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乌斯特雷姆

乌斯特雷姆  世界之间 / 两个世界之间 / Between Two Worlds / Le quai de Ouistreham / 失业风暴(台)

929人已评分
很差
1.0

主演:HélèneLambertLouisePocieckaStevePapagiannisAudeRuyter朱丽叶·比诺什JérémyLechevallierKévinMaspimbyFaïçalZouaArnaudDuvalDidierPupinLéaCarneNathalieLecornuJoëlGraindorgeClémentineTehuaWendyQuéguiner

类型:剧情导演:埃马努埃莱·卡雷尔状态:正片年份:2021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豆瓣:7.7分热度:878 ℃时间:2024-06-11 19:04:04

简介:详情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
  • 头像
    素心

    出于对“精英知识分子体验底层生活”这个设定的兴趣而观影,但是刚看完时有点失望。

    表现底层工作辛苦的画面甚至让我感到无聊——这些辛苦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资阶级在生活中隔离了它。正如你在路上每天经过的一个乞丐身上的臭味——如果愿意走近他,你每天都可以闻到。既然你每天都绕道走,又何需坐在大银幕前消费这种同情呢?况且从底层人民的角度,他们是否愿意自己的艰辛被放在大银幕上供人观赏呢?

    而后续情节中资产阶级的自我批判,也算是比较经典的立场了,最后的打脸也是陈腔滥调。本片在艺术性和情节上我没看到任何新颖的东西。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很反常地感到比平时更有能量,却是一种攻击性的能量,一种来自底层的愤怒。我被以往的体验和见闻中那些底层人民的生命力附体。故乡小村子里的穷苦农民,流水线上的工人,西班牙街头的流浪汉,拿过低保的法国外卖小哥,被压榨的地下艺人......那些与我有过或近或远的接触的“底层”人民。出路在何方?需要谁的同情?

    但是我自认为更接近底层身份甚至曾经成为底层的身份,除了让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感到“底层的愤怒”之外,还有什么比剧中的女作家做的更好的吗?于是这愤怒也朝向了我自身。我心中时而一个底层人民在向着资产阶级愤怒,时而一个右派资产阶级向着白左愤怒....

    走出影院之时由于表达的过于急切造成了误解,我与同去的社会学朋友吵了一架。她认为影片的价值就在于让大家看到这些平时被忽略的人,而进一步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甚至推动政策上的改变。但我又觉得这依然是一种资产阶级虚伪的自我感动,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后来我读到原来主演比诺什家族中也有过一无所有从清洁女工开始做起的女性。她自己也有过体验流浪汉生活的经历。我内心的那个“愤青”又开始佩服起这个女人,她能允许自己平和地以一己之力促成了这个片子。这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化愤怒为沟通,或许也给许多看到这部片子的人种下了行动的种子。文艺工作者能做到这一步,善莫大焉。

    最后,片中素人演员表现很出彩,导演挑人和引导的能力好强!

  • 头像
    淡写清欢

    开头我差点就信了,结局很讽刺,作家为了写书找灵感体验底层穷人生活,被发现后很尴尬,其实是她的同事“朋友”很尴尬,可以说是恼羞成怒,结尾作家开签售会,还把曾经一起打工的同事们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们都请来了,大家还都大度的聊天还买了她的书,和她闹掰的“朋友”想见她,让她再同她们去做清洁,但是作家没有同意,说‘这没意义’我想是因为目的达到了,我现在是作家的身份在你们面前,肯定不可能再回去扫厕所,再说这也完全没必要了,谁想扫厕所呢,当初是万不得已啊,所以结尾有点意思,可以说是很讽刺,上层人没有目的怎么会接近底层,他们打着让社会了解底层人的生活,失业问题,工作难做的问题,穷的问题……最后说了一大堆,也许外加虚伪的那一点同情或共情,只为了她自己出名赚更多的钱,稳固其地位,然后呢,继续回到上层圈子享受生活,没人管穷人死活,穷富各有命,这不就是现实吗。

  • 头像
    潛微

    前段时间,一位叫做王柳云的清洁女工火了。

    n来自湖南农村的她,在北京打工。因为喜欢在工作的女厕所里画油画,她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让王柳云觉得别扭的是,这些媒体,要不就是带着俯视的眼光给她贴标签。例如,尽管她已经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依然被很多媒体称为“老农妇”。

    nn要不就是用同情的目光,怜悯她的境遇。这些都让王柳云觉得不舒服。n

    王柳云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清洁工人”这个群体的讨论。他们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群,但在大众媒体上,又仿佛隐身一般,很少被公众看见。

    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

    这部电影由法国国宝级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主演。

    在片中,许多人心中的女神比诺什放下身段,亲手体验清洁女工的生活,洗厕所、擦马桶,还有一幕全裸出境。

    很多评论都说,没想到导演敢这么“糟蹋”女神。

    但比诺什这么演,也是必须。

    因为在片中,她饰演法国女作家玛利安,为了感受经济萧条下底层工作者的不稳定感,化身为清洁女工,体验生活。

    为了找到清洁工的工作,玛利安伪造了自己的遭遇。

    她谎称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做家庭主妇,被老公抛弃后,才不得不来当清洁工。电影一开场,我们就见证了清洁工人的就业环境。

    就业中心的人告诉她,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她必须和雇主说:自己随时都能工作,包括周日,可以接受法定最低薪资。

    因为到处都是失业的人,你不做,有的是人愿意做。

    但清洁工的工作,显然比玛利安预想的还要辛苦一万倍。

    第一天工作,她就要负责清扫公共厕所。

    平时在家从来不做家务的她,必须戴着橡胶手套,用海绵布擦洗充满污渍的马桶。

    一天忙活下来,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还得接受雇主的挑剔:这里有水渍,那里没擦干净,速度还不够快……

    从没受过这种委屈的玛利安,一个没忍住,就顶嘴反驳回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第一天上班,她就被老板骂又蠢又懒,给辞退了。n

    但让玛利安感到欣慰的是,在底层劳动者中,大家都非常热情地互相帮助。

    听说她失业了,有人替她找工作;听说她没有通勤车,有人替她借车子。

    很快玛利安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克里斯丁

    克里斯丁为她介绍了一份在游轮上的工作。

    作为报答,玛利安每天载她上下班,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这份游轮清洁工作,被克里斯丁称为“地狱”。

    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

    平均每4分钟,他们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

    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

    这样十几个小时地工作下来,却只能拿到最低工资。

    从天黑干到东方将白,常常是下班后累到手都抬不起来。

    回家路上,他们路过一片大海,玛利安兴奋地脱掉衣服,下海游泳。

    克里斯丁说:你知道吗,我每天上下班路过这片海,可我从没想过要停下来欣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玛利安和真正的清洁工人之间的差距。

    对玛利安来说,体验清洁工的生活是主动的选择。她本可以不这么累,但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她主动为之。

    所以,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她还有心情可以下海游泳。

    因为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是有一个头的,只要积累的素材够了,她马上可以辞职不干。

    但对克里斯丁来说,这份活,却是她不得不做,并且望不到尽头的。

    为了支付房租、三个孩子的学费,她即使再累,也没有任何选择。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她只想尽快回到家中,躺上几个小时,再接着出门工作。

    正如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玛利安是作家之后所说:你受不了时可以不干,回到原来的生活,但来这的人可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不是吗?

    但我们也必须说,玛利安不只是把这次经历当作猎奇。

    她的出发点,是体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写书反映出他们的困境,希望引起重视,解决他们的问题。

    但那道阶层之间深深的鸿沟,仍然是横亘在她和其他清洁女工之间。有一次,玛利安无意间发现克里斯丁在翻她的钱包。n

    她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克里斯丁是不是在偷她的钱?

    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原来,克里斯丁不过是在看她的身份证件,想要为她准备生日惊喜。

    尽管自己很穷,克里斯丁还为玛利安买了一条四叶草幸运项链。

    知道真相后,玛利安感动不已,发誓到死都要戴着它。n

    这里尤其让人感慨的是,即使是和清洁女工们已经打成一片的玛利安,在遇到那种情况时,第一反应也仍然是怀疑。

    这不是玛利安有意看低朋友,但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反应,才更能说明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是多么难以弥合。

    而这样的鸿沟,在克里斯丁意外发现玛利安是作家之后,就再也无法愈合了。

    克里斯丁斥责玛利安,羞辱了她,也羞辱了信赖她的大家。

    因为在她看来,玛利安只是把他们的生活,当成了一道景观。

    她接近他们,不过是为了把他们的生活,当成猎奇的对象,展现给那些工作之余,仍有闲暇看看书的有钱有闲阶层,来展示自己的同情、博爱,获得一些道德上的安慰。

    但对于克里斯丁和那些清洁工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吗?

    或许一时之间,他们会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甚至成为热门话题。

    但热闹之后呢?他们仍然必须在这没有太多选择的人生中,咬牙坚持下去。

    在电影最后,玛利安的书还是发表了,并大获成功。

    她也获得了她欺骗过的绝大多数清洁工人们的谅解,但她当初最要好的朋友克里斯丁,仍然不能释怀。

    最后,克里斯丁把玛利安请到两人当初一起工作的码头,邀请她再次换上工作服,和他们一起上船打扫一次卫生。

    虽然玛利安仍然戴着克里斯丁送的那条项链,但她仍然强忍着眼泪,拒绝了这次邀请。n

    正如玛利安所说,这没有意义。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即使她愿意再次和克里斯丁一起打扫卫生,他们的友情,也仍然是建立在伪装的基础之上。

    下了船,她还是会做回一个作家,享受着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

    而克里斯丁,却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很可能一辈子都要被困在这如同地狱一般的工作环境里。

    也许,还会像那些年老的清洁工一样,为了最低工资,长年累月地过度劳累,终于变得肥胖、臃肿、迟钝,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

    玛利安的书写,好像让大众注意到了清洁工人的处境,却又好像无法根本改变那些具体的人遇到的具体的问题。

    正如我们现实中,很多媒体对王柳云的报道一样。

    或许,当人们带着好奇、同情的目光来围观她时,她的生活会收获一些热闹,曝光带来的名气,也能帮她多卖一些画。

    n但当热闹散去,她依然需要在那小小的女厕所里画画。

    未来,她也依然没有太多职业选择的机会。这也正是《乌斯特雷姆》(另一个译名《两个世界之间》或许更为合适)这部电影最深刻的地方。

    它带有批判性地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艰难处境,却同时也十分谦卑、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这种至上而下的目光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nnnn

  • 头像
    吴玫

    因为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才会去欣赏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原因嘛,导演埃玛努埃莱·卡雷尔为什么要给电影安排一个我们读起来特别费劲的片名?

    电影好看,就去按图索骥——原来,这是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而成的电影。那么,将片名意译成“两个世界之间”或者“失业风暴”,都辜负的原著作者特意将地名标注在封面的一片苦心,因为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愿望是,非常客观地再现发生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故事。而当埃玛努埃莱·卡雷尔决定将《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影视化,他不想放弃弗洛伦斯·奥贝纳斯这样的良心作家隐藏在文字里的社会责任,写作者因此来到了台前,她就是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玛丽昂。

    因此,我为我看完第一遍电影后在笔记本上留下的那句话,感到不好意思。那句话说: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呢?

    倒不是因为《英国情人》、《蓝》、《布拉格之恋》等著名电影的女主角,成为清洁女工后不肯放弃优雅、高贵的扮相,从而显得与清洁女工的形象格格不入。就像年近花甲的朱丽叶·比诺什从来不肯操心自己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许一样,她也不为角色的背景而刻意改变自己的举手投足,奇怪的是,朱丽叶·比诺什还是那个朱丽叶·比诺什,一踏进《乌斯特雷姆》成为马里昂以后,除了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时因角色设定动作故意显得特别笨拙外,这个女演员俨然已是一名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索性让马里昂成为失败作家、不得不去做清洁女工来养活自己——倒是生出这样念头的观影者,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事实:清洁女工竭尽全力也换不来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常态,而非偶发事件。

    假如不相信《乌斯特雷姆》所呈现的清洁女工的生活现状真实不虚的观影者,大概也不能接受电影的结局:马里昂充当清洁女工期间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一本书后,把与之同甘共苦过的姐妹请到了新书发布现场。然而,最应该出现的克里斯丁却没有现身。失望并且倍感失落的马里昂不甘心地将目光投向了远处,她看见了自己与克里斯丁共同的朋友路易斯。马里昂起身向前,被告知克里斯丁正在乌斯特雷姆等她。这可就叫马里昂犯了难,哪怕放弃新书发布会后循例会有的酒会,她也不能抛下特意赶来的那些清洁工姐妹吧?但马里昂还是跟随路易斯来到了码头。

    问题来了:在马里昂下沉到清洁女工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克里斯丁究竟给过马里昂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作家放下酒会和其他朋友?

    将《乌斯特雷姆》看到这里的影迷心知肚明,在电影中与其说是克里斯丁帮助了马里昂,不如说是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很大的便利。

    克里斯丁是个单亲妈妈,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养活3个孩子和自己,克里斯丁必须选择小时工资最高的活儿,那就是去停靠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游轮上清洁客房。对克里斯丁这样的清洁女工而言,豪华游轮就是地狱,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为此,他们平均每4分钟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具体事项包括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从天色擦黑干到东方既白,下班后他们一个个都累到抬不起手来……而克里斯丁还有另一个难题。实在是囊中羞涩,克里斯丁只能每天步行去码头上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想象一下,步行1个小时将耗费掉克里斯丁本就不够用的体力?所以,当好心人借给马里昂一辆虽破旧不堪但能正常行驶的汽车后,她又心甘情愿地让克里斯丁搭车,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什么的帮助,显而易见。那么,意外获知马里昂的真实身份后从此避而不见亲密相伴了一段日子的“同事”,克里斯丁究竟在作何感想?

    要付房租,要替3个孩子挣学费,克里斯丁的日子的确难过。无论单亲妈妈的身份设定暗示着什么,但克里斯丁从不没有为自己的过往汗颜过,所以,她丝毫也没有觉得,趁马里昂不在车里偷偷翻检她包里的钱夹确认马里昂的生日,会引起旁人的怀疑。她也不会因为马里昂在回家路上看见大海自然而然跃入其中畅游一番的闲情逸致,而疑惑马里昂从作家到清洁女工之中有没有隐情。接过克里斯丁为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之后,马里昂说那句“到死也要戴着它”的誓言时纵然激动之情已经溢出了银幕,克里斯丁都没有想过要去破解暗藏在其中的马里昂真实身份的草蛇灰线,为什么?克里斯丁的生活逻辑非常简单,真实地活着,所以,她才那么痛恨怀假装跨越了两人之间社会距离的马里昂。

    倒是抱持“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观点的我们,明明知道作家与清洁女工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却还幻想意外会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

    所以,《乌斯特雷姆》的结尾是点睛之笔。

    跟随路易斯见到克里斯丁以后,马里昂问两人的关系还能不能回到从前?克里斯丁拿出一件橘色的马甲示意马里昂:穿上它,再跟我们去游轮上做一晚清洁工,我们就还是好姐妹。

    看到这里,我故意按下暂停键,设想接下来马里昂会怎么办?她当然会接过克里斯丁递过来的橘色马甲,跟着克里斯丁和路易斯上了船……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电影结局?生活尽管苦涩,总有不期而来的意外会给生活加点糖。只是,《乌斯特雷姆》的创作者更相信,令人惊喜的意外很少光顾这个世界失意的人群,完成了一本关于清洁女工真实生活状况书籍的马里昂,再踏足游轮只能是豪华客房的客人,而克里斯丁注定只能继续做她的清洁工。那条作为生日礼物的项链,虽然还挂在马里昂的脖子上,且很有可能永远在那儿,但马里昂与克里斯丁的生活轨迹因为一本书而重叠后将再无相交的可能,这就是《乌斯特雷姆》表述的那个社会的常态,虽令人痛恨也却叫人无可奈何。

  • 头像
    大老师

    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另一个人?

    一个阶层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另一个阶层?

    电影《乌斯特雷姆》通过一个作家的尝试做了回答。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想要写有关失业者的书,为了体验不稳定生活的不安感,她伪装成被丈夫抛弃、二十多年没有工作过的失业者,谋得一份清洁工工作,开始体验底层生活。

    高压,底薪,快节奏,机械劳动,日复一日,所谓底层生活,身体的疲乏只是一方面,更沉重的是对未来不抱希望。

    作家的真实身份很快就被帮她找工作的工作人员发现,并提出质疑。

    为了写作,可以伪装?为了体验生活,可以占用别人求之不得的珍贵工作机会?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看到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同情、可怜、感动,对被观察的人有什么实际帮助?

    被看见比需要被看见的人更重要吗?

    作家每天和其他人一样,深夜被拉到游轮上,换被褥,收房间,擦马桶,拖地板,她很快适应了工作,也在工作间隙的聊天中逐渐与大家打成一片,并交到了两个好朋友。

    朋友邀请她走进她的家庭,和她一起庆祝生日,生活的交融让她们不只是朋友,甚至像患难与共的家人。作家说“借”了辆车方便上下班,两人共同使用,朋友还会和作家平摊油钱,生活不易,必须“锱铢必较”。这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朋友在匆忙地精细地计算着需要付的钱,精确到小数点,作家一直看着朋友,眼神里有一些茫然,不理解、不必要或者不知道该不该拒绝。对于作家,这是一笔小小的可以忽略的支出,对于朋友这是血汗、是重压下苦苦经营的生活。

    这里是电影的遗憾之处。电影对底层的生活和工作的展示比较简略,一些清洁卫生的场景,几句酒酣耳热后的闲聊,信息量比较低,生活的重负感没有很绵实地传达出来,甚至有一种其实作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底层生活的感觉。

    知名作家隐瞒身份深入底层社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贫富差距、社会保障、阶级矛盾等等社会议题的思考和批判,电影对此没有过多染指,甚至无意深入,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隐约简化为对不同阶层女性友谊的探讨。

    一次意外,作家和清洁工朋友偶然留在游轮上,苦中作乐,她们度过了欢快的夜晚。作家在船上偶遇旧友,身份被揭露,朋友大发雷霆。朋友生气不是因为她不穷装穷,是因为她一直在欺骗,她讲的一切都是谎言。

    一切戛然而止。

    作家的作品终究写了出来,她在发布会感谢曾经遇到的人,大部分之前被她蒙在鼓里的人都带着恍然大悟的感觉参加了发布会,平静地略带惊喜地接受了事实,送上了祝福。

    两个最好的朋友都没有来。

    电影的结尾很出色。

    清洁工朋友给了作家一个和好的机会——她们邀请她重新换上工服、拿起拖把,上船工作一晚,证明我们还是曾经的我们。

    作家摇摇头拒绝了,表情苦涩而痛苦,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非常动人,她艰难而坚定地拒绝了她们的提议,我们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们了,假装没有意义。

    跨越阶层的友谊没能存活下来。一边隐忍度日但维持着自己的尊严,一边在远远观望后希图保持虚假基础上的真情。她们曾经真实过,当她们喝完香槟躺在游轮的床上,相约明年此时再欢度。她们现在依然真实,不迁就,不妥协,跟随自己的内心,山盟海誓抵不过一时一世。

    清洁工朋友们坐上班车,在夜色中,摇摇晃晃地离开了。

    作家目送着车子远去,接受了无可奈何。

    车上的人面无表情,继续着似曾相识。

    电影里有两次离开,上一次离开是电影最动人的一幕。

    清洁工团队里一个高个子身材好容貌好的女孩,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即将离开这里,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即使只是好了一点点。欢送会寒酸但情真意切,大家畅所欲言后,坐班车离开,高个儿女孩不再同乘,她一个人在路中央翩翩起舞,送别朋友,送别曾经的生活,镜头跟着班车渐行渐远,女孩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才会懂得星光的珍贵。这个长镜头是电影对她们最温情的凝视和祝福。

    看见和祝福,远远不够,但作家和电影能做的仅此而已。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