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到达挚爱

到达挚爱  挚爱之路(台) / DNA / La favorite

128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麦温路易·加瑞尔玛丽恩·瓦科特芬妮·阿尔丹迪伦·罗伯特Henri-NoëlTabaryFlorentLacgerCarolineChaniolleauAlainFrançonOmarMarwan

类型:历史剧情导演:麦温状态:正片年份:2020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豆瓣:5.9分热度:181 ℃时间:2024-06-11 19:33:54

简介:详情  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雪(Neige),定期探望住在养老院的阿尔及利亚祖父埃米尔。雪非常喜爱抚养她长大的祖父,视祖父为阻挡她父母毒害的家庭支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积怨已久。幸运的是,雪的前夫弗朗索瓦用幽默给...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雪(Neige),定期探望住在养老院的阿尔及利亚祖父埃米尔。雪非常喜爱抚养她长大的祖父,视祖父为阻挡她父母毒害的家庭支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积怨已久。幸运的是,雪的前夫弗朗索瓦用幽默给了她支持和依靠。祖父的去世不仅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波,也使得雪产生了深刻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雪开始对自己的DNA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 头像
    岱宗_灰兔酱

    "孩子,我们之间,无需多言"nn对身份认同与认知的混乱,导致了DNA序列颠倒,可若我们将ADN纠正回源,真就是"到达挚爱"目的地港湾吗?影片呈现和讲述的是生活和生长在法国土地上但拥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的阿拉伯民族寻根的煎熬、执念与波折......nn埃米尔·菲拉祖父,这位毕生为阿尔及利亚民族和人民而战的英雄悄然离世,揭露了原本就已岌岌可危千疮百孔分崩离析的家庭嫌隙与伤口、矛盾与争吵,也加剧了孙女内吉对自己血统、根基的质疑程度与探索脚步。与父母和亲人格格不入看似疯癫痴狂不可理喻的内吉,沉迷于阿尔及利亚的文化,迷失于绝食以达到精神归宿、心境平和的状态中——全片大部分时间我也会觉得内吉头脑发热后已经走火入魔,竟然相信DNA检测的纷乱数据!可是如此之多的来自自然光与灯光射线晕染的镜头,还有妹妹临门一脚为姐姐送到身份证的助攻,以及内吉踏上阿尔及利亚土地之后的豁然开朗、笑颜绽放,我突然觉得,或许,此刻散落于世间诸多角落的民族血液,正需要这份岿然不动心向往之的坚定与怅惘......nn另外,内吉父亲餐桌上那段满是蛇、展现内吉心中对身份归属的焦灼盘桓和对亲情恐惧厌倦的梦境,确实大胆!

  • 头像
    罗宾汉

    尽管去年疫情导致戛纳电影节无法实体举办,但官方仍然公布了入选名单,这部法国片《到达挚爱》就是其中一部,归在“戛纳常客”这个单元里。导演麦温算是为数不多受戛纳热捧的女导演,之前入围过两次主竞赛单元:《警员》获得评审团奖,《我的国王》拿下最佳女演员影后大奖。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曾是她的前度男友,再加上多年的演员经历,这些都为她转型导演时储备了充足的经验。迄今为止,在她执导的五部作品里,至少有三部涉及身世秘密和针锋相对的家人关系。

    这部新片《到达挚爱》自然也不例外。故事有不少导演自传的成分,剧中女主角和祖父之间的关系相信很大程度出自麦温的亲身经历,而她本人有着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血统,这一点从片名(DNA)可看出端倪,因此影片后半段女主角对身世的寻根之旅也是顺理成章。只是这回的叙事太过散漫,从祖父去世前后引出的家族恩怨纠葛,到后半段女主角突发奇想的基因检测和寻根之旅,之间的转折过渡太过突兀。众多人物角色的背景缺乏交代,一上来就是对峙状态,由彼此冷漠到出言不逊,再发展到一言不合就互相扔东西,大闹葬礼等等,看得局外人一脸懵懂和吃惊。这种混乱的家庭关系和聒噪的对骂情景早已成为麦温作品固有的标签,当年的处女作《原谅我》至今令我难忘。在这部新片里,导演想从鸡犬不宁的家庭关系刻画里突出血统论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寻根之旅的意义所在。可惜剧本在一点上阐述得不够透彻,导致前后两部分出现失衡感。

    然而,影片对死亡和穆斯林话题都有举重若轻的呈现,尤其是家人商量购买棺材和葬礼安排的一场戏活泼有趣,日常生活的幽默感丝毫掩饰不住,在乱糟糟、琐碎的争吵对白里透露出来,不断戳破死亡的沉重感。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出色演绎,一向以忧郁文艺青年示人的路易·加瑞尔展露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喜剧细胞,实属罕见。

  • 头像
    帽子

    国家病,顾名思义,人会生病:男人可能得霸总癌,女人可能患公主病,或着更糟的是……一个人得了如霸总公主癌之类的综合病。国家,人管理的机器,也难免会有不利索的时候,只不过它没有感知,生病了难过的是别人,是家庭。

    我们中医强调治病要治本,温和调理;西医强调立竿见影,手术开刀。西医理念背后的哲学理念在西方电影里彼彼皆是,比如法国这部2020年戛纳获奖的家庭情节剧《ADN》,女主角被国家病“残害”到放弃国籍,没有任何武力介入而单纯被冷漠和歧视驱使。

    小雪是阿尔及利亚难民第二代后裔,爷爷独自来巴黎政治避难后定居,老死在法国。爷爷生的两个阿尔及利亚女儿没再找阿拉伯人结婚,所以小雪同辈的孙子孙女们多是蓝眼睛、白皮肤的混血,她也一样。

    爷爷的死让这小雪悲伤异常,因为爷爷叶落归根的遗愿没有实现。于是小雪想给爷爷弄个体面葬礼,却遭遇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各种不配合,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看不惯小雪的性格而单纯作对,最惨的是她妈妈更是在葬礼上剥夺她致辞的权利。虽然爷爷葬礼办完了但小雪也压力过大得了厌食症差点死掉。当她最后放弃法国国籍恢复自己阿尔及利亚身份、逃离有毒家人、逃离病了的法国、在陌生新故乡的国旗下才真正崭露轻松笑容。

    电影里国家冷漠病首先从养老系统开始、从医疗歧视结束。养老院职员们擅离职守、毫无人情:养老院要求家人爷爷死后第二天中午12点10分就退房,最多只能拖延20分钟;殡仪馆收尸连她拍张遗照都不愿等。而当小雪绝食昏倒住进医院,金发碧眼的医生把她当难民盘问。这个国家对小雪来说有待不下去的感觉。如果说在这些社会公共空间的压抑还有监管部门可以投诉,个人可以用方法和时间去促进社会进步的话,小雪最后的逃离会显得她虚弱,所以当影片中的国家病通过家庭病来传染,从小时候感染到人到中年,并且无法逃离这血缘羁绊而来的歧视和压迫是让人窒息的。这部电影更多表现的就是这种通过家庭病传播的国家病。

    小雪母亲卡罗是第一代阿尔及利亚难民后裔,因为阿尔及利亚被法国殖民的历史根源,她的人生在只言片语中推测得出颇受歧视和不公,这导致她对内对外都很强势,并且信奉“人在打击中才能成长”的教育硬手腕——对女儿进行打压教育来历炼其心智。妈妈这种作战人格并不是适合小雪,小雪不愿把自己看成二等公民,她知道妈妈的永远愤怒、强悍都是因为国家病的感染,并在她自己的家庭里病症加重,导致她成了缺乏自爱、自信、好斗。从她选择的老公萝卜就能看出问题症结。

    萝卜其实有1/4的越南血统却不承认,只强调自己的法国身份,对资产阶级生活嗤之以鼻,鄙视富人、同情蓝领,以知识分子自居,实际上是个在冷餐会拼命拿免费点心的薅羊毛爱好者,而且还可能有恋童癖。萝卜对小雪的歧视更加露骨,经常把羞辱她的话挂在嘴边,比如“你咋这么蠢”、“我走了,你好好享受自己的眼泪吧”、“我不可能给你测DNA,不会配合你交愚蠢的智商税”。萝卜的男性雄风和自信可能来自于唾弃自己的亚洲血统同时贬低女性,因为小雪的兄弟们似乎承袭了这样观念。

    阿里和卡拉斯是小雪的哥哥们,他俩要么不愿花时间筹备葬礼,要么給爷爷葬礼用便宜货,并且因为和小雪斗而不管葬礼体面和爷爷信仰,在葬礼上虚伪地信口雌黄:抓住爷爷信奉共产主义、无宗教信仰而大说“阿门”。大家都被这一拨骚操作愣住了,但是妈妈卡罗竟丝毫未苛责,想想卡罗把小雪推下台的决绝,这种女性内部的歧视和压迫让小雪更加心寒。

    萝卜和阿里的女朋友们作为女性,也是完全认同女性婚后冠夫姓,小雪奇怪都什么时代了还有这样的女同胞。但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女性内部对自己身份、权利的否定。在metoo运动之后的女权斗争马拉松里,有的选手已经跑到中段,有的还在畏惧,尚未出发并打算扮演退堂鼓十级选手。

    法国对小雪来说就像一个已经醒来的梦,它的美景还在眼前但是具体的东西却变得虚无缥缈,只能在匆匆而过的游客身上看到它仍是美好的表面。小雪奋力抓住阿尔及利亚身份连接自己的根,她需要一种自信,一种回答,一种开始治疗自己家庭病的行动。

    国家生病了会通过家庭来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也许个人治好了家庭病,国家病也就痊愈了。

  • 头像
    yr

    看简介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部讲身份认同的影片,看到一些评论说麦温将影片拍得私人化,看过之后我才知道,应该是说这部电影太内部化,关心世界文化历史,自己有身份认同的问题,不需要过多的背景和介绍,也会被故事所吸引,就像同病相怜的病人感叹道虽相隔万里背景不同,竟有那么多相似的感受,进而深深感动。作者本身并不是想站在一个给外人介绍的角度去写事情,只是想把经历的感受的写出来让有同感者共鸣。

    我下面就记录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只是个人笔记,都是剧透成分,介意者勿看。我的感觉就算这部电影的细节都被分析过了,我还是愿意再看一次,因为这样的故事动人之处不是故事而是细节、表现和艺术效果。

    一开始介绍的场景,大家庭因为爷爷的存在聚在一起,虽然大家存在很大的矛盾,还是聚会其乐融融,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阿尔及利亚的身份,和老人们常说的历史,孙子让爷爷听流行歌曲,爷爷也不排斥,女主角喜欢将自己化妆得像美国歌手Amy Winehouse,卸妆时将美瞳取下才露出了自己瞳孔真实的蓝色,掩饰自己的瞳孔颜色,真是最大的一种身份/民族改变的象征了。阿尔及利亚长期多种族混居、被殖民,后来很多人又移民法国,和当地的各种本地人、新移民混血,最终大家也说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了,所以也像请的这些演员一样,大家的样子有的比较接近少数族裔的样子,有的法国本地化的程度高一些,有的已经彻底融入,只是知道自己基因里有部分少数族裔的成分。所以最终还是文化身份和大家庭的习俗将他们聚在一起,就像后来葬礼中说到,这个20多岁就移民过来的爷爷,成为了他们身份缺失时、z教缺失时“唯一牢固的人”。

    爷爷的去世为何会将这个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展示出来,因为人们在商量事情的时候都已经没有了共同的标准,彼此争执不下。当他们拿走他们想要留作纪念的爷爷遗物的时候,养老院告知没有袋子了,只有垃圾袋了,这个细节处理得特别好,没有办法的一家人只能将那些饱含历史文化亲情的大量物品装进垃圾袋进行搬运,当然后来得到很好的安放大家都很珍惜,这个细节还是令人震惊,一个民族的过去是否最终也像垃圾袋装的物品一样可能会被随意丢弃?当一个民族已经失去传统习俗,要做一个礼仪活动是很困难的,后来大家开始商量葬礼的细节,要穿什么样的服装,是否要到某个教堂去办,有人提出环保葬薄葬,受到长辈的反对,选择什么样的内衬……这些看上去琐碎的细节却正是葬俗,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习俗,人们很容易就产生各种争论,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最终磕磕绊绊总算走到了葬礼那一天,一位孙子说的话正是显示出这一种深刻的矛盾,爷爷“一直坚持不信任何z教…现在去了天堂…阿门”,他在解释一个人的生命去向的时候,已然带上了自己的而不是去世者的z教解释。

    爷爷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孙女女主角不再化妆,露出了自己的本真样子,由于爷爷去世的原因她本身的身份问题被清晰的显示出来,她开始不吃东西,她开始越来越关心自己阿尔及利亚的身份,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看一些纪录片,去做基因测试,希望自己最终能证明起码有25%的阿尔及利亚血统。她和已经不再来往的父母关系都不好,母亲曾经造成她心理的伤,父亲是一个有部分越南基因的,但是很法国化的知识人,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认为她没有接受通识教育。却对女儿的心理需求完全漠视,就连提供基因样本也不同意。

    当她开始想到自己身份的时候,想到的就是爷爷,当她想到祖国、亲人、父母的时候,想到的就是爷爷。爷爷虽然是一个不保守,能尽力融入社会的人,在晚辈那里,就是他们通向祖籍、历史、文化的唯一活生生的窗口。我们中国一样,很多历史习俗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都在日渐现代化的时代失去了存活的空间,现在很多的文化存在,还是在老的一辈没有去世的基础上维持的,比如过节,做礼俗活动,文化传承就是在这许多的礼中,试想突然有一天,家族里老人不在了,真的有中青年会将那些礼完整的复制出来吗?渐渐的节没有过了,礼俗物质制作也种类减少,葬俗、婚俗当然早就更改到不一致的个人处理,就连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之序,最起码的夫妻关系都没有了,日常三餐被外卖取代了……真的留下的太少了。经常会产生一种身份认同缺失,忽然找不到自己做一件事坚持这样做下去的理由。人们的行为简单的由法律规范和模仿同伴来决定,当一种文化不再提供这方面的指导。那种叫做某国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变成了一种极度模糊的东西。渐渐消散。

    女主角的兄弟后来宣布了要结婚,是和一位法国新移民、黑人,那位女士已经在思想上已经非常融入法国,她说她因为能在婚后冠上他们的姓很自豪,仅仅是因为那个姓普通,很好融入,女主角问“你的目标就是在哪都能融入吗?”

    她后来已经渐渐在生活细节中越来越多的运用自己的民族特色,她后来去检测了基因,很可惜连25%都没达到,这个结果就像我以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近些年这样的思潮很多,有的非洲族裔有返回原居地的运动,很想测试基因看自己是纯正的某血统,结果是测出自己欧洲的基因占比竟然更多,非常失望。所以最后有的人选择了改变国籍,去到当地生活,来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当然这种尝试的结果是一种未知的结局,因为一个国籍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上的东西。她最后因虚弱晕倒住院点滴,但得到通知拿到了国籍之后马上就奔到了使馆,一切病都会好了,当她去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国度,她看到的美丽一切心里想到的还是爷爷。深深感动。片尾最后的一段朗诵很精彩。

    所以一种身份、历史、文化、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塑造了我是我,我是我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