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这个名字进入我的眼里是在七八年前,一期杂志上谈到了他的Blowin In the Wind,印象中还有许许多多溢美的词。可以说,在我听到他的声音之前,Dylan在我心里形象高大威猛、光辉慈祥、叛逆不驯。直到几年后,有机会听了他早年的大多专辑,我依然把他摆在高高的案上,供着,虽然知道他年轻那阵子也是个骗子、色鬼、瘾君子,对于民主民权的追求,远不如曾经的伴侣Joan Baez,歌也不如同时期任何一个民谣歌手唱的好听。
然而,他是传奇。
没有人在民谣这条路上走的比Bob Dylan更远,他沿袭美国现代民谣歌手Woody Guthrie(美国第二国歌this land ls your land的创作者)的精神,在动荡变幻的60年代初期,毅然唱出时代的声音。之后Dylan抛离政治,转而审视个人,自省深沉。1965年新港民谣节,他挎着电吉他登场,正式将民谣插了电,从此民谣/民摇不分。而Dylan的影响又不仅仅在于民谣,60年代整个摇滚都在听着他的声音,关注他发出的讯息。如果没有Dylan对the beatles“歌曲内容空乏无物”的批评,估计我们听不到象<Revolver><Sgt.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这样伟大的专辑,更别说沿袭the Beatles而来的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
2005年Martain Scorssess的电影<No Direction Home:Bob Dylan>记录了Dylan从童年时期直到60年代末的成长轨迹,大量的珍贵照片、录像及对Dylan本人的采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体形象的巨人、偶像。它讲到Bob Dylan这个名字的由来,Dylan去拜访精神导师Woody Guthrie,还有Dylan同Baez情投意合同台演出的视频……
片名No Direction Home源自Bob Dylan的一首代表作<Like A Rolling Stone>(象个流浪汉),而之前有一部记录Dylan 1965年英国之行的纪录片叫做<Don't Look Back>,两者像是遥相呼应。那确实是辉煌灿烂的Bob Dylan,走得太远,把家也带走了。
Bob Dylan,自称a song and dance man,对我来说,还是诗人,纪录片独白中随处可见诗意。他对童年故乡Hibbing(明尼苏达)冷的,干练的,高度概括的描述“冬天很冷,天气极快地抹平了所有人。那时没现在的冬衣,人们就多穿几件T恤在身上”。一个绝对见过世面的人对父老乡亲,一个地图也许找不到的美国小镇的描述。他基本不笑,声音很酷。我注意他纽约时期,大雪天也是衬衣夹克,缩着脖子和背。
讲到Bob Dylan的声音,正如片中声如洪钟的,超级可爱的,出口成诗的Liam clancy说的,Dylan的形象和声音都在变,甚至可以说是多变的,他像一块海绵,he is a receiver。我不太喜欢1966年英国巡演时的Bob Dylan,不是因为电吉他,而是唱腔,偏头作态的“精神发泄性演唱”。相反,我特别喜欢他baby fat退去后那一时期,像是忽然被几代人的老灵魂附体,顿成金石沧桑之音。
导演: Martin Scorsese主演: Bob Dylan / Joan Baez /Allen Ginsberg 请注意这里写的三位主角,Allen Ginsberg说,他在西海岸Bolinas的一位诗人朋友家里第一次听到《Hard rain》,眼泪就下来了,觉得薪火被从老一代波西米亚手中传下去了。金斯堡说诗就是被赋予神力的词,让人毛发悚然的。一种让人瞬间意识到的带着客观真实的主观真理,然后人们开始叫它诗。
And what’ll you do my blue eyed son And what’ll you do my darling young one
i'll walk to the depths of the deepest black forest, where the people are many and their hands are all empty, where the pellets of poison are flooding their waters,
and i'll tell it and think it and speak it and breathe it, and reflect it from the mountain so all souls can see it, then i'll stand on the ocean until i start sinkin', but i'll know my song well before i start singin', and it's a hard, it's a hard, it's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Baez回忆起当年恋情,说“我俩当时都有点baby fat,we were really young, Bob看上去是个穿得破烂的孩子,立即带出你的mother instinct”。很多人的纪录片里只有老态,而Bob成名那么早,因而处处可见闪亮的青春,甚至是婴儿肥。
BD却已经用很客观的语言去分析和叙述Baez了,you can’t be wise and in love at the same time。这就是男女的差别吧。而当年BD视Joan Baez如女神呢!Baez,大地的女儿,吉普赛的精灵,埃及女神,印地女神,赤着脚。唱民谣的女孩子要么不美,一美起来,那是不得了的事儿,通透的,根一样的,人类乡愁的投射。
I’m out here a thousand miles from my home, Walkin’ a road other men have gone down. I’m seein’ your world of people and things, Your paupers and peasants and princes and kings.(Song to Woody)
Yes, ‘n’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 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老实说,我并没有那么喜欢Bob Dylan,不会花力气仔细理会他的歌词,也没有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敏感,而他的声音,象是从胶水粘着似的,还用起落奇怪的吟唱方式伴着重重的鼻音。至于他的口琴,太刺耳(或许这才合符他),远不如我挚爱的Neil Young大爷。可谈及摇滚,谈及现代民谣,怎又能错过他呢,那就像说戏剧不谈莎士比亚、说古典忘记巴赫、喜欢法国新浪潮却没看过戈达尔的精疲力尽……
Bob Dylan这个名字进入我的眼里是在七八年前,一期杂志上谈到了他的Blowin In the Wind,印象中还有许许多多溢美的词。可以说,在我听到他的声音之前,Dylan在我心里形象高大威猛、光辉慈祥、叛逆不驯。直到几年后,有机会听了他早年的大多专辑,我依然把他摆在高高的案上,供着,虽然知道他年轻那阵子也是个骗子、色鬼、瘾君子,对于民主民权的追求,远不如曾经的伴侣Joan Baez,歌也不如同时期任何一个民谣歌手唱的好听。
然而,他是传奇。
没有人在民谣这条路上走的比Bob Dylan更远,他沿袭美国现代民谣歌手Woody Guthrie(美国第二国歌this land ls your land的创作者)的精神,在动荡变幻的60年代初期,毅然唱出时代的声音。之后Dylan抛离政治,转而审视个人,自省深沉。1965年新港民谣节,他挎着电吉他登场,正式将民谣插了电,从此民谣/民摇不分。而Dylan的影响又不仅仅在于民谣,60年代整个摇滚都在听着他的声音,关注他发出的讯息。如果没有Dylan对the beatles“歌曲内容空乏无物”的批评,估计我们听不到象<Revolver><Sgt.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这样伟大的专辑,更别说沿袭the Beatles而来的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
2005年Martain Scorssess的电影<No Direction Home:Bob Dylan>记录了Dylan从童年时期直到60年代末的成长轨迹,大量的珍贵照片、录像及对Dylan本人的采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体形象的巨人、偶像。它讲到Bob Dylan这个名字的由来,Dylan去拜访精神导师Woody Guthrie,还有Dylan同Baez情投意合同台演出的视频……
片名No Direction Home源自Bob Dylan的一首代表作<Like A Rolling Stone>(象个流浪汉),而之前有一部记录Dylan 1965年英国之行的纪录片叫做<Don't Look Back>,两者像是遥相呼应。那确实是辉煌灿烂的Bob Dylan,走得太远,把家也带走了。
异常清晰的童年,成长,纽约,轶事,爱情,政治,出现的资料,人物那么传奇。我几乎瞬间就热爱上那些Bob Dylan曾经热爱过的乡村蓝调歌手,就像马世芳说的,他们没想太多就做了,“流行音乐”这四个字压根儿就未尝进入过他们的脑海。
看马世芳和张晓舟说错过上个世纪60年代,我还没有什么感觉,看这个片子,我真真觉得自己是错过了。如果我在那个年代的格林威治村,席地而坐,在街口,在人群中,在Pub Wha,我会不会写下一首歌?
Bob Dylan,自称a song and dance man,对我来说,还是诗人,纪录片独白中随处可见诗意。他对童年故乡Hibbing(明尼苏达)冷的,干练的,高度概括的描述“冬天很冷,天气极快地抹平了所有人。那时没现在的冬衣,人们就多穿几件T恤在身上”。一个绝对见过世面的人对父老乡亲,一个地图也许找不到的美国小镇的描述。他基本不笑,声音很酷。我注意他纽约时期,大雪天也是衬衣夹克,缩着脖子和背。
讲到Bob Dylan的声音,正如片中声如洪钟的,超级可爱的,出口成诗的Liam clancy说的,Dylan的形象和声音都在变,甚至可以说是多变的,他像一块海绵,he is a receiver。我不太喜欢1966年英国巡演时的Bob Dylan,不是因为电吉他,而是唱腔,偏头作态的“精神发泄性演唱”。相反,我特别喜欢他baby fat退去后那一时期,像是忽然被几代人的老灵魂附体,顿成金石沧桑之音。
导演: Martin Scorsese主演: Bob Dylan / Joan Baez /Allen Ginsberg
请注意这里写的三位主角,Allen Ginsberg说,他在西海岸Bolinas的一位诗人朋友家里第一次听到《Hard rain》,眼泪就下来了,觉得薪火被从老一代波西米亚手中传下去了。金斯堡说诗就是被赋予神力的词,让人毛发悚然的。一种让人瞬间意识到的带着客观真实的主观真理,然后人们开始叫它诗。
And what’ll you do my blue eyed son
And what’ll you do my darling young one
i'll walk to the depths of the deepest black forest,
where the people are many and their hands are all empty,
where the pellets of poison are flooding their waters,
and i'll tell it and think it and speak it and breathe it,
and reflect it from the mountain so all souls can see it,
then i'll stand on the ocean until i start sinkin',
but i'll know my song well before i start singin',
and it's a hard, it's a hard, it's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另一位主角Joan Baez老了还是美人。片中他俩携手登台之景,羡死天下的鸳鸯。我完全不介意用所有最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他们那时交颈的样子,微风停止了呼吸,沙子开始颤动,流浪的少年遇到天鹅,是船该来的时候了……。
Baez回忆起当年恋情,说“我俩当时都有点baby fat,we were really young, Bob看上去是个穿得破烂的孩子,立即带出你的mother instinct”。很多人的纪录片里只有老态,而Bob成名那么早,因而处处可见闪亮的青春,甚至是婴儿肥。
BD却已经用很客观的语言去分析和叙述Baez了,you can’t be wise and in love at the same time。这就是男女的差别吧。而当年BD视Joan Baez如女神呢!Baez,大地的女儿,吉普赛的精灵,埃及女神,印地女神,赤着脚。唱民谣的女孩子要么不美,一美起来,那是不得了的事儿,通透的,根一样的,人类乡愁的投射。
Walkin’ a road other men have gone down.
I’m seein’ your world of people and things,
Your paupers and peasants and princes and kings.(Song to Woody)
Yes, ‘n’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
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2000年代的人可能体会到1960年代的人的苦恼吗?2000年代的人,在苦恼着选哪一件衣服,哪一双鞋子,哪一本书,哪一部电影——选择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但1960年代,年轻人还在想着自由、民主,思考着活着的意义。当金斯堡说,他第一次听到迪伦在歌里唱到hard rain的时候,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人们都以为迪伦在说着原子弹的恐怖,就像是黑色的雨冷冷地坠落与覆盖,但迪伦从来没有那么想,对他来说,雨就是雨,是他在街头见过的一场,hard rain。
他试图远离人们加给他的一切,远离政治,远离某种光环。他疯狂地写歌,是因为那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他急于表达,而那块领域却尚未有人涉足,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乐趣所在。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明显显得局促不安,抽一下烟,眨眼,抿嘴,他的小动作不断,像是一个被老师们围住的孩子。而当他听到有些臆测的问题,他习惯性地反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认为,似乎在求教,却又让那人也充分体会到一种困境。他的敏锐的直觉与直接,让发布会充满笑声与火花。不过很明显,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只有舞台上,他才足够有力且真诚,让人不容怀疑。
长久以来,我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是领先于时代,手艺是落后或与时代同步,这就是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里尔克在评价罗丹的时候,认为他通过向内省视,终于拥有了永恒对话的能力,从而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迪伦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接受,直到今天,没人否认他是艺术家。
很多人都被那首歌打动——在风中飘,一个人要经过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找到答案,一位黑人女歌手从中看到自己的民族在争取民权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他们都说,迪伦是那种人,他可以说出你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大家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唱片公司老板也是被这首歌打动,为他发片,开启了他的辉煌的时代。
看着那些老画面,里面的人在认真地唱着歌,你从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声音中感受得到一种真诚。是用生命在歌唱。他们周围的观众也沉浸其中,歌者就像一位布道的神父。上帝死了,他们来充当这个角色。人们希望从他们的歌里得到昭示,获得力量,歌手就是新的神。那个时代,尚有一种虔诚,无论是唱的人,还是听的人,我觉得他们甚至没有什么分别,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平等,他们同时在歌里想着自己,想着这个世界,觉得自己有一种清醒的痛苦与满足。
而眼下呢,我甚至找不到这样一首歌来放放,来唤醒自己,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昏睡,却表现得像狂欢不醒。
那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年代,1960年代,美国纽约,资本主义的中心。发表着关于民权演说的青年人充满豪情,被警察拖走依然昂扬激愤。迪伦在时代的狂热里,做着一个清醒的梦,他激动了他的时代,但当其他人都很狂热、或为他狂热的时候,他却享受着自己的孤独。No direction home,他一直在找着自己的家,那才是他唯一关心的,是唯一永恒的。
拒绝了被贴上标签,也就等于接受了孤独。不管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怎样被膜拜、被消费,他,真实的他,清醒地知道,他离人们还是很远,很远。而这种孤独,使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