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古川登志夫富永美伊奈大林隆介榊原良子井上瑶池水通洋二又一成乡里大辅千叶繁阪脩辻村真人西村知道小岛敏彦小川真司辻谷耕史平井隆博立木文彦西村朋纮林原惠美佐藤政道子安武人菅原正志梁田清之中岛聪彦
类型:剧情动作科幻动画犯罪日韩动漫导演:押井守状态:HD年份:1989地区:日本语言:英语豆瓣:8.3分热度:407 ℃时间:2023-04-12 11:25:0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系列相关影评:
*《机动警察剧场版2》:世纪末的呐喊
*《机动警察剧场版3》:绝望的母爱
我曾在某篇影评中说过,如果要评选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那么个人的TOP3(难分高低)便是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剧场版」系列、「机动警察剧场版」系列以及庵野秀明的「EVA剧场版」系列。前两个系列虽然都出自押井大神之手,但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走了哲学思辨形而上的道路,而后者则深耕现实主义题材。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格,两者的质量都非常之高,足可见押井守的不凡功力。
与大多数动画作品不同,《机动警察》在TV版上映之前,先以OVA和剧场版出道,并且OVA与漫画连载也是同期推出的。追溯其特殊的诞生过程,虽然漫画原著作者是结城正美,但其实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比如结城正美贡献了最初的灵感,科幻作家火浦功在企划初期也提供了帮助。不过在这部作品的孵化历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当属核心制作团队「HEADGEAR」,成员除了作者结城正美之外,还有导演押井守、编剧伊藤和典、人物设计高田明美以及机械设计出渕裕,这五大巨头随便拎出一个来都是日本动漫界响当当的人物。而在「HEADGEAR」以外,甚至还能在制作名单中找到黄濑和哉、川井宪次、小仓宏昌这种级别的大家。可以说,正是精英荟萃的班底才使《机动警察》有着如此高的质量。
要说《机动警察》的最大特色是什么?那就是它极端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风格。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日本并不乏现实向的机器人动画,名气最大的当然就是《高达》和《超时空要塞》了。然而再怎么现实,往往都会把背景设定在银河历/宇宙历某某年,或者将故事放到太空宇宙这样巨大的舞台,机器人之间的战斗也华丽到不行。《机动警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高达机器人一般都有二十多米高,可机动警察的98式机器人只有七八米,差不多两层楼民宅的高度。用押井守的话说就是「说到底,所谓巨大机器人根本就无法实现,可以实现的机器人顶多就是这种大小吧?」。
而故事发生的年代也仅仅是近未来的二十世纪末(相对于作品上映的八九十年代)。由于人口的激增,日本政府对东京湾实施了一项名为「巴比伦计划」的填海造陆工程。为了确保工作效率,特别是出于应付如此庞大工程的考虑,于是发展出了专为工业使用的大型机器人,统称「Labor」。其中既有用于战斗的军用机体,但更多的是大量用于种地、建筑、消防等事务的民用机体,这些机体的设计思路只是把现实世界里的各类特种车辆装上了胳膊大腿,并不会放什么奇怪的超必杀,甚至要在电池有电时才能行动、也无法长距离移动,因此需要用运输车运至现场。这些设定无疑很好地服务了和平真实的故事氛围。
而在机器人深层次的设计中更是细致逼真。比如警察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是电驱动的,电动机的扭矩有限,不如化石燃料的发动机那么大,因而在与扭矩更大的柴油机机体对抗时要考虑智取,类似超负荷导致电机爆损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又比如在机身的内部结构中,当机体爆甲后,露出的控制器、传感器、处理器、支撑结构、传动结构、布线等都很符合现实机械设计的原则,乃至在设定集的剖视图中还能明显看到结构装配步骤的痕迹,若是制作人员不懂得机械常识的话是很做到这么考究的。
另外,与其说这部作品的主角是机器人,不如说它更注重于人物的塑造。正由于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以及强大的力量,使得针对及利用机器人的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于是日本警视厅警备部决定成立了一个全新部门——特车二课来专门打击Labor相关的犯罪案件。特车二课的成员,有些是不受领导待见的警察,有些是菜鸟新人,他们与整备班的机师一起驻扎在东京偏远的海埔新生地。
看过TV版动画的观众应该深有体会,《机动警察》中的角色,无论是泉野明(女一号)、筱原游马(男一号)这样的主角,抑或太田攻、后藤喜一、南云忍这样的配角都被描绘得性格鲜明,拥有很强的存在感。而且并不是每一集都有激烈的机器人打斗,反而是二课成员们的日常琐事占据了主要戏份,偏向脱力系的剧情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九十年代末曾有一部深受日本观众喜爱的日剧《跳跃大搜查线》,也是以不靠谱警察们的职场琐事为主题,简直比上班族还要上班族,在观看《机动警察》的过程中就时常让我把两者联系到一起。简单归纳的话,一群住在郊区不被待见的警察们的日常生活,再加上一些插科打诨、政治讽刺和「不入流」的机甲打斗,组成了《机动警察》的核心标签。
说回到这部剧场版。之前试水性质的OVA大受欢迎,HEADGEAR嫌TV版制作周期较长,故此便在89年又拍了一部剧场版。本片在故事背景上突出了对东京湾实施改造的「巴比伦计划」,通过将木更津和川崎的两大人工岛相连,筑成总长15公里的大堤,然后利用潮汐进行排水和填土。预计十年之后,东京将增加4万5千公顷的土地,足以应对首都圈的用地紧张。在这个巨大的海洋工程中,光是前期的建设就运用到了3600台Labor。若以单位时间计,每台机器人比一个熟练工的效率要高出数十倍,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与此同时,在东京的数个区域出现了数十起机器人暴走事件,甚至有些在无人驾驶的时候也会自行启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弄得市民们也人心惶惶。
起初,大家怀疑的方向聚焦于这些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上。日本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厂商筱原重工新近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操作系统「HOS(Higher Operating System)」,只要更新了HOS的机体就可以提升30%的性能,而此时此刻大多数Labor都已经使用了HOS。但是,二课队长后藤喜一经过缜密的分析,倾向于认为失控事故并不是因为程序本身有问题,而是有人故意在程序中动了手脚所致。
后藤委托警视厅搜查课的好友松井进行了先期调查,结果将重点嫌疑对象落在了一个叫做帆场瑛一的程序设计师身上。此人是筱原重工软件开发部门的精英人员,HOS的代码几乎就是由他一个人独立撰写的。然而他的本籍、经历、家世、病例、乃至身体特征都一概不详,包括筱原重工的人事部门和政府的户籍记录中关于他的资料都被人为地抹掉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帆场瑛一本人已经在几天前跳海自杀了。
事实上,影片开头便向观众交代了某男子跳海的情节,因此帆场瑛一作为罪犯的身份是板上钉钉的,那么本片悬念就在于「帆场瑛一为何要这么做」以及「特车二课如何挽救这场危机」之上了。前一个悬念是通过松井警官的访查而逐渐解开的。个人非常喜爱押井守对这段情节的处理,不仅镜头颇有意境,而且带着一些老式本格推理剧的风格。松井和同事不是靠着高科技手段,而是凭借着双脚一处一处地探访帆场瑛一曾经住过的地方。作为一个天才程序员,帆场的薪水应该相当不错,但他却在两年内搬了26次家,租借的住所也尽是些行将拆除的破烂公寓。让他们不解的是,既然连个人信息都能抹得一干二净,为什么会单单漏掉这些租房信息呢?甚至感觉是有意让搜查人员循着线索去看他这一路留下的痕迹。
我们把这个疑问放一放,先来看看第二个悬念。在二课队员筱原游马的智慧和同事们的协助调查下(尤其是筱原游马还是筱原重工老板的公子,由此可见其中的戏剧张力),终于解开了帆场瑛一的大阴谋。他通过HOS程序在几乎所有的Labor中植入病毒,并利用风吹过带有通风口或者脚手架的建筑物形成的低周波共振触发病毒而使机器人失控,之前的数十起暴走事件就是在几个达到条件的区域内发生的。但是经过筱原等人的模拟测算,如果要使整个首都圈的机器人同时失控,那么要使这个低周波增幅到这个范围的风速至少要达到秒速40米。可怕的是,一个大型台风正在向东京湾移动,它的预计风力恰好是每秒40米,而届时承担这个增幅器的物体便是位于东京湾中的海上工作站「方舟」。可以说,一旦这个阴谋得逞,那么不但「巴比伦计划」会付之东流,整个首都圈都将面临一场巨大的灾难。
于是,目前的首要行动就是要赶在台风到来前拆除「方舟」。当然,测算分析是一回事,如何去执行是另一回事。「巴比伦计划」是日本政府的重点工程,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同意拆除「方舟」,何况由于疑似HOS程序的原因,所有的机器人已经换回了以前的系统,要是结果没有发生预测的事件,决策部门将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而站在特车二课的立场,无论是否拆除「方舟」,都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毕竟他们是执行者。好在后藤队长是个极具政治智慧和情商的老油条,他提议把台风(天灾)当成挡箭牌,既能照顾到政府的脸面,也可以让拆除计划顺利进行。最终,经过特车二课全体队员在台风中冒着生命危险的一场奋战,挫败了帆场瑛一的阴谋,保卫了首都圈的安危。
让我们翻回头,再来说说帆场为何要这么做的缘由。在松井警官搜寻帆场住所的过程中,直至回溯到了他的出生地。那一带在八十年代地价飙升时被拆毁,后来因为国土法等原因,始终没有被规划使用而沦为了无人看管的土地。在所有帆场居住过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要么正在拆除,要么已经成为了废墟,过快的城市开发使得旧时的光景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往的一切都变得一文不值。帆场故意留下线索,要让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个。因此,他借自己姓名罗马字母「E.Hoba」的谐音与耶和华相似,结合圣经故事大做文章,既然计划叫做「巴比伦」,那么耶和华(帆场)的降临定会让此计划破产(了解圣经中「巴别塔」故事的观众自然知道其中的联系)。
抛开帆场将自身神格化不谈,《机动警察剧场版1》中的这起案件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在TV版中,有一个自称「海之家」的组织四处破坏工业设施,认为工业发展破坏生态,可以看作是高举「去工业化」大旗的极端分子。当然,在导演的角度,他们是被嘲讽和批评的对象。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矛盾一直是存在的。帆场瑛一的内心诉求也差不多,尽管其行为确实是犯罪没错,但城市开发过快、更迭过速,致使文化和生态缺乏继承与保护是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日本在八十年代经历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甚至至今仍非常突出。如何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恐怕这部作品是极为严肃而深刻的。
♑
机动警察剧场版1是押井监督偏早期的作品,接连经历了福星小子以及天使之卵的失利,作为押井商业化试水的第一部剧场版,本作在故事结构上还是较为保守,留下很多明显的线索,主题在中篇也已明示。今天就简单捋一捋其中的圣经线,也就是帆场失去人性重演神性的一条线。
(毕竟帆场都跳起大神了你还好奇他作为人的动机干嘛?)
开场时帆场系在乌鸦脚上的工号666是一个阴谋论数字:圣经原意The Number of the Beast。
在本作中对应的不怎么可能是撒旦,而是666五花八门的解释中中最符合剧情的一种:
VICARIUS FILII DEI。简单来说就是代神而为。(数 字 论 证)
帆场众多房间内的鸟笼对应的是:
《创世记》
8:6 过了四十天,挪亚开了方舟的窗户,
8:7 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乾了。
8:8 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
8:9 但遍地上都是水,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就回到方舟挪亚那里,挪亚伸手把鸽子接进方舟来。
8:10 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
8:11 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8:12 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鸽子去,鸽子就不再回来了。
最后在方舟高塔上的指挥中心的红眼雀鸟暗中对应的是:
《启示录》
18:1 此后,我看见另有一位有大权柄的天使从天降下,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
18:2 他大声喊着说: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剧场版54分提到作案手法是台风,对应的是:
《旧约-诗篇》
18:9
He bowed the heavens also, and came down: and darkness was under his feet.
他又使天下垂,亲自降临。有黑云在他脚下。
没给出的下一句:
18:10
And he rode upon a cherub, and did fly: yea, he did fly upon the wings of the wind.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他藉着风的翅膀快飞。
警察提到的两年内搬家26次是帆场留在电脑里的唯一的资料:
对应的是从马太福音到犹大书,启示录(摧毁巴比伦)前的圣经新约正好26卷。也指帆场代神留下的启示。
原片是押井守1989年指导的2D动画,应该是手绘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这部片,一直想着有一天能自己制作一下。后来学了一下3D工具,终于自己可以做了。以后应该还会重做。花了不少时间, 帮贫僧顶一下吧。来这儿看的人应该都喜欢这部片,不过像贫僧每一帧都看过很多遍并且重新做过的,应该是没有吧。
万恶的youku有很长的广告。
最近正在读《オリジナルビデオアニメ80'S》,一本关于80年代日本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的小书。当我读到关于「机动警察PATLABOR」的那一小节时,鲜明的突兀感再次袭来,让我不得不就此停住脚步,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回答不了我始终抱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机动警察?为什么是1988年?投资者的信心从何而来?
诚然,1988年对于OVA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1983年的第一部OVA到88年的年产120余部,其中繁盛显然无法仅仅归结为OVA市场自身之功。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TV动画在80年代后半期不再受广告业主欢迎,遭遇寒流产量下调,资源开始向新兴市场倾斜也是情理之中,这点从SUNRISE等公司的动向中是不难看出的。与此同时,泡沫经济带来的还有“多余的钱”和“多余的想法”。面对当时看来有着巨大潜力的OVA市场,以弄潮儿角川书店为首的出版业也不甘落后,积极推动通信贩卖、Media Mix等一系列新策略,整个OVA市场的题材取向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说回机动警察,众所周知,1988年和《银河英雄传说》共同创造了OVA发售的新模式。88年录像带格式战争的落幕,客观上确实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但,这还不够,尤其对于机动警察系列来说是不够的。当「银河英雄传说」携星云奖之威和徳间书店全力支持展开全面推广时,「机动警察」拥有的是什么?原创动画?软科幻题材?无血腥无暴力无色情?所有这些要素都和当时的OVA市场口味背道而驰。相较之下,我倒觉得STUDIO DEEN之前接下的「天使之卵」和「Twilight Q」更符合当时OVA企划的风气。奇怪的是,东北新社、SUNRISE、STUDIO DEEN对这个项目却有着非比寻常的信心,而且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企划本身。尤其考虑到这几家企业的管理风格,就更是难得了。
这里我们不妨尝试用一种更加哈曼、更加柏格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直觉告诉你机动警察成功的脉络并不在此的话,那么它应该会告诉你些别的什么……而且答案就写在标题里啊!然而这一点被忽略了,而且是一直被忽略了,就像EVA里使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却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尝试从宗教的角度去看EVA,好像EVA仅仅只是打了个擦边球似的……归根结底,这种现象正是亚文化之所以为亚文化的原因之一:评论有意无意中在回避和无视与主流文化产生关联,即便事实可能完全相反。
面对着变革,80年代的刑事剧们同样迅速地做出了调整。假设,《宇宙刑事卡邦》《太妹刑事》的出现尚且有一些屈身拥抱亚文化/偶像文化的意味在里面,那么《危险刑事(あぶない刑事)》的出现则直接撼动了由《向太阳怒吼(太陽にほえろ)》构筑起的人情刑事剧地位,借助引入好莱坞「Buddy Cop」元素把刑事的位置再次“下放”,其冲击绝不亚于当年荻原健一饰演的マカロニ之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断裂,即使柴田恭兵跳上领导的桌子,引来的也只能是观众的阵阵笑声,距离君塚良一和横山秀夫向警察组织发起正面挑战仍有待时日。
「机动警察PATLABOR」,正诞生于这风起云涌之时中。
作为系列开篇作,机动警察前期OVA迅速奠定了自己在严肃与戏谑间自如游走的独特风格,而其来源正是刑事剧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落差,即以「危险刑事」为代表,把人情的平民推向极致之小;及以「西部警察」为代表,把战斗的规模推向极致之大。以此二者为基础,机动警察系列开始了对刑事剧新方向的探索,创作核心Headgear内部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说TV版仍延续了前期OVA的基调,那么结成正美和押井守×伊藤和典组合的分歧就显而易见了:前者所关心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夏夫特)可能带来的新犯罪其实并不为押井守所重视,甚至因此断然拒绝执导TV版,因为他所寻求的是人和城市间的关系,是具体到宛如东京河道那样纠缠不清的东西。
有趣的是,这种矛盾并没有令机动警察系列分裂。即使漫画版和剧场版2各走一边,但在剧场版1中大家仍不约而同地把焦点锁定在了平成元年上。当搜查课刑事松井孝弘顶着烈日与夕阳在城市中展开他那似乎永无尽头的搜查工作时,即使不是刑事剧爱好者的观众恐怕多少也感觉到了,一些重要的事物正在消失。那是昭和时代日本刑事们再平凡不过的背影,但同时也是警察系统的根基所在:多用双脚,少用屁股。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日本刑事剧才如此着力于把刑事剧和推理文化尽量割裂开来,并最终产生了能够影响现实的力量。遗憾的是,机动警察系列的“大冒险”在STUDIO DEEN的「逮捕令」后戛然而止,最终转由「跳跃大搜查线」继承,并开启了刑事剧在题材上的进一步细分化。虽然2014年机动警察真人版再次重启,但显然押井守并没有打算在刑事题材上更进一步,倒是一反常态做起了延续人情味儿的工作。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2016年《再见了,危险刑事(さらばあぶない刑事)》上映时,关于刑事剧的一些悲观言论。也许,这就是刑事剧的宿命吧,毕竟正义和爱就是这样的事物:说多了人们嫌烦,不说吧,过一段时间又会很想念他们……
名侦探柯南
海贼王
名侦探柯南国语版
名侦探柯南日语版
食戟之灵 豪之皿
备长炭
...
播放指数:4788℃
本系列相关影评:
*《机动警察剧场版2》:世纪末的呐喊
*《机动警察剧场版3》:绝望的母爱
我曾在某篇影评中说过,如果要评选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那么个人的TOP3(难分高低)便是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剧场版」系列、「机动警察剧场版」系列以及庵野秀明的「EVA剧场版」系列。前两个系列虽然都出自押井大神之手,但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走了哲学思辨形而上的道路,而后者则深耕现实主义题材。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格,两者的质量都非常之高,足可见押井守的不凡功力。
与大多数动画作品不同,《机动警察》在TV版上映之前,先以OVA和剧场版出道,并且OVA与漫画连载也是同期推出的。追溯其特殊的诞生过程,虽然漫画原著作者是结城正美,但其实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比如结城正美贡献了最初的灵感,科幻作家火浦功在企划初期也提供了帮助。不过在这部作品的孵化历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当属核心制作团队「HEADGEAR」,成员除了作者结城正美之外,还有导演押井守、编剧伊藤和典、人物设计高田明美以及机械设计出渕裕,这五大巨头随便拎出一个来都是日本动漫界响当当的人物。而在「HEADGEAR」以外,甚至还能在制作名单中找到黄濑和哉、川井宪次、小仓宏昌这种级别的大家。可以说,正是精英荟萃的班底才使《机动警察》有着如此高的质量。
要说《机动警察》的最大特色是什么?那就是它极端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风格。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日本并不乏现实向的机器人动画,名气最大的当然就是《高达》和《超时空要塞》了。然而再怎么现实,往往都会把背景设定在银河历/宇宙历某某年,或者将故事放到太空宇宙这样巨大的舞台,机器人之间的战斗也华丽到不行。《机动警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高达机器人一般都有二十多米高,可机动警察的98式机器人只有七八米,差不多两层楼民宅的高度。用押井守的话说就是「说到底,所谓巨大机器人根本就无法实现,可以实现的机器人顶多就是这种大小吧?」。
而故事发生的年代也仅仅是近未来的二十世纪末(相对于作品上映的八九十年代)。由于人口的激增,日本政府对东京湾实施了一项名为「巴比伦计划」的填海造陆工程。为了确保工作效率,特别是出于应付如此庞大工程的考虑,于是发展出了专为工业使用的大型机器人,统称「Labor」。其中既有用于战斗的军用机体,但更多的是大量用于种地、建筑、消防等事务的民用机体,这些机体的设计思路只是把现实世界里的各类特种车辆装上了胳膊大腿,并不会放什么奇怪的超必杀,甚至要在电池有电时才能行动、也无法长距离移动,因此需要用运输车运至现场。这些设定无疑很好地服务了和平真实的故事氛围。
而在机器人深层次的设计中更是细致逼真。比如警察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是电驱动的,电动机的扭矩有限,不如化石燃料的发动机那么大,因而在与扭矩更大的柴油机机体对抗时要考虑智取,类似超负荷导致电机爆损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又比如在机身的内部结构中,当机体爆甲后,露出的控制器、传感器、处理器、支撑结构、传动结构、布线等都很符合现实机械设计的原则,乃至在设定集的剖视图中还能明显看到结构装配步骤的痕迹,若是制作人员不懂得机械常识的话是很做到这么考究的。
另外,与其说这部作品的主角是机器人,不如说它更注重于人物的塑造。正由于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以及强大的力量,使得针对及利用机器人的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于是日本警视厅警备部决定成立了一个全新部门——特车二课来专门打击Labor相关的犯罪案件。特车二课的成员,有些是不受领导待见的警察,有些是菜鸟新人,他们与整备班的机师一起驻扎在东京偏远的海埔新生地。
看过TV版动画的观众应该深有体会,《机动警察》中的角色,无论是泉野明(女一号)、筱原游马(男一号)这样的主角,抑或太田攻、后藤喜一、南云忍这样的配角都被描绘得性格鲜明,拥有很强的存在感。而且并不是每一集都有激烈的机器人打斗,反而是二课成员们的日常琐事占据了主要戏份,偏向脱力系的剧情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九十年代末曾有一部深受日本观众喜爱的日剧《跳跃大搜查线》,也是以不靠谱警察们的职场琐事为主题,简直比上班族还要上班族,在观看《机动警察》的过程中就时常让我把两者联系到一起。简单归纳的话,一群住在郊区不被待见的警察们的日常生活,再加上一些插科打诨、政治讽刺和「不入流」的机甲打斗,组成了《机动警察》的核心标签。
说回到这部剧场版。之前试水性质的OVA大受欢迎,HEADGEAR嫌TV版制作周期较长,故此便在89年又拍了一部剧场版。本片在故事背景上突出了对东京湾实施改造的「巴比伦计划」,通过将木更津和川崎的两大人工岛相连,筑成总长15公里的大堤,然后利用潮汐进行排水和填土。预计十年之后,东京将增加4万5千公顷的土地,足以应对首都圈的用地紧张。在这个巨大的海洋工程中,光是前期的建设就运用到了3600台Labor。若以单位时间计,每台机器人比一个熟练工的效率要高出数十倍,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与此同时,在东京的数个区域出现了数十起机器人暴走事件,甚至有些在无人驾驶的时候也会自行启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弄得市民们也人心惶惶。
起初,大家怀疑的方向聚焦于这些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上。日本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厂商筱原重工新近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操作系统「HOS(Higher Operating System)」,只要更新了HOS的机体就可以提升30%的性能,而此时此刻大多数Labor都已经使用了HOS。但是,二课队长后藤喜一经过缜密的分析,倾向于认为失控事故并不是因为程序本身有问题,而是有人故意在程序中动了手脚所致。
后藤委托警视厅搜查课的好友松井进行了先期调查,结果将重点嫌疑对象落在了一个叫做帆场瑛一的程序设计师身上。此人是筱原重工软件开发部门的精英人员,HOS的代码几乎就是由他一个人独立撰写的。然而他的本籍、经历、家世、病例、乃至身体特征都一概不详,包括筱原重工的人事部门和政府的户籍记录中关于他的资料都被人为地抹掉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帆场瑛一本人已经在几天前跳海自杀了。
事实上,影片开头便向观众交代了某男子跳海的情节,因此帆场瑛一作为罪犯的身份是板上钉钉的,那么本片悬念就在于「帆场瑛一为何要这么做」以及「特车二课如何挽救这场危机」之上了。前一个悬念是通过松井警官的访查而逐渐解开的。个人非常喜爱押井守对这段情节的处理,不仅镜头颇有意境,而且带着一些老式本格推理剧的风格。松井和同事不是靠着高科技手段,而是凭借着双脚一处一处地探访帆场瑛一曾经住过的地方。作为一个天才程序员,帆场的薪水应该相当不错,但他却在两年内搬了26次家,租借的住所也尽是些行将拆除的破烂公寓。让他们不解的是,既然连个人信息都能抹得一干二净,为什么会单单漏掉这些租房信息呢?甚至感觉是有意让搜查人员循着线索去看他这一路留下的痕迹。
我们把这个疑问放一放,先来看看第二个悬念。在二课队员筱原游马的智慧和同事们的协助调查下(尤其是筱原游马还是筱原重工老板的公子,由此可见其中的戏剧张力),终于解开了帆场瑛一的大阴谋。他通过HOS程序在几乎所有的Labor中植入病毒,并利用风吹过带有通风口或者脚手架的建筑物形成的低周波共振触发病毒而使机器人失控,之前的数十起暴走事件就是在几个达到条件的区域内发生的。但是经过筱原等人的模拟测算,如果要使整个首都圈的机器人同时失控,那么要使这个低周波增幅到这个范围的风速至少要达到秒速40米。可怕的是,一个大型台风正在向东京湾移动,它的预计风力恰好是每秒40米,而届时承担这个增幅器的物体便是位于东京湾中的海上工作站「方舟」。可以说,一旦这个阴谋得逞,那么不但「巴比伦计划」会付之东流,整个首都圈都将面临一场巨大的灾难。
于是,目前的首要行动就是要赶在台风到来前拆除「方舟」。当然,测算分析是一回事,如何去执行是另一回事。「巴比伦计划」是日本政府的重点工程,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同意拆除「方舟」,何况由于疑似HOS程序的原因,所有的机器人已经换回了以前的系统,要是结果没有发生预测的事件,决策部门将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而站在特车二课的立场,无论是否拆除「方舟」,都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毕竟他们是执行者。好在后藤队长是个极具政治智慧和情商的老油条,他提议把台风(天灾)当成挡箭牌,既能照顾到政府的脸面,也可以让拆除计划顺利进行。最终,经过特车二课全体队员在台风中冒着生命危险的一场奋战,挫败了帆场瑛一的阴谋,保卫了首都圈的安危。
让我们翻回头,再来说说帆场为何要这么做的缘由。在松井警官搜寻帆场住所的过程中,直至回溯到了他的出生地。那一带在八十年代地价飙升时被拆毁,后来因为国土法等原因,始终没有被规划使用而沦为了无人看管的土地。在所有帆场居住过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要么正在拆除,要么已经成为了废墟,过快的城市开发使得旧时的光景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往的一切都变得一文不值。帆场故意留下线索,要让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个。因此,他借自己姓名罗马字母「E.Hoba」的谐音与耶和华相似,结合圣经故事大做文章,既然计划叫做「巴比伦」,那么耶和华(帆场)的降临定会让此计划破产(了解圣经中「巴别塔」故事的观众自然知道其中的联系)。
抛开帆场将自身神格化不谈,《机动警察剧场版1》中的这起案件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在TV版中,有一个自称「海之家」的组织四处破坏工业设施,认为工业发展破坏生态,可以看作是高举「去工业化」大旗的极端分子。当然,在导演的角度,他们是被嘲讽和批评的对象。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矛盾一直是存在的。帆场瑛一的内心诉求也差不多,尽管其行为确实是犯罪没错,但城市开发过快、更迭过速,致使文化和生态缺乏继承与保护是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日本在八十年代经历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甚至至今仍非常突出。如何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恐怕这部作品是极为严肃而深刻的。
♑
机动警察剧场版1是押井监督偏早期的作品,接连经历了福星小子以及天使之卵的失利,作为押井商业化试水的第一部剧场版,本作在故事结构上还是较为保守,留下很多明显的线索,主题在中篇也已明示。今天就简单捋一捋其中的圣经线,也就是帆场失去人性重演神性的一条线。
(毕竟帆场都跳起大神了你还好奇他作为人的动机干嘛?)
开场时帆场系在乌鸦脚上的工号666是一个阴谋论数字:圣经原意The Number of the Beast。
在本作中对应的不怎么可能是撒旦,而是666五花八门的解释中中最符合剧情的一种:
VICARIUS FILII DEI。简单来说就是代神而为。(数 字 论 证)
帆场众多房间内的鸟笼对应的是:
《创世记》
最后在方舟高塔上的指挥中心的红眼雀鸟暗中对应的是:
《启示录》
剧场版54分提到作案手法是台风,对应的是:
《旧约-诗篇》
没给出的下一句:
警察提到的两年内搬家26次是帆场留在电脑里的唯一的资料:
对应的是从马太福音到犹大书,启示录(摧毁巴比伦)前的圣经新约正好26卷。也指帆场代神留下的启示。
这次的这部《东京毁灭战》,即是上述所言的一例,只是由於是电影版的第一弹,票房成败关系重大,所以押井守制作时刻意收敛,保留更多原作的欢乐气氛,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也没有少,但押井守真正想在本作中表达的议题--当代日本人生活困境,还是有那么依稀点了出来。
环境剧变、官僚腐化和打压心智的上班族生态,八零年代后的日本超英赶美,人民是富裕了,但代价却是在大环境逼怕下,不断压缩、扭曲自身意志,让整个社会虽然表面看起来稳定依旧,只是内地里却是一个个的未爆弹,可能会在最不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不应该的动作,可能危及社会、民众,甚至动摇国本。押井守所指出的便是这样的严重后果。同时,藉由某种程度的影射,押井守也隐约提供了他所认为的解决方案:如果可以功名放脑后,凡事做一半,世故一点,即时行乐,过著半世俗半隐居的日子,那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机械化和官僚化,都不会危及自身的真性灵。这是押井守向观众所抛出的一个思考方向。但所谓「小隐隐於山,大隐隐於市」,我们这些俗气的一般人连陶渊明的一半都做不到,何年何日才能像本作中的后藤队长那样超凡入圣呢?
本片制作严谨,画面精良,娱乐性与内容并重,是押井守难得的商业巨片,就我看来,这部作品之於押井守,几乎可以比拟天空之城之於宫崎骏,绝对有跟攻壳系列一较高下的本钱,推荐。
原片是押井守1989年指导的2D动画,应该是手绘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这部片,一直想着有一天能自己制作一下。后来学了一下3D工具,终于自己可以做了。以后应该还会重做。花了不少时间, 帮贫僧顶一下吧。来这儿看的人应该都喜欢这部片,不过像贫僧每一帧都看过很多遍并且重新做过的,应该是没有吧。
万恶的youku有很长的广告。
最近正在读《オリジナルビデオアニメ80'S》,一本关于80年代日本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的小书。当我读到关于「机动警察PATLABOR」的那一小节时,鲜明的突兀感再次袭来,让我不得不就此停住脚步,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回答不了我始终抱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机动警察?为什么是1988年?投资者的信心从何而来?
诚然,1988年对于OVA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1983年的第一部OVA到88年的年产120余部,其中繁盛显然无法仅仅归结为OVA市场自身之功。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TV动画在80年代后半期不再受广告业主欢迎,遭遇寒流产量下调,资源开始向新兴市场倾斜也是情理之中,这点从SUNRISE等公司的动向中是不难看出的。与此同时,泡沫经济带来的还有“多余的钱”和“多余的想法”。面对当时看来有着巨大潜力的OVA市场,以弄潮儿角川书店为首的出版业也不甘落后,积极推动通信贩卖、Media Mix等一系列新策略,整个OVA市场的题材取向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说回机动警察,众所周知,1988年和《银河英雄传说》共同创造了OVA发售的新模式。88年录像带格式战争的落幕,客观上确实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但,这还不够,尤其对于机动警察系列来说是不够的。当「银河英雄传说」携星云奖之威和徳间书店全力支持展开全面推广时,「机动警察」拥有的是什么?原创动画?软科幻题材?无血腥无暴力无色情?所有这些要素都和当时的OVA市场口味背道而驰。相较之下,我倒觉得STUDIO DEEN之前接下的「天使之卵」和「Twilight Q」更符合当时OVA企划的风气。奇怪的是,东北新社、SUNRISE、STUDIO DEEN对这个项目却有着非比寻常的信心,而且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企划本身。尤其考虑到这几家企业的管理风格,就更是难得了。
这里我们不妨尝试用一种更加哈曼、更加柏格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直觉告诉你机动警察成功的脉络并不在此的话,那么它应该会告诉你些别的什么……而且答案就写在标题里啊!然而这一点被忽略了,而且是一直被忽略了,就像EVA里使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却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尝试从宗教的角度去看EVA,好像EVA仅仅只是打了个擦边球似的……归根结底,这种现象正是亚文化之所以为亚文化的原因之一:评论有意无意中在回避和无视与主流文化产生关联,即便事实可能完全相反。
面对着变革,80年代的刑事剧们同样迅速地做出了调整。假设,《宇宙刑事卡邦》《太妹刑事》的出现尚且有一些屈身拥抱亚文化/偶像文化的意味在里面,那么《危险刑事(あぶない刑事)》的出现则直接撼动了由《向太阳怒吼(太陽にほえろ)》构筑起的人情刑事剧地位,借助引入好莱坞「Buddy Cop」元素把刑事的位置再次“下放”,其冲击绝不亚于当年荻原健一饰演的マカロニ之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断裂,即使柴田恭兵跳上领导的桌子,引来的也只能是观众的阵阵笑声,距离君塚良一和横山秀夫向警察组织发起正面挑战仍有待时日。
「机动警察PATLABOR」,正诞生于这风起云涌之时中。
作为系列开篇作,机动警察前期OVA迅速奠定了自己在严肃与戏谑间自如游走的独特风格,而其来源正是刑事剧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落差,即以「危险刑事」为代表,把人情的平民推向极致之小;及以「西部警察」为代表,把战斗的规模推向极致之大。以此二者为基础,机动警察系列开始了对刑事剧新方向的探索,创作核心Headgear内部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说TV版仍延续了前期OVA的基调,那么结成正美和押井守×伊藤和典组合的分歧就显而易见了:前者所关心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夏夫特)可能带来的新犯罪其实并不为押井守所重视,甚至因此断然拒绝执导TV版,因为他所寻求的是人和城市间的关系,是具体到宛如东京河道那样纠缠不清的东西。
有趣的是,这种矛盾并没有令机动警察系列分裂。即使漫画版和剧场版2各走一边,但在剧场版1中大家仍不约而同地把焦点锁定在了平成元年上。当搜查课刑事松井孝弘顶着烈日与夕阳在城市中展开他那似乎永无尽头的搜查工作时,即使不是刑事剧爱好者的观众恐怕多少也感觉到了,一些重要的事物正在消失。那是昭和时代日本刑事们再平凡不过的背影,但同时也是警察系统的根基所在:多用双脚,少用屁股。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日本刑事剧才如此着力于把刑事剧和推理文化尽量割裂开来,并最终产生了能够影响现实的力量。遗憾的是,机动警察系列的“大冒险”在STUDIO DEEN的「逮捕令」后戛然而止,最终转由「跳跃大搜查线」继承,并开启了刑事剧在题材上的进一步细分化。虽然2014年机动警察真人版再次重启,但显然押井守并没有打算在刑事题材上更进一步,倒是一反常态做起了延续人情味儿的工作。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2016年《再见了,危险刑事(さらばあぶない刑事)》上映时,关于刑事剧的一些悲观言论。也许,这就是刑事剧的宿命吧,毕竟正义和爱就是这样的事物:说多了人们嫌烦,不说吧,过一段时间又会很想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