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迷失东京

迷失东京  爱情,不用翻译(台),迷语东京,迷失东京 Lost in Translation

188人已评分
还可以
6.0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比尔·默瑞吉奥瓦尼·瑞比西竹下明子安娜·法瑞丝凯瑟琳·兰伯特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状态:HD年份:2003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豆瓣:7.7分热度:765 ℃时间:2024-06-11 17:51:35

简介:详情  一切源自于无处不在的寂寞。当寂寞蔓延到头顶无法呼吸,过气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已为人妻的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演...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切源自于无处不在的寂寞。当寂寞蔓延到头顶无法呼吸,过气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已为人妻的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演员凯莉(安娜·法瑞丝 Anna Faris 饰)在机缘巧合下在东京相遇。在这个不是故乡的陌生城市里,他们在豪华旅馆邂逅,不约而同的失眠,互相 陪伴,生活一方面仿佛变的缤纷起来,另一面却逐渐走向迷失,过气明星和为人妻的夏洛特能迎接他们二人思想和关系变化的挑战吗?冲破迷失或者身陷其中,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
  • 头像
    Autorun
    第一次看《迷失东京》是在去日本之前,可能因为对文字很敏感吧,看到英文片名Lost In Traslation就觉得很着迷,轻轻读出来的时候,觉得三个词在唇齿之间短暂的摩擦很有节奏和韵味。

    要说这部电影好,让我喜欢,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因为它是一部女人拍的电影,它的主观感受是女人式的,它的叙事方式是女人式的,甚至它的视角和镜头的移动也是女人式的,并且最重要的它对一段感情的理解和阐述也是女人式的,第一遍整部电影看下来,任何惯常电影里兜售的和人们所期望的情节统统没有出现,最后头脑里就剩下一个矜持、细腻、感情充沛的女性形象在那里端坐着。整部电影没有床戏,没有拥吻,没有争吵和喋喋不休,甚至没有挑逗的语言和暧昧的眼神,男女主人公唯一的一两次身体接触生硬的简直不可理喻。虽然整部电影被细腻的女性特质所包裹,虽然也逃不脱爱情的干系,但它讲述的并非爱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惯常意义上很失败的“爱情”电影。那它到底要说什么呢?

    我觉得,它要说的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孤独。

    孤独太容易经历了,但是要让人信服,在电影里把别人的孤独当成自己的孤独去感受就要花些心思,把两个各有家室的美国人放到遥远神秘文化差异天壤之别的东京是为了这个;让男人激情殆尽日薄西山让女人的丈夫整天忙碌又貌似心怀鬼胎也是为了这个;让相遇如此短暂而大多数时间又都停留在饭店里的昏暗的酒吧还是为了这个。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在清晨、凌晨或者深夜,窗外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一座喧嚣无寐的城市,把个体的无助和落寞自然而然的衬托出来,人越多越寂寞,吵闹的听不到任何想要的声音,而留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加历历在目的明白,孤独并非消遣的东西。从头到尾,那种无助的孤单气焰就在不断的蔓延。

    所谓孤独并不可耻,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以可耻的方式排解孤独,甚至很多时候爱情如此至高无上光彩华美的东西都会灰溜溜的跟在孤独后面背黑锅。而这部电影至少在我看来,没有牺牲自己对那种珍贵情愫的执着和信仰,你可以说男女主角之间有了爱情,虽然他们都各自属于各自的家庭,虽然他们年纪相差悬殊,虽然他们注定是短暂相聚之后分离。但是不管你用庸俗到底的“身体出轨”或者“心灵出轨”去评判两个人的相处,你都两手空空的得不出任何结论,在这个如此草率而不堪的处理孤独的时代,斯嘉丽脸上迷人而淡雅的微笑和比尔莫非临别时饱含深情的拥抱不是一种让人内心安稳并且感觉生活毕竟美好了一些的救赎力量么?

    因为孤独是无法名状口说无凭的,因为爱情也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要清楚的讲明白他们,就要屏蔽很多扰乱视听的因素,让他们好像实验室里的物理变量一样,在其他因素相对静止的时候,观测他们的运行轨迹。所以孤独必须一个人承受,所以爱情必须嘎然而止。

    从日本回来之后,非常故意的再找来这部片子看,电影里喧嚣的城市夜景,京都古城静谧的寺院,年轻人聚集吵闹的游戏厅,安静飞驰的新干线甚至比尔代言的suntory whisky都变成了很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于是电影里斯嘉丽在独自游荡于异国他乡时脸上的恬淡、新奇,茫然、落寞变得异常亲切而真实。我和她同样曾经作为一个彻头彻尾随时可能离开的旁观者一样走过这个国度,并被同样的喧嚣映衬出同样的孤独——那种即使在异国他乡依然闷头想着自己的心事,满眼的新奇也无法冲淡的孤独。

    孤独并不高贵,除非当我们用优雅而纯真的感情度过它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迷失东京》真的有什么所谓“迷失”,只是人们清楚地面对孤独又不愿用可耻的方式与之对抗时不可逾越的无奈。

    blog本文链接:http://caotieou.com/?p=143
  • 头像
    和菜头
    我没有统计过,但是我相信我们手头关于婚外情的电影超过一打。《卡萨布兰卡》、《英国病人》、《廊桥梦遗》、《美国丽人》、《似是故人来》。。。。。。现在又多了一部:《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导演血统高贵,来自Coppla家族。科波拉,在好莱坞相当于意大利的“唐”,或者德国的“冯”,以及中国的“爱新觉罗”,最后一句算我没说,因为老唐家和老冯家从来不恶俗到“朕射你无罪”。

    《迷失东京》讲述的是发生在东京的婚外情故事,厌倦了人猿泰山的多毛以后,好莱坞所谓异国情调和东方文化在今年主要指日本,《最后的武士》可以为我做证。一般来说,涉及婚外情的影片除了激情戏外,基本上令人鼾睡---不发声不足以证明其乏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闷骚,而我们正忙于建设伟大祖国,时间很紧迫,没时间欣赏闷骚,要直奔主题。所以,闷骚令人打磕睡。在这里,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迷失东京》是其中效力最强劲的。

    我当然没有睡,否则我写什么影评呢?虽然看我的贴子不交钱,但是你们忍受着电信的盘剥。每念及此,我感同身受---国家还没有慷慨到为我出网费的程度。因此我无论如何也要看完片子,给你们一份作业。这么说起来,我的形象有些伟大,有些光荣,有些正确,这就很不卫生了。让我看完这本电影的真实原因是片头,那片头是一个---

    屁股

    斯嘉莉.约翰森近乎完美的屁股一动不动地在屏幕正中对着我,长达30秒。上下两瓣,清晰可辨,罩上丝袜你都不会以为是洋桃。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人能用他/她的屁股面对我那么长时间。因此我猜想,这个导演不是疯到找死,那么这片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LLM

    比尔.莫里作为一个中年LLM首先出场,失陷在东京。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困惑而迷乱。午夜,他颓然坐在床沿的样子,能让你想起一只老鸡被打晕拔了毛,从水里湿淋淋地捞出来缓缓苏醒。中年真可怕,中年真危险,中年真可怜。

    变态弟弟
    斯嘉莉.约翰森(←←←大波波)在另外一个房间醒着,她老公在鼾睡。(美腿→→→)斯嘉莉.约翰森明显很寂寞,按照我们男权的观点,女性中夜不睡,都是因为寂寞。她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很一般。第二天清早,我看见她老公的时候,她变得异常美丽。那位丈夫相当萎琐,极为萎琐,萎琐到面熟的程度。我想了很久,幡然醒悟,丫是《老友记》里菲比的那个变态弟弟。结婚两年的妻子,青春美丽。青春而美丽的人,有权不穿裤子。

    折腾
    可以想象得到,在一栋宾馆里,有一男一女喜欢晚上不睡觉,最终有什么结果。结果是他们必然在酒店的吧里相遇。酒吧必然喝酒,酒是色媒人,中国古话那么说的。而老美在酒吧里飞眼很有一套,他们的电影是他们信心的保障,尽管我见过的美国人目光都是那么僵硬。到这里,影片的气氛变得极为暧昧。随后,你就能发现你中计了。

    煎熬
    但凡是婚外情的片子,讲述的都是一个“办了”的故事。重点在于怎么办的。一旦办了,这片子就得马上结束,金凯就那么在大雨中走了,这考虑到的是观众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科波拉家族的特点就在于绝对不让观众满意,《教父》始终没令我满意,因为和《英雄本色》的出入很大,你得将就他,他们老科家绝对不将就你。长达一小时四十五分的片子,LLM始终没有把大波长腿青春妹给办了。但你总以为下一个五分钟就会办了,这就是老科家电影的魅力。暧昧,就得吊着,欲悬一线。

    眼球
    比尔.莫里扮演的中年男子很出彩,LLM么,靠脸吃饭是不成了。把酒醉的MM抱了送回房间,用被子包起来,然后忍痛离开。这种事换谁都难以接受,但是中年男子和青年男孩的区别就在这里。LLM离开时,在MM的裸露的肩膀上摸了一把,一切依依不舍尽在一摸中,青春圆润的肩膀,弹性十足,光芒万丈。青筋暴露的老手,斑斑点,点无尽依恋。走出了房间,是个心态正常的男人走会幻想背后传来开门声,比尔.莫里在走廊里落寞地前进,但你能感觉到他的眼珠已经反转到后脑,正炯炯有神地看着身后。怎么说来着?演技。

    脚踝
    床戏的出现相当晚,两人躺在大床上,中间放着一碗水。对不起,是睡得好象有一碗水在中间一样。对白相当有深度,我没听明白,据说结婚繁殖了以后才会理解。这一点有机会我会验证的,如果不是那么会事,我开飞机撞科波拉全家。白色的大床上,躺着一男一女,女生侧卧,蜷缩,防御体位。LLM仰面朝天,满脸沧桑,松弛体位。构图很不错,和谐宁静。沉默中,LLM握住了MM的脚踝,说:我们完了。我承认,那一瞬间作为职业LM的我,竟然有些感动,觉得那似乎就是爱情。我相信,他们就是那么睡到的天亮。爱情从脚踝开始,王婆说过,也很日式,选择东京有其道理。

    接吻
    结尾有个吻,我不大喜欢。重复了那种千人万人中一眼,只一眼就看到你的老套路数。LLM穿越湍急的人群,奋力游向心爱的MM,只有大马哈鱼才那么做,还得是母的。斯嘉莉.约翰森吻了比尔.莫里,在以前的剧情里,比尔.莫里那种欲说还休的睡前晚安之吻为这一告别之吻奠定了良好基础。我特别地提请大家注意,看这一幕的时候,请密切注意MM踮起的脚根,可爱极了。米国话怎么说来着?So Sweat.

    耳语
    科波拉家的人狂爱拍续集,我很怀疑这片子也有后文。因为LLM在MM耳边说了一大通什么,MM就在泪眼中绽放出微笑了。具体什么,小科没透露。我老怀疑那是个扣儿。

    评价
    《迷失东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却是由很多碎片组成,因而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觉得生活中的一段感情可能也就如此展开。由于比尔.莫里的出色演技,将中年危机男子的迷乱和欲望演绎得丝丝入扣---具体情况我不了解,我只那么觉得。请大家注意女科波拉,此女极为危险,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导演。

    尾声
    今年的奥斯卡晚会上,比尔.莫里出席。宣布完最佳男主角后,主持人在台上打趣:“比尔!比尔!别走!我们爱你!”镜头上的比尔表情相当苦涩,看完影片以后,我想我很理解这种苦涩。他用心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角色,一个熠熠生辉的LLM,以至于我现在想到李奥纳多和克劳,就有种呕吐感,生长素用太多了。

    *LLM=老流氓
  • 头像
    不夜影城
    “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
      可惜心里头,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独自看了一部拍给寂寞的人看的电影——《迷失东京》。片中人的生活就象上面的歌词描写的那样,面对喧嚣热闹的各种生活内容,他们却格格不入,虽然看上去他们也很投入,在享受,但内心却始终提醒着“你是一个旁观者”,所以他们在孤独着,寂寞着。相信很多人多有过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遇到挫折、经受磨难或什么的,只是你身在某一种生活状态中的时间太久了,而你又恰恰是一个比较内向的注重自我感受的人,因此就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有孤独、寂寞感并不是什么可悲和可怕的事,每个人都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都会问自己生活的目的、努力的意义、什么是自己的价值、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不是每一次都会有理想的解释,所以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失落,感到孤独,没有人理解,感到寂寞,无人倾诉甚至不想倾诉。正可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抑郁而是些许的忧郁。可以说,寂寞和孤独就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的明显一些,鲍勃·哈里斯和夏洛特就是这样的人,让我们先走进这两个人的世界。

    东京寂寞的夜空下,两个失眠的美国人在酒吧里相遇了。或许是眼底那份不自觉外泄的孤独令这对陌生男女悄然走到一起,他们在绝望中又若有所盼,暗自期待一次奇遇来改变一切……鲍勃·哈里斯,逐渐过气的好莱坞影星,悲哀而无力地看着风华一点点逝去。爱情从婚姻中黯然退场,所有生存的激情消失殆尽。生命对他不再有任何意义,仿佛只剩一具麻木的躯壳在茫然行走。哈里斯来到东京拍摄一则威士忌广告,他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回到旅馆,只是一人枯坐,他并不是疲倦,而是彻底厌倦——不仅是对现在的生活,而是对生命本身。夏洛特,年轻美丽的大学毕业生,正当青春妙龄。她与一位摄影师结婚,陪丈夫来到东京,却发现丈夫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夏洛特只好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在城市里闲逛,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她突然感到自己对这种状态是多么烦恼,而对丈夫又是多么不了解。一对同样落寞而沮丧的男女相伴潜入这座城市中,最终在生活隐藏的无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很清高,他们习惯冷眼旁观,讥讽的看着周围的人每天认真的无聊着,就象夏洛特看那些专心插花的日本主妇、哈里斯在游泳池边看辛苦减肥的女人们,他们喜欢自己在一旁随意的做些什么,从不参与,认为无聊的人才会对被别人支配的事情乐此不疲。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也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看别人无聊的生活本身就是更无聊的事,反倒是那些认真无聊的人每天过的很充实,按照别人的指挥度过算是自己的每一天。到底那种生活更好,有时真的很难判断。

    寂寞孤独的人更敏感,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越是热闹喧嚣的时候越反衬出他们的孤寂,当望着车窗外五光十色的街道他们会流下眼泪;当与别人一起在深夜里疯狂K歌时他们更习惯坐在外边;而当他们独自躺在床上时,他们却难以入睡。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孤独寂寞不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生活本身。

    但是寂寞孤独的人并不会改变,就象哈里斯最后离开了东京,并没有留下来,甚至没有和夏洛特交换联系方式,因为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这种孤寂本身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是在感受着孤独,而是创造着孤独。

    事实上片中男女主人公处于相似的人生困境中,无论是中年危机亦或青春的迷惘,同样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置疑,这种困境因处于他乡而更得以激化。寂寞少妇和潦倒的中年男人,本就是最容易擦出火花的男女配对,他们的心底潜藏着一样没有满足的欲望和孤独失落的忧伤。因此,那个晚上男女主人公才会不约而同的失眠,一起在酒吧聊到凌晨——他们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观看电影的我们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

    在我看来,哈里斯和夏洛特之间的爱情,男女情爱的成分要少,友谊的成分要多,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理解和释放,特别是在异国他乡,至于性爱反倒成了次要的,这在美国影片中也算是不多见的。虽然影片对于两人的关系一直在吊观众的胃口,甚至把这种暧昧的关系发展到了床上,但他们并没有发生关系,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两人发生关系剧情会如何呢?显然,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寂寞不会消除,孤独不会减少,因为两个孤独的人需要的是安慰和倾诉,完全是精神上的,与肉体无关,肉体上的接触反而会增加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因为彼此清楚这种生活是短暂的和隐晦的,出轨的快乐不能冲淡现实的无味,所以保持克制和距离是一种冷酷的美好,因而影片整体的调子,才会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看得到他们在孤独中渴望碰撞的心,看得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随着它一起沉迷。

    影片的最后,在深深的拥抱和唯一的热吻之后,哈里斯很有绅士风度的微笑离开,夏洛特忍住眼泪坚强的转过身去,微笑和转身仿佛告诉我们,寂寞的人不一定不会幸福,孤独的人不一定不会坚强,迷失是因为厌倦了物欲的充斥和麻醉。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依旧喧嚣,迷失的人们依旧在寻找。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 头像
    李果汁

    如果你看过《迷失东京》,你绝对会对斯嘉丽的这个开场镜头过目不忘。一个成熟女人侧躺着的背影,伴随着粉色内裤下若隐若现的曲线,“Lost In Translation”的片名渐渐显现。

    事实上,19岁的斯嘉丽饰演夏洛特时很羞赧地拒绝了这一暴露的表演,最后导演索菲亚·科波拉亲自上阵演示,才解除了斯嘉丽的疑虑。

    我们看到这个镜头时会想什么呢?

    迷 失 东 京 单薄的背景

    欣赏19岁的斯嘉丽成熟有活力的身体,我们感知到一股暧昧和诱惑,它也许左右着后面的剧情发展。也许你会好奇她在想什么?她之前做了什么?导演索菲亚·科波拉跳过前情交待,让我们直接面对这一镜头语言。它到底要说什么?

    迷失东京剧照——夏洛特

    在这个孤独漫溃的异乡,刚刚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前途茫茫的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 饰)随摄影师丈夫来东京游玩,工作狂丈夫无暇顾及夏洛特的情绪和心声。两年的婚姻开始有“初痒”的征兆:在习以为常的相处中缺乏激情和沟通,爱的热力渐渐消隐。

    迷失东京剧照——鲍勃·哈里斯

    夏洛特二十出头的茫然心境恰似鲍勃·哈里斯( 比尔·莫瑞 Bill Murray 饰),事业走下坡路的电影明星面临的中年危机。在夏洛特呈现臀部曲线的镜头之后,是鲍勃疲惫地靠着车窗,恹恹地看着快速滑过的光怪陆离的东京街景,我们听到恍如梦境般空虚无着的背景乐,蓝色的冷色调将两个同是夜晚发生的,虽然长短不同的镜头并置起来,演奏两人的孤独序曲。

    粉 色 内 裤 低调的暗示

    再回到侧躺在床上的夏洛特。

    索菲亚曾在采访中提到,镜头的灵感来自美国照相写实大师John Kacere的画作,他的许多画里都有相似的构图,穿着内裤的女人侧躺着,呈现光洁紧实的躯体中段。

    John Kacere作品

    一反画作的明亮,索菲亚在此之上,赋予画面冷色调的背景,夏洛特在床上侧躺着,眼前是失焦的窗帘的波澜。画面没有引人色情的窥探,也不存在对性感女性的物化,它呈现饱满的成熟的美感,然而包裹在夏洛特性感身体之内的灵魂却仍旧茫然、青涩。

    夏洛特穿着粉色内裤的镜头第二次出现时,她的摄影师丈夫回来了,在酒店的地板上手忙脚乱地收拾摄影器材,对妻子费心布置的樱花主题的房间视而不见。穿着粉色透明内裤的夏洛特在他眼前走过,他照样没有情趣地视若无睹。

    画面给出了指向寂寞少妇的第二重隐喻——成熟果实无人采撷的缺憾。粉色内裤这一性感美丽的视觉符号被悬置了。丈夫无视夏洛特的美。与它第一次出现时的冷色调一样,被压抑成了一个寂寞的符号。与影片孤独的主题相应和。

    “Lost In Translation”许多含义消失在翻译里,在东西方语言的碰撞,在人与人之间的难以走心的沟通,也在夏洛特、鲍勃各自夫妻关系的习焉不察里,流失了理解和关照的关键。

    孤独是他们共同的语音 寂寞的个体

    有意思的是,影片给予两位主角不同的动作趋向,一个向内,一个向外,最后两人走到一起。鲍勃·哈里斯的场景往往在室内,他渴盼内在的平静、安全感,然而酒店房间里淋浴头太矮,电视节目太让人无语,就连他年轻时的电影也被搞笑地配成了日语发音……一切都无法让他平静。此时的镜头捕捉比尔·莫瑞那张倦怠、喜感的脸,摄影师给予了咖啡色的偏阴郁的暖色调。

    夏洛特的场景往往在室外,她茫然地行走在十字路口,在地铁上看到蛛网一般的路线满脸的不解,在古老的寺院里好奇地谛听雄浑的钟声……她向外追寻生活的意义和答案。此时常用广角镜头凸显她的形单影只,用中景拍她在陌生环境里郁郁的眼神。镜头色调采用以白、蓝为主的冷色调。

    摄影师用这两种鲜明的风格来完成了两人不同层次的寂寞表达,也为两人的相知相惜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正因为彼此的孤独、惶惑才互相吸引。博尔赫斯说,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他在最后写道,“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 孤独是他们共同的语言,通向心灵的道路。

    爱 的 心 境 In the Mood for Love

    两个已婚的人虽然彼此心动,但没有逾越禁限,仅仅“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婚外恋情,是不是像极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索菲亚·科波拉在领取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本奖的时候,向王家卫致谢,感谢《花样年华》带给她的灵感。《花样年华》的英文名为In the Mood for Love——爱的心境,恰是夏洛特和鲍勃之间所未经言明的。

    他们太沉迷于心灵的交流,以至于不敢迈出肉体的一步。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带来的对肉体关系的敬畏,表现在两人画面的构图里,他们之间始终带有一定距离。只有在逃狱的游戏里,他们从时尚的酒吧手拉手逃出来,第二天又从脱衣舞会场逃出来,跑得气喘吁吁,笑得放松而恣意,这时候才缩短身体的距离。

    虽然画面风格上大相径庭,相比于《花样年华》的浓墨重彩,瑰丽灿烂,《迷失东京》来得简素多了。然而,夏洛特和鲍勃两人之间气场的暧昧流动,以及他们之间“逃狱”的游戏举动能看到《花样年华》的影子。还有一处相似,是那句扣人心弦的提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迷失东京》里化为更真挚的表白,鲍勃闪烁着泪光,说:“我不想走。” “那就别走,留下来陪我。我们合一个爵士乐队。” 夏洛特说。此时,玩笑,是最安全的进退距离。

    世界上最温暖的拥抱 低调的暗示

    在这部导演自传性质的电影里,也许正因为这份私人的情感代入,在观众心中产生了更真切的共鸣。每个人在某一阶段都会有没顶的寂寞,“I don’t feel anything.”失去感受力形同枯木地活着,无从释怀前途茫茫的恐惧,还有我们很难提及的对婚姻的失望。“你的生活,在你察觉之前,就已经完了,一去不返。”鲍勃对夏洛特说,但接着他宽慰地把手放在夏洛特的脚上,说:“你还有救”。 但同样经历人生低潮期,未必有遇见一个鲍勃的幸运。

    很难想象会有谁比比尔·莫瑞更胜任鲍勃这个角色。他是那么亲切、可爱,捕捉到了中年男人的珍贵特质,那倦怠牢骚之下的时光带来的智慧,以及他大男孩般的幽默天真。比尔·莫瑞有奇妙的力量,让这一切发生不带有色情想象。他让两人纯洁的“友谊”有说服力,他成就了一个温暖人心、独具魅力的银幕形象。

    索菲亚导演了两人相知、相惜、争吵、释怀、分别的整套戏码。这些层层递进的感情环扣,指向了最后时刻的高潮,不舍的分别拥抱。

    许多人一遍遍地重看这部2003年的经典影片,也许是为了最后这个温暖至极的拥抱。

    当鲍勃拨开东京街头熙攘的人海,找到夏洛特,用力地抱住她,给了她纯洁的一吻,最后在她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时间就此停止吧。

    好吧,这句耳边絮语被刨根问底的油管影迷用减弱背景音的技术破译了,据说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等你回国了,我把你介绍给Wood Allen.(好吧,我就是来搞笑的)

    版本二:I love you , remember always tell the truth.

    版本三:(据说是正解)I have to be leaving… But I won’t let that come between us. Ok?

    但导演索菲亚坚持只有他们两人听到的浪漫。

    如何跟人形容这个拥抱呢?

    那是炸裂的感动,感谢这个世界有你的存在,感谢你的温柔。原来你也和我一样……它将整部电影升华了,这不再是一出《魂断蓝桥》般的遗憾悲剧,它给人阳光和勇气。

    最后,鲍勃和夏洛特含着泪,朝不同的方向离去。他们带着这份珍重于心的离别,再次有了与世界对抗的勇气。那疏离、异化的东京也变成有情的城市了。

    最后一组城市晨景的流畅镜头与开场时朦胧梦境的夜景镜头相对比,一个城因一个人变得让人无比眷恋难舍,我们追随镜头,一如鲍勃的目光,与东京的建筑一一告别。

    BGM响起,Listen to the girl,——As she takes on half the world—— Just like honey.(倾听这个女孩,因为她等于半个世界,就像蜜糖)

    (发于“那特艺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 头像
    catchcold
    人生在世,孤苦无比,如果得知原有些人和你一般孤苦,是否心里会好受些?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