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卜冠今刘畅李梦黄觉曲哲明李正彦琦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韩天状态:HD年份:2017地区:大陆语言:国语豆瓣:6.0分热度:885 ℃时间:2022-08-20 16:41:2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这部影片,会想起《钢的琴》。n都是以东北工业没落,大批下岗潮为背景的。n《钢的琴》主角是下岗工人,《呼啸》主角是学生。n卜冠今最早是《驴得水》中认识,但不大喜欢那个爱大喊大叫的角色。n《忽而今夏》中被她吸引,演技真是不错。n大家都说小小的身高有1米8的气场,《呼啸》中演的小太妹特别带感。n其他演员,除了男主弱些,女主爸,黄觉,李梦都是演技非常好的演员。n关于有些人说假的,我是东北农村的,上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乡镇初中,也见过一些后来辍学的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好在我在所谓的快班,是成绩较好的女生,有管控力比较强的班主任。n我听过慢班中有女生和女老师对打,其余学生拉偏架(偏向女同学),也听过几个男生手里拿刀追一个男生,被追的男生瞬间跳墙逃过一劫。我自己,在即将毕业时,与其他几个布置教室的女生,用笤帚和拖把阻退了几个要打我们一个男同学的几个男生,虽然事后吓得双腿发软。(正常男生都不会打女生的,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东北。)n我讨厌校园暴力,但对于电影中的学校环境,我佩服杨北冰的气魄。
她会因为吃醋想找李梦麻烦,但也会被其气质吸引,而不会做出过火的行为。她很义气,就像曾经年少的我们一样。
李梦,真是特别擅长文艺女神,非常有气质有演技。电影中也是一个悲剧角色,被别人欺负,诋毁,好在有杨北冰和男主的帮助。但这样的人生仍是艰难,所以后来跟了黄觉。真爱与否不知,毕竟黑道大哥也是一种择偶光环,只是最后的结果太悲惨。
故事中的青春,迷惘,无措,莽撞的迎接自己的成人礼,宿命般的残酷和美好。也许我们不会像故事里那样经历群架,斗殴的青春,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在那个年纪的鲁莽和迷茫。我们都经历了青春期里那些残酷的改变,它不一定像电影里拼勇斗狠,但或多或少掺杂了少年时的血气方刚,那些故事的情节如果让在我们这个年纪我们可能处理的更好,但在那个年纪,横冲直撞就是所有青春期孩子的唯一选择,就像宿命,你试图躲避,但是殊途同归。而这,也正是中国青年真实的青春,宿命般的残酷和美好。
在十一黄金档看这样一部电影,实际上理由是两个,一是排片很少,二是演员表里有李梦,上一次符合这个条件的电影是《少年巴比伦》,我很喜欢,决定这一次再赌一把,即便预告片里充斥着伪东北元素和哗众取宠。n 看过之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烂,但也没有吹嘘的那样好,平庸和循规蹈矩这两个词似乎很适合。但总想借此片谈谈那些打着东北往事风的电影,心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无奈。n 先从女主的名字谈起,就注定了这是一部糅合了臆想中东北的华北(甚至可以直接说北京)的电影,杨北冰,这名字在北京呆过的人都知道指的是什么。里面充斥的以打群架打为噱头的东北风,但是故事内核还是校园三角恋,挪到中国哪都可以,唯一可以渲染背景的97下岗潮却又一笔带过,这倒是没关系,毕竟不是文艺片。故事前半段处理的还不错,至少是个故事,但到最后为了煽情高潮处理实在伪实又弱智,雷管从一个黑社会大哥突变成了一个亡命徒,之前建立的故事和人设全部垮塌,这个起点就是李梦被车撞死,故事实在没办法让人满意。n 说回到东北电影,我首先怀疑导演和编剧中有多少真正了解东北或者试图了解那个时间的东北。从打冰球那段戏就可以看出“东北”二字只是主创团队的一个噱头。东北绝不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我很难认同大多数导演编剧眼中的东北,打冰球这件事绝对不属于电影中那些人物该干的事,你不妨问问身边的东北人有几个打过冰球的。黑吉辽各有特色,我无法肯定吉林和辽宁的风情我都懂,但肯定不是一些并不真正了解东北却又想从中分一杯情怀的导演和编剧眼中的故事。n 这些年很多东北电影中充斥着讲着抚顺、鞍山方言的“东北人”,却自诩正宗,且不说吉林和黑龙江怎么看,先问问沈阳人和大连人买不买账。虽然赵本山的口音是流行,别把那些贩卖情怀的都安他身上。不了解的随意写,随意导,明白的有故意贩卖无知与愚蠢,拿着“破马长枪”的名头诋毁自己骗钱,东北级的很多导演演员要付很大责任,毕竟“往事”二字打出来,不是总能骗钱的,而且伤了自己的名号,坑挖的太大后面的人估计填不了。n 想想这些年的“东北”电影,我觉得最正宗的是张大磊的《八月》。很尴尬是吧,这是个内蒙古故事,不过个人觉得背景就在东北内蒙古的赤峰或是通辽一带(ps:个人觉得内蒙古的风情分东北内蒙古,华北内蒙古,西北内蒙古和纯蒙区,前三个的社会风情都与紧邻的省份类似),这才是真正的东北,最像东北的电影确实内蒙古故事,也是市场的无奈。n 说到底这只是电影,无需苛责什么,但真当有人地域歧视“东北人”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很多鬼扯的东北电影也为这些出了分力。
80年代得东北,到处打打杀杀,小到校园暴力,大到黑社会仇杀,小时候感觉只有在电视里出现的情节张大了才发现电视剧里的情节远没有生活中那么精彩!我,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从小上子弟校,学校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拿着大棍子,或者大长片刀到学校来显威风。一帮人围着一个人打的满脸是血,或者是一帮女生围着一个女生删耳光。我从来都不觉得他们多厉害,我也没有被打和打人的经历,因为我是个平凡的小女孩!偶尔有要被人打的时候,也因为我的不害怕,最后不了了之了,是的,就是这个不害怕,救了我好几次,在我后来的生命中也一直保护着我!我想这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很宝贵的财富吧,面对多么强大对手,我从来没怂过!这份底气我到今天看了电影才明白是源于我的家庭,正如北冰一样,我想北冰的性格应该是随爸爸吧,那么仗义的男人,那么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替别人做了牢,老婆跑了,依然能重新开始,开饭店给女儿攒出国的钱,这就是北冰敢做大哥的底气。影片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这么一个小嘎逗女生,怎么这么有勇气,敢和一帮男的打架,直到雷管的出现,看出北冰的家庭不一般了。最后北冰知道爸爸得到雷管的尊重,是因为爸爸替雷管做了两年的牢,我也终于理解了北冰这样的一个女孩,是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情节!上学的时候学校也经常有大姐大,大哥大,经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还是男女的这些事情,A喜欢B,B喜欢C,A找人打C,nB更不喜欢A了,好像很多这样的故事,披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无非就是心里无法忍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非要闹来闹去的,其实都是一群可怜的人。就像于一眼里只有紫薇,为了紫薇差点丢了性命,北冰为了于一差点丢了性命,紫薇为了雷管丢了性命一样,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我们底层人民的全部,爱情大于一切包括生命!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爱情,有圆满的,有破碎的,有跨越几十年还纠缠不清的,也有早早恩断义绝的,电影里只演绎了这种,生活却比这更离奇曲折,我只想说,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看过校园里的暴力,更亲眼看过黑社会的火拼。在我10岁左右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院里玩耍,突然一辆面包车里下来一个穿着一身白西装的男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手里端着一把猎枪,当时我们小伙伴们吓的赶紧跑到一边偷偷看,感觉像是枪战片似的,那个男人把枪对准了一楼,我家旁边的窗户,当时我都吓死了,因为我爸还在家里看电视。他看了一会儿,可能是里面没有人,就上车走了。后来我们听大人说,挨着我们家窗户那家新搬来的人是道上混的,后来被打折了一条腿,那个穿白西服的帅哥好像叫刘威,那个男人在后来的某年被枪决了,杀了好几个人,上了报纸头条新闻,我只想说他比黄觉帅多了,哈哈哈哈,我写这么一大堆,只想给那些觉得电影胡编乱造的人看看,世界真的很大,我们能看到人生太有限了,底层人民也有爱情,而且爱情往往是他们的全部,为了爱可以放弃生命的那种!我生长在社会的最底层,看着周围的人打打杀杀,进监狱,出监狱,有的人混成了大哥开始做生意,更多的人混的不好,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大房子,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他们又有北冰和于一这样令人动容的爱情,为了你我可以牺牲自己,谁能说他们的人生不精彩?北冰一个人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能给她拿出钱逃离那个地方的爸爸,可是更多的人没有爸爸,或者只有一个像于一家那样下岗的摆地摊的家庭,他最好的去处也只有远走他乡了。以前总想不通那些人为什么为了爱打打杀杀,现在人到中年也终于理解了,我身边的那群可爱的人,他们打打杀杀,他们爱恨情仇,他们重情重义,没有对于错,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生长在那个环境,作为个人能改变的真的有限,我想如果再早一点出生,我上了离家最近的那个打架斗殴的学校,我想我也许会是北冰一样的女孩。可是没有如果,我在东北那个比谁狠的年代,还是一个小女孩,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些大人的爱恨情仇,看着他们老去,抹去了棱角,我注定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妇女,没有作家的天分,只能在看完电影后有感而发,写些有的没的话,缅怀一下那些逝去的青春!
听见你,看见我
在天堂等我
青簪锁三千
剪刀手爱德华
被我弄丢的你
喋血丹盟
20世纪初,Bill(理查·基尔 Richa...
播放指数:972℃
看这部影片,会想起《钢的琴》。n都是以东北工业没落,大批下岗潮为背景的。n《钢的琴》主角是下岗工人,《呼啸》主角是学生。n卜冠今最早是《驴得水》中认识,但不大喜欢那个爱大喊大叫的角色。n《忽而今夏》中被她吸引,演技真是不错。n大家都说小小的身高有1米8的气场,《呼啸》中演的小太妹特别带感。n其他演员,除了男主弱些,女主爸,黄觉,李梦都是演技非常好的演员。n关于有些人说假的,我是东北农村的,上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乡镇初中,也见过一些后来辍学的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好在我在所谓的快班,是成绩较好的女生,有管控力比较强的班主任。n我听过慢班中有女生和女老师对打,其余学生拉偏架(偏向女同学),也听过几个男生手里拿刀追一个男生,被追的男生瞬间跳墙逃过一劫。我自己,在即将毕业时,与其他几个布置教室的女生,用笤帚和拖把阻退了几个要打我们一个男同学的几个男生,虽然事后吓得双腿发软。(正常男生都不会打女生的,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东北。)n我讨厌校园暴力,但对于电影中的学校环境,我佩服杨北冰的气魄。
她会因为吃醋想找李梦麻烦,但也会被其气质吸引,而不会做出过火的行为。她很义气,就像曾经年少的我们一样。
李梦,真是特别擅长文艺女神,非常有气质有演技。电影中也是一个悲剧角色,被别人欺负,诋毁,好在有杨北冰和男主的帮助。但这样的人生仍是艰难,所以后来跟了黄觉。真爱与否不知,毕竟黑道大哥也是一种择偶光环,只是最后的结果太悲惨。
故事中的青春,迷惘,无措,莽撞的迎接自己的成人礼,宿命般的残酷和美好。也许我们不会像故事里那样经历群架,斗殴的青春,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在那个年纪的鲁莽和迷茫。我们都经历了青春期里那些残酷的改变,它不一定像电影里拼勇斗狠,但或多或少掺杂了少年时的血气方刚,那些故事的情节如果让在我们这个年纪我们可能处理的更好,但在那个年纪,横冲直撞就是所有青春期孩子的唯一选择,就像宿命,你试图躲避,但是殊途同归。而这,也正是中国青年真实的青春,宿命般的残酷和美好。
在十一黄金档看这样一部电影,实际上理由是两个,一是排片很少,二是演员表里有李梦,上一次符合这个条件的电影是《少年巴比伦》,我很喜欢,决定这一次再赌一把,即便预告片里充斥着伪东北元素和哗众取宠。n 看过之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烂,但也没有吹嘘的那样好,平庸和循规蹈矩这两个词似乎很适合。但总想借此片谈谈那些打着东北往事风的电影,心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无奈。n 先从女主的名字谈起,就注定了这是一部糅合了臆想中东北的华北(甚至可以直接说北京)的电影,杨北冰,这名字在北京呆过的人都知道指的是什么。里面充斥的以打群架打为噱头的东北风,但是故事内核还是校园三角恋,挪到中国哪都可以,唯一可以渲染背景的97下岗潮却又一笔带过,这倒是没关系,毕竟不是文艺片。故事前半段处理的还不错,至少是个故事,但到最后为了煽情高潮处理实在伪实又弱智,雷管从一个黑社会大哥突变成了一个亡命徒,之前建立的故事和人设全部垮塌,这个起点就是李梦被车撞死,故事实在没办法让人满意。n 说回到东北电影,我首先怀疑导演和编剧中有多少真正了解东北或者试图了解那个时间的东北。从打冰球那段戏就可以看出“东北”二字只是主创团队的一个噱头。东北绝不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我很难认同大多数导演编剧眼中的东北,打冰球这件事绝对不属于电影中那些人物该干的事,你不妨问问身边的东北人有几个打过冰球的。黑吉辽各有特色,我无法肯定吉林和辽宁的风情我都懂,但肯定不是一些并不真正了解东北却又想从中分一杯情怀的导演和编剧眼中的故事。n 这些年很多东北电影中充斥着讲着抚顺、鞍山方言的“东北人”,却自诩正宗,且不说吉林和黑龙江怎么看,先问问沈阳人和大连人买不买账。虽然赵本山的口音是流行,别把那些贩卖情怀的都安他身上。不了解的随意写,随意导,明白的有故意贩卖无知与愚蠢,拿着“破马长枪”的名头诋毁自己骗钱,东北级的很多导演演员要付很大责任,毕竟“往事”二字打出来,不是总能骗钱的,而且伤了自己的名号,坑挖的太大后面的人估计填不了。n 想想这些年的“东北”电影,我觉得最正宗的是张大磊的《八月》。很尴尬是吧,这是个内蒙古故事,不过个人觉得背景就在东北内蒙古的赤峰或是通辽一带(ps:个人觉得内蒙古的风情分东北内蒙古,华北内蒙古,西北内蒙古和纯蒙区,前三个的社会风情都与紧邻的省份类似),这才是真正的东北,最像东北的电影确实内蒙古故事,也是市场的无奈。n 说到底这只是电影,无需苛责什么,但真当有人地域歧视“东北人”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很多鬼扯的东北电影也为这些出了分力。
80年代得东北,到处打打杀杀,小到校园暴力,大到黑社会仇杀,小时候感觉只有在电视里出现的情节张大了才发现电视剧里的情节远没有生活中那么精彩!我,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从小上子弟校,学校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拿着大棍子,或者大长片刀到学校来显威风。一帮人围着一个人打的满脸是血,或者是一帮女生围着一个女生删耳光。我从来都不觉得他们多厉害,我也没有被打和打人的经历,因为我是个平凡的小女孩!偶尔有要被人打的时候,也因为我的不害怕,最后不了了之了,是的,就是这个不害怕,救了我好几次,在我后来的生命中也一直保护着我!我想这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很宝贵的财富吧,面对多么强大对手,我从来没怂过!这份底气我到今天看了电影才明白是源于我的家庭,正如北冰一样,我想北冰的性格应该是随爸爸吧,那么仗义的男人,那么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替别人做了牢,老婆跑了,依然能重新开始,开饭店给女儿攒出国的钱,这就是北冰敢做大哥的底气。影片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这么一个小嘎逗女生,怎么这么有勇气,敢和一帮男的打架,直到雷管的出现,看出北冰的家庭不一般了。最后北冰知道爸爸得到雷管的尊重,是因为爸爸替雷管做了两年的牢,我也终于理解了北冰这样的一个女孩,是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情节!上学的时候学校也经常有大姐大,大哥大,经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还是男女的这些事情,A喜欢B,B喜欢C,A找人打C,nB更不喜欢A了,好像很多这样的故事,披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无非就是心里无法忍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非要闹来闹去的,其实都是一群可怜的人。就像于一眼里只有紫薇,为了紫薇差点丢了性命,北冰为了于一差点丢了性命,紫薇为了雷管丢了性命一样,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我们底层人民的全部,爱情大于一切包括生命!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爱情,有圆满的,有破碎的,有跨越几十年还纠缠不清的,也有早早恩断义绝的,电影里只演绎了这种,生活却比这更离奇曲折,我只想说,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看过校园里的暴力,更亲眼看过黑社会的火拼。在我10岁左右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院里玩耍,突然一辆面包车里下来一个穿着一身白西装的男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手里端着一把猎枪,当时我们小伙伴们吓的赶紧跑到一边偷偷看,感觉像是枪战片似的,那个男人把枪对准了一楼,我家旁边的窗户,当时我都吓死了,因为我爸还在家里看电视。他看了一会儿,可能是里面没有人,就上车走了。后来我们听大人说,挨着我们家窗户那家新搬来的人是道上混的,后来被打折了一条腿,那个穿白西服的帅哥好像叫刘威,那个男人在后来的某年被枪决了,杀了好几个人,上了报纸头条新闻,我只想说他比黄觉帅多了,哈哈哈哈,我写这么一大堆,只想给那些觉得电影胡编乱造的人看看,世界真的很大,我们能看到人生太有限了,底层人民也有爱情,而且爱情往往是他们的全部,为了爱可以放弃生命的那种!我生长在社会的最底层,看着周围的人打打杀杀,进监狱,出监狱,有的人混成了大哥开始做生意,更多的人混的不好,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大房子,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他们又有北冰和于一这样令人动容的爱情,为了你我可以牺牲自己,谁能说他们的人生不精彩?北冰一个人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能给她拿出钱逃离那个地方的爸爸,可是更多的人没有爸爸,或者只有一个像于一家那样下岗的摆地摊的家庭,他最好的去处也只有远走他乡了。以前总想不通那些人为什么为了爱打打杀杀,现在人到中年也终于理解了,我身边的那群可爱的人,他们打打杀杀,他们爱恨情仇,他们重情重义,没有对于错,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生长在那个环境,作为个人能改变的真的有限,我想如果再早一点出生,我上了离家最近的那个打架斗殴的学校,我想我也许会是北冰一样的女孩。可是没有如果,我在东北那个比谁狠的年代,还是一个小女孩,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些大人的爱恨情仇,看着他们老去,抹去了棱角,我注定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妇女,没有作家的天分,只能在看完电影后有感而发,写些有的没的话,缅怀一下那些逝去的青春!
很多人因为看不到《芳华》而操心。其实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受众画像;《芳华》即便上映了,它的影迷不一定是你。冯小刚讲的这个故事,针对的是对禁锢青春有兴趣、有共鸣的人;文工团里穿着军装爱不到的人,多年后穿上了工装、西装、露背装、豹纹装仍然爱不到。在这个国庆档,有一部接续了《芳华》的青春史诗,就是《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它跟《芳华》背景隔了二十年,内核是相同的:都是在商业片手法包裹的个人体验,小人物用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为一个时代献祭。它跟《芳华》的受众也是重合的,对冯小刚镜头里禁忌年代爱情有感觉的影迷,必然对《呼啸青春》里九十年代气氛有感触。因为从冯小刚开始到八零后(尤其八五前),是现存最后一批曾经感受过青春如利刃的人。90后不适合这部电影,还是出门把共享单车挪走吧。
《呼啸青春》故事很容易被轻看,原著小说一度被禁,更说明它自带剑气。东北小城技校女生杨北冰,是当地不良少女的头头,却深爱着青梅竹马的好学生于一。转学来的女生紫薇迷倒了于一,也意外获得了杨北冰的好感。三个人在“小香港”迪厅里寻欢作乐,这个迪厅的老板雷管,既是杨北冰的大哥,也是紫薇的情人。
“小香港”这个名字古意盎然;1997年,内地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叫小香港的暧昧之地。每个技校也有紫薇这样魅力女生,字迹很差却顾盼风流,校门口总是有豪车等她放学。每个班级也有杨北冰这样的假小子,跟校门口的混混白宇宙勾肩搭背。十年之后,小香港败落蒙尘,紫薇死于非命,爱看港片的于一没有来到香港;倒是小混混白宇宙、不良少女杨北冰成了对着维多利亚湾吃凯撒沙拉的人。
《呼啸》的主创没有大明星,不过演技耐看。我最喜欢的,是“小香港”雅座里的一段情节:雷管带杨北冰、于一两个小屁孩上楼,跟死对头黑社会老大谈判。对方要雷管交人出来——这个人已经被活埋了,雷管不动声色,让于一从自己口袋里拿烟。这一片段,四个人演技都在线:于一是懵懂的,给雷管掏烟,没想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枪来,手足无措。雷管在示威:我的小弟一看就未成年,摸枪出来打死人我也不用坐牢;杨北冰心疼于一,假装自己是个角色,倒了一大杯酒先干为敬,想化解剑拔弩张的气氛;黑社会大佬发觉局面不利,撂下狠话转身走人。
黄觉扮演的雷管很有味道,对杨北冰一开始是掐腮帮子哥哥式的疼爱,然而杨北冰想带紫薇跳出火坑,他也能下得去狠手;紫薇葬礼上,雷管鬓角隐隐透着苍白,一言不发就把对紫薇继父的鄙视、对小屁孩的不耐烦演得丝丝入扣,足够霸气但是没有踩过邪魅的底线。演杨北冰的卜冠今之前出演过《驴得水》,她在《呼啸》里的节奏感特别好,抱紧紫薇、抱紧白宇宙、抱紧于一之前,她都是耸肩塌腰的假小子神态;一旦拥抱,她像打开了演技开关,瞬间变成温暖、宽容、大气的女孩。我想每个女生都有一个杨北冰瞬间:耳朵里对那句“大人的事你不懂”烦的要命;后来被人拿枪指着头,才知道自己真的不懂,回身给爸爸做一碗鸡蛋挂面。
如果说这只是一部讲述青春残酷的电影,你就小看了导演韩天。杨北冰的故事发生在1997,以这个年景为背景,拍摄过两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甲方乙方》和《小武》。《甲方乙方》献给1997年三十出头的北京富贵闲人葛优,《小武》献给1997年二十多岁的汾阳颓废小偷小武,而《呼啸青春》献给1997年十八九岁的东北少男少女,特别是杨北冰所在的重工业小城,下岗潮刚刚席卷而来。三部电影接力,展现出从一线城市、西北小镇、东北小城的1997时代图景。
三部1997电影的结尾拼接起来,就是冯小刚、贾樟柯、韩天对这个时代的回应。《甲方乙方》里葛优说:我一出生,就比一般的孩子老。《小武》里老警察说,“有个姓胡的小姐呼你,祝你万事如意”。《呼啸青春》里一群少男少女们在唱:“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这段歌词是罗大佑和张大春两位大神写的,这首歌叫《明天会更好》。
韩天导演给《呼啸青春》的结尾我很不满意,但又觉得很老实:不良少女变成了高级白领,青春期拥抱了那么多人,最后抱紧的就是一份工作。现在的孩子会以为,这个时代是按部就班一路发展过来的,九十年代是富足时代到来之前的一次深蹲;而只有杨北冰们知道,九十年代曾经是多么忐忑,充斥着动荡和窃窃私语的不安。1997年的紫薇说:未来我们要骄傲的活着。而当2007年到来时,命运的兑现不过是杨北冰的一份香港好工作,不过是白宇宙的拆迁暴富和头发稀疏。真相是,骄傲跟个人无关,骄傲的是这个时代,杨北冰和杨北冰们是九十年代最后一批青春献祭者。
最后,补一句葛优跟杨北冰连麦时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