贫穷的女性,主角作为一个跨种族的私生子,在上个世纪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歧视,从小就有人称呼他为bastard(杂种)。

    主角不仅是个混血儿,更是有着双重身份,表面上他是西贡大将军长官The General身边负责情报工作的副官,也是将军十分信任的属下,实际上他的真实身份是潜伏在南越的北越间谍,是一名共产主义工作者。

    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南越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跟着美军撤离。以大将军为代表的高官自然在撤退队列之中,同时他还要求增加飞机,将自己的亲信以及家属全都安全送到美国。

    毫无疑问,主角身为将军最信任的副官之一,自然也是在撤退名单里的,甚至这个撤退名单也是将军授意他去拟定的。

    这天晚上,将军将自己甚少暴露在外的身体的残缺展现出来了,他把握住了这个时机,适时向将军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在飞机中空出几个位置,留给自己的好兄弟Bon一家。

    而他的本意是想留在西贡,和同志们一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但是组织却给他下达了最新命令,即跟随将军逃亡美国,在美国继续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人的动向。

    在此期间他遭遇了非同一般的痛苦折磨和心理挣扎,作为难民和间谍,多重身份的交织让他滋生出了一种名为“同情”的情绪。逃亡到美国的越南难民对于美国人是外来者、新来的另类,因此他们在美国会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此他深有感触,同时对于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以及其他少数族群,他也都能够理解并共情。

    《同情者》改编自阮越清的同名小说,该小说在美国包揽了普利策小说奖、卡耐基小说奖以及亚太裔小说奖。现实中,作者4岁就跟随父母从南越逃亡至美国,在美国长大。尽管对幼时的越南没有印象,但他却承载着父母与身边越裔难民的群体记忆。

    阮越清把东方人面临的多种困境描绘在这样一本书里,包括中西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冲突、兄弟情谊、移民问题等等,小说的质感丰富,情感更是细腻动人。

    目前来看,朴赞郁对于小说的影视化把控的还是不错的,电影化的场面调度十分巧妙。第一集中审讯女共党时反复的时间闪回、从电话拨盘到车轮转动之间的转场等,都非常“朴赞郁”风,别样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更是让人兴趣盎然。

    另外,老熟人小罗伯特·唐尼这次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担任主要对立者的多个配角,这些角色代表了美国权威人士里的不同分支,其中包括前程似锦的奥兰治县议员、CIA特工以及后续将会出现的好莱坞电影导演,都代表着一个面目模糊的白男上位者的形象。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 头像
    宫保鸡丁

    第三集编得非常好。我说四个细节:

    1、把小说原作中第七章南越马润上校嫁女的婚宴(发生在“中和”行动之后),改成了饕餮少校(小说中文版称为“酒仙”,我看到的电视剧字幕写作“饺子”,但我觉得英文版的crapulent虽即可解作暴食亦可解作暴饮,但书中这位华裔少校真的就只是贪吃而已,所以“酒仙”不妥)母亲的寿宴,使得饕餮少校这个人物更丰满,让男主角(上尉)有了更多的内心挣扎——这位“耳背”的老太太此前还阴差阳错地招待过上尉和奔(Bon,也就是中文版小说、电视剧字幕的“邦”),这一幕写得也很精彩。

    2、增加了饕餮少校搞过期食品走私的情节,大概是从原作里上尉和奔监视饕餮少校时提到过的少校隔壁住着中餐馆厨师的细节衍生出来的。少校是华人,原作里就介绍过他是专门负责堤岸区的华人社群反间谍工作,在这一处剧情里,饕餮少校通过洛杉矶-九龙-西贡的渠道走私美国过期食品,考虑到了他的华人背景(他使用的这个跨太平洋贸易网络在19世纪中期以来就是个经典的岭南华人贸易网络)、他的“日子人”特质(他想早点融入美国社会,甚至给刚出生的双胞胎儿子取了英语名字)和他贪吃的特点(他卖的是糖果!)。同时,这个偷偷摸摸的小生意又让他在前同僚们眼中的确很可疑——上尉甚至还往他的货物里偷塞了一封密信来陷害他。

    3、原作里简单提到了刺杀发生在1976年7月4日也就是美国两百年国庆日,而电视剧增加了焰火这个情节,凸显出了饕餮少校的“美国梦”,也给刺杀者增加了一个天然的掩护条件。

    4、上尉给饕餮少校买的礼物从加州特产橙子换成了东南亚故乡特产榴莲,很适合饕餮少校的“岭南/越南吃货”人设。再加上开枪者从奔换到上尉,这个礼物还有了武器的作用。

    当然,硬要说的话,进行锄奸任务时,不应该让上尉这种没有直接杀人经验的人动手的,这一点是为了增加局部的精彩度而削弱了全局的合理性。

  • 头像
    撸啊撸

    2015年,阮越清的小说《同情者》赢得了普利策奖,小说内容丰富复杂,改编成电视剧需要真正的高手来操刀。HBO就幸运地请到了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来执导这部剧。

    朴赞郁以其电影《决定离开》、《老男孩》闻名,他导的《同情者》前三集就像是一部完整的三小时长电影,展示了他非常自信的导演风格。

    尽管后面的剧集换了其他导演,包括拍《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雷莱斯和《秘密花园》的马克·蒙登,这部剧的质量有点起伏,但整体上还是保持了水准。

    《同情者》是一部集战争剧、讽刺、人物剖析和文化评论于一体的独特电视剧,探讨了身份、感知和忠诚的复杂性。

    在这部剧里,小罗伯特·唐尼扮演了几个不同的美国人物,他的角色们似乎都有一种很美国的做事风格,那就是利用别人,做完事就不管后果了,有点冷漠。

    这种做法很像美国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在用国际资源的时候那样,做事不考虑后果。

    唐尼一个人演多角,这也反映了这部剧里身份不断变化的主题,感觉上像是在向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致敬,他在电影《奇爱博士》中也用过类似的方法,通过多重角色和讽刺手法来批评军工复合体。

    《同情者》在表面上是讲一个战争故事,但其实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们通常怎么讲述战争故事。

    剧中用了一种类似俄罗斯套娃的结构,主角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给一个审讯者听,而这个主角又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讲述者。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让剧情中的忠诚和身份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让这个剧在技术上显得非常精巧,但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有点迷惑,因为就像主角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一样,观众有时也难以把握剧情的真实面貌。

    《同情者》在开场的三部曲里表现得惊人精彩,让人眼前一亮。尽管后半季试图保持这种劲头,虽然没能再次达到开头那么震撼的高度,但剧情依旧紧张有趣,从不让人觉得无聊。

    这部剧的创作背景本身就跨越多国,由越南作家原著,韩国、美国和加拿大作家共同改编,再由韩国、巴西和英国的导演拍摄,真可以说是一个创意汇聚的大熔炉。

    多角度的国际视野是《同情者》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因为它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战争故事,更是在探讨文化的流离失所和复杂多变的地理背景。

    剧名《同情者》本来是战争用语,用来形容那些可能对政治事业造成威胁的人。

    但这个标题也像是在呼吁我们对那些被卷入复杂系统和政治结构中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剧中的角色,从试图开酒店融入美国文化的南越将军,到利用战争制作电影的导演,再到不得不隐藏自己创伤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扮演双重角色,都有他们值得同情的一面。

    这部剧不只是讲一个双面间谍的故事,它展现了一些在电视上不常看到的冲突和间谍活动的复杂性。

  • 头像
    奥尔佳

    《同情者》目前更新到第三集,我就前三集简单聊聊这部剧。

    本剧的题材非常适合朴赞郁,谍战、混血角色、流亡异国。

    朝鲜半岛的历史早已融入这位韩国导演的生存意识中,在呈现越南内战的故事时,可谓得心应手。

    个人觉得,全世界找不到比韩国导演更适合的人来拍越南战争(亚洲人的视角),这话绝不是反讽,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韩国和越南一样,大部分历史是憋屈的小国生存史,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他们长期处在被阉割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深深地镌刻在民族记忆里,代代相传。

    奉俊昊、李沧东,包括朴赞郁这些韩国大导演,他们的作品中始终携带着这份“精神创伤”,这条脉络若隐若现,如同幽灵一样。

    越南的电影工业不如韩国,所以这份叙事让韩国人代劳,也是情理之中。

    韩国电影有足够影响力,韩国导演有足够创作经验,韩国影视圈与好莱坞-美国有密切联系,而美国有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影视创作。

    翻看朴赞郁的历史作品,他自己就拍过表现朝鲜南北分裂的电影《共同警备区》。

    片中也有南北朝鲜军人的视角,还有韩国混血的中立,这部电影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在叙事手法上比较板正。

    但是,朴赞郁在表现人物面对祖国分裂,个人情感夹杂在政治立场中接近窒息的感觉是非常深刻的。

    他极为擅长刻画男人之间的复杂的情感,他的这份“手艺”几乎在他所有的电影中都有体现。

    当然,他也拍出了双女主情色片《小姐》,但是创作逻辑还是男人的,这也导致片中双女主之间毫无火花。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战争的主体基本都是男人,这话绝不是我歧视女性,搞男女对立,而是客观事实。所以,《同情者》找到朴导来拍,算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些都是朴导的绝活。

    但是,《同情者》的叙事手法更现代,更多体现出的是朴赞郁导演生涯的结晶。

    时空穿插,人物旁白,音乐渲染(包含爵士),视角转换,无时无刻的冷幽默,还有那绿幽幽的影调,这些视听手法在剧中融为一体,而其情绪所指,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身份焦虑上。

    男主是混血,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越南人,他是北越(共产党)的间谍,混进了南越军方高层,最好的朋友是南越特务,在美国留过学,说着流利的英语,对美国流行音乐如数家珍,还和美国CIA交情甚厚,如此重重BUFF叠加在他身上,可谓苦不堪言。

    同情者成了自己的同情者,本剧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荒诞的自我指涉,同情者的出路在哪里?

    讲到这里,小罗伯特唐尼的角色值得好好琢磨。

    本剧的一大叙事亮点(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写的,看过的人可以讨论下)就是小罗伯特唐尼一人分饰多个角色:CIA官员、大学教授、国会议员。

    随着剧情推进,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角色出现。

    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设定很容易让人出戏,但是仔细想想,导演在这里的处理有着他的深意,极富创造力。——美国对主角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这种差异化影响的背后,有着不变的内核:美国的本质。

    朴赞郁对小罗伯特唐尼的角色处理是符号化的,这其实就是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具象浓缩处理,体现出美国这个“大他者”在意识形态上,对主角的影响是渐次有序,分门别类,潜移默化的。

    相比作为主角上级的流亡将军、北越同志、南越同志,美国人在对待自己时,似乎更温柔亲切,这种软绵绵善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有待朴赞郁后续的解读。

    这里就有一个悖论:所谓亚洲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到底是亚洲人自由的选择还是美国的奴役-控制?自由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朴导的创作野心属实不小。

  • 头像
    Mr. Infamous

    (基于第一集所写)

    有一些名字,比如朴赞郁和小罗伯特·唐尼,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吴珊卓,乍看都挺风牛马不相及,可一旦相撞,就让人眼前一亮,好奇爆棚。

    Max的新剧《同情者》就玩了这么一出混搭大戏,方方面面都以拼装先行吊人胃口,这也贴合好莱坞加速开发带有非西方背景故事的趋势,更多外来元素给本土创作增添新意以及视野,尤其是一些顶尖创作者的合作、过招,至少能够先声夺人。

    《同情者》有一块很合适的土壤。它要在七集篇幅里,还原一名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随后他在洛杉矶的难民生活。

    越南与美国,间谍与难民,身份的相互交错,注定故事哪怕只有短短时日的聚焦,但是前接持续二十年的战争,后续不知终点的对抗,已经有足够宏大、悠长的时代背景。

    剧集开篇有几句话,「在美国,它被称作越南战争。在越南,它被称作美国战争……所有战争都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在战场上,第二次在记忆里。」这是对这些经历与创伤的二度延续,也精准打开了《同情者》这个大制作的坚硬外壳。

    故事一展开,就是侯宣德饰演的男主角在陈述。整整一集,他没有被提及名字,资料上只有约略的「队长」二字,作为含糊暗示。

    在小黑屋,他交待自己是间谍、潜伏者、特工和双面人,身份名词的罗列,一边在布下悬疑基调,一边在重复加密,让他深深潜入那场牵涉多方势力的战局,通过人与历史的勾连重述历史。

    尤其是「双面」,实质上也是整个故事的一大核心。

    首先他是法越混血,其中法国血脉来自天主教神父父亲,在夫权、父权、神权上叠加的,难免是侵略者、殖民者的意蕴,而他典型的越南长相上,嵌了一双蓝眼睛,成长经历所经受的侮辱可以先旁人一步,在内里滋长蔓生。

    其次,他在越南出生、长大,但是在美国念大学,与其说自我认同有了变化,不如说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如指掌,让他产生了更大的抽离心理。

    由此他精通了英语,远超同胞在口音上的挣扎,他可以「聊美国棒球队排名,聊魅力迷人的简·方达,评论滚石乐队和甲壳虫乐队的优缺点」,可以以西方「身份」畅行东方。

    他会抓住一切机会炫耀英语水平,并将其转变成自己的生存工具,以及某种带有挑衅属性的勋章,在身为间谍的苦困中,先行享用「高人一等」对过往屈辱的反击。这不同于法语,也不同于法语予以他的矛盾。

    顺着语言的双面甚至多面,又有了第三点。他是来自北越的卧底,但是做了南越的军官。在他的「口述」中,越共领导北越,打败了长期殖民越南的法国,而南越则是美国从法国手里夺走并接管的,形成了延续历史的新矛盾。

    他站在北越或说越南的间谍立场,赋予了这股大潮正义性,而他跟南越军官、士兵以及美国中情局特工的交情,也激增了间谍本身的自我矛盾。

    第四个「双面」特征附着于这样的矛盾性上。这不仅是他为了确保好友邦等人的安全,争取到美军撤离计划的支持,却没想到机场受到袭击,导致邦的妻儿当场毙命,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办法调和各方冲突,没有办法螳臂当车,他必然会在这样的撕扯中以个体见证愿景与现实的背反。

    于是等他与幸存者去到美国,在异国环境中跟伺候的将军等人一样,面临社会地位的急速沉降,身份的掣肘再度让他成为观照战争与文明、人性与兽性的容器,他在秘密身份与未知经历中所埋藏的,是双面人本质上的渺小与虚空——现状总能找到更多荒谬落差来瓦解他作为个体的差别,作为智者的敏锐。

    往后,还会有更多剧情体现双面状态的丰富性,而在第一集的展开中,我们见证到的是双面人生率先遭遇审问。

    他的美国朋友克劳德不像原著那样,最先展现的是相对亲善甚至假装糊涂的一面,在电视剧里,他被克劳德「请」入戏院,不得不见证自己的同伴,一个女性,跪在台上,被若干充满游戏劲头的男人残忍胁迫吐出情报——这很朴赞郁,惯用也善用人性的阴暗来做毋庸赘言的表达。

    坐在观众席正中的是他,克劳德则在右后方,既是在看审讯,也是在看他的反应,与此同时,又故意留了视角盲点,允了他偷偷落泪的机会,或者说这是导演刻意与观众的交流,表明在此已经跳出了逻辑的严密,是主角借助眼泪,为自己,也为导演抒情地亮出底牌。

    显然,双面人不止一个。各式人物同时踩在不同的阵营,营造了历史更大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同情者》颇为驳杂的音量和视角。

    我们对他们身份、立场所提起的兴趣,也是对这样一个格局的好奇,即早已被拍滥的越战题材里,其实还有很多叙述的可能。

    刚才提过,放在越南和美国,这场战争连名称都是不一样的,对应的还是立场差异。我们倾向于把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称为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因为判定为中苏等国所支持的北越(即越南民主共和国),协同南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战线」,反抗受到美国等支持的南越(即越南共和国)。

    战争从1955年持续到1975年,是二战后全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并对世界政治格局、思想文化进行深刻重塑的战争,也是美国自二战后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因为消耗过大,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最终逐步撤离越南,而北越打赢南越后,获得了越南的统一。

    尾声阶段涉及到的北越轰炸空军基地,美军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撤侨行动「常风行动」,《同情者》第一集都有一定还原。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给了男主在内的许多人思索现状与未来的动因。

    乱局对历史进程无从估量的调度,拉长了剧名「同情」的辐射范围,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国人,既是对当下,也是对历史,它实质上可以激发出天真又伪善的质地,观众会借此静候更多荒谬的面向。

    这就有别于许多越战电影的模式和落脚。从六十年代战时的《绿色贝雷帽》,一直到前年的《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已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美国出品居多,二是对战争的否定、批判逐渐成为主流。

    当中不乏经典,包括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猎鹿人》《野战排》《阿甘正传》,摘下戛纳金棕榈奖的《现代启示录》,而我们也习惯了在展现战争残酷或将士创伤的影片中,形成对同类影片的先行认知。

    《猎鹿人》

    《同情者》不是没有这些展示,但是放在次要位置,它更要通过双面人与双面人生,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在暴虐之外更多派别始终尖锐的对峙,在结束之后相关人员依然受困的影响。

    而且原著作者阮清越是一位越南裔美国小说家,经历过1975年西贡陷落这一历史事件后才举家移民美国,就跟写出《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的王鸥行一样,共享了类似的由越至美的过往,也共享了越战阴影,以及把这些创痛植入文学叙述的意图。

    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文坛的不吝赞美。如果说王鸥行在日常生活与同性倾向中予以越战创伤别样疼痛,阮清越则在传奇杜撰中把伤痕拆解、拼装成更扑朔迷离却也更醍醐灌顶的现状审视,通过谍战、悬疑等多种类型的杂糅,通过陈述方式与呈现视角的不断变化,推演历史的裂变与未来的讽喻。

    这样盘根错杂的文本并不容易转译成镜头语言。朴赞郁做了最基本的铺垫,也遵循原著跳荡但紧实的思路,来打破线性叙事对故事的束缚,观众在黑暗与紧张的拿捏里开始体会到既因为传奇而抽离、又因为亲历而亲昵的东方视角,哪怕奇观还没有亲民地表现出来,却展示了这部作品不甘平庸的野心,一如现下的男主。

    三集过后,继《女鼓手》后再拍谍战美剧的朴赞郁会交棒给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过《上帝之城》《不朽的园丁》《教宗的承继》,对历史与现状观照透彻的导演。而最后三集则由马克·穆登负责,他拍过英剧《绛红雪白的花瓣》《乌托邦》和电影《援助》。

    继《奥本海默》后再度推远钢铁侠影子的小罗伯特·唐尼,得了克劳德这个角色。而在《杀死伊芙》后迅速拓宽事业又一春的吴珊卓,会扮演尚未出场的索菲亚,让人颇为好奇在这个阵容混杂的剧集里,这些各有特色的成名影人,可以把故事的层次逼出几分。

    目前看来,剧集不像原著,能在一开篇就把受众狠狠推入一个语言网织的漩涡,它还在略降门槛地招客,而缺少那种从容自若的狡黠,不管不顾的霸气。但故事只开了个头,或许我们至少可以期待在前半段,它能逆跌出不辱身份的成色来。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