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停机坪 / 堤坝 / The Pier

429人已评分
神作
9.0

主演:让·内格罗尼埃莱娜·夏特兰达沃斯·哈尼奇雅克·勒杜AndréHeinrichJacquesBranchuPierreJoffroyÉtienneBeckerPhilbertvonLifchitz利贾·布拉尼卡威廉姆·克莱因GermanoFacetti

类型:剧情爱情科幻短片导演:克里斯·马克状态:HD年份:1962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豆瓣:9.0分热度:1004 ℃时间:2022-05-24 14:29:02

简介:详情  遍野废墟,末世凄凉。男主人公(达沃斯·哈内赤 Davos Hanich饰)成为核战爆发后少数存活下来的人类。他幼年时梦中总是目睹一名陌生男子的死亡,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时光旅行的实验品。他被送往核战爆发前夕的过去,他在堤...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遍野废墟,末世凄凉。男主人公(达沃斯·哈内赤 Davos Hanich饰)成为核战爆发后少数存活下来的人类。他幼年时梦中总是目睹一名陌生男子的死亡,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时光旅行的实验品。他被送往核战爆发前夕的过去,他在堤岸上遇见一位女子(海伦·夏特兰 Hélène Chatelain饰),并且爱上了她。当实验快结束时,他又要被送往躲过浩劫的未来。但是他拒绝了这个机会,势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在一起。然而到最后,他才恍然发现,幼年时常梦见的死亡,原来正是自己  这部由新浪潮左岸派代表人物克里斯·马克执导编剧的科幻先锋派短片《堤》,是科幻片历史中的一座里程碑。全片用完全静止的画面,模拟人类对往事的印象,讲述一个世界末日后的故事。简洁有力的音效氛围,流畅凝练的剪辑镜头,配上如诗如梦的旁白语言,一段梦中破碎的记忆被描画得触目惊心。
  • 头像
    吖Soul

    电影形式

    本片从形式上说是“静帧电影”,或说全片使用了“图片蒙太奇”(photomontage)手法。每张图片的帧数也不相同,节奏与情节推进速度匹配。仅在19分钟处有一处长约5秒的,女主角眨眼的连续影像(但也可以理解为剪辑速度很快的图片蒙太奇)。图片蒙太奇的手法,恰好与旁白在开头所叙述的关于回忆的讨论相契合,当人回忆过去时,只有那些最印象深刻的瞬间会从脑海中浮现,正如这每一幅静帧图片。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导演认为静帧电影更能复刻人对于回忆的感觉。

    台词

    除了在“实验”部分的低声呢喃是德语台词,全片主要由法语旁白 Jean Négroni 叙述推进。另外在开头还有一句机场广播员用法语念的通告。

    配乐

    配乐主要是管弦乐和模拟的心跳声,编曲节奏和心跳速度也与情节相联系,在较温和的情节没有配乐或使用节奏较慢的管弦乐,紧张的情节管弦乐节奏变快;心跳声仅与“实验”对男主角的紧迫程度相匹配。

    剪辑

    叠化和改变剪辑速度是本片主要采用的剪辑手法。叠化主要用在男主角时空穿越中,体现时间的流逝,或是体现其每次实验中经历的事情不同而产生的交错和变化——相比较于“现实”这个时空,“过去”和“未来”这两个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对于男主角而言都变化得更明显。剪辑速度的变化就是单个镜头长度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19分钟左右对女主角的睡眠状态的捕捉,剪辑速度逐渐加快最终有5秒的女主角眨眼可以说是动帧镜头。另一处是结尾男主角从观景台一端冲向女主角,明显加快了剪辑速度,这样的剪辑手法配合影像中男主角的姿态动作也让观众产生某种危险的预感,情绪上顺利过渡到其死亡的结局。

    摄影

    摄影是本片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现在”的镜头里,画面大多数是昏暗的,“未来”则更甚,背景都是全黑的。只有在“过去”的镜头是相对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美丽的了。这画面的差别体现了情绪的差别,同时对人物动机也作了某种解释——男主角放弃了(所谓的)美好的未来世界,选择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个世界,这里面任何心理层面的原因,都已经在画面的对比中体现出了。另外,我还要从以下几个画面,说明本片是如何实现从镜头角度暗示人物关系变化的:

    实验准备阶段,水平镜头

    在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员的镜头是水平镜头,背景的墙壁也比较清楚,此时男主与实验员的地位还比较平等,至少是人和人的关系。

    首次实验开始前,POV仰角镜头

    第一次实验开始前的一刻,这是一个主观镜头(POV镜头),在这个镜头里实验员居高临下的位置已经呈现出了一种男主被支配的气氛。背景变为全黑,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

    回到“现在” - 1,水平镜头/仰角镜头

    回到“现在” - 2,水平镜头/仰角镜头

    回到“现在” - 3,水平镜头/仰角镜头

    随后的实验过程中,每次男主从“过去”回到“现在”,就说明实验有所进展,此时都会切一个实验员的镜头,实验员每次在镜头中出现的位置和角度都稍微抬高一点。最后一次,已经能够将男主精确地传送到过去的任意时刻,实验员脸上总算出现了笑容。但是镜头呈现这样一个角度的笑容,却不可能让观众感到高兴,只是愈加地背脊发凉。

    传到“未来”,仰角镜头

    实验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穿越到“未来”。这个主观镜头中出现了两个实验员,这次不仅角度更高,还从单人特写镜头变成了二人近景。我认为这个镜头是要表达男主已经从人的地位滑落到了工具的地位,两位实验员此时的眼神更像是看着没有人性的某种工具。

    最后一次实验结束后,仰角镜头

    这个主观镜头就是男主最后一次完成实验,在眼罩被摘下的一刻。这一幅画面与首次实验戴上眼罩那一幅画面正好形成了呼应。留意到相比实验开始那一幅画面,此处男主眼中的实验员是虚焦的,这也同样暗示着其关系的转变:从切实存在属于人的联系,到这联系逐渐变得模糊乃至割裂。

    最后一次实验员特写,仰角镜头

    最后一次实验员的特写镜头依然是仰角镜头,实验员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前方。此时男主已经彻底沦为穿越时空工具,正在等待被消除双重生命的记忆,或者说男主已经从这组关系里消失了,实验员看向前方,可以认为这是“现在”的人正满怀期待地从穿越时空的技术中汲取新希望。同样,这样的镜头只能让观众感到畏惧,毛骨悚然。

    概念:时空

    影片中的三个时空各自有其目的。“现在”时空是故事的主轴所在,时空穿越的实验让男主角开始回到过去的旅程。“过去”时空则是对情绪的铺排和人物塑造,这主要是帮助观众领会人物动机和产生移情反应的。“未来”时空为影片的时空逻辑作了补全,该时空说明了时空穿越技术在“未来”的普遍存在,这一点在影片中没有直接展开。但是这其实是预示了结局中“现在”时空的狱警会回到“过去”追捕男主角并将其杀死这件事。换句话说,是“未来”预言了“过去”的一件事。

    场外

    仅有一场动态镜头的原因是导演克里斯马克太穷,可以拍动态镜头的摄像机只租得起一个下午的时间。

    男女主角看树干的横切面那一幕是致敬希区柯克1958年的《迷魂记》。

    导演本人其实并没有把此片看作电影,而是照片小说(photonovel)。

    特瑞吉列姆1995年的《十二猴子》是受本片启发所拍。

    欢迎留下评论,一起讨论《堤》或任何相关的内容。

  • 头像
    小水
    克里斯·马克也是“左岸派”中独树一帜的一枚。什么是“左岸派”呢?(新浪潮通常划分为“《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两大派别)我个人理解,就是那些看上去比较有文化的,就是“左岸派”,比如Chris Marker这种发表文章车载斗量的知识分子;那些看上去小混混一样的,就是“《电影手册》派”,比如……戈达尔:D
     
    克里斯·马克最著名的当属那部27分钟的短片《堤》,片子从头到尾全由一帧帧的静态照片构成,以一个冷静的画外音串起,讲述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幸存的男人被抓来做试验,将他通过梦境传送回过去,他在梦中找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就类型来讲,这是一部实验性质的科幻片,它突破性的方式让人重新意识到电影的实质——所谓动态的画面,也不过是一秒钟24帧高清照片连续播放产生的错觉。
     
    片中唯一一段“动画”,只持续了几秒钟,一不小心就要错过:十几张女人入睡时的面部特写逐一在银幕上停留,有时画面暗一些,女人像要被黑暗吞没,有时画面又稍微明亮了,于是她迷人的睡脸又从黑暗中浮上来,最后,女人对着镜头眨了两下眼睛——如果这时候你恰好也眨了两下眼睛,那真是太遗憾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以形式取胜,那我是看不上的。《堤》的动人之处在于,之前的27分钟,片子以一种超然的、克制的、钟表式的精准,遵循某种不快不慢的节奏向前推进,没有多余的动作,几乎让人觉得冷淡。然而一切都在最后的两秒钟起了变化——那是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之前27分钟一板一眼的严谨的“滴答”声,在最后的两秒钟里,变成了两记心跳。
    “扑通”。一下。
    “扑通”。又一下。
    我有种挥之不去的错觉,这部黑白片在最后一刻变成了彩色而且动了起来。真是无与伦比的错觉——你突然发现这部“科幻片”,想讲的也不过是个爱情故事,简单得没有情节,只有一个让人心碎的倒下的身影。
     
    《堤》是克里斯·马克向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致敬的片子;而向《堤》致敬的片子则有布拉德·皮特主演的《Twelve Monkeys》,另外Michael Shamberg还拍过一部《Souvenir》,也是向此片致敬的。当然,致敬不只是电影圈的爱好,David Bowie的《Jump They Say》的MV也小致敬了一把。
     

     
    《堤》已经很好了,不过我更加喜欢另一部纪录片,《没有阳光》。依然是由一个画外音串起的片子,关于日本的零碎记忆。克里斯·马克和日本还是蛮有缘分的,日本有一家酒吧就叫La Jetée,每天有过往的人坐在《堤》的海报下面饮酒,再扯远一点,文德斯的《寻找小津》里还出现过克里斯·马克……《没有阳光》里潮湿的颜色,晃动的镜头,自言自语般的旁白,使整部片子呈现出诗一般迷离的气质。要是能在大银幕上看一次,该是多么美妙啊。
  • 头像
    韩兮

    《堤》:我看到了我死亡的整个过程,很欣慰

    谁愿看到自己的死亡过程?抛开感性的想像,理性的科学若能令你完成这项任务,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尝试?答案低于50%则说明人还是感性的!但我没有统计过。n ―――韩兮nn在写这篇影评前有必要将故事讲述一遍,不过确切地说,本片虽然不足三十分钟,但笔者却有种精神崩溃的感觉,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这与影片的表现风格是密切相关的,而影片所表现的故事及主题更是令人必须静下心来细心琢磨。n故事假定了一个重大的背景,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是所谓的核战争,此片拍摄于1962年,世界正处于一种极度的冷战状态,所以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传闻经常会出现在媒体报端或一些政客的口中,以这个为背景是极具时代意义的。后来《十二只猴子》虽然借鉴了此片的创意,但背景则是一场灾难性的病毒。但此片中借用了大量二战后废墟的画面,虽然形式上是黑白的静止的图案,但更能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觉,那种破败后的城市感则极度的震撼每一位观众的心灵。n回到故事本身,大战之后,幸存者显然并没有团结到一起,于是就有了掌权者与俘虏之分,但他们只能生活在地下,世界笼罩在核放射之中,他们过着老鼠一样的生活。于是,俘虏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实验鼠,掌权者要通过实验者的记忆看是否能够回到过去,这只是一个实验,没有阻止战争的意思。而这个被选中的俘虏名叫奥利。n奥利的记忆被清洗了,他需要一个新的记忆来完成对过去的回忆,其实这个过程无疑就是改变过去的过程,而那些掌权者的目的也是在于此,他们需要能够改变过去的记忆,当然暂时只处于实验阶段,于是就任由奥利所创造的记忆驰骋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一个经过了战争后身为俘虏的人来说,创造的记忆都一定是美好的,于是,他想起了童年时在巴黎机场见到的那个风姿诱人的美女。这是一段关于爱情的记忆,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奥利创造出来的,但却令他感到了人生的美妙。n掌权者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他们让奥利继续着下一步的实验,而对奥利新产生的记忆根本不在意,无论美好与否,与这些疯狂的战争贩子这些疯狂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关系,而下一步的实验是将奥利送到未来。实验在继续着,未来的人们却并不接受这个俘虏,未来的世界里没有俘虏,当然不允许奥利带着现代人的狂热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奥利失败了,于是再一次被关押了起来。但就在他沮丧的时候,未来的人们承认了奥利的情感,决定将他接受,可奥利却打算回到自己新创造的记忆中去,那里有一个美女正在等着他。n故事似乎无法圆满,未来的人虽然令奥利回到了战前,但战后的那些掌权者却绝不允许俘虏逃离,就在奥利奔向那个美女的时候,掌权者也出现在旁边,奥利死在奔向美好的路上,而此时,旁边站着一个孩子,孩子的名字叫奥利,他看到了美女,也看到了死亡,以致于这个孩子在战争后经受掌权者实验的时候创造了一段美好的记忆。n三十分钟的镜像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时空转换的与人类记忆相关的故事,很有趣也很生涩。而影片最重要的创意并不是真人在时空中穿梭,而是记忆。这绝不是《终结者》式的科幻理念,而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当新的记忆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那么过去自然而然地便改变了,记忆变得是如此强大,甚至有些可怕。但我们注意到,奥利所有记忆的源动力却是少年时在巴黎机场所看到的那一幕,阳光,美女还有死人。其中阳光与美女是他真实的记忆,而死人则是奥利后来创造记忆中的影像,只不过返回到战前而影响了少年奥利的记忆。于是,记忆变成了两种形式,一是强大的来源是由于童年的记忆,这种表述是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记忆即便可以被创造,但其根据必须来自于童年。另一种形式是关于记忆的轮回,也是一种丧失,奥利创造出来的记忆都由于美女的形象,这是儿时的记忆,而创造出来的记忆终点在于奥利的死,这同样是儿时的记忆。于是,记忆虽然强大,虽然可以改变许多希望改变的事情,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一个圆形的记忆,无论如何创造,始终不会脱离这个圆形的。n记忆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影片用其形式来表述了关于记忆的概念,当然,这种形式也是造成观影者神经近似于崩溃的原因所在。记忆就是一个个的瞬间,失去了时间观念的瞬间,并且没有任何色彩。全片近三十多分钟,几乎全部都是由静止的画面构成的,而唯一动态的画面不足十秒钟,即是那名美女卧在床上眨了几下眼,如若不仔细看,恐怕这个动态的画面都会错过的。记忆是抽掉时间的,只是一副副黑白的画面,这是导演对记忆的阐释,而那个游离出来的动态画面却与整部影片所阐述的记忆无关,而是一种爱情的象征。在奥利创造的记忆中,每一次他与美女的相遇都是间断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记忆本身只是一些画面,另一方面却是实验的原因,但我们作为观众可以理解到,奥利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名女子,但这名女子呢?影片讲述者的线索全部都集中在奥利的身上,没有丝毫对这名女子的讲述,于是,女子的心理活动几乎根本不存在,这时便需要一种手段来体显,便是这仅仅几秒钟的动态画面,眼睛,眨动的柔情,于是,美好的爱情便全部阐释了出来,虽然简单,但却是极度清晰。n影片有两处组合的静态画面十分精彩,不但起到了叙事的功能更传达出导演的一种悲悯之心,第一处组合是借用了二战后的废墟,其含义恐怕不用多说了,这是一种反战的思维,一种对战争造成灾难的感叹。而另一处组合画面则出现在博物馆里,奥利与美女参观着那些比人类更原始的地球的生灵们,虽然它们都已经是标本了,但它们却可以冷静地关注着人类的所有行为,结合剧情中被人类毁灭的地球,可见这些最早的地球的主人们是多么地痛心。而奥利与美女的爱情在博物馆里升温无疑是对曾经的美好的怀念。n除此之外,影片大多以冷色调,高光来拍摄,在实验中,人物都处于一种狭窄而又阴霾的背景中。这种压抑感与奥利创造的美好,尤其那名女子的风姿形象形成最鲜明的对比。n影片的声音也是极具特色的,没有对白,只有一个男人冷静的画外音,在对这个故事进行着似乎有些漠不关心的讲述,在他讲述的过程中,音乐以及根本听不清楚的喃喃自语的声音时而响起,更主要的是在实验进行中那心跳式的音效。这些声音的运用对影片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尤其是喃喃私语的声音以及心跳声,都处于监狱的环境中,很明显地表明了人类生存的窘境以及奥利处境,而外界那种高调的音乐则在对比中多少令人怀念了。n整部影片其实是绝望的,甚至是相当悲观的。首先便是结尾处的点题,奥利向未来人提出请求,去追索自己的幸福,也是追求自由的过程,但监狱中的那个人却阻止了这一切。奥利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死,却由于监狱中的人而死去。这无疑表明了两种可能,第一是战后的人们仍然没有丝毫的反省,这从地下监狱的存在便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掌握记忆技术的用途并不是去阻止那场毁灭地球的核战争,而是继续进行着杀戮,杀掉那些奔向自由与美好的人。而第二种可能则在于奥利,如果说记忆是他创造的,那么他便有了选择权,选择记忆中的美女,他创造了爱情也创造了美好,但他最终却选择了死亡,于是,奥利死于监狱头子的枪下。奥利的心中仍然摆脱不了死亡的阴影,他依然生活在死亡之中,于是他的所有选择与创造都只是奔向死亡。杀人者依旧是杀人者,而被杀者依旧是被杀者,世界根本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未来的人会拒绝这些战后的余生。n前面说过,影片拍摄于冷战期间,战争的阴影并没有挥去,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记忆中,即便可以放松心态,但这记忆却无法抹去。影片虽然用运了一个非常规的时空交措的故事,但事实上却讲述了战争对人类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极其巨大的,根本无法令人逃避,任何的美好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那却并不是真正的记忆,而想象的最终结果还是美好的毁灭,这比那些记忆本身更为残酷。未来能够接受这些战争扭曲或被战争伤害的人们吗?这是一个疑问,也许是一个永远的命题!nn韩兮n2007于通州nn

  • 头像
    xīn
    文/caesarphoenix

    2011年我准备看200部有质量的电影,大抵就是世界电影史上那些声名赫赫的片子,但年头上就看了这部,起点太高何以为继呀。
    我不想援引克拉考尔关于电影本性就是照相性的理论,也不想用苏联蒙太奇理论,更不想把它和一款叫PPT的软件扯到一起。
    《停机坪/堤》是如此电影的电影,它和很多实验影片近乎神经质的疯狂不同,它创造了一种超越于实验意义上的永恒之美。

    1.电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镜头
    格里菲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令电影成为一门有着自己语言的艺术,美国的电影史学家因此称他为“电影之父”(大陆一般指在技术层面最终完成的卢米埃尔兄弟)。
    《堤》也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不同的是大部分镜头都是静止的单一画面、或者说一幅摄影作品,镜头内有时其实也有变化、就是通过推拉展现细部或是全局。好像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镜头,那名女子的眨眼,在一个个凝固画面中的这一点流动极为特殊。
    实际上这部影片选择以一帧画面取代一个镜头的叙事策略是极为成功的,因为男主人公生活的“现在”是三次世界大战后物质极其匮乏的地下社会,在极权统治下一切都呆板僵硬,即使进入过去和未来那些形象也都只能是片段式/照片式的。用个类似《三体3》的比方就是生活在二维中的人看三维,虽然感动无比美丽动人、神秘莫测却也只能凝固的诉说。
    而那名女子眨动了眼睛是因为她真的“活”了起来,在男主人公的心中。

    2.跳切
    人们常常说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60)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跳切的大胆大量的运用。
    而《堤》(1962)全是跳切,它的连接靠的是声音。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里讲到“声音的威力”,《堤》有着近乎典范的意义,声音(还包括部分念出来的字幕)在影片中影响我们对镜头的诠释(在这里几乎是替我们诠释大部分镜头),将不同空间的镜头连接起来(比如用一段悲壮的音乐将各种破败的巴黎地标式建筑组接在一起)。

    3.对“视觉暂留”理论的彻底否定
    “视觉暂留”理论曾经很流行,它认为每秒24帧的播放能够形成完整连续的影像是因为每幅画面都会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残存一段时间。这个颇符合生活经验的说法有着重大问题,那就是如果真是因为如此,我们将看到一大堆叠影、重影,而不是完整的时间流。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临界闪烁融合”和“似动现象”,或者说“心理认同”——大脑的一种选择机制。
    不但是同一镜头的各帧如此,跳切的镜头间也是,人脑自动补全了两个截然不同画面的间隙,而非让一个的残影和另一个画面交叠。
    不过《堤》中倒是把不少画面叠印在一起,给这部每个镜头内部大多处于静态的影片带来了动感。

    4.完整电影和场面调度
    看起来巴赞的理论离这部电影相当之远,它不但没有表现不间断的连续时空,还把它们分割成一张张照片。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化的处理,它将每一个镜头中最有力的部分选取出来、并且长时间的表现,但也没有采取理性蒙太奇的方式去强行给它们赋意,而是让观众自主选择观察。
    每一个镜头/画面都拍摄的极为开放、美丽,想象空间极大,它将摄影——巴赞所谓给时间涂抹上香料免于自身的腐朽的艺术,纳入到电影之中变为流动变化的,那些雕塑的残破变得真实痛苦而“活”了起来。
    电影作为一往无前的时间艺术,让静止的画面变成了真实的场面,画面与画面间的空隙由自然的想象填充,并因之完整。

    5.关于故事
    不到30分钟的影片,展现了过去/往昔的宁静优雅美好、未来的神秘不可亲近、现在的异化与可悲,讲述了人类悲剧的命运和一个人不可救赎的宿命。简直可以与让雷诺阿的《大幻影/幻灭》媲美。
    后来的扩充之作《十二猴子》也是一流作品,但无法企及此片的高度。

    去年看到雅克塔蒂的《于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玩乐时间》,以为法国电影对我的震惊也就止步于此了。但是……
    某些电影也许真的已经超过某些文学成为艺术了。

    胡言乱语,请轻拍。
  • 头像
    超现实主义者
    这是一部充满静态画面的实验性科幻电影。全片给人的感觉像是配了画的故事梗概,又像是带有声音的连续翻动的摄影集,或者以展示照片为主的黑白纪录片。所以这部电影注定了只能给那些真正喜欢文学艺术的人看,这是左岸派一大共有特色。影片片头前的一个运动镜头出现之后画面就完全转为静态了,以后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故事都以“剧照”形式出现。这并非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耍弄,它没有抛弃内容,这种凝固的影像恰恰构成了全片营造氛围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叙事上与所表露情感达到默契的一种方式。

             片子取名为“堤”,开头与结尾均在“堤”上展开,与全片基调联系起来不难理解这个“堤”指的便是记忆的驻点,是拦住似水年华追忆的屏障。因此本片又可以被看作是一段有关“开始”的故事,片子处处都孕育着即将到来的开始直到末尾仍旧是停留在一个开端之上,这种叙事风格与大家所熟知的杜拉斯小说《情人》相仿。关于记忆与创伤的探究是左岸派惯常选择的话题,片子一开始就摆出了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与核冬天的到来,男主人公是生存在地下的一名俘虏,被迫参与变态教授的人体实验。他背负着神圣的使命——去到过去与未来帮助人类找到重建家园的能量,同时又注定了要湮灭于这样的实验之中。显然导演并不把科幻世界的构建当作片子的重点,这样一种不无隐喻的情境的设定,只是为后面的叙述栽下一粒宿命之种,男主人公痛苦地穿梭于时间断片之中,最终在一个展示没有时间的动物的博物馆中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定下约会。然而片子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面都不曾疗好男主人公心里所受的伤,他明白自己注定只是一颗上帝的棋子,未来永远只会以模糊荒诞的形式展现。有一次当他公面对女人太阳下微闭的双眼时,突然感到了死亡的到临;或许这正诠释了西方学者眼中东方美学的“甜美的忧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马克另一部长纪录片《没有阳光》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体现。

             结局是悲剧性的,也是意料中的。男主人公在来到将来与回到过去间选择了回到过去,为的是一个还未碰面的约会;在他欢欣雀跃奔向女人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一个实验品没有权利选择自由,这样的安排,从精神层面似乎更接近于北野武片子中常常表达的“灿烂中逝去”的悲观调子。然而在实验里男主人公思绪中所闪现的美妙瞬间,谁又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正如男主人公自己所言,“可能是过去`将来,也可能只是我自己的虚构而已。”这种元叙事手法的运用,为影片带来了某种文本上的灵性。回忆的思绪不知疲倦地来往穿梭,时间的定位显得并不重要,或者说,所有的时间都如同那一张张停滞的照片回归到了零度,刻下的是一张张模糊的面孔与一团团扯不清的光影。

             本片很好地反映了左岸派“间离”的美学特色,影片不断地打破观众的观影经验(e.g.刚开始会让观众觉得这是部静态纪录片,很快“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陈述又把人拉入科幻氛围),在陌生化的处理之下整个故事笼罩在一层朦胧`迷幻的曲调之中,时断时续的配乐也显得实验味十足。总之,对于真正爱好文学或电影艺术的朋友,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不单单因为它总被人拿来说成是“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