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ArchieAlemania安吉莉·芭雅妮索利曼·克鲁兹MilesCanapi锡德·卢塞罗HazelOrencioKristineKintanaMaePaner
类型:剧情导演:拉夫·迪亚兹状态:HD年份:2013地区:其它语言:其它豆瓣:7.7分热度:459 ℃时间:2022-05-03 12:43:5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缺点:
虽然叙事是完整的,就是因为完整的所以安排感很强,比如主角逐渐疯狂的唯一交代就是家里双亲自幼没有陪伴,这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我也没有陪伴,就没有这样的动机。再者更主角是满嘴反无政府主义,反存在主义,修正主义的法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很难做出激情杀人这般事情,而且在我看来也不是很激情,只是小强盗般的无脑屠杀。
男二线,监狱的后半段在我看来无非是想表现男二已经成神,无条件的对所有人好包括敌人和上帝视角飞来的镜头。但是这个成神也没有什么缘由,入狱之只是一个普通的好人,毕竟还删了大婶一巴掌。如果是人变神你要有一个更具体的事件吧,只有飞来的上帝视角镜头。如果不是人变神,是生来神,那入狱前后动作也不是很统一。
女主线,比之上的两个好一些,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些表演上的安排可以更真实,比如拿到巨款,比如目送丈夫送到远方监狱,作为一个贫农阶层的人,她的表演(导演的安排)还是过于平静了。
另,想结合社会和神性题材,4个小时也不为过,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两个都讲就很难突出一个重点,而且可能玩成1+1<2的结果。而且在我看来,整个男主去外省躲罪导演是想拍《密阳》探讨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寻找救赎,但是往4个小时的电影里再塞一个密阳是不可能了,只能不三不四的结束那段。
优点:
巧妙的阐述了暴力变革(即马列修正主义)的悲剧性和不合理性,很推荐徒有抱负的知道分子看一看。
剧本方面,很好的从侧面刻画了男主这个逐渐疯狂的巨婴本质,尤其是返家之后逐渐的不修边幅和放弃生活一般的身材,最讽刺的一幕就是挖出之前的赃物兑换现金然后借此抚恤家属试图找到安慰和救赎,进一步反射出男主想当然的单一思维。而且导演不断的给男主看书的镜头,即便是在逃亡的生活中,而最后无论获得了多少知识,男主只能一步步陷入弑神和疯狂的境地。尤其在用金钱无法满足救赎的时候,男主发现只有疯狂能让自己平静,这个反差也是本片最亮眼的弧光了。不过我觉得姐姐的那种傻白甜和巨乳的选角决定有一种诱引观众的作用,也算是从某种方面使用了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
相关推荐:
《密阳》《幸福的拉扎罗》《玉子》
250分钟的电影在拉兹.迪亚兹的作品里算是短片了,并且在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上不论故事性还是可看性上都算照顾观众了。凶杀、强奸姐姐、监狱风云、堕落、死亡,这些深刻又富有吸引力甚至猎奇的元素让无尽的长镜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至于太过沉闷与无聊。腿部受伤的年轻男人杰奎因,有妻有子,欠下高利贷,放高利贷的肥婆神态傲慢,语气轻蔑,杰奎因因为要回被妻子当作押金的结婚戒指被高利贷肥婆拒绝而殴打了肥婆,这是他被冤枉入狱的原因。法比安是一个法律系学生,成绩优秀,受老师青睐,经常在咖啡厅里与老师们摆龙门阵,聊着知识份子式的内容,并且他是一个愤青,对社会不满,从小与姐姐相依为命,父母远在海外,整个成长过程像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他也经常与朋友们在街头巷尾喝酒闲谈,有说有笑也有矛盾,总体来说他就是一个有志者不甘平庸却不得不接受平庸以及受到成长困扰的年轻人,他同样欠下肥婆高利贷,他找老师借钱,但最终压抑和迷茫的他杀掉了肥婆和她的女儿,而这桩谋杀案的罪名却误判在了杰奎因头上,因为他殴打肥婆的画面拥有目击证人。这就是影片中两条主要故事线的开端,接着便兵分三路描绘了杰奎因的狱中生活、妻子的穷苦卖菜带孩子的生活以及法比安的逃亡、内疚、崩溃、坠落的生活。
这其中杰奎因在监狱里的段落和法比安回到家乡的段落是情绪感染力和张力以及压抑程度最高的章节。虽然迪亚兹用一首悦耳的吉他曲为监狱生活增添了些许光亮,但随后监狱里隔壁牢房的大哥暴打杰奎因狱友的画面血腥残暴,低角度的固定镜头就像偷拍摄像机一样模糊了真实与虚构,拳拳到肉,但最吸引我的却是一旁的猴子......不知它是否感到恐惧。而一直善良、乐于助人的杰奎因在之后被大哥用刀割手将监狱里的紧张关系提到顶峰。但之后杰奎因对身体衰败的监狱大哥温情的抚慰和对话让人动容,这样善良的小人物关照对方的温情却又残酷的画面让人想到了《离开的女人》里同样含冤入狱的中年女人与易装男同性恋者在屋子里互动以及相互取暖的底层坚强气息,这是迪亚兹电影最有魅力的时刻。如此善良的杰奎因被迫入狱,作为底层不懂法的平民,他和妻子无能为力,而造成这个悲剧的却是一个精通法律的人,很残酷,很讽刺。最后出狱的杰奎因与前来接狱的妻子双双死于回家的车祸,镜头扫过遍地的尸体,远处是燃烧的大巴,随后下起了上帝的眼泪。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如果当初让杰奎因去国外工作就不会有这些鬼事了,这样的感概正好对应了法比安。身背负罪感的法比安给街头卖菜的杰奎因妻子钱但遭拒,这是他怯懦之下残存的良知,之后便彻底丧心病狂。法比安与姐姐的互动充满对抗也充满情欲,尤其是姐姐满满溢出的迎合。姐弟缺失的父爱在如今小有资产的姐姐这里试图弥补,弥补家庭的关爱,以至于太过强势。而法比安已经千疮百孔的内心对此则是极度反感以至于最终摧毁一切。从冷漠的回应到强奸姐姐再到杀死爱狗,一个本来可以步入精英阶层的年轻人彻底将灵魂交给了撒旦,这一切的诱因太过复杂,个人、家庭、社会,每一个元素叠加在一起跟随着时间成为历史,事物是历史的总和,直到终结(死亡)。
拉夫•达兹的电影基本都与菲律宾的历史和当下有关,极具个性,惯用固定长镜头,一部片的长度通常超过四小时,最长的超过十小时。
近年来,他的作品受到各大电影节和影展的关注:[历史的终结]入围2013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今来古往](2014)拿到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2016年,八小时的[悲伤秘密的摇篮曲]获得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同年,[离开的女人]夺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nn[历史的终结]改编自拉夫·达兹最爱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以当下菲律宾作为故事背景,主人公的境遇关联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看尽愤怒与怀疑,经历正义与善良,留下的不只是对人间悲剧的慨叹,还有萦绕不去的无能的挫败感。
角色的身份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普世色彩。他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存在着令人乏味的傲慢与偏见,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诱生简单的二元对立思想,在理智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经受人生的罪与罚。nn法学生的愤怒
n法比安是法学院的辍学生,对沦为摆设的菲律宾法律感到失望,用消极的方式放逐自己,在简陋的租房内,通过写作、阅读、思考,探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寻找救世出路。
值得讽刺的事情发生在电影的开始:法比安把两个好朋友叫了出来,在咖啡店谈论着国家的前途、人民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之类的话题。言语中,法比安有近乎偏执的道德和正义感,甚至是激进的倾向。但是,他把朋友叫出来的真正目的不是要谈这些,而是要借钱付房租和买书。
朋友开玩笑的说到:“最后,亚当•斯密赢了”。
法比安的生活渐渐与他人脱节。跟大学朋友出游时,他把手机扔了,这一举动极具象征意义——他对周遭的俗世越来越不满。在菲律宾的政治环境下,他富有正义感的内心,找不到行动的途径。退学后,法比安越来越边缘化,经常和朋友争论政治话题,但那些只让他感到更加绝望。nn知识并未给法比安带来解决现实问题和内心困境的办法,反而让他陷入焦虑中。往好了说,他是生活在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无能的挣扎中;往坏了揣测,他像个半吊子知识分子,满腹忧国忧民情怀。nn法比安经常向富婆玛格达夫人借钱,但他实际上有机会获得好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过这种生活。这是拉夫•达兹对[罪与罚]中的主角进行的最大改编。小说中,主人公是个因贫困而产生仇恨心理的人,法比安则主要是因为内心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走向自我封闭。这种改编使角色具有了一层现代意义。
事实上法比安的家境并不差,只是他选择脱离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他的困境产源于对社会过分失望的认知,以及近乎公道仲裁者的社会追求。
影片的另一条线,讲述了一个育有一子一女的贫穷家庭的故事。圣诞节的夜晚,腿受伤的杰奎因被妻子易来莎搀扶回家。彩灯照射下,一家人从画面深处走近,没有过多言语欢笑,镜头给足了耐心,看着他们走近。nn杰奎因受伤后长时间不能工作,易来莎依靠变卖家当和借钱度日,玛格达夫人也是他们的债主。有天晚上,彻底和朋友决裂的法比安,看到易来莎在玛格达家门外苦苦哀求,被拒之门外,蹲在墙角路灯下哭泣,于是给了她一些钱。第二天晚上,玛格达和女儿惨遭杀害,杰奎因成了犯罪嫌疑人,在司法不公下,被轻易定罪。nn
无能的力量
n杰奎因入狱后,易来莎依靠卖菜维持生计。法比安则完全变了一个人,暴力没有使他看到希望,反而使内心更受煎熬。他以正义仲裁者的身份,将仇恨矛头指向富人,却没有帮到任何人。
影片故事发展到这里,表面上呈现的是横亘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被误解的鸿沟,但实际上在后面更长的篇幅内引出了超越阶级本身的人生困境。nn杰奎因没有杀人,因而抗拒适应监狱的生活,但他向来平和,在时间和现实面前,最终选择了屈从。他和狱友相处融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包括虐待过他的狱霸。
如果说法比安是以退学的方式抗议法律的无能,是种消极举动,杰奎因的逆来顺受多少也是消极的。后者以“无能的力量”承受扑面而来的重压,生活没有变得更好,但他在等待希望。法比安在理智与愤怒之间失去了方寸,生活完全被毁。
在咖啡馆打工期间,基督徒朋友想要用宗教化解法比安的内心痛苦。这对骨子里排斥无用言论的他,没有任何作用,他不相信一个人的罪恶可以被上帝宽恕。nn几年自我放逐后,法比安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全靠佣人将他和姐姐带大。如今,他绝望到没有了家庭观念,破坏一切美好的东西。信奉基督教的姐姐一个人守着家,乐观看待生活,反而刺激了他悲观的情绪。
他用最极端的行为毁掉了姐姐的幻想,对社会的不满转向对人性的绝望,行为变得疯狂。在野外,他杀死了自己宠爱的小狗,一刀一刀地捅下去,伴着粗大的喘气声。nn法比安雇了艘小船,呆滞地坐在船上,漂于河中。他在自己追求的世界里彻底失败了,伟大的愿景没有实现,反而使自己变成罪人。不能把他的悲剧,完全当成是对知识分子堂吉诃德式的行为的讽刺。更深意义上,他暴露了人类的善心与恶行,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如何变得边界不清。
杰奎因是法比安的另一面——贫穷、没有知识。他的卑微、隐忍使他承受住生活的巨大打击。导演用主观视角拍了一场他在监狱中做梦的戏,梦中他飞过大海、农田、自己的家,然后回到监狱走廊;出狱后,他又做了同样的梦,这次他悬空躺在丛林绿荫中,有种回归自然的安详。
旧恨新仇
给您带来不便
团圆饭之小小少年
扎布里斯基角
百变神偷
追鹰日记英语
1949年,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一对儿小兄...
播放指数:1299℃
缺点:
虽然叙事是完整的,就是因为完整的所以安排感很强,比如主角逐渐疯狂的唯一交代就是家里双亲自幼没有陪伴,这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我也没有陪伴,就没有这样的动机。再者更主角是满嘴反无政府主义,反存在主义,修正主义的法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很难做出激情杀人这般事情,而且在我看来也不是很激情,只是小强盗般的无脑屠杀。
男二线,监狱的后半段在我看来无非是想表现男二已经成神,无条件的对所有人好包括敌人和上帝视角飞来的镜头。但是这个成神也没有什么缘由,入狱之只是一个普通的好人,毕竟还删了大婶一巴掌。如果是人变神你要有一个更具体的事件吧,只有飞来的上帝视角镜头。如果不是人变神,是生来神,那入狱前后动作也不是很统一。
女主线,比之上的两个好一些,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些表演上的安排可以更真实,比如拿到巨款,比如目送丈夫送到远方监狱,作为一个贫农阶层的人,她的表演(导演的安排)还是过于平静了。
另,想结合社会和神性题材,4个小时也不为过,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两个都讲就很难突出一个重点,而且可能玩成1+1<2的结果。而且在我看来,整个男主去外省躲罪导演是想拍《密阳》探讨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寻找救赎,但是往4个小时的电影里再塞一个密阳是不可能了,只能不三不四的结束那段。
优点:
巧妙的阐述了暴力变革(即马列修正主义)的悲剧性和不合理性,很推荐徒有抱负的知道分子看一看。
剧本方面,很好的从侧面刻画了男主这个逐渐疯狂的巨婴本质,尤其是返家之后逐渐的不修边幅和放弃生活一般的身材,最讽刺的一幕就是挖出之前的赃物兑换现金然后借此抚恤家属试图找到安慰和救赎,进一步反射出男主想当然的单一思维。而且导演不断的给男主看书的镜头,即便是在逃亡的生活中,而最后无论获得了多少知识,男主只能一步步陷入弑神和疯狂的境地。尤其在用金钱无法满足救赎的时候,男主发现只有疯狂能让自己平静,这个反差也是本片最亮眼的弧光了。不过我觉得姐姐的那种傻白甜和巨乳的选角决定有一种诱引观众的作用,也算是从某种方面使用了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
相关推荐:
《密阳》《幸福的拉扎罗》《玉子》
250分钟的电影在拉兹.迪亚兹的作品里算是短片了,并且在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上不论故事性还是可看性上都算照顾观众了。凶杀、强奸姐姐、监狱风云、堕落、死亡,这些深刻又富有吸引力甚至猎奇的元素让无尽的长镜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至于太过沉闷与无聊。腿部受伤的年轻男人杰奎因,有妻有子,欠下高利贷,放高利贷的肥婆神态傲慢,语气轻蔑,杰奎因因为要回被妻子当作押金的结婚戒指被高利贷肥婆拒绝而殴打了肥婆,这是他被冤枉入狱的原因。法比安是一个法律系学生,成绩优秀,受老师青睐,经常在咖啡厅里与老师们摆龙门阵,聊着知识份子式的内容,并且他是一个愤青,对社会不满,从小与姐姐相依为命,父母远在海外,整个成长过程像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他也经常与朋友们在街头巷尾喝酒闲谈,有说有笑也有矛盾,总体来说他就是一个有志者不甘平庸却不得不接受平庸以及受到成长困扰的年轻人,他同样欠下肥婆高利贷,他找老师借钱,但最终压抑和迷茫的他杀掉了肥婆和她的女儿,而这桩谋杀案的罪名却误判在了杰奎因头上,因为他殴打肥婆的画面拥有目击证人。这就是影片中两条主要故事线的开端,接着便兵分三路描绘了杰奎因的狱中生活、妻子的穷苦卖菜带孩子的生活以及法比安的逃亡、内疚、崩溃、坠落的生活。
这其中杰奎因在监狱里的段落和法比安回到家乡的段落是情绪感染力和张力以及压抑程度最高的章节。虽然迪亚兹用一首悦耳的吉他曲为监狱生活增添了些许光亮,但随后监狱里隔壁牢房的大哥暴打杰奎因狱友的画面血腥残暴,低角度的固定镜头就像偷拍摄像机一样模糊了真实与虚构,拳拳到肉,但最吸引我的却是一旁的猴子......不知它是否感到恐惧。而一直善良、乐于助人的杰奎因在之后被大哥用刀割手将监狱里的紧张关系提到顶峰。但之后杰奎因对身体衰败的监狱大哥温情的抚慰和对话让人动容,这样善良的小人物关照对方的温情却又残酷的画面让人想到了《离开的女人》里同样含冤入狱的中年女人与易装男同性恋者在屋子里互动以及相互取暖的底层坚强气息,这是迪亚兹电影最有魅力的时刻。如此善良的杰奎因被迫入狱,作为底层不懂法的平民,他和妻子无能为力,而造成这个悲剧的却是一个精通法律的人,很残酷,很讽刺。最后出狱的杰奎因与前来接狱的妻子双双死于回家的车祸,镜头扫过遍地的尸体,远处是燃烧的大巴,随后下起了上帝的眼泪。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如果当初让杰奎因去国外工作就不会有这些鬼事了,这样的感概正好对应了法比安。身背负罪感的法比安给街头卖菜的杰奎因妻子钱但遭拒,这是他怯懦之下残存的良知,之后便彻底丧心病狂。法比安与姐姐的互动充满对抗也充满情欲,尤其是姐姐满满溢出的迎合。姐弟缺失的父爱在如今小有资产的姐姐这里试图弥补,弥补家庭的关爱,以至于太过强势。而法比安已经千疮百孔的内心对此则是极度反感以至于最终摧毁一切。从冷漠的回应到强奸姐姐再到杀死爱狗,一个本来可以步入精英阶层的年轻人彻底将灵魂交给了撒旦,这一切的诱因太过复杂,个人、家庭、社会,每一个元素叠加在一起跟随着时间成为历史,事物是历史的总和,直到终结(死亡)。
影片较为完整地塑造了两个有立体感的人物。身为知识分子的法比安,忧国忧民。他有尼采般的自命不凡,却并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该以何种方式立足。其自我定位的迷失有自幼家庭环境所造成的疏离感(父母“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欧洲”,由佣人抚养成人)的原因,也有对本国历史和社会问题过分偏激的见解而导致的无力感,即一种感到“我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孤独。其智识、赤诚、狂妄,和对自己的渺小无助不必要的夸大,是造成他不停地自我边缘化,并在潜意识中渴望以极端的行为造成社会波澜的根本原因。这和一些素质低下的、纯粹的“恶人”要通过作恶而“报复社会”并不相同。片中法比安的几个“极端”的行为——当面拆穿朋友女友与自己的劈腿;杀害债主母子;强奸亲姐;一刀一刀捅死自己的宠物狗——虽然有它们各自的戏剧铺垫,但我之所以在法比安做了那么多“惨无人道”的事情之后依然无法将其定性为纯粹的坏人,是源于我可以理解(虽然它并不意味我从道义上对这些事情可以报以宽容)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做;我虽不能接受他的行为,却对他的内心世界保有共鸣。
在片中法比安有两个善举:给杰奎因的妻子钱、搜集资料让杰奎因出狱。它们最终都未能得到好的结果,反而间接造成了杰奎因的入狱和死亡。给钱的桥段后即是法比安与杰奎因共同债主的被杀身亡。这是全片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悲剧。在这里法比安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脆弱。他无法从“我是渺小的”这种极端知识分子式的自卑(和自负)中走出,无法遏制自己的冲动,也就必将失控、直至伤及无辜;而他也并无承担悲剧的勇气。此后法比安的一系列行为,从逃避,到对姐姐和宠物的暴力,直至最终的自我放逐,它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懦弱。懦弱者的善良和赤诚都是不堪一击的。从他开始失控作恶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是个恶人了。这是法比安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很多极端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他们有一颗想有所成的心,却并无匹配这颗心的勇气与谋略。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其政治和社会抱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与思想上的桎梏,这让他们的抱负从一开始就趋于扭曲。最终这些人不是被周遭同化,就是变得极端(即使并没有法比安那么极端)。
穷人杰奎因是这个戏的另一面。他因误判而入狱,却因自己平和而善良的天性熬过了狱中的生活,与大家相处融洽,甚至感化了狱头。他和她的老婆通过不同的方式熬过漫漫时光,等来了命运的转变,却因一场车祸双双丧生,这颇有点命运弄人的意思。这么设计可能和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旨有关:伤害。不同于法比安的伤害(或施害)源于失控,杰奎因所面对的伤害完全是他不可控的。某种程度上,他和他的一家在片中是注定悲剧的角色。导演可能想要借此表现毫无社会话语权的人在面对自己命运时的无助;而为了突出这种伤感,杰奎因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没有缺点的好人。这种安排导致了某些和杰奎因有关的镜头成了全片最美、最感人的镜头——那首狱中的歌曲(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影片惟一的配乐)、杰奎因妻子在悬崖边上紧紧搂住自己的两个孩子,等等镜头都让我产生深深的悲悯。我的悲悯源自我那时已经隐隐意识到杰奎因在剧中的性质和命运,因而这些镜头也就有了一种在一个人死后翻越其生前影像的感觉。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非常震撼的电影。摄制者徐徐地叙述,观者静静地凝视,长长的宣叙与突然的高潮都恰到好处,并不算是闷片。但它的部分镜头还是太长了(虽然绝大多数都非常美;从这个层面我甚至希望它们可以再长点),如果有太多镜头都那么长,反而会让那些应该特别长的镜头失去该有的戏剧和视觉冲击力。另外,似乎也并不是每个镜头都处在一种统一的风格下,导演应该多注意一下这些细节。这个电影如果可以稍做一些减法,控制在三或三个半小时左右,会更好。
说一个看似有些随机的比较。拉夫•迪亚兹和雅克•里维特之间,我更喜欢前者。
(巾城)
拉夫•达兹的电影基本都与菲律宾的历史和当下有关,极具个性,惯用固定长镜头,一部片的长度通常超过四小时,最长的超过十小时。
近年来,他的作品受到各大电影节和影展的关注:[历史的终结]入围2013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今来古往](2014)拿到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2016年,八小时的[悲伤秘密的摇篮曲]获得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同年,[离开的女人]夺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nn[历史的终结]改编自拉夫·达兹最爱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以当下菲律宾作为故事背景,主人公的境遇关联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看尽愤怒与怀疑,经历正义与善良,留下的不只是对人间悲剧的慨叹,还有萦绕不去的无能的挫败感。
角色的身份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普世色彩。他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存在着令人乏味的傲慢与偏见,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诱生简单的二元对立思想,在理智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经受人生的罪与罚。nn法学生的愤怒
n法比安是法学院的辍学生,对沦为摆设的菲律宾法律感到失望,用消极的方式放逐自己,在简陋的租房内,通过写作、阅读、思考,探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寻找救世出路。
值得讽刺的事情发生在电影的开始:法比安把两个好朋友叫了出来,在咖啡店谈论着国家的前途、人民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之类的话题。言语中,法比安有近乎偏执的道德和正义感,甚至是激进的倾向。但是,他把朋友叫出来的真正目的不是要谈这些,而是要借钱付房租和买书。
朋友开玩笑的说到:“最后,亚当•斯密赢了”。
法比安的生活渐渐与他人脱节。跟大学朋友出游时,他把手机扔了,这一举动极具象征意义——他对周遭的俗世越来越不满。在菲律宾的政治环境下,他富有正义感的内心,找不到行动的途径。退学后,法比安越来越边缘化,经常和朋友争论政治话题,但那些只让他感到更加绝望。nn知识并未给法比安带来解决现实问题和内心困境的办法,反而让他陷入焦虑中。往好了说,他是生活在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无能的挣扎中;往坏了揣测,他像个半吊子知识分子,满腹忧国忧民情怀。nn法比安经常向富婆玛格达夫人借钱,但他实际上有机会获得好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过这种生活。这是拉夫•达兹对[罪与罚]中的主角进行的最大改编。小说中,主人公是个因贫困而产生仇恨心理的人,法比安则主要是因为内心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走向自我封闭。这种改编使角色具有了一层现代意义。
事实上法比安的家境并不差,只是他选择脱离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他的困境产源于对社会过分失望的认知,以及近乎公道仲裁者的社会追求。
影片的另一条线,讲述了一个育有一子一女的贫穷家庭的故事。圣诞节的夜晚,腿受伤的杰奎因被妻子易来莎搀扶回家。彩灯照射下,一家人从画面深处走近,没有过多言语欢笑,镜头给足了耐心,看着他们走近。nn杰奎因受伤后长时间不能工作,易来莎依靠变卖家当和借钱度日,玛格达夫人也是他们的债主。有天晚上,彻底和朋友决裂的法比安,看到易来莎在玛格达家门外苦苦哀求,被拒之门外,蹲在墙角路灯下哭泣,于是给了她一些钱。第二天晚上,玛格达和女儿惨遭杀害,杰奎因成了犯罪嫌疑人,在司法不公下,被轻易定罪。nn
无能的力量
n杰奎因入狱后,易来莎依靠卖菜维持生计。法比安则完全变了一个人,暴力没有使他看到希望,反而使内心更受煎熬。他以正义仲裁者的身份,将仇恨矛头指向富人,却没有帮到任何人。
影片故事发展到这里,表面上呈现的是横亘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被误解的鸿沟,但实际上在后面更长的篇幅内引出了超越阶级本身的人生困境。nn杰奎因没有杀人,因而抗拒适应监狱的生活,但他向来平和,在时间和现实面前,最终选择了屈从。他和狱友相处融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包括虐待过他的狱霸。
如果说法比安是以退学的方式抗议法律的无能,是种消极举动,杰奎因的逆来顺受多少也是消极的。后者以“无能的力量”承受扑面而来的重压,生活没有变得更好,但他在等待希望。法比安在理智与愤怒之间失去了方寸,生活完全被毁。
在咖啡馆打工期间,基督徒朋友想要用宗教化解法比安的内心痛苦。这对骨子里排斥无用言论的他,没有任何作用,他不相信一个人的罪恶可以被上帝宽恕。nn几年自我放逐后,法比安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全靠佣人将他和姐姐带大。如今,他绝望到没有了家庭观念,破坏一切美好的东西。信奉基督教的姐姐一个人守着家,乐观看待生活,反而刺激了他悲观的情绪。
他用最极端的行为毁掉了姐姐的幻想,对社会的不满转向对人性的绝望,行为变得疯狂。在野外,他杀死了自己宠爱的小狗,一刀一刀地捅下去,伴着粗大的喘气声。nn法比安雇了艘小船,呆滞地坐在船上,漂于河中。他在自己追求的世界里彻底失败了,伟大的愿景没有实现,反而使自己变成罪人。不能把他的悲剧,完全当成是对知识分子堂吉诃德式的行为的讽刺。更深意义上,他暴露了人类的善心与恶行,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如何变得边界不清。
杰奎因是法比安的另一面——贫穷、没有知识。他的卑微、隐忍使他承受住生活的巨大打击。导演用主观视角拍了一场他在监狱中做梦的戏,梦中他飞过大海、农田、自己的家,然后回到监狱走廊;出狱后,他又做了同样的梦,这次他悬空躺在丛林绿荫中,有种回归自然的安详。
我们言影像乃摄影机镜头与人(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像的紧致度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镜头的机位(角度、高度和距离)、演员间(着重是“间”)的表演及物之摆设。在《历史的终结》中,拉夫•达兹处理镜头往往是长时间的、静止的、远距离的,而演员的表演是稀疏平常的,甚至会比生活中慢半拍(如果比较曼多萨电影中菲律宾人民的生活,在我看来,曼多萨是将现实主义推向最远的几位,故有比较意义)。借用上面这些方法,拉夫•达兹似乎有了一种拉伸功力,可以把普通影像拉至松弛,同时,把摄影机仅仅当作机器来使用,切断镜头与物像之间可能产生的联系,从而瓦解影像之张力。
松弛影像并不天然就低于紧绷影像,要看用的场合。山下敦弘的《不求上进的玉子》就是一部巧妙地创造松弛影像来表现主题的好例子,借由重复无聊获得了幽默的趣味,实在很有聊。而对《历史的终结》这样一部探讨社会(政治)问题的严肃电影来说,再用松弛影像来展现便不再适合,其结果就如影片的实际观感:松散无力。即便原本很能展现力度的凶杀场景也被松夸夸的影像肢解,我们丝毫无法预知到这场谋杀将要进行,也丝毫不理解前面还在高谈阔论,紧接着就杀人了。又或者我们也很难明白剧情简介里为何是“蒙冤入狱”,因为瘸腿男人企图抹杀明明发生在青年真实谋杀之前,胖婆是认识瘸腿男人的,故而她的报案就不会出错。如果我们预先就获知了影片的灵感来源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那么这些都不成问题,他必然要谋杀,甚至他散钱给女人也可以得到理解,因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具有这样复杂的个性。但是,这已经超出影片之外了,任何分析都不该越出文本半步。
拉夫•达兹的问题(如果他真是在严肃地探讨):不在长镜头本身上(处理得很好,但长了),而在镜头前后的设计上。弗拉马丁诺在《四次》中做出了可以称之为“长镜头间的蒙态奇”的叙事手法,他借由长镜头间的组接完成了叙事:每一个处于序列中的镜头都是有用的,它会对其它镜头产生作用。而在《历史的终结》中,太多之于故事没必要又无法产生情绪(我相信拉夫•达兹是极力排除此点的)的镜头,这种拉伸术没有必要。没有观众愿意看到一个犯人在牢房里弹着吉他唱完一首歌,如果这部电影不会为了颂扬菲律宾的监狱有多么开明。
至于为何拉夫•达兹可以飞速地拍出长度吓人的电影,原因就在于建构一部三四个小时的松弛影像,其难度或许不及贝拉•塔尔的一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