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观影】非常幸运地,能连续两年都在威尼斯丽都岛上欣赏到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新片的世界首映。如果说去年的《双面生活》是转投爱情轻喜剧的闲来之笔,那么今年这部《黄蜂网络》绝对是重返风格化的非常规野心之作。影片围绕美国与古巴的后冷战背景展开叙事,讲述在90年代两名古巴飞机师先后“叛变”离开国家,前往美国迈阿密,随后被揭穿是在美国执行卧底任务,渗透当地的反卡斯特罗组织,以便捣破这个恐怖组织针对古巴的颠覆行动。nn影片线索复庞杂,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叛徒”和他们妻子两大段情节外,还有Gael García Bernal扮演的毒贩监督者,以及一名新招募的年轻人在古巴沿海度假酒店放置炸弹的场面。间谍与反间谍,阴谋权术与恐怖活动充斥在这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作品里,有点像导演之前拍摄的另一部人物传记片《卡洛斯》。这部新作的情节更为密集,时空交错更纷乱,更像是一部浓缩版的迷你剧,婚姻家庭情节与政治惊悚悬疑并行交错,渐渐营造出无法识别的怪诞感。nn这种怪诞感在阿萨亚斯千禧年初的两部作品《魔鬼情人》与《登机门》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由散漫的叙事策略,粗枝大叶的性格刻画,角色敏捷动作的捕捉,以及捉摸不定的情感刻画,在那两部虚构作品里的跨国、多语言交流背景之下,迷乱而癫狂的末世意识隐约可见。而在这部真人改编的剧本里,这种作者风格很好地派上了用场。美国古巴后冷战时期下,叛徒与间谍、甚至是双重间谍的心理复杂程度毋庸置疑,而阿萨亚斯并不在意多花时间琢磨人物心理,而是采用浮光掠影的形式营造乱世氛围下的人心险恶难测,将原本严肃枯燥的人物传记演绎出惊心动魄和引人深思的虚构情节感。更不时插入新闻报道片段,令记录与虚构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微妙有趣的观感。nn自然,这个政治色彩浓郁的故事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客观回溯,观众却仍然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之下,体会到国家/集体对个人命运的无情碾压与扭曲人性的残酷本质。有一段讲述其中一名飞机师一声不吭就抛下妻子重返古巴,而妻子茫然无知最后在电视上看到丈夫的报道才得知下落。这种扭曲人性的情节即便是放在当今世界,仍然会有警世意义。阿萨亚斯并不是研究意识形态的专家,这部也并非是政治电影,但是影片里透露出两种相悖的价值观展示,到底哪种才是符合人性,相信更值得我们深思。
肥的像头猪似的男主Édgar Ramírez很帅吗?怎么最近几部热门片都是他在霸屏?除了这部《黄蜂网络》,还有《美国最后一宗罪案》《无声的抵抗》《美国犯罪之范思哲》.....俨然好莱坞一线男星似的。竟然在短评里看到有人说宁愿看他跑步两小时。他真该多跑点步减减肥了。就算减下来也实在蹭不上帅,那张大肥脸,根本就不上镜,哪像同场飙戏的Leonardo Sbaraglia(《烈焰焚币》),那小脸怎么看怎么帅,风头都被他抢走了。
片子拍得比较差,想说的东西太多,结果什么都没说一晃而过的样子,故事片拍出了发现频道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也真没的说了。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为以古巴为背景的惊悚片《黄蜂网络》做了一个看不见的序言。几个月后,我们来到哈瓦那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瑞尼·贡萨雷斯离开家去工作,与他年幼的女儿和妻子奥尔加吻别。
然后,他来到一架空转的塞斯纳飞机上,爬进驾驶舱,飞往迈阿密——在午餐时间平静地叛逃。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喜欢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角色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和伴侣,成为一个叛徒的家庭。答案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
对于那些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古巴五人组”的人来说,剧透在于这部电影是基于他们的功绩——在苏联保险公司垮台、古巴共产主义摇摇欲坠、反革命流亡者对卡斯特罗即将倒台感到头晕目眩的危急时刻,一个间谍组织在工作。
阿萨亚斯似乎不太适合这种题材,他最近的电影《私人采购员》和《锡尔斯玛利亚》都是时髦的艺术大片,讲述了电影明星和时尚爱好者、闹鬼和消失的故事。事实上,这完全符合间谍活动的隐晦折磨,这种特征在迈阿密蓝粉色的天空下流动。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这些角色有时不仅对彼此来说很神秘,对我们来说也很神秘。你可能也会怀念阿萨亚斯2010年的迷你剧《卡洛斯》,Ramírez在其中扮演恐怖分子豺狼卡洛斯。在那里,故事不急不慌地前进。
我们一直渴望着和平,厌恶着战争,厌恶着战争带来的死亡与别离,可惜不光战争会造成妻离子散的悲剧,在国家之间人为设置的隔阂中,照样有着同样的妻离子散,天隔一方。
但愿今后的世界多点美好,大家多点和睦相处,少点互相争斗,大家都有着美丽温柔的妻子,有着活泼可爱的孩子,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吃个温馨的晚餐,多好。本来的生活已经够美好了,何必再有那么多的争斗,搞得放弃本来拥有的美好的一切呢。
幸好这个影片里的故事是以前发生的事情,目前的世界越来越好,也祝愿今后的世界会更美好。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非常幸运地,能连续两年都在威尼斯丽都岛上欣赏到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新片的世界首映。如果说去年的《双面生活》是转投爱情轻喜剧的闲来之笔,那么今年这部《黄蜂网络》绝对是重返风格化的非常规野心之作。影片围绕美国与古巴的后冷战背景展开叙事,讲述在90年代两名古巴飞机师先后“叛变”离开国家,前往美国迈阿密,随后被揭穿是在美国执行卧底任务,渗透当地的反卡斯特罗组织,以便捣破这个恐怖组织针对古巴的颠覆行动。nn影片线索复庞杂,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叛徒”和他们妻子两大段情节外,还有Gael García Bernal扮演的毒贩监督者,以及一名新招募的年轻人在古巴沿海度假酒店放置炸弹的场面。间谍与反间谍,阴谋权术与恐怖活动充斥在这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作品里,有点像导演之前拍摄的另一部人物传记片《卡洛斯》。这部新作的情节更为密集,时空交错更纷乱,更像是一部浓缩版的迷你剧,婚姻家庭情节与政治惊悚悬疑并行交错,渐渐营造出无法识别的怪诞感。nn这种怪诞感在阿萨亚斯千禧年初的两部作品《魔鬼情人》与《登机门》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由散漫的叙事策略,粗枝大叶的性格刻画,角色敏捷动作的捕捉,以及捉摸不定的情感刻画,在那两部虚构作品里的跨国、多语言交流背景之下,迷乱而癫狂的末世意识隐约可见。而在这部真人改编的剧本里,这种作者风格很好地派上了用场。美国古巴后冷战时期下,叛徒与间谍、甚至是双重间谍的心理复杂程度毋庸置疑,而阿萨亚斯并不在意多花时间琢磨人物心理,而是采用浮光掠影的形式营造乱世氛围下的人心险恶难测,将原本严肃枯燥的人物传记演绎出惊心动魄和引人深思的虚构情节感。更不时插入新闻报道片段,令记录与虚构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微妙有趣的观感。nn自然,这个政治色彩浓郁的故事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客观回溯,观众却仍然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之下,体会到国家/集体对个人命运的无情碾压与扭曲人性的残酷本质。有一段讲述其中一名飞机师一声不吭就抛下妻子重返古巴,而妻子茫然无知最后在电视上看到丈夫的报道才得知下落。这种扭曲人性的情节即便是放在当今世界,仍然会有警世意义。阿萨亚斯并不是研究意识形态的专家,这部也并非是政治电影,但是影片里透露出两种相悖的价值观展示,到底哪种才是符合人性,相信更值得我们深思。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