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欧美剧  »  剑桥风云

剑桥风云  剑桥谍帮,剑桥间谍,剑桥风云 Cambridge Spies

280人已评分
还可以
5.0

主演:汤姆·霍兰德托比·斯蒂芬斯鲁伯特·彭利-琼斯萨缪尔·韦斯特斯图尔特·莱恩DarrellD'Silva安娜-露易丝·普拉曼罗纳德·皮卡普马塞尔·尤勒斯AngusWright帕特里克·肯尼迪ColinHiggins约翰·莱特艾美达·斯丹顿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欧美导演:TimFywell状态:更新到3集年份:2003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豆瓣:8.3分热度:901 ℃时间:2024-06-11 18:38:38

简介:详情  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英国,菲尔比(托比·斯蒂芬斯 Toby Stephens 饰)、博格思(汤姆·霍兰德 Tom Hollander 饰)和麦克林(鲁伯特·潘瑞-琼斯 Rupert Penry-Jones 饰)是三...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英国,菲尔比(托比·斯蒂芬斯 Toby Stephens 饰)、博格思(汤姆·霍兰德 Tom Hollander 饰)和麦克林(鲁伯特·潘瑞-琼斯 Rupert Penry-Jones 饰)是三位在剑桥大学深造的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他们受到了苏联海外情报部门的招募,成为了间谍,这就是之后闻名于历史的剑桥间谍帮。三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将苏联视为实现他们政治理想抱负的肥沃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间谍帮的成员们被英国政府雇佣,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为苏联提供了无数的珍贵情报,可谓是于无形之中影响了整个战局。1951年,博格思和麦克林因为身份败露而逃往了苏联,剩下菲尔比一人顶着巨大的压力接受了来自英国政府的严酷调查。
  • 头像
    衬衫王
    BBC的剧通常有一种质量保证,尤其是对文艺型的片。于是乎BBC很自然地把Cambridge Spies拍得文艺腔十足,不去评价好坏,至少是种风格。
    本来是冲着Toby Stephens去的,结果看到BBC美男一箩筐……进而对Tom Hollander的演技大赞,对Samuel West也不能自已了。感叹一句,这到底是个男色经济时代。
    讲正题。

    先声明,我对G片没有特别倾向,给剑桥风云五星绝对讲得出道理。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绝对讲级别。你跟隔壁班级某同学的情感如果设定为0,跟自己班的可能是1,跟前后桌的是2,跟同桌的是3,跟好朋友的可能是4,跟爹妈是5,跟那个老给你不及格的老师可能是-100(只是个比方)……随后,你跟爱人的级别多少?跟同志的级别多少?跟挚友的级别多少?跟“主义”的级别又是多少?他们说,“友情高于一切”。什么是“一切”?Kim说老婆是他的“一切”,于是友情就高过了“一切”。“如果要我选择背叛国家或背叛朋友,我希望自己有勇气去背叛国家”——不是所有朋友都能值得Guy说这句话,唯有那种同理想共生死的兄弟才够得上。光凭这一点,这片子就够感人。

    BBC不仅善于改编剧本,还善于挑演员。在我看来,主演四人中有三个都在超常发挥。列举几个我脑袋里“喀”不掉的镜头:
    Toby Stephens:对着他的共产党老婆说“我不爱你”,那眼神真作孽;在和Anthony一起看到斯大林与希特勒结盟的新闻后,那个失落和惶恐的神情;知道Anthony想要退出时,满脸的愤怒和失望……他的戏多而不滥。
    Samuel West:被兽医召唤那次,怕死型“抖霍”,却还本能地数落一下墙上的画,然后继续“抖霍”;两次与女王的交谈都很风趣,表情是紧张与暗喜交织;对Donald把秘密透给老婆一事发飙,面无表情地爆发摔杯子,把Donald吓得半死……他有很多种不同的严肃表情。
    Tom Hollander:在Julian走过时完全被吸引的眼神,魂都游出来了;知道Julian死讯后欲哭无泪、“奥闷痛”到极致;去买领带时一副“知识分子里的流氓”腔调;去莫斯科前跟Anthony借书那一幕我十年八年都忘不掉……我学的就是他骂人的痞样。

    看到他们在Dining Hall里吃饭的情景,让我想起自己披着gown在high table上跟先生们共同进餐的情景,还有不远处那个叫Trinity的college。原来是那样复古。

    我个人万分喜爱他们在剑桥毕业那段。Good bye the old days——带着愤怒、志气、理想和友爱,他们出卖国家,却不出卖灵魂。
  • 头像
    苗儿
    BBC拍的四集电视剧。讲的是真实的故事,但是不晓得有多少杜撰的成分在。演员都演得好极了。看上集的时候只觉得Tom Hollander(演Guy Burgess)的那个出色,看到下集才觉得Toby Stevens和Samuel West也很好。Toby Stevens的Kim Philby很有深度。他也应该这样。Rupert Penry-Jones大概是戏份最少的,人物略显脸谱化。

    剧情多么复杂呀,从他们四个30年代在剑桥Trinity College对共产主义的热忱开始,一直到50年代二战结束,冷战时代的开始。
    他们四个人,Kim Philby, Guy Burgess, Anthony Blunt, Donald Maclean,30年代时都在剑桥。除了Donald在Trinity Hall之外其他三个人都是Trinity的,Anthony Blunt那时已是Trinity College的fellow,formal的时候坐在high table上。尽管如此,大部分学院内部的场景是在St. Johns拍的(经过我的考证),当然还有Kings大草坪和The Backs拍的戏。据说Trinity当时拒绝了拍摄剧组的要求。哈哈哈。Trinity想必是不缺这个钱罢。Burgess和Blunt从始至终是彻头彻尾的同性恋,Burgess心里最爱的人是Julian Bell,当时另一个Trinity的同学,是Virginia Woolf的侄子。他很清秀。

    Guy Burgess: Isn't he beautiful? His name is Julian Bell. He frightens me 'cause he burns so brightly. Bright, beautiful flames burn out.

    Blunt,Burgess和Bell三人在Kings的草坪上晒太阳玩耍,Bell抢了Burgess的帽子跑掉了。(关于Blunt, Burgess & Bell,Kim Philby当时和Maclean开玩笑,说这三个人的名字出现在一起听起来像Tunbridge Wells的某个律师事务所的名字。lol)

    Anthony Blunt: Even when you're silent the noise is remarkable.
    Guy Burgess: Noise?
    Anthony Blunt: The noise of your heart pumping away on your sleeve. The cacophony of your gawp.
    Guy Burgess: Does it show that much?

    台词很戏剧化,非常精致,非常highbrow,甚至有点装蛋,但很有文学性,很有趣,很符合他们的地位,那种坐在厕所里喝着酒还看着Middlemarch的人。
    Kim Philby前两集还是个热血的傻小子的样子,女友多如云,私生活混乱,(Burgess: "The university should give you a medal for keeping things up.") 然后两集里他的深度,果决,复杂情感一层一层被揭开,很令人感动。一个间谍的生活,他关心他的朋友们,特别是Burgess和Maclean都比较脆弱, happy & unpredictable。Philby为了保护Maclean,把一个要defect到英国的苏联官员揭穿了,于是那个人死在华盛顿的酒店里,形若自杀,留下三个孩子。Philby出于对Burgess的保护把他调到华盛顿,他查出了Maclean作为Homer的身份,安排他和Burgess一起潜逃到苏联去。那一个晚上Maclean和Burgess在家中吃晚饭,Maclean讲怎样自己搭秋千,含着无比复杂的感情。他的妻子Melinda流泪了。他们都知道当晚他就要登上夜航的船,秘密逃亡苏联,从此永远不会回到英格兰,这片他生活了近40年的土地。
    还有临行前Blunt给Burgess订大衣的事情,他送给他一件大衣,他说把我的Middlemarch拿去吧。很深的感情蕴在那本精装的书里。
    Philby和Melinda的戏处理的真动人,他是在利用她?他真的爱她?天哪。无比哀婉。有一个情节是间谍联络人要求Philby劝说Melinda住到纽约的娘家去,这样Maclean可以周末去看妻子,便于传送情报。而Kim Philby可以说的那样动听而婉转,让Melinda以为他是爱她,为她动了情,为她的安全考虑才这样说的。(Philby说,I'm thinking for you only.)唉,换了任何一个女人都难以抗拒。
    历史事实是Melinda最终离开了Maclean去和Philby过日子了,那是他们都defect到苏联之后的事情。

    很多戏处理的非常动人,关于友情和爱情的戏,还有间谍们的脆弱,压力,痛苦,道德的挣扎,良心的纠结。。。事实究竟是怎样我也不得知哦不得知。
    总之拍得很好,dramatized的很好。
    Blunt和queen mary一起喝酒,queen问他,像你这样的人不是间谍就是同性恋,你是哪个?Blunt微微笑了,说,a little of both, actually.

    还有收获之一:知道了defection这个词儿的意思
  • 头像
    默音
        金•菲尔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间谍,他活了76岁。这名出生在印度的英国人毕业于剑桥,他和另外四人是历史上著名的”Cambridge Spies”,他们的经历在2003年被BBC演绎成四集连续剧。现实生活中的金•菲尔比在苏联去世,作为苏联人的英雄,他成了克格勃的训练顾问,菲尔比的晚年可说是过得不错的。他的同伴们并未像他这样成功地融入苏维埃社会,同样逃亡到苏联的两个人基本都郁郁而终,另一个留在英国的也没能拥有幸福的垂暮之年。剑桥出身的四个男子,如老话所说,“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为理想而成为间谍或者说叛国者,究竟该算一种高尚的行为还是应被指责,没人能给出答案。西方世界的间谍史上因此有了带着沉重分量的一个词,“剑桥五杰”。
        BBC的诠释虽然不尽如史实,也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重演了二战前后所发生的那些往事,片中只涉及了五杰中的四人。金•菲尔比曾在英国秘密情报局(SIS)工作,该部门就是军情六处的前身。他曾被派驻华盛顿,并把同样供职于SIS的盖•伯吉斯也安插到华盛顿,从剑桥时代他就熟悉盖的放浪形骸:酒与性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充斥着这个剑桥生的生活。BBC电视剧中有一段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盖在毕业那天脱光衣服站在康桥上大喊:“向旧日子告别!”随即“嗵”一声跳入水中。接着,另外三个年轻人也仿效他裸身一跃而下,四个人乍看狂放的行为背后有某种热血的躁动。其余三人正是安东尼•布兰特、唐纳德•马克林,以及金•菲尔比,构成克格勃历史上最优秀间谍的剑桥成员们。
        在真实生活中而非电影里当一名间谍,意味着在危险中工作,心力交瘁并不得不保持最灵敏的警觉性。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去见心理医生。盖被调到华盛顿的根本原因是菲尔比必须照看酗酒日益严重的他。唐纳德也同样陷入了精神危机——他在二战期间驻法国工作,闪电般和一个美国姑娘结了婚。1944年,他携妻子到了华盛顿,作为使馆的第一秘书,他所过目的许多机要文件都被克格勃知悉殆尽。乍看最为幸福踏实的这一位,却因为间谍工作的副作用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并且他不幸最早身份败露,要不是身居高位的金获知了拘捕消息,唐纳德将不可避免成为自己信仰的殉道者。不幸之后的幸运在于他成功逃离,和盖一起到了苏联。那之后盖在苏联害着严重的思乡病,小情小调的同性恋男子盖,余生仍然从伦敦的裁缝店定制西装。唐纳德的妻子离开了他跟了菲尔比,在BBC系列里这段移情别恋被描写得哀婉动人,至于真实生活是怎样情形,我们无从得知。唐纳德终身相信社会主义,终身耿直,说话不畏权贵,在苏联是个不完全受欢迎的人物。
        最后暴露身份并始终不曾离开英国的安东尼是王室的一员。他在菲尔比们逃往苏联后很多年仍然默默地担任着皇家收藏品管理人的角色,并对所有抨击盖的人毫不客气地予以还击。他说盖“不仅是一个我所打过交道的、在智力上最发达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勉力十足的活生生的人。”
        盖当年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打动安东尼加入他的理想:“你的行为以某种方式与你的言语相一致的时刻到了。这就是所谓的‘真情时刻’。” 在那个时代,间谍们更多地为信仰踏入遍布深渊的世界。今天的间谍信奉的是理想还是金钱呢?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本文已刊载于《开啦》,请勿转载,谢谢。
  • 头像
    scubadiver
    如果BBC想感动你,你就很难装酷......

    很多哲学家美学家都讨论过贵族精神。俺对英国文化不熟悉,也没有被牛津剑桥的等级含义逼疯过。但看完这片子,抓着头发想一想,俺的一点理解是:

    1.他们看起来缺乏野心,或者贪婪。在英国,雄心壮志是一个尴尬的字眼。所以会有Effortlessly Fabulous这个词。

    2.他们甚至缺乏专注的兴趣

    3.他们不需要工作。所以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如果做,就一定要做的很好。

    4.他们不能缺乏坚定的信仰。信仰黑白与否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有勇气有能力来维护之。

    5.永远不能离开Gentleman's Club.请注意这是绅士俱乐部,不是功利至上的社交网络。这是个传统问题,和道德无关。

    6.可以失去生命,但要挽回尊严。


    俺想,虽然俺们一辈子都需要工作,养家糊口,但俺按照这些规矩做人,大概也能体味到一点所谓的贵族精神。

    同时期的德国,却是贵族体制被摧毁的大变革时期。无论贵族精神与否,贵族和平民中都有令人感叹的故事。世界和历史是多么奇妙。

    这片子里对美国人的态度,是不屑一顾,极端鄙视的。
  • 头像
    从此以往
                         剑桥间谍


      时间退回到冷战年代。地点,则是KGB位于莫斯科的总部大楼,一间黑暗、没有窗户的小屋。房间里除了一张长桌、一把椅子和一排排的文件柜,就再没有其他物件。如果这间房子开了一扇窗户,可以发现,离这里不远处,就是闪闪发光的克里姆林宫。

      
      刚刚走马上任的官员坐在桌前,开始翻阅厚厚的文件,渐渐地,他的脸上露出了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一份份厚厚的卷宗显示了一个事实:四个英国籍的间谍已经渗入了最高层,他们将丘吉尔、罗斯福或者是杜鲁门的最新动向都原原本本地向苏联通报。文件上明明白白地标注着“呈递贝里亚、斯大林”的字样。没有哪个官僚机构敢于延误这些文件,这四个英国间谍太重要,而他们传递出来的信息一直都那么可靠。KGB官员的表情,渐渐由惊诧变成了释然。

      这四个间谍并非小说中的主人公,而这位官员也不是某位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四个间谍的名字分别是伯吉斯、布朗特、迈克林和菲尔比。他们都出身良好,在上世纪30年代,四个人就读于剑桥大学著名的三一学院。同时,他们又是成功而坚定的KGB间谍,为苏联工作逾30年。其中一位,金·菲尔比,为苏联工作了差不多50年,因为他的卓越表现,他的肖像甚至出现在了苏联的邮票上。

      四个人最终都暴露了身份,但离奇的是,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被捕。他们的个性职业都不相同,其中,伯吉斯是个喜欢夸夸其谈、爱喝酒的同性恋。布朗特同样是同性恋,专长是艺术史,并因为担任皇室的艺术顾问而被封爵。第三个人,迈克林,是个严肃的外交家,在性倾向上忽左忽右。而第四个,也是其中为KGB贡献最大的菲尔比,则是一个花花公子,极其善于勾引已婚女性,人称“20世纪最出色的间谍”。

      四个剑桥学生

      “今天,当然,大家都知道哈罗德·阿德里安·罗素·菲尔比是个在MI-6(英国军情六处)工作的苏联间谍,一个背叛了自己祖国的人,一个将许多西方世界的重要情报泄露给苏联的人。今天,菲尔比成了一个传奇—魔鬼或是反英雄,这视乎你的个人判断。”

      —罗伯特·J·兰费尔,FBI探员,1986年

      上世纪20年代末,KGB的前身,内务人民委员会决定,开始渗透到英国的情报机关中去。他们的目标,是一群前途光明、出身良好的大学生,这群年轻人应该有机会去英国的外交部门或者是情报机关工作。如果他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或是反法西斯主义者,将会得到特别关注。至于那些英国共产党的公开成员,内务委员会反倒认为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一方面,这些人的行动太激进,容易引起英国安全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群年轻人大多数出身自工人家庭,最终不大可能打入英国的上流社会。多年以后,这个计划被证明考虑得相当周到。

      在四个学生在剑桥读书期间,他们被KGB征召了。其中两个人,布朗特和伯吉斯,是“剑桥传道者”协会的成员,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剑桥非常有威望的地下组织,成员都是坚定的反纳粹主义者。看起来,布朗特是其中最大,也是最早被征召的,1933年,在他去了一趟俄罗斯以后,身份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他是一位出色的法语老师,而法语是当时英国外交部门的工作人员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很多人推测他凭借着这种特殊的身份,默默观察剑桥中的激进学生,并将其中有可能进入外交部工作的年轻人,发展到KGB中去。

      主要人物

      安东尼·布朗特(1907-1983),法语教授,艺术史专家,伊丽莎白女王的艺术顾问,二战期间担任军情五处探员。

      安东尼·布朗特生得很高大,性格傲慢甚至可以说是冷酷,却又有种迷人的魅力。他的祖父是英国主教,父亲则是教区牧师。他是个身份未被公开的同志,一度曾与伯吉斯是情侣关系。在战争年代,布朗特为军情五处工作,而在战后,作为一位艺术史方面的权威,他成了王室的艺术顾问,在1956年被授以爵位。1979年,就在撒切尔公开宣布他是苏联间谍后不久,他被剥夺爵位。1983年去世。

      盖伊·弗朗西斯·伯吉斯(1910-1963),BBC播音员,军情六处探员,先后担任英国外交部副部长和部长秘书。

      盖伊·伯吉斯是海军军官的后代,长得非常英俊迷人,但性情有些颠三倒四,这可能是他长期酗酒的后果,和布朗特一样,他也是同性恋,不同的是,他对自己的性取向非常坦白,并且公开拥有过几个情人。虽然表面上看来,他完全不具备一个间谍所应该拥有的任何素质,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魅力,得到了不少权贵的崇拜或者宠爱,可以毫不费力地弄到对苏联有用的消息。

      唐纳德·迈克林(1915-1983),英国驻巴黎、华盛顿、开罗等国的外交官员。

      唐纳德·迈克林与布朗特一样,身材高大,长得也不错,可是却少了布朗特的镇定与坚决。他的父亲曾是议会议员,也做过鲍德温内阁的教育部长。他曾与伯吉斯短暂地发生过关系—据说是被伯吉斯勾引,但实际上看来是个异性恋。他是个好酒之人,一次在开罗因为醉得太凶,被人送回伦敦治疗。而在这次治疗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英国外交部驻美国的负责人。

      哈罗德·罗素·菲尔比(又称金·菲尔比,1912-1988),记者,军情六处探员。

      绰号“金”的菲尔比,是个变色龙式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温文尔雅,是个真正的绅士,有些人却觉得他粗野不堪,事实上,他是一个天生的演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势扮演不同的角色。作为一个间谍,他有着超凡的天赋,可以从大量的情报资源中,发现哪些是故意想要泄露给苏联的假情报,哪些则是真正有价值的秘密。

      菲尔比的父亲圣约翰·菲尔比,是一位阿拉伯问题专家,外交家,也是沙特阿拉伯国王的顾问。此人性情古怪,常常在公开场合批评英国的种种政策,有些人猜测他的精神有些不正常。少年时代,金·菲尔比很少能够见到父亲,却非常崇拜他,一些人分析说,这可能影响到了日后金·菲尔比的意识形态立场。

      和布朗特与伯吉斯不同,菲尔比是个公认的花花公子,结过四次婚,而且有过无数情妇。除了他的第四任妻子—一个苏联人,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和第三任妻子都不知道他是个间谍,而且这两位在认识他时,都是有夫之妇,为了追随他,甘愿抛弃原来的丈夫。

      菲尔比死于1988年,在他死后,他登上了苏联邮票,上面用俄语介绍了他的生平。

      行动

      KGB的耐心非比寻常。就像一瓶未够年头的好酒,伯吉斯、布朗特、迈克林和菲尔比在被征召后,并没有很快为苏联工作,KGB希望在他们打入英国情报局高层后,才渐渐给他们分派任务,最大程度地保证计划不会遭到英国人的怀疑。

      剑桥四位间谍所进行活动的年代也各不相同。伯吉斯与迈克林是从1939年工作到1951年。菲尔比则是从1940年一直工作到1963年,直至最后逃至苏联,而在身份暴露后,他仍在继续为KGB效劳,担任顾问与密探教员工作,前后做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布朗特则是被发现最晚的,从上世纪30年代初,一直秘密工作到70年代末。

      战前

      在1930年代晚期,四位间谍执行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任务,一方面KGB担心他们身份被暴露,另一方面也是KGB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还需要对这几个年轻人多加考验,避免培养出双重间谍。

      四个年轻人果然没让KGB失望。布朗特很快就在艺术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建树,达官贵人们想要购买某件古董家具或者油画,都希望先听听他的专家意见。迈克林成长为一位年轻的外交官。伯吉斯表面上是公开的反纳粹者,以此成功地掩饰了他真实的政治立场。

      菲尔比未能进入外交部,而是成为了 《泰晤士报》 的一名记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帮助苏联,营救奥地利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活动家。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丽兹,对方也是位苏联特工。离开维也纳后,他前往西班牙,为 《泰晤士报》 报道西班牙内战新闻,但这位记者与众不同,专门报道有利于佛朗哥的消息。在一次采访中,载着他和其他几名记者的车子被炮火击中,两个人遇难,而他只受了点轻伤。因为他的杰出“贡献”,佛朗哥向他颁发了勋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菲尔比反共立场的印象。

      1939年二战爆发时,年轻的外交官迈克林和一度去法国采访的记者菲尔比,都回到了英国,布朗特则顺利加入军情五处,这样,他的职责从征召新人,变成了将秘密文件传递给KGB。

      战争年代

      二战期间,是四人最为活跃的时期。

      伯吉斯和布朗特向KGB源源不断地传送着盟军的军事策略与军情处的秘密文件。

      迈克林在1944年到1948年,在英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丘吉尔与罗斯福和杜鲁门之间沟通的文件,他都悉数奉献给了斯大林。他并没有向苏联提供关于核弹的技术参数,不过作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三边共享核研究委员会的英方代表,他向苏联报告了核爆研究的进展,同时泄露了美国的铀储备量。有了这些数据,苏联科学家足以计算出美国人可以制造多少枚核弹。

      金·菲尔比执行了一系列任务。在二战期间,他向苏联人泄露了纳粹的密码“Enigma”已经被英国解码的消息。以他在军情六处的职位,他不仅可以轻松地骗取解码中心同事的信任,而且可以及早发现安插到KGB的英国特工—事实上,他不仅知道这些人姓甚名谁,而且是其中很多人的直接主管或导师。

      冷战

      在战后,迈克林对于斯大林来说,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他继续传递着杜鲁门与丘吉尔之间的沟通结果,令斯大林对于英美打算如何占领德国,划清东欧国家的边界都了如指掌,在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中,斯大林都从中受益。1948年,迈克林被调到了英国驻埃及大使馆。

      菲尔比在战后则来到华盛顿,担任军情六处与CIA之间的联络员,同时也与FBI保持联系,作为英国大使馆的安全专家,他有权看到一切FBI与英国共享的情报。他和迈克林共同合作,让斯大林知道了美国不会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消息。

      伯吉斯在BBC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节目主持人,主持的是一档关于议会的节目,在此期间又结交了一群重要的政客。其后,他成为英国副外长赫科特·迈克内尔的秘书,这个职务对苏联来说尤为意义重大。作为迈克内尔的秘书,他可以定期将最高外交机密传送给KGB—夜晚将它们偷偷运出来,拍成缩微照片,早上再神不知鬼不觉放回到迈克内尔的书桌上。

      布朗特除了继续召募新丁为KGB效力,还充当着联络员的角色,为伯吉斯、菲尔比和他们的苏联上司提供沟通信息。

      毫无疑问,在这四位剑桥间谍中,最重要的还是菲尔比。在此期间,有数位苏联特工叛变,都不约而同地暗示说英国情报机构里有一个内奸,但幸运的是,菲尔比恰恰被安排处理这类案件,因此可以方便地转移人们的怀疑目标。其中一个叫做沃尔科夫的苏联特工,已经与英国政府谈妥了条件,答应在拿到钱之后就说出内奸的准确名单,而菲尔比正是去中东,与沃尔科夫谈判的英国情报机会代表。结果,这位特工据说人间蒸发,菲尔比汇报说他始终无法找到沃尔科夫,这起危机就这样被化解。倘若不是后来伯吉斯与迈克林的身份暴露,菲尔比可能还会在军情六处平步青云,事实上,一些传记作家相信菲尔比将会是军情六处负责人的热门人选。菲尔比在去世前不久,这样解释自己的运气:

      “真的,在我的一生中,我的运气一直好得出奇。在很多极度危险的时刻,我都想,完了,无路可逃了,突然间一线阳光洒进来,我又找到了出路。我难以形容,自己拥有多么多么幸运的人生。”

      背叛

      关于伯吉斯与迈克林叛逃、菲尔比身份被揭穿的故事,已经被人拍成电影。然而在KGB、FBI和军情六处的档案完全被解密前,坊间流传的这些故事,也许都不完全准确,以下的这个故事,或许比较接近当时的事实。

      1949年,负责对付苏联间谍的FBI探员罗伯特·兰费尔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与几个密码破译员发现,在1944年到1946年间,英国大使馆的一位成员,在持续地向KGB发送信息。这个英国人的代号是“霍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排查,他们找到了三到四个“霍默”的可能人选,其中一个是迈克林。

      就在兰费尔的调查开始不久后,菲尔比前往华盛顿工作,充任英国军情部门与美国CIA、FBI与NSA之间沟通的使者。在对苏联情报的解码中,他推测迈克林很可能就是霍默,此后,他又从自己的KGB上司那里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兰费尔的调查进行得也很顺利,已经确认消息是由纽约发出,而迈克林在华盛顿任职期间,会定期前往纽约,公开的理由是要去那里探望他的太太与孩子们。

      菲尔比的压力开始与日俱增。假如迈克林作为苏联间谍的身份被揭穿,一旦他招供,就很有可能牵连出其他的剑桥间谍。即使他在审判中咬紧牙关,以他们当年在剑桥的关系,菲尔比同样可能被连累。

      与此同时,伯吉斯则是一颗不知何时便会爆发的炸弹。此时他任职于英国驻美国大使馆,他酗酒的毛病益发厉害,而且在私生活方面越来越不知检点,很难想象军情六处为何仍然会对他委以重任。在他前往美国任职前,老上司迈克内尔提醒他避免招惹三件事,“种族问题,与激进组织联系,以及公开同性恋身份”。伯吉斯脱口而出,“噢,你的意思是,我不要跟保罗·罗伯逊乱搞?”众所周知,罗伯逊是美国黑人歌唱家,也是著名的反种族歧视者和社会主义者。也只有喝酒喝得颠三倒四的伯吉斯,才会如此口无遮拦。为了控制这位老兄,菲尔比干脆将伯吉斯拉到了眼皮子底下,让他住在自己华盛顿的家中。即使是这样,伯吉斯依然不可理喻,在一次菲尔比举行的家庭宴会上,伯吉斯竟然当众羞辱了一位CIA高官的太太。

      考虑到迈克林脆弱的性格,菲尔比认为对方几乎一定会在审判中招供,于是,他与伯吉斯一起想出了一条对策。让伯吉斯回伦敦,通知迈克林潜在的危险。可是,如何才能让伯吉斯回国,而又不至于引起外界怀疑呢?

      他们的主意是将伯吉斯遣送回国,使他这次回伦敦的旅程,看似是英国大使馆所做出的决定。他们的计划天衣无缝,伯吉斯需要做到的是在一天内接到三张超速告票。他特意带上一位熟人,驱车从华盛顿特区前往南卡罗来纳,参加一个会议。前两次超速,因为他表示自己享有外交豁免权,警察只好将他放走,到了第三次超速时,警方忍无可忍,将他和同车的乘客扣留了几个小时,随后释放了他们。这起事件被汇报给了弗吉尼亚州长,州长向国务院汇报,国务院再知会英国大使馆。于是,伯吉斯顺理成章地收到了大使馆方面的谴责,并被勒令立即回伦敦。

      接下来,伯吉斯在迈克林的办公室里与对方见面,由于害怕房间里安装了窃听器,伯吉斯丢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他们两人见面的地点。在KGB探员于利·莫丁的安排下,他们见面,得以详细讨论迈克林的处境,并准备安排迈克林不日逃往苏联。但迈克林此时的情绪极其不稳定,不愿意一个人离开英国。莫丁倒是乐意带他回苏联,但KGB总部要求伯吉斯陪伴迈克林一起去苏联。

      与此同时,军情五处坚持要求迈克林接受他们的调查。他们计划安排迈克林在1951年5月28日,星期一,接受FBI与军情五处的联合讯问。

      结果,在迈克林生日那天,也就是5月25日,他与伯吉斯跳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小船,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布朗特事先得知了迈克林即将被审讯的消息,并预先警告了迈克林吗?布朗特在多年后依然否认这一点,那么,更大的可能,则是伯吉斯与迈克林认为无论形势如何,都应该在25号那天逃离英国。莫丁和菲尔比都猜测,伯吉斯会在安全将迈克林送到苏联后,就自行返回,可是苏联人坚持让伯吉斯留了下来。也许在他们看来,伯吉斯作为间谍来说,虽然对KGB已经意义不大,但若落入军情五处手中,却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伯吉斯与迈克林安全逃往苏联几周后,英国政府才很没面子地承认,这两人就是苏联间谍。而苏联方面始终拒绝承认二人身份,表示他们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叛离者,对自己的帝国主义祖国感到不满”。

      此后的12年里,伯吉斯在KGB的照顾下,过着相当自在的生活,他一直没有学习俄语,住在一所舒适的公寓里,并且不断在这里发展新的恋情。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苏联的生活很乏味,表达过回英国的愿望,当然,苏联人不会放他走,而英国人也再也不容许他归国了。

      与伯吉斯不同,迈克林则在努力进入苏联的体制内,他学习俄语,后来成为了一位研究西方经济政策的专家。

      镜头拉回到华盛顿。当菲尔比得知迈克林叛逃到苏联的消息,他假装出一副惊讶的表情。而当他听说,与迈克林一起逃走的还有伯吉斯时,他脸上的表情就真是实实在在的了。他曾经明确告诉过伯吉斯,假使伯吉斯因为迈克林的事情被牵连,那么他也逃不了,因为伯吉斯就住在他的家里。从那时起,菲尔比就将伯吉斯说成是“那个该死的家伙”,两人再也没说过一句话。1963年,当菲尔比也逃到苏联时,伯吉斯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临死前,他想要见菲尔比,但菲尔比拒绝了他的请求。

      自从伯吉斯与迈克林双双叛逃,菲尔比就成了最大的嫌疑犯,情报机关称他为“第三人”。他的罪名,小一点,可以说是交友不慎,结交了伯吉斯这样一个损友;大一点,就有可能是苏联特工。

      第三人

      回到伦敦,菲尔比开始接受军情五处的反复审问,好在以他超凡的心理素质,他完全可以承受得住一轮又一轮的盘问,最终,他没有被安上任何罪名,但被勒令从军情六处辞职,并获得了一笔遣散费。现在,菲尔比失了业,他要养活妻子和四个孩子,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

      到了1955年,一位议员追问,菲尔比是否真的就是“第三人”。过了一段时间,当时的英国外长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表明菲尔比并未与迈克林和伯吉斯有实质上的联系,他之所以被解雇,只是因为他早期的“共产主义倾向”。随后菲尔比在他母亲的寓所里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表示迈克米兰的发言已经彻底洗去了他身上的冤屈。

      与军情五处素有不和的军情六处,早就对菲尔比被解雇一事多有不满,于是,他们安排菲尔比出任两份报纸的记者,又聘请他出任他们在中东的探员,总部位于黎巴嫩,而那里也正是菲尔比的父亲与其中东籍的太太定居的地方。此后的六年里,菲尔比继续为军情六处提供情报,不过他更重要的工作则是为KGB效劳,苏联对于中东这块地方,也一直拥有着浓厚的兴趣。

      1963年,一位叛逃到澳大利亚的苏联密探揭穿了菲尔比的身份,前往贝鲁特负责审讯菲尔比的,是他在军情六处的老同事兼老朋友。菲尔比承认他是苏联密探,但请求对方宽限他几天,好让他打点行李回到伦敦。在这几天里,他顺利逃到了苏联。不过也有人怀疑,英国方面早就因为自己的情报机构频频后院起火而难堪不已,为了避免再次受辱,他们干脆放了菲尔比一马,容许他逃走。

      在菲尔比逃去苏联后不久,他的第三任太太和孩子也来到了莫斯科,不过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英国。他曾与迈克林的妻子发生过一段恋情,但迈克林太太最后选择回到了丈夫身边,最后在美国定居(现在她仍然在美国生活)。菲尔比的第四任太太是个苏联人。他的余生在苏联度过,而且几乎一直为KGB服务,担任KGB顾问和探员导师。

      菲尔比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一个忠贞的共产主义者,抑或是其他?莫丁的这段描述,也许是对菲尔比很好的总结:

      “菲尔比从来都没有在外人面前展现过他真实的一面。无论是英国人,和他生活的女人们,还是我们(指KGB),都无法洞穿包裹在他身上的那层神秘的膜。他将做间谍视为他一生最大的事业,并且直到死前,都为此兢兢业业。可是到了最后,我却怀疑菲尔比嘲弄了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

      第四人

      早在1951年时,安东尼·布朗特就被怀疑是苏联间谍,可是一直到菲尔比叛逃至苏联,人们也没有找到对付他的确凿证据。到了1964年,一个曾在剑桥留学的美国人迈克尔·斯特雷特向FBI和军情五处承认,布朗特曾表示希望召募他为KGB工作,他的身份才算确认下来。但是英国方面没办法迫使布朗特签署书面认罪书,毕竟布朗特是女王的艺术顾问,而且可以在皇室行走自如。

      1964年4月23日,军情五处负责人马丁与布朗特会面,马丁承诺将不会起诉布朗特,布朗特则提供了其他几个间谍的名字,这几个不是已经死了,就是身份已经被公开。对他的审问一直延续到了1972年,在这段时间里,他颠三倒四地“交待”了21个所谓的间谍名单,但大多死无对证,而且供词前后矛盾。1979年,撒切尔公布了他的间谍身份,他被撤销爵位,第二年,他又被迫辞去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的职务。

      之后的几年里,他与情人约翰·加斯金安静地生活在一起,1983年因为心脏病去世。作为一个英国绅士,布朗特从未离开过英国,也在这里宁静地被安葬。而他的同行菲尔比,遗体安葬在莫斯科。伯吉斯和迈克林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被送回英国安葬。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