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片子里提到了简·伯金(是的著名的铂金包的发明者和随心所欲的使用者)。简·伯金快40岁的时候,觉得很郁闷,自己要老了,c'est terrible。瓦尔达说:别傻了,c'est un âge magnifique,是拍你的肖像的完美时机。由此产生了Jane B par Agnès V. 这部电影。而在拍这部电影的当儿,瓦尔达看到了简·伯金的一篇文字,产生了把这篇文字付诸影响的念头,因而又有了一部电影,《功夫大师》。
以自由标榜的美国人就不能。我在网上查到一篇当时(1989)的New York Times上的影评,听起来义愤填膺,无缘由地申称这部电影荒唐、愚蠢、并“前所未有的放荡”。如此主观和粗糙的影评出现在纽约时报这样一个以评论文闻名世界的媒体上实在令人感到震惊。这也让我想起了苏轼“心中有佛”的故事。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心中有屎,看出去的,也就自然都是狗屎。
当母亲对外婆的提议感到万分讶异时,外婆说:“去吧,爱是最伟大的奥秘。(Love is the biggest mystery in life.)” 看似不可理喻却道出秘密。这不是一部为了标新立异地拍一个忘年交的故事,而是为了借年龄的差异来衬托爱,赞美爱。尽管她爱上他可能因为女人的虚荣,尽管他爱上她是最初因为她的母性,但当她靠在他的胸口,凝望他的脸庞,说:“你淡褐色的双瞳,简直就像秋天的颜色”时,谁说这不能是个爱情故事?在看前半段时不可避免地有不适之感,那是因为我们对爱的想象力被道德约束了,而外婆提醒我们,爱是奥秘。
--我坐在海的浪尖上,要去一个岛屿,要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Agnes Varda的电影《功夫大师》是由一个单身的母亲开始的,这个母亲带着一个十四岁的女儿,可不巧的是母亲爱上了一个人,那是她正在上中学的女儿的同班同学,一个只能用"孩子"来称呼他的小男孩,而他也爱她。
这是一个不论放在哪儿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的不伦之恋--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和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可是Agnes Varda却用一种令人吃惊的平静来叙述这个故事,她没有强调事情的大逆不道,道德问题也许并不是她想要讨论的主题。
她只关心这些人。
女主角由Jane.B来扮演,这是一个在男人眼里并不十分漂亮的女人,可Agnes Varda的镜头里她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女人的魅力,非常的温柔,非常的细致,Agnes Varda曾专门给她拍过一个纪录片,名叫《千变夏娃》。Jane.B是那么的感性,那么的美丽,可在《功夫大师》中的她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她不再如女儿那般年轻如花了,她必须尽母亲的责任去为孩子和生活操心了,她不再是可以无忧无虑的想爱就爱了--而她却真实的爱上了一个比她小近二十岁的孩子,一个还只能用孩子来称呼他的男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无法回答--这是爱情吗?
就像片中Jane.B的母亲说的那样--爱情,是这世界上最无法解释的事情。
她的选择在旁人看来是不道德的,她的心情是无人知晓的,于是她想逃避。她也许可以逃避她的家人,逃避旁人的眼光,甚至逃避这个太年轻的情人,可是她却没有办法逃避她自己。谁能理解她呢?谁会原谅她呢?她也想说服自己。
爱情呀,你怎么会这样捉弄人呢?
他们一起出海了,船行在安静起伏的海洋上。
海多美啊!而她却有着那无法向人诉说的心情,这美丽温柔的海呀!包容一切的海呀!Agnes Varda用了很长的镜头来描述这片美丽的海,就如同这是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情到此时,已无话可说。
可爱情,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Agnes Varda并不想向道德挑战,可是片中的Jane.B 却在责问"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这个责问又该指向谁呢?
Agnes Varda处理影片的基调是温柔的,她并没有给事情是否荒唐下定义,而是让Jane.B 自己去选择,而影片这种舒缓的调子似乎减轻了女主角所受到的创伤。至于片中的这个男孩子,也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他很幼稚,对爱情有着对游戏一般单纯的理解。
夏天结束了,事情也悄悄的过去,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男孩子仍然爱玩一个叫做《功夫大师》的游戏,游戏中的男主角会厉害的武功,他要是能英勇闯关,救出美丽的女主角,他们就能幸福地呆在一起了。
游戏不太难,想法也很简单,可事情却总是复杂的。
Jane.B是摇滚歌星Gansbourg的女朋友,她也爱唱歌,感情丰富,本片由她的幻象体日记改编,而片中的男主角由Agnes Varda 的儿子扮演。
★★★(四星为满分)nn阿涅斯·瓦尔达的《功夫大师》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40岁的女人与一个15岁的男孩之间的风流韵事。这个主题令人担忧,但瓦尔达却以一种罕见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来对待它。也许是因为电影中的男孩是由她自己的儿子马修·德米饰演的。nn电影剧本是与简·伯金合作写的,她是一位在巴黎住了多年的英国女演员,在电影中饰演年长的女人,她爱上了男孩的纯真和诚实。nn当然他们的关系是注定失败的,当然他们自己也是知道的。电影从未表明他们在肉体上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是明智的,但在情感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起初男孩亲近她的方式是大胆的,但接着他开始不感兴趣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分散了。nn像这样的电影不能用情节来描述。nn一切取决于眼神和语气。瓦尔达真正的主题似乎是,“纯”爱,古典浪漫主义,可以作为一种想法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存在,但在理性无情地将其抹去前,它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存活片刻。她在选择这个主题时,有一定程度的谨慎和勇气。就像路易·马勒的讲述乱伦的《好奇心》一样,《功夫大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实验——看看这种骇人听闻的主题是否可以被人接受。nn它可以,或至少在这可以。电影开头是女人与男孩的偶遇,在女人十几岁的女儿的生日派对上。他们在楼梯相遇并聊天。什么也没发生。接着他们再次相遇并聊天,他大胆地亲近她。她感到震惊、有趣且好奇。逐渐地,她允许这段关系继续发展下去,这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nn男孩朱利安不太合群,他觉得自己不属于青少年群体。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功夫大师》上,这是附近咖啡馆里的一款街机游戏,他对操作里面的空手道大师已颇有心得,而大师必须去拯救一名落难女子。他亲近女人玛丽·简的方式也是同样直接。虽然她并未落难,但她孤独寂寞,他们一度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nn当然玛丽·简的女儿对整件事感到气愤和震惊。她几乎无法相信母亲这种年纪的女人会产生爱意,更别说是对一个男孩。最难以置信的场景之一是女人带着男孩去见她的家人。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通常是不会赞成这种关系的。女人到学校接男孩,担任监护人的角色。还有次他们去了一个遥远的小岛度假。nn这部电影是关于感情的,而非行为。这挽救了这部电影,并让其奏效。瓦尔达在电影中对身体的坦诚加以限制,所以我们从不会为角色感到尴尬。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一种年轻人对年长者的迷恋现象——关于另一个人如何突然体现了我们的理想品质,尤其当那个人足够遥远,足够独特时,以至于我们不必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nn这种迷恋还包括情感的投射,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也许女人在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天真的理想主义。而男孩也认同她如梦般的孤独。nn除了年龄上的差距,他们确实很适合彼此,或至少他们可以幻想,而不被现实打扰。nn瓦尔达是当代法国最有个性和魅力的导演之一,部分原因是她每部电影似乎都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她技艺精湛的《天涯沦落女》和《功夫大师》在格调上大相径庭,以至于我们难以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个导演。nn《天涯沦落女》表明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制力和社会支持系统,我们可能会比想象中更接近社会最底层。《功夫大师》则表明如果我们失去了恐惧,我们可能会更接近我们理想的、但无法实现的爱。n
看了两个阿涅斯·瓦尔达的电影,第一个是Agnès par Varda《阿涅斯论瓦尔达》,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部纪录片。拍电影时候她已经90高龄,但神采奕奕,口齿和思维都极其清晰,顶多像70岁,真是太惊人了。这部作品出来后不久,她就因为乳腺癌而去世。
片中她坐在一个美丽的剧院里,大群观众面前,回顾她的艺术生涯。之前看《阿涅斯的海滩》和《脸庞、村庄》就知道她不止拍电影,也曾是摄影师,看了这个片子才知道她也是装置艺术家,其中颇有一些非常有趣,让我很想看现场。
看这片子我挺感慨的,瓦尔达这辈子活得真丰富真精彩啊。她说,对她而言电影有三个词很关键inspiration, création和partage(灵感、创作和分享)。这三个词她一生都在贯彻。虽然大家都觉得她是女性主义者,但你会发现她这一辈子涉及主题实在非常广,从女性的自觉和生存状态,到美国的黑豹党,到穷人们,演员们,艺术家们......其实她始终不变的关切是人,人的情感、命运、状态。能一直到老都保持丰沛的好奇心、对人的关爱和创作力的人,太了不起了。
在这部片子里提到了简·伯金(是的著名的铂金包的发明者和随心所欲的使用者)。简·伯金快40岁的时候,觉得很郁闷,自己要老了,c'est terrible。瓦尔达说:别傻了,c'est un âge magnifique,是拍你的肖像的完美时机。由此产生了Jane B par Agnès V. 这部电影。而在拍这部电影的当儿,瓦尔达看到了简·伯金的一篇文字,产生了把这篇文字付诸影响的念头,因而又有了一部电影,《功夫大师》。
于是我好奇地把《功夫大师》找来看了看。这个故事里,40岁的简·伯金爱上了女儿的同学,14岁的男孩子Julien。
瓦尔达用一种非常冷静和平静的调子来拍这个片子,一切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没有什么挣扎:40岁的女人和14岁的男孩,算得上不伦了吧。在《杀手雷昂》里少女和雷昂也不过是隐约地表达一下爱意,而在瓦尔达这里,男孩可以伸手去摸女人的胸,俩人热情地接吻。更妙的(更吊诡的?)是,这个男孩子是瓦尔达14岁的儿子马修出演的。真是一个心很大的妈!
看完了我的感想是:
1. 简·伯金家真好看。这部片子据说在她家拍了一年,她家老小全上阵出演,包括她女儿夏洛特·甘斯布。后来夏洛特说,那一年其实对她来说不太愉快。想想也是啊,一堆闲杂人等在你家驻扎一年,真是很打乱日常生活。伯金家里有许多花,各种各样,满眼缤纷,即使有点枯败了都美。她的家具和生活小物都很呈现出她个人的绝佳品味。
2. 简·伯金本人也好看!虽然我不是特别钟爱宽牙缝的长相,但她真是毫不费力地时髦。里边穿的衣服,有些是她一贯的中性风,小男孩风,有些是比较女性化的,也都很简洁大方,放在现在也一点不过时(1987年的片子),非常衬她。她穿个风衣把领子随意竖起来真是太有格调了。
3. 简·伯金的讲话声音居然是那样的,非常温柔,和谁说话都像喃喃低语,有点无力。而且看起来纯出自然。顺便说一句,你们听过她唱的Je t'aime moi non plus吗?没有的话可以找来听听,记得戴上耳机。
4. 片子本身的调子和节奏都温柔和缓。在赏心悦目的表象下,有一个disturbing的主题。基本上就是,瓦尔达觉得简·伯金的这个爱上小男生的幻想很有趣,那大家就一起来实现它吧!真是艺术家的任性呀。看的时候会觉得,就如简·伯金的妈妈(在影片里也扮演了她的妈妈)说的,爱情是人生最大的谜。可是这种关于爱的讲述它应该有禁忌的边界吗?如果有,在哪里?然后因为我对这种感情非常没有共鸣,导致整个电影我没法打分……但瓦尔达的讲述确实非常细腻和自然,而且轻盈、微妙,不太冒犯。仔细想想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从这个主题的选择和处理,到自己儿子上阵主演,我忍不住要赞赏瓦尔达,她可真是自由自在,毫无桎梏。
5. 这段爱情的可以想见的后果,在平淡中一笔带过了。结尾有一种洞察人性的智慧,像一声带点嘲弄的轻笑。
看完这两个电影我其实很想念巴黎。我想去逛Rue Mouffetard的市场,想去Parc de Sceaux,想去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看瓦尔达的猫咪Zgougou的彩色的墓……它还在那儿吧?
即使时代更加开放,各种题材层出不断,瓦尔达依旧是站在高处的观察者。她不是前卫主义的一份子,她只是更乐于探索看似禁忌,实则更接近人性的一面。女性导演自然代入女性视角,但我不喜欢女性主义这类词,既然都涉猎到欲望上了,就不必拘泥于性别层面。除了标题带来的误导性以外,电影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街机游戏与人物成长变化,不仅在模糊现实的界限,同时消减了禁忌的范围。
我们活在一个不断被限制表达,不愿去正视欲望的时代,正如瓦尔达所说欲望有一千种形式,一千种规则,一千种谎言,欲望是一座迷失在海上的孤岛。女主带着小女儿与男孩来到一座孤岛,一座远离不断宣传艾滋病,远离电子游戏的蜜月时光,但最终会和所有人际关系一样都随着海浪疏离而去。艾滋病作为那个年代不断出现的符号,它是一种不断蔓延的恐惧同时伴随着青春期的好奇,避孕套同样是宣传中的一角,男孩用避孕套当做玩具,一种戏谑似的方式无意打破了禁忌。
不知道是法国电影更喜爱在表述性本能上做文章,还是这种探索精神影响了电影里的演员。 瑟琳·席安玛执导的《假小子》中马修饰演的是一位处于性别认知中的女孩父亲。
而甘斯布则在冯提尔这位争议性极大的导演手里对性的理解更有层次,《女性瘾者II》中如她所说性欲是人类最强的原动力,当然性在某些时刻也是弱势所在。
乔伊同情恋童癖者,甚至帮他解决了生理需求,她说性欲是人类最强大的原动力,生来就有不被认可的性取向肯定无比痛苦,有恋童癖的人以自己的欲望为耻,一生不曾纵欲,难道不值得赞赏吗?
瓦尔达没有冯提尔那么极端的反叛,她用一种温柔,悲伤又不失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原欲 ,同时又缓缓的告诉观众她爱的宣言。
以自由标榜的美国人就不能。我在网上查到一篇当时(1989)的New York Times上的影评,听起来义愤填膺,无缘由地申称这部电影荒唐、愚蠢、并“前所未有的放荡”。如此主观和粗糙的影评出现在纽约时报这样一个以评论文闻名世界的媒体上实在令人感到震惊。这也让我想起了苏轼“心中有佛”的故事。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心中有屎,看出去的,也就自然都是狗屎。
当母亲对外婆的提议感到万分讶异时,外婆说:“去吧,爱是最伟大的奥秘。(Love is the biggest mystery in life.)” 看似不可理喻却道出秘密。这不是一部为了标新立异地拍一个忘年交的故事,而是为了借年龄的差异来衬托爱,赞美爱。尽管她爱上他可能因为女人的虚荣,尽管他爱上她是最初因为她的母性,但当她靠在他的胸口,凝望他的脸庞,说:“你淡褐色的双瞳,简直就像秋天的颜色”时,谁说这不能是个爱情故事?在看前半段时不可避免地有不适之感,那是因为我们对爱的想象力被道德约束了,而外婆提醒我们,爱是奥秘。
我想这也是导演阿涅丝•瓦尔达想告诉我们吧,用和电影中母亲一样的女人的角度。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美的地方。男导演拍男孩与女人之间爱情的也有一些,像《毕业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但无一不是用男性视角(male gaze)描画女主角有多成熟性感,多神秘迷人。这才是陈腔滥调,“放荡”用来形容这些画面才更适当。而瓦尔达和简•伯肯(Jane Birkin)的故事中,女人不是被窥视和展露的对象。电影中的母亲穿着大大宽松的衣服,留男式发型,从头到尾都素面朝天——没有了刻意的性感打造(可能这也是美国人生气的原因),却一样美丽。
电影的结尾是女儿和母亲的重聚和谅解,她们获得了平等和理解,就像母亲和外婆。这部电影不难看出瓦尔达的女性主义宣传,但这女性主义是真正的、自然的,瓦尔达讨论了大部分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她们因为这两件事而迷人而伟大:爱情和家庭。不像另一部号称“女性主义”的《末路狂花》:疯狂标榜,最后连生路也留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