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阿浪的远方
306人已评分
神作
9.0

主演:周子龙

类型:喜剧导演:宋媚状态:HD年份:2018地区:大陆语言:国语豆瓣:7.0分热度:192 ℃时间:2024-06-11 19:02:32

简介:详情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 头像
    夏日山河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n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n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n“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垃圾又被扔在哪里?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n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n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n《举头红日屋梁低》n2018年10月22日n

  • 头像
    难遇

    当最纯净的灵魂,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 头像
    飞在空中的鱼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t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 头像
    麦兜不麦兜呀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 头像
    柠檬羡慕西瓜的


    电影《阿浪的远方》是一部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狐(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8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7.0的作品。

    影片中,空灵秀丽的山区风光,原生状态的侗族生活,淳朴天真的孩童,天籁之音般的清唱等,确实让观众耳目清新。影片蹭着高晓松“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名言的热度,赋予男主角李阿浪两个光荣使命:一是以诗词为名传承传统文化,二是拯救山区小学教育。如此崇高立意,如此重要意义的社会议题,为影片渡上了一层金光,获得了众多赞誉。


    但是,透其表思其里,你就会发现,影片在光芒之下,是掩不住的尴尬 。

    一、《阿浪的远方》,打起关注教育的旗号,却打了教育的脸。

    且看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理念。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片中王校长与他的对话:

    王校长:娃娃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教学大纲来讲,他们还要学英语,学数学,将来还要升学。

    李老师:这个我也要管?

    ......

    王校长:将来他们还要参加中考。

    李老师:难道孩子们除了升学,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吗?

    众位看官,听话听出什么音来不?愚寻思:身为二郎村小学唯一的老师,是否连自身的职责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追求升学的境界就比追求诗词的境界更低? 影片台词的潜台词,仿佛把矛头指向了现行教育,似乎按“教学大纲”教学(关于片中“按教学大纲上课”这个说法,本人亦觉得别扭。据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教育界一般的说法,大多是按“根据新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就是死板守旧的教学;如果追求升学,那就是物质的、功利的。李老师把话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该让如今多少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无地自容啊!

    但是,李阿浪老师的教育理念适合我们的基础教育吗?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时代,可行吗?

    小学教育,不是大学专修。把大学教育理念放到小学去实践,那绝对的错误的。想必李阿浪这个名牌大学生,即便是小从开始接受了诗词,爱上诗词,也不是只凭诗词就考上了名牌大学的。阿浪老师,你想让学生深研诗词,想必还是得让他们先走出深山,再进入大学深造吧!

    再说,“教学大纲”和诗词教学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足以证明。两者不能共存吗?当然可以,一方面,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立诗社,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研读诗词的精神,这完全不矛盾的。这是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也正因如此,李阿浪的诗词教学才得以保全啊。

    剧情的走向,最后让李阿浪老师的教育教学在二郎村小学取得了全面胜利。暴雨遇险中,征服了王小花,让深陷丧亲之痛的困境的王小花完成了自我救赎;带领参加合唱比赛,征服了全场评委与观众,获得了第一名。二郎村小学在李阿浪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李阿浪被任命为校长。

    李阿浪之所以走向胜利,凭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教育观念在老校长的开导之下改变了吗?他改变了教学内容,是他对教育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吗?不然也。 尽管李阿浪最后“按教学大纲”来上课,但那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这让他极其痛苦、郁闷、委屈,只能到河边去吟诗以抒知音难遇之情。

    不知道李阿浪当了校长以后,会怎样推行他的诗词教学,会怎样落实教学大纲式教育。教育不是只凭专业知识+满腔热情+待人真诚就可以的做好的。理念错了,教育就偏了。

    李阿浪老师,对教学纵有满腔热情,对教育却没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非他莫属。这不是狠狠地打了教育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二、《阿浪的远方》以传承诗词为名,却行不了传承诗词文化的实。

    且看李阿浪老师教的是哪些诗词。

    在原来城里的学校,校长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可以看到教育的黑板上写着两首,一是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北朝民歌《剌勒川》。

    在二郎村小学,第一节《静夜思》,第四节《春夜喜雨》; 其后,便是《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然后准备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宋词。

    各位看官,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很显然,李阿浪教诗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系统的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如果说在二郎村小学,是先诗后词,似乎有点道理;但短短几天,廖廖几节课,唐诗与宋诗混杂,咏怀诗与禅理诗混杂,似乎又没有什么逻辑可循了。请各位恕我学浅,另外,我更是想不通《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剌勒川》是基于什么联系放在了一起。

    其次,李阿浪教诗词,选材太过刻板,不会根据教材而变,不会根据环境而变。

    先说《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这几首诗,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小学不同年级却是必学的篇目。二郎村小学的16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李老师的教学这些诗词是温故?还是知新?该如何兼顾已学和未学的学生呢?如果不考虑教材的问题,那么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恐怕还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有效果啊。比如,来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孩子们感受所居大山的秀美风景是不是更真切?比如,大黑牛扫地王就在眼前,来一首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或者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还有,看到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可有陆游的这首《观村童戏溪上》来应景,“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这些诗,尽管古今略有不同,但不也有山里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读之学之,孩子们更易爱之吧!

    第三,李阿浪教诗词,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不切合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先说他准备要教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吧,在这剧中也是重头诗词,后来的情节中,师生共同抵抗风雨的力量正是来自这首词。但是,这首词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以及苏轼复杂的情感,这些小学们是否真正能认知和体会?这首诗,可是到了是高中才会学到的篇目。如果说典故还能让他们了解,但是苏轼遭受贬谪之后的辛酸,恐怕不是这些小学生们能理解的。

    再说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吟诵儿女私情的词,为什么会成了王小花不能解开丧母之痛的心结的代言?仅是因为李清照“是个女的“,仅是因为”此情无计可消除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之于失去至亲之痛,未免太轻了吧?!

    纵观李老师对诗词真意的理解——原单位校长说“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李阿浪回道:”对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啊!”被迫按大纲教学后,李阿浪在河边吟诵的是:“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怎么品怎么解,都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让李老师教诗词,真怕学生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地品读出诗词的深意啊!

    反观我们的教材,入选小学课本的诗词,莫不与孩子的认知、情感相契合的。这个事实,上过小学的你,不会不知道吧?诗词的内容,多充满童真童趣,展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这才是应该给孩子们呈现的诗词世界吧!

    立意很高,画面很美,感情很真,但是以诗词为名,却不谙诗词之境;以教育为题,却不明教育之本。传承经典文化,聚焦当代教育,《阿浪的远方》,其实难负盛名!“青山诗社”为什么改名为“扫地王诗社”?接地气才站得稳、行得远啊!

    《阿浪的远方》,你可知否,如你所示,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