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赵登峰刘廷尧李廷栋崔慕燕
类型:剧情导演:王凤奎状态:正片年份:1987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豆瓣:9.0分热度:701 ℃时间:2024-01-25 16:26:13
豆瓣评分高达9.1,1987年王凤奎导演的神片《疯狂的小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玉岩镇昨夜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把桥和电线杆都冲断了,今日却热浪翻滚、十分干燥。如此异常气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见。居民不禁议论纷纷:莫非会有“大事”发生?灾难即将降临的流言一时四起,“要地震了”的消息在这个小镇上不胫而走、火速传播了开来。n 恰巧在同一时间,镇上的生物老师老王为了解决女儿暑假回家的住处问题,在院外露天处自行搭建了一间小草棚。狐疑多事的女广播员见此,无端联想出“明日凌晨十二点将会地震”,并将此谣言传开。镇民们得知可能地震的信息,就都涌向供销社抢购抗震材料。供电所老张见状急忙赶回家,和开小店的妻子梳理自家出外售卖的煤油、蜡烛等物资的库存情况,准备囤积居奇、在地震前狠狠发一把国难财。在另一方面,镇民们在生物老师老王的建议下,都买齐了抗震材料搬家来到郊外扎帐篷露营、准备迎接地震的来袭。n 镇长老刘也知晓了地震的传言,然后在没有接到上级通知的条件下,他不敢向民众宣布确有地震、也不敢说一定没有地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镇长决定离开是非之地,火速赶赴百里之外的县政府进行汇报、请示,并告知留守人员如有情况就临时向派出所长老傅和粮站小徐报告处理。n 镇上的粮站听说地震要来,负责人小徐连夜组织员工烙出了几万张大饼,准备向民众免费发放。派出所长老傅在一场婚宴上喝了个大醉,清醒后也得知将要地震。在知晓镇长去了县政府、书记也不在镇上的情况之后,老傅决定先斩后奏、自行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并自命为组长,由其它镇部门负责人充当组员。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小组讨论会上,银行的老李、邮电所的老陈竟丝毫不谈如何组织民众防震,而是在小组成员的位次排序问题上争个不休。会后,老傅嘱咐女广播员在凌晨十二点时向大家宣读防震事项、安顿民心后拉响预演警报。n 凌晨十二点到了,女广播员在慌乱中没有宣读防震事项,直接提前播放了防空警报,全镇上空顿时响起了巨大骇人的警报声。郊外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地震真的发生了,不顾一切纷纷向外逃窜,撞伤、踩伤者不计其数。更让人担忧的是,照明用的蜡烛倒在帐篷上迅速燃烧,所有的帐篷顷刻间也都起了火。匆忙中逃亡的人们踩坏了田地和菜园,刚出生的婴儿也在冲撞中死去……n 这慌乱而又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了,天亮了,人们却发现并没有真的地震。这时上级机关也闻讯派来一个调查小组,然而调查来调查去,却也没能查清究竟是谁传的地震谣言,最后只能让生物老师老王背锅。n 至于具体应该怎样向百姓交代这一场“乌龙事件”,邮电所的老陈在会上说“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让他们知道结果就行了”;而镇书记却认为如果不向民众实话实说,下次如果地震真的来了,镇政府再下令让民众搬家撤离,到时恐怕也没人会再次相信政府的鬼话了。n 影片就在这样悬而未决的争论中结束了,结局留给观众自行思索。不得不说,这部35年前的政治讽刺电影,水平之高、功力之深至今难见。观罢此影,我们不禁想起了同样著名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亦想起了影片上映35年后的今天。细细体味一番,剧中看似虚构奇诡的故事情节放之于今天的社会,竟惊人地显得无比真实、无比荒诞。
本文最先发布在公众号:断片舍。
这不是一部禁片,但是全网竟然都搜不到它的资源。
寻寻觅觅,让我在B站找到了它,怕剧透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电影,再来看看影评,要是您不怕剧透,那就看我唠唠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故事,虽然剧情荒诞,但是我觉得没有现实生活荒诞。
n说起荒诞,可能大家跟我一样,都想起了「魔幻」二字,顺着这两个字,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都能想到莫言或者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世界,但是当我讲出我听过的魔幻之事,可能会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认知。
n我所听到的那些骇人听闻事迹,比电影文学作品里的事情,简直不知荒诞了多少倍。
故事一:一男子,逼着自己的姐姐不让外嫁,最终他对姐姐做出了那禽兽都做不出的事情,姐姐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他为了所谓的救赎,竟然跑去西藏,难道跑到西藏你的罪孽就能得到减少?n
更可气的是,他边走边直播,活生生地把一场救赎变成了一场作秀,在金钱的驱使下,他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成了全家的罪人。
n故事二:一开长途车的老人,和儿媳妇一起出车。一日下榻在旅店,不知是为了节省开支还是房间不够,俩人住在了一间房子里,老人跑上儿媳妇的床,和儿媳妇睡了一宿。
后来,老人经常提出和儿媳妇睡的要求,几次被拒后。对她痛下杀手。n
故事三:一年轻女子,经媒人说媒,成为一男子的媳妇。男子经常外出打工,一年很少回家,该女子就和公公过上了夫妻一般的生活,她身患重病的婆婆还存活于世。
n该女子对外人讲,她当初嫁过来不是因为喜欢儿子,而是喜欢他爹。
n后来婆婆去世,该女子成了公公的媳妇,儿子知道此事后,差点没有当场晕死,他再也没有踏足过家乡,虽然自己没干什么缺德事,但是没脸回去。
说完荒诞的真事,接着说电影。
n之所以在全网很难找到这部电影的资源,我想除了年代久远之外(电影上映于1987年),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讽刺性。
n这是一部极尽嘲讽之能事的电影,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台词,或者是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都在明目张胆地挖苦嘲讽咱老百姓上面的人。
n上面的那些人,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丁点好的形象,导演讽刺起来正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看得真爽。
n如今敢像王凤奎导演这样大胆拍电影的人不是不多,而是早已经没有了。我们再不会看到像《疯狂的小镇》这样具有批判胆量的电影了,如今的电影界,只要由导演有这方面的苗头,要么给你打压到没有电影可拍,要么将你招安。绝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地拍电影。n
故事发生在玉岩镇,玉岩镇,寓言镇。
n玉岩镇是一个疯狂的小镇,镇上人口众多,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科学文化方面的常识,他们的知识都是从生活经验所得,生活里的朴素价值观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家很容易人云亦云,因为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不会独立判断是非。
镇上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齐全,工作人员们一呼百应,服从领导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为人民着想那是他们的工作。n
故事的季节是夏季,炙热的天气更是令大家浮躁不堪,镇上的女广播员是一个喜欢到处散播流言的人,只要是听到一点事情,她都会立马跑去对别人讲,仿佛不对别人讲出来她就会回马上死去一样。
n她对高鸭子(卖鸡和鸭子的)说昨天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火球,把镇上一棵古树都给劈着火了,太可怕了。说完这话,她特意叮嘱高鸭子不要说出去。
这个镇上,大多数人嘴上都没有个把门的,不说出去我的表达欲这样得到满足?n他转眼就告诉了打铁的,然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
一传十,十传百,屁大的事情都会被放大无数,跟最初版本完全不是一个样了,这样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
n镇上爱凑热闹的人,聚集在大树底下,讨论着这件事情。最初天上掉下火球,在众人口里变成了谁家儿媳不孝顺被天上的雷给劈死了。
n一日,镇上来了两位摄影师,他们向王老师打听在哪里可以看到日出,王老师说了看日出,还说了在凌晨可以看到海潮。
嘴上没门的女广播员听到后,又四处散播,这次是凌晨要地震。
n大家开始慌了。有人还说,王老师正在搭防震棚,大家组织一批人来问王老师,其实王老师是在给自己家女儿搭临时住几天的棚子。
可是当家都不相信,还说王老师前几年被整怕了,上面没有文件他是不敢说的。n就这样,一场由一句无中生有的流言引起的所谓地震就变成真的了。
n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可是疯狂的小镇上没有一个智者,或者说没有一个理性之人。所谓智者,不就是能独立思考,会明辨是非的人吗?
n唯一个不相信有地震的人,大家称其为疯子。
镇长深谙为官之道,得知有地震发生时,他第一想到的是不能让「有地震」从我嘴里说出,而不是去求证到底有没有地震。
n上级没有文件,镇长怕担责,连夜骑着自行车前往县里向领导请示。可以看出,镇长就是那种宁愿不作为也不愿担责任的官员代表,他们机械,不懂变通,这倒不是自己的错。
n地震的消息扩散得越来越广,越逼近凌晨大家越慌。供销社、供电社、粮站等各个机构积极参与到哦防震当中,耗费了大量的物资。
n天亮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n这一场流言引起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防震棚十万个,庄稼260亩,菜地50亩,烙大饼用粮20万斤,老人妇女小孩受伤白人,刚拜完堂的新娘世宗不见。nn县里派人来做调查,一场「不尚空谈」的研讨会开了起来,讨论的结果是大家没有责任,一切的责任在王老师身上,其他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人,怎么好归责,唯有王老师是平头百姓,自然将责任落在老师身上。
n至于怎样给百姓交代,按照会议的结论是: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
n可有时候,我们竟然连结果都无从得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影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
受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自由的创作环境、宽松的审查政策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诞生了诸多尺度生猛、题材猎奇、内容大胆的电影作品。
比如曾经吓死过人的恐怖片《黑楼孤魂》,被称为上世纪国产科幻巅峰的《错位》,以及全裸出镜、堪称尺度之最的《疯狂的代价》等等。
《黑楼孤魂》剧照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同样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冷门神作。
影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讽刺至极,甚至还预言了几十年后的现实。
网友评价:放在今天,这尺度恐怕连过审都难。
这部影片上映于1987年,后来曾在央视播出,电影围绕着一个名叫玉岩镇的地方展开。
话说玉岩镇最近遭遇雷电暴雨,随后又经历了烈日暴晒,反复无常的天气让镇上的居民备受折磨。
一则流言也随之传出:如此极端天气,是地震爆发的先兆。
本是一句没有来由的胡诌,没想到却得到越来越多的附和。
有人说在前一晚看到了火球劈树,有人说在庙里看到了一窝红蛇,还有的表示在水里尝到了苦味……
镇上有一个教生物的王老师,因为女儿放暑假房间不够住,于是搭了一个临时的草棚,这一举动却被解读成搭建“防震棚”。
一个摄影团队来镇上采风,询问最佳的拍摄时间和地点,王老师指路海边,说凌晨有海浪的时候拍下来最好看。
路过的广播员甘广播远远看见这俩人拿着不知名的器材,又听见王老师说“海浪”、“凌晨”等字眼,误以为凌晨会有天崩地裂、掀起滔天巨浪的大地震。
她四处散播这条消息,让镇上的居民更加人心惶惶。
众人的信口雌黄,加上甘广播的捕风捉影,让地震的谣言越传越广。
大家开始急着采购防震物资,并找到镇长主持大局。
镇长虽然也担心地震,但是却并未收到上级的正式通知,不敢贸然行事,于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
他把大家带来供销社采购,但是却只字未提地震的事。随后他又以去县里汇报工作为由,骑车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大难当头,民众开始像疯了一般地抢购食物,场面极其混乱。
供销社负责人余供销为了牟利,把积压的油毡纸、草席等物品打上“防震抗震物资”的名号出售。
供电所负责人张供电也想趁机捞一笔,他让妻子去邻乡进了一大批蜡烛、煤油等物品售卖。
此外,镇上的粮站和银行负责人也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全力以赴迎接即将到来的地震。
夜幕逐渐降临,一个个防震棚被搭起,镇上的所有男女老少都转移到了地势平坦的郊外。
派出所所长傅政法召开紧急会议,他自命为抗震领导小组组长,把镇上的所有干部召集到一起,宣读抗震防震的精神文件。
时间来到11点半,甘广播被安排宣读防震通知,然后拉响防震警报。
但在慌乱之中,她却直接把警报拉响,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一时间,刺耳的警报声传遍玉岩镇的每一个角落,民众的恐慌情绪瞬间被点燃。
他们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哭喊和尖叫声不绝于耳。
惊慌失措之下有人跌倒、有人被踩踏,有人和家人失散,还有的踢倒了蜡烛点燃了草席和棚屋。
宁静的玉岩镇并未发生真正的地震,但是却爆发了一场人为造成的“地震”。
《疯狂的小镇》是一部尺度极大的国产电影,片中的剧情、台词、人物看似荒诞,细想之下又十分合理,讽刺意味拉满。
它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诠释了谣言诞生的全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首先是民众的信口雌黄、捕风捉影,成为谣言诞生的基础,八卦和夸大其词的天性让一个谣言从无到有确立。
其次是媒体的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为谣言背书,成为了谣言的有力助推器,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范围和影响力。
最后是官员的逃避责任、互相推诿,不仅没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及时止损、以正视听的作用,甚至有的还趁乱牟利,进一步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每个群体中不理智的部分,都成为了谣言传播中的一环,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然,这部影片之所以备受赞誉,不仅仅在于它对谣言的深刻剖析。
更重要的是片中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呈现,可以说是相当露骨,在今天的审核制度下再也拍不出如此写实的情节。
比如深陷文山会海的镇长,把一个“阅”字写得无比熟练、出神入化,甚至还因此获得了书法比赛的大奖。
政府出台重要文件时,一群官员争执文件上是否有自己的署名,以及这些职位和署名的先后顺序。
还有在开会时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茶缸、华子、笔记本等物品,乃至统一的动作和措辞等等。
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在影射中国根深蒂固的官场文化,揶揄腐朽不堪的官僚体制。
在影片的最后,这场人造的“地震”结束,但因此带来的“余震”却刚刚开始。
因为镇上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县里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来彻查此事。
一开始,调查组组长让大家反思灾祸的根源。
于是镇上各个业务线的负责人开始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甚至把最先搭棚屋的王老师拉出来背锅。
随着组长话锋一转,表示“在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每个人又都没有责任”。
于是大家又开始互相打圆场,彼此说好话,把灾难的原因和损失搪塞过去。
这一来一去,既把领导处事圆滑、深谙人情世故的本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又深刻反映了下级见风使舵、官官相护的嘴脸。
随着那句经典台词“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出现,影片的讽刺意味也由此达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这些主要角色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用职务来指代。
这说明了这样的现象不是偶然,这样的人物也并非个例,而是对这一类人群的指代和讽刺。
“玉岩镇”发生的故事,既是一则魔幻现实主义的讽刺寓言,更是一场对几十年后真实发生的灾祸的预言。
正如片头的旁白所言:
“这里记载的是一件往事,已经记不清它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了。
尽管它有些不可信,甚至有些荒诞,但它确确实实的发生过。”
作为一种“技术主义”的意识形态(戈达尔)登临一个无名的中国沿海小镇,《疯狂的小镇》沿袭了黄建新在《黑炮事件》中辛辣的ZZ讽刺,首尾叙述事件的画外音将作品“局限”在一个ZZ寓言中,但这种局限又对应着一种风格上的“解放”,对中国传统“影戏”理论的彻底颠覆。
在开场一景中,视点就被首先悬置起来,观者无从知晓视点归属者的来源,从而感知到一种纯粹的摄影机调度,“技术”——中国现代性想象的载体——制止了功能性的情感流入,一切都必须服膺于导演的强力意志之下,但很快这种似乎难以理喻的意志强力就暴露出其“权力”的真面目。
抽象的几何图形近乎填满画框,摄影机接续着开头一景不断强调着物的客体属性,也进而带去了“人性”,时间的景深与画面的景深被全然摧毁,权力尽其所能地操纵着人物,如同提线木偶般做出僵硬,也是必然的行为,与观者通常的审美经验拉开一段距离,只有如此官僚主义的弊端才能被完整地呈现,被批判。
2023.3.10
因为一则流言,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镇的居民都以为要地震,全都乱了套。除了讽刺以讹传讹,还有当时ZF的不作为吧,工作时间岗位上找不到人,最后上级部门来调查时,把所有原因归结到一位无辜的老师身上,以及,统一口径,要不要告诉人民真相。
我们可能从来都不知道真相。80年代的片子真敢拍。
旧恨新仇
给您带来不便
团圆饭之小小少年
扎布里斯基角
百变神偷
追鹰日记英语
1949年,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一对儿小兄...
播放指数:1299℃
豆瓣评分高达9.1,1987年王凤奎导演的神片《疯狂的小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玉岩镇昨夜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把桥和电线杆都冲断了,今日却热浪翻滚、十分干燥。如此异常气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见。居民不禁议论纷纷:莫非会有“大事”发生?灾难即将降临的流言一时四起,“要地震了”的消息在这个小镇上不胫而走、火速传播了开来。n 恰巧在同一时间,镇上的生物老师老王为了解决女儿暑假回家的住处问题,在院外露天处自行搭建了一间小草棚。狐疑多事的女广播员见此,无端联想出“明日凌晨十二点将会地震”,并将此谣言传开。镇民们得知可能地震的信息,就都涌向供销社抢购抗震材料。供电所老张见状急忙赶回家,和开小店的妻子梳理自家出外售卖的煤油、蜡烛等物资的库存情况,准备囤积居奇、在地震前狠狠发一把国难财。在另一方面,镇民们在生物老师老王的建议下,都买齐了抗震材料搬家来到郊外扎帐篷露营、准备迎接地震的来袭。n 镇长老刘也知晓了地震的传言,然后在没有接到上级通知的条件下,他不敢向民众宣布确有地震、也不敢说一定没有地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镇长决定离开是非之地,火速赶赴百里之外的县政府进行汇报、请示,并告知留守人员如有情况就临时向派出所长老傅和粮站小徐报告处理。n 镇上的粮站听说地震要来,负责人小徐连夜组织员工烙出了几万张大饼,准备向民众免费发放。派出所长老傅在一场婚宴上喝了个大醉,清醒后也得知将要地震。在知晓镇长去了县政府、书记也不在镇上的情况之后,老傅决定先斩后奏、自行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并自命为组长,由其它镇部门负责人充当组员。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小组讨论会上,银行的老李、邮电所的老陈竟丝毫不谈如何组织民众防震,而是在小组成员的位次排序问题上争个不休。会后,老傅嘱咐女广播员在凌晨十二点时向大家宣读防震事项、安顿民心后拉响预演警报。n 凌晨十二点到了,女广播员在慌乱中没有宣读防震事项,直接提前播放了防空警报,全镇上空顿时响起了巨大骇人的警报声。郊外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地震真的发生了,不顾一切纷纷向外逃窜,撞伤、踩伤者不计其数。更让人担忧的是,照明用的蜡烛倒在帐篷上迅速燃烧,所有的帐篷顷刻间也都起了火。匆忙中逃亡的人们踩坏了田地和菜园,刚出生的婴儿也在冲撞中死去……n 这慌乱而又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了,天亮了,人们却发现并没有真的地震。这时上级机关也闻讯派来一个调查小组,然而调查来调查去,却也没能查清究竟是谁传的地震谣言,最后只能让生物老师老王背锅。n 至于具体应该怎样向百姓交代这一场“乌龙事件”,邮电所的老陈在会上说“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让他们知道结果就行了”;而镇书记却认为如果不向民众实话实说,下次如果地震真的来了,镇政府再下令让民众搬家撤离,到时恐怕也没人会再次相信政府的鬼话了。n 影片就在这样悬而未决的争论中结束了,结局留给观众自行思索。不得不说,这部35年前的政治讽刺电影,水平之高、功力之深至今难见。观罢此影,我们不禁想起了同样著名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亦想起了影片上映35年后的今天。细细体味一番,剧中看似虚构奇诡的故事情节放之于今天的社会,竟惊人地显得无比真实、无比荒诞。
本文最先发布在公众号:断片舍。
这不是一部禁片,但是全网竟然都搜不到它的资源。
寻寻觅觅,让我在B站找到了它,怕剧透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电影,再来看看影评,要是您不怕剧透,那就看我唠唠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故事,虽然剧情荒诞,但是我觉得没有现实生活荒诞。
n说起荒诞,可能大家跟我一样,都想起了「魔幻」二字,顺着这两个字,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都能想到莫言或者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世界,但是当我讲出我听过的魔幻之事,可能会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认知。
n我所听到的那些骇人听闻事迹,比电影文学作品里的事情,简直不知荒诞了多少倍。
故事一:一男子,逼着自己的姐姐不让外嫁,最终他对姐姐做出了那禽兽都做不出的事情,姐姐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他为了所谓的救赎,竟然跑去西藏,难道跑到西藏你的罪孽就能得到减少?n
更可气的是,他边走边直播,活生生地把一场救赎变成了一场作秀,在金钱的驱使下,他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成了全家的罪人。
n故事二:一开长途车的老人,和儿媳妇一起出车。一日下榻在旅店,不知是为了节省开支还是房间不够,俩人住在了一间房子里,老人跑上儿媳妇的床,和儿媳妇睡了一宿。
后来,老人经常提出和儿媳妇睡的要求,几次被拒后。对她痛下杀手。n
故事三:一年轻女子,经媒人说媒,成为一男子的媳妇。男子经常外出打工,一年很少回家,该女子就和公公过上了夫妻一般的生活,她身患重病的婆婆还存活于世。
n该女子对外人讲,她当初嫁过来不是因为喜欢儿子,而是喜欢他爹。
n后来婆婆去世,该女子成了公公的媳妇,儿子知道此事后,差点没有当场晕死,他再也没有踏足过家乡,虽然自己没干什么缺德事,但是没脸回去。
说完荒诞的真事,接着说电影。
n之所以在全网很难找到这部电影的资源,我想除了年代久远之外(电影上映于1987年),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讽刺性。
n这是一部极尽嘲讽之能事的电影,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台词,或者是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都在明目张胆地挖苦嘲讽咱老百姓上面的人。
n上面的那些人,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丁点好的形象,导演讽刺起来正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看得真爽。
n如今敢像王凤奎导演这样大胆拍电影的人不是不多,而是早已经没有了。我们再不会看到像《疯狂的小镇》这样具有批判胆量的电影了,如今的电影界,只要由导演有这方面的苗头,要么给你打压到没有电影可拍,要么将你招安。绝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地拍电影。n
故事发生在玉岩镇,玉岩镇,寓言镇。
n玉岩镇是一个疯狂的小镇,镇上人口众多,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科学文化方面的常识,他们的知识都是从生活经验所得,生活里的朴素价值观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家很容易人云亦云,因为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不会独立判断是非。
镇上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齐全,工作人员们一呼百应,服从领导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为人民着想那是他们的工作。n
故事的季节是夏季,炙热的天气更是令大家浮躁不堪,镇上的女广播员是一个喜欢到处散播流言的人,只要是听到一点事情,她都会立马跑去对别人讲,仿佛不对别人讲出来她就会回马上死去一样。
n她对高鸭子(卖鸡和鸭子的)说昨天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火球,把镇上一棵古树都给劈着火了,太可怕了。说完这话,她特意叮嘱高鸭子不要说出去。
这个镇上,大多数人嘴上都没有个把门的,不说出去我的表达欲这样得到满足?n他转眼就告诉了打铁的,然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
一传十,十传百,屁大的事情都会被放大无数,跟最初版本完全不是一个样了,这样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
n镇上爱凑热闹的人,聚集在大树底下,讨论着这件事情。最初天上掉下火球,在众人口里变成了谁家儿媳不孝顺被天上的雷给劈死了。
n一日,镇上来了两位摄影师,他们向王老师打听在哪里可以看到日出,王老师说了看日出,还说了在凌晨可以看到海潮。
嘴上没门的女广播员听到后,又四处散播,这次是凌晨要地震。
n大家开始慌了。有人还说,王老师正在搭防震棚,大家组织一批人来问王老师,其实王老师是在给自己家女儿搭临时住几天的棚子。
可是当家都不相信,还说王老师前几年被整怕了,上面没有文件他是不敢说的。n就这样,一场由一句无中生有的流言引起的所谓地震就变成真的了。
n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可是疯狂的小镇上没有一个智者,或者说没有一个理性之人。所谓智者,不就是能独立思考,会明辨是非的人吗?
n唯一个不相信有地震的人,大家称其为疯子。
镇长深谙为官之道,得知有地震发生时,他第一想到的是不能让「有地震」从我嘴里说出,而不是去求证到底有没有地震。
n上级没有文件,镇长怕担责,连夜骑着自行车前往县里向领导请示。可以看出,镇长就是那种宁愿不作为也不愿担责任的官员代表,他们机械,不懂变通,这倒不是自己的错。
n地震的消息扩散得越来越广,越逼近凌晨大家越慌。供销社、供电社、粮站等各个机构积极参与到哦防震当中,耗费了大量的物资。
n天亮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n这一场流言引起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防震棚十万个,庄稼260亩,菜地50亩,烙大饼用粮20万斤,老人妇女小孩受伤白人,刚拜完堂的新娘世宗不见。nn县里派人来做调查,一场「不尚空谈」的研讨会开了起来,讨论的结果是大家没有责任,一切的责任在王老师身上,其他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人,怎么好归责,唯有王老师是平头百姓,自然将责任落在老师身上。
n至于怎样给百姓交代,按照会议的结论是: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
n可有时候,我们竟然连结果都无从得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影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
受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自由的创作环境、宽松的审查政策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诞生了诸多尺度生猛、题材猎奇、内容大胆的电影作品。
比如曾经吓死过人的恐怖片《黑楼孤魂》,被称为上世纪国产科幻巅峰的《错位》,以及全裸出镜、堪称尺度之最的《疯狂的代价》等等。
《黑楼孤魂》剧照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同样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冷门神作。
影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讽刺至极,甚至还预言了几十年后的现实。
网友评价:放在今天,这尺度恐怕连过审都难。
这部影片上映于1987年,后来曾在央视播出,电影围绕着一个名叫玉岩镇的地方展开。
话说玉岩镇最近遭遇雷电暴雨,随后又经历了烈日暴晒,反复无常的天气让镇上的居民备受折磨。
一则流言也随之传出:如此极端天气,是地震爆发的先兆。
本是一句没有来由的胡诌,没想到却得到越来越多的附和。
有人说在前一晚看到了火球劈树,有人说在庙里看到了一窝红蛇,还有的表示在水里尝到了苦味……
镇上有一个教生物的王老师,因为女儿放暑假房间不够住,于是搭了一个临时的草棚,这一举动却被解读成搭建“防震棚”。
一个摄影团队来镇上采风,询问最佳的拍摄时间和地点,王老师指路海边,说凌晨有海浪的时候拍下来最好看。
路过的广播员甘广播远远看见这俩人拿着不知名的器材,又听见王老师说“海浪”、“凌晨”等字眼,误以为凌晨会有天崩地裂、掀起滔天巨浪的大地震。
她四处散播这条消息,让镇上的居民更加人心惶惶。
众人的信口雌黄,加上甘广播的捕风捉影,让地震的谣言越传越广。
大家开始急着采购防震物资,并找到镇长主持大局。
镇长虽然也担心地震,但是却并未收到上级的正式通知,不敢贸然行事,于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
他把大家带来供销社采购,但是却只字未提地震的事。随后他又以去县里汇报工作为由,骑车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大难当头,民众开始像疯了一般地抢购食物,场面极其混乱。
供销社负责人余供销为了牟利,把积压的油毡纸、草席等物品打上“防震抗震物资”的名号出售。
供电所负责人张供电也想趁机捞一笔,他让妻子去邻乡进了一大批蜡烛、煤油等物品售卖。
此外,镇上的粮站和银行负责人也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全力以赴迎接即将到来的地震。
夜幕逐渐降临,一个个防震棚被搭起,镇上的所有男女老少都转移到了地势平坦的郊外。
派出所所长傅政法召开紧急会议,他自命为抗震领导小组组长,把镇上的所有干部召集到一起,宣读抗震防震的精神文件。
时间来到11点半,甘广播被安排宣读防震通知,然后拉响防震警报。
但在慌乱之中,她却直接把警报拉响,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一时间,刺耳的警报声传遍玉岩镇的每一个角落,民众的恐慌情绪瞬间被点燃。
他们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哭喊和尖叫声不绝于耳。
惊慌失措之下有人跌倒、有人被踩踏,有人和家人失散,还有的踢倒了蜡烛点燃了草席和棚屋。
宁静的玉岩镇并未发生真正的地震,但是却爆发了一场人为造成的“地震”。
《疯狂的小镇》是一部尺度极大的国产电影,片中的剧情、台词、人物看似荒诞,细想之下又十分合理,讽刺意味拉满。
它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诠释了谣言诞生的全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首先是民众的信口雌黄、捕风捉影,成为谣言诞生的基础,八卦和夸大其词的天性让一个谣言从无到有确立。
其次是媒体的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为谣言背书,成为了谣言的有力助推器,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范围和影响力。
最后是官员的逃避责任、互相推诿,不仅没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及时止损、以正视听的作用,甚至有的还趁乱牟利,进一步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每个群体中不理智的部分,都成为了谣言传播中的一环,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然,这部影片之所以备受赞誉,不仅仅在于它对谣言的深刻剖析。
更重要的是片中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呈现,可以说是相当露骨,在今天的审核制度下再也拍不出如此写实的情节。
比如深陷文山会海的镇长,把一个“阅”字写得无比熟练、出神入化,甚至还因此获得了书法比赛的大奖。
政府出台重要文件时,一群官员争执文件上是否有自己的署名,以及这些职位和署名的先后顺序。
还有在开会时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茶缸、华子、笔记本等物品,乃至统一的动作和措辞等等。
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在影射中国根深蒂固的官场文化,揶揄腐朽不堪的官僚体制。
在影片的最后,这场人造的“地震”结束,但因此带来的“余震”却刚刚开始。
因为镇上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县里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来彻查此事。
一开始,调查组组长让大家反思灾祸的根源。
于是镇上各个业务线的负责人开始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甚至把最先搭棚屋的王老师拉出来背锅。
随着组长话锋一转,表示“在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每个人又都没有责任”。
于是大家又开始互相打圆场,彼此说好话,把灾难的原因和损失搪塞过去。
这一来一去,既把领导处事圆滑、深谙人情世故的本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又深刻反映了下级见风使舵、官官相护的嘴脸。
随着那句经典台词“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出现,影片的讽刺意味也由此达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这些主要角色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用职务来指代。
这说明了这样的现象不是偶然,这样的人物也并非个例,而是对这一类人群的指代和讽刺。
“玉岩镇”发生的故事,既是一则魔幻现实主义的讽刺寓言,更是一场对几十年后真实发生的灾祸的预言。
正如片头的旁白所言:
“这里记载的是一件往事,已经记不清它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了。
尽管它有些不可信,甚至有些荒诞,但它确确实实的发生过。”
作为一种“技术主义”的意识形态(戈达尔)登临一个无名的中国沿海小镇,《疯狂的小镇》沿袭了黄建新在《黑炮事件》中辛辣的ZZ讽刺,首尾叙述事件的画外音将作品“局限”在一个ZZ寓言中,但这种局限又对应着一种风格上的“解放”,对中国传统“影戏”理论的彻底颠覆。
在开场一景中,视点就被首先悬置起来,观者无从知晓视点归属者的来源,从而感知到一种纯粹的摄影机调度,“技术”——中国现代性想象的载体——制止了功能性的情感流入,一切都必须服膺于导演的强力意志之下,但很快这种似乎难以理喻的意志强力就暴露出其“权力”的真面目。
抽象的几何图形近乎填满画框,摄影机接续着开头一景不断强调着物的客体属性,也进而带去了“人性”,时间的景深与画面的景深被全然摧毁,权力尽其所能地操纵着人物,如同提线木偶般做出僵硬,也是必然的行为,与观者通常的审美经验拉开一段距离,只有如此官僚主义的弊端才能被完整地呈现,被批判。
2023.3.10
因为一则流言,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镇的居民都以为要地震,全都乱了套。除了讽刺以讹传讹,还有当时ZF的不作为吧,工作时间岗位上找不到人,最后上级部门来调查时,把所有原因归结到一位无辜的老师身上,以及,统一口径,要不要告诉人民真相。
我们可能从来都不知道真相。80年代的片子真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