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基里尔·皮罗戈夫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扬·察普尼克维塔利·基什琴科FyodorLavrov奥列格·瓦西里科夫MikhailKremer
类型:剧情战争导演:帕维尔·龙金状态:HD年份:2019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豆瓣:6.9分热度:89 ℃时间:2023-08-13 15:26:45
在苏联即将撤离阿富汗的时刻,一切显得混乱嘈杂,但又有一种水乳交融:
苏军士兵会去偷过往商队的钱,特种兵会去抢步兵的东西,老兵油子会把武器倒卖给敌方,搞“圣战”的小头目也能与苏军合作制造假袭击,有的俄罗斯人皈依了伊斯兰,阿富汗也自有一批亲苏派……
许多之前宣传的高尚“主义”,都只是官面文章,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不再是宏大叙事的背景板,他们会为了钱、为了女人、为了生存,或者报私仇,选择忠诚或背叛,许多事情的后续发展,更多的建基于这样的人性之上。
这场战争,不只是打打杀杀,还是人情世故。
“不是你杀他,就是他杀你,”这是生活,不断的妥协和交易,这同样是生活。
因为语言不通导致的误会和因为一声鸟鸣引起的擦枪走火,被百般营救且努力自救的将军的儿子死了,反而是另一个贪财怕死、逃走都不敢的家伙活了下来。
有时候,生活还真是黑色幽默。
很欣慰,近些年来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开始逐步反思苏联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进步了。
打从帝国时代起,相比于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欧诸国,地处欧洲最东面的俄罗斯文化虽有偶尔的昙花一现但总体依然相对贫瘠。即使后来的苏联全盛时期,到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时代的恢复时期,文化发展一直是其短板。其影视作品也一向是难有开阔的思路和思考的深度。
本片从细节的角度展现了苏军撤离阿富汗大背景,写实的程度可圈可点的。情节上略有一些散乱,但不影响主题。可以给7分
苏阿战争末期。苏军宣布撤离阿富汗,撤军可以说是在一片混乱中完成。抱着雄心壮志来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山地里,打了十年莫名其妙根本打不赢的仗,吃吃不好睡睡不安稳,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被圣战者冷枪或者火箭弹送去见马克思了,走在山路上即使坐在坦克装甲车上看着每一块石头都像隐藏的圣战者游击队,飞机稍微飞低一点就会被毒刺导弹死死咬住直到被击落。打着打着越打越穷,国内经济和美国差距越拉越大。这种情况下,撤军的消息,仿佛成了整个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苏联之前挖的坑实在太深了,即使撤军了,也还是没能从坑里爬出来,加上切尔诺贝利等事件,最终还是压垮了苏联这头老骆驼。
好莱坞还有机会偶尔反思一下越战和索马里的黑鹰坠落,苏联还没来得及回味阿富汗战争就彻底解体了,老百姓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有闲功夫去反思了。
当俄罗斯逐步开始正视苏联时期的种种弊端时候,同时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段历史的时候,其文化也慢慢的开始再次复兴。影片所展现的那些非常逼真的细节,偷老百姓的钱物,黑市交易,打架斗殴,精神紧绷,等等,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的自信正在逐步树立。
联想本朝,也曾出兵惩越,与苏阿战争时间接近,本身个绝好的题材。此战中,我军收获了实战经验总结了教训,打出了骨气和血性。每一个有记载的战役战斗,几乎都是可圈可点的好题材,然除了早年间几部官媒背景出品的影视作品,近二十年罕有提及此战的影剧。放着如此大好题材不用,只靠那些下九流编剧们的枪打飞机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些桥段来哗众邀宠,也算是当世一绝了。
冲着封面AK74三角托上的止血绷带来的,全篇线条粗犷乱成一锅粥,最后几分钟却异常文艺:提琴低沉忧伤的旋律中,米8螺旋桨产生的下压气流吹散了焚烧文件的篝火,一旁是随之摇摆的旋转木马,和硕大的仿佛墓碑般的CCCP标志,米8上升时为预防毒刺导弹而释放的热焰弹,像极了红色帝国葬礼上绽放的焰火……
“我们连队是最后离开阿富汗的
我们烧掉了机密文件,这些文件突然不再是秘密了,也不再让任何人感兴趣”
“我知道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大家都死在了阿富汗,即使是那些活着的人
不同的人回到了各自的国家
苏联也随我们一起逝去”
n
从观看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对片名的翻译理解是非常重要的,Братство这个俄文单词,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有兄弟般的情谊这样的一种意思,应用起来应类似“我们要缔结中阿人民兄弟情“这样,而并不能直卜楞登翻成兄弟会,这样显然会让不懂俄语的观众意乱神迷。
братья 这个才是兄弟会的单词。 此刻申明,本人完全不懂俄语,以上仅为搜集信息,整理归纳后的个人理解,如有谬误完全正常。
当确定理解了正确标题后--我觉得的如果翻译成”兄弟们“也许要更合适些。这样,看影片自然就更容易理解导演的意图了。和”兄弟们“这个意思相关联的概念包括,国家之间的“感情”,战友之间的“感情”以及所有男性之间的“感情”…………此刻,你是否觉得对电影表达的内容的思考值得更深入一些了吧。所以,这显然不是一部讲述帮派故事的电影,也不是一部单纯的军事动作电影,如果抱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来,那绝对会大大失望。
我对导演的表达风格很感兴趣,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风格,吊儿郎当的气质,爷们就不稀罕那么说话的味道。同时这种叙事风格必然不承担传达信息的作用,所以看完电影很多地方一头雾水,于是做些了背景的搜集和梳理。主要是让我自己搞明白,如果能为别人起到一些益处,也是好的。
如下
开篇黑场字幕,致敬Nikolay Dmitrievich Kovalyov 尼古拉 德米特里耶维奇 科瓦廖夫将军 那么这位科瓦廖夫先生是谁呢?话说关于Kovalyov 这个尼古拉先生的姓,我在检索信息的时候已经至少看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1 科瓦廖夫 根据Google 俄文翻译发音,本文采纳;2 科瓦尔约夫 我看的电影的中字版本;3 柯巴莱欧夫 维基百科相关页面中文翻译……此外应还有。是不是立刻觉得这个人开始浑身撒发出神秘色彩了:)所以,了解到科瓦廖夫先生的身份后,这种神秘色彩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位Nikolay Dmitrievich Kovalyov先生,生卒年1949-2019年,其1996年7月到1998年7月所担任的职务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接替他职务的俄罗斯人叫弗拉基米尔 普京……气氛是不是就那么一下子熟悉了起来,没错,科瓦廖夫先生是一位有着资深而又浓厚克格勃背景的人,作为强悍而隐秘的情报界大佬,和他有关的公开信息极少,很难检索到,我尽量把所得拼凑出来。在苏联-阿富汗战争的那几年,科瓦廖夫在阿富汗工作和生活,对,这个电影是可以称为“科瓦廖夫在阿富汗工作生活的回忆”。根据电影所呈现的内容,片中克格勃上校即科瓦廖夫。
有了人物,时间和地点明确,时代背景分明,那么这片到底讲的是一件啥事呢?
片头字幕讲的很清楚,即改编自苏军108师撤离萨兰关口的真实事件。
关于这个108师
全称为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108师,此前驻扎在乌兹别克铁尔梅兹,前身是步兵360师。108师隶属于40集团军,在战前是一个低配备的基干师,兵力1500。在对阿富汗的战争动员中,该师迅速扩编为整编师,兵力增加为12000人,并摩托化,随即成为苏军第一批进入阿富汗的部队。
经过两家打来打去一番……
双方决定停战,苏军就要滚蛋了。但是撤退这个事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令人头大。比如,撤军肯定不是所有人员装备哗啦一下通过时空隧道就全回老家了,所有人得排着队走,里面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在此,108师作为最先进入阿富汗的部队,不是那么必然的又中了最后离开的签。
在苏军撤退的路线上,有一个地方叫萨朗山口,它位于喀布尔北100公里处,绝对是苏军不得不选择的一段路径。萨朗山口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战略通道,但是在1964年之前,这条通道的通行条件比较差,并没有真正的路。于是64年,苏联”帮助“阿富汗人民修了一条现代化公路,贯通了首都和北方。从此,甚至到今天,这条公路的重要性只能越来越高。在12年一篇有关美军撤离阿富汗的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
“有着“死亡隧道”之称的萨朗隧道的维护和整修工作却极大困扰着美军工程人员。萨朗隧道位于连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的要道———萨朗公路上,军事和经济作用都十分重要。由于连年战争,如今这条颠簸的要道几乎没有通风设备,且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萨朗公路两侧经常发生雪崩,每年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于此,同时也耗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
多年后连美军都觉得头大的状况,对于当时的苏军有多么摧残可想而知,随着撤退序列越来越少,如何安全的把收尾部队安全的带走是所有问题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如果撤退过程遭到攻击,必然出现难以接受的结局,所以,疏通各方关节一定是克格勃上校的第一工作重点。
于是所有的情况就和电影的表达完全清晰地结合起来了。
旧恨新仇
给您带来不便
团圆饭之小小少年
扎布里斯基角
百变神偷
追鹰日记英语
1949年,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一对儿小兄...
播放指数:1299℃
在苏联即将撤离阿富汗的时刻,一切显得混乱嘈杂,但又有一种水乳交融:
苏军士兵会去偷过往商队的钱,特种兵会去抢步兵的东西,老兵油子会把武器倒卖给敌方,搞“圣战”的小头目也能与苏军合作制造假袭击,有的俄罗斯人皈依了伊斯兰,阿富汗也自有一批亲苏派……
许多之前宣传的高尚“主义”,都只是官面文章,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不再是宏大叙事的背景板,他们会为了钱、为了女人、为了生存,或者报私仇,选择忠诚或背叛,许多事情的后续发展,更多的建基于这样的人性之上。
这场战争,不只是打打杀杀,还是人情世故。
“不是你杀他,就是他杀你,”这是生活,不断的妥协和交易,这同样是生活。
因为语言不通导致的误会和因为一声鸟鸣引起的擦枪走火,被百般营救且努力自救的将军的儿子死了,反而是另一个贪财怕死、逃走都不敢的家伙活了下来。
有时候,生活还真是黑色幽默。
很欣慰,近些年来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开始逐步反思苏联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进步了。
打从帝国时代起,相比于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欧诸国,地处欧洲最东面的俄罗斯文化虽有偶尔的昙花一现但总体依然相对贫瘠。即使后来的苏联全盛时期,到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时代的恢复时期,文化发展一直是其短板。其影视作品也一向是难有开阔的思路和思考的深度。
本片从细节的角度展现了苏军撤离阿富汗大背景,写实的程度可圈可点的。情节上略有一些散乱,但不影响主题。可以给7分
苏阿战争末期。苏军宣布撤离阿富汗,撤军可以说是在一片混乱中完成。抱着雄心壮志来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山地里,打了十年莫名其妙根本打不赢的仗,吃吃不好睡睡不安稳,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被圣战者冷枪或者火箭弹送去见马克思了,走在山路上即使坐在坦克装甲车上看着每一块石头都像隐藏的圣战者游击队,飞机稍微飞低一点就会被毒刺导弹死死咬住直到被击落。打着打着越打越穷,国内经济和美国差距越拉越大。这种情况下,撤军的消息,仿佛成了整个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苏联之前挖的坑实在太深了,即使撤军了,也还是没能从坑里爬出来,加上切尔诺贝利等事件,最终还是压垮了苏联这头老骆驼。
好莱坞还有机会偶尔反思一下越战和索马里的黑鹰坠落,苏联还没来得及回味阿富汗战争就彻底解体了,老百姓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有闲功夫去反思了。
当俄罗斯逐步开始正视苏联时期的种种弊端时候,同时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段历史的时候,其文化也慢慢的开始再次复兴。影片所展现的那些非常逼真的细节,偷老百姓的钱物,黑市交易,打架斗殴,精神紧绷,等等,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的自信正在逐步树立。
联想本朝,也曾出兵惩越,与苏阿战争时间接近,本身个绝好的题材。此战中,我军收获了实战经验总结了教训,打出了骨气和血性。每一个有记载的战役战斗,几乎都是可圈可点的好题材,然除了早年间几部官媒背景出品的影视作品,近二十年罕有提及此战的影剧。放着如此大好题材不用,只靠那些下九流编剧们的枪打飞机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些桥段来哗众邀宠,也算是当世一绝了。
冲着封面AK74三角托上的止血绷带来的,全篇线条粗犷乱成一锅粥,最后几分钟却异常文艺:提琴低沉忧伤的旋律中,米8螺旋桨产生的下压气流吹散了焚烧文件的篝火,一旁是随之摇摆的旋转木马,和硕大的仿佛墓碑般的CCCP标志,米8上升时为预防毒刺导弹而释放的热焰弹,像极了红色帝国葬礼上绽放的焰火……
“我们连队是最后离开阿富汗的
我们烧掉了机密文件,这些文件突然不再是秘密了,也不再让任何人感兴趣”
“我知道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大家都死在了阿富汗,即使是那些活着的人
不同的人回到了各自的国家
苏联也随我们一起逝去”
n
从观看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对片名的翻译理解是非常重要的,Братство这个俄文单词,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有兄弟般的情谊这样的一种意思,应用起来应类似“我们要缔结中阿人民兄弟情“这样,而并不能直卜楞登翻成兄弟会,这样显然会让不懂俄语的观众意乱神迷。
братья 这个才是兄弟会的单词。 此刻申明,本人完全不懂俄语,以上仅为搜集信息,整理归纳后的个人理解,如有谬误完全正常。
当确定理解了正确标题后--我觉得的如果翻译成”兄弟们“也许要更合适些。这样,看影片自然就更容易理解导演的意图了。和”兄弟们“这个意思相关联的概念包括,国家之间的“感情”,战友之间的“感情”以及所有男性之间的“感情”…………此刻,你是否觉得对电影表达的内容的思考值得更深入一些了吧。所以,这显然不是一部讲述帮派故事的电影,也不是一部单纯的军事动作电影,如果抱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来,那绝对会大大失望。
我对导演的表达风格很感兴趣,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风格,吊儿郎当的气质,爷们就不稀罕那么说话的味道。同时这种叙事风格必然不承担传达信息的作用,所以看完电影很多地方一头雾水,于是做些了背景的搜集和梳理。主要是让我自己搞明白,如果能为别人起到一些益处,也是好的。
如下
开篇黑场字幕,致敬Nikolay Dmitrievich Kovalyov 尼古拉 德米特里耶维奇 科瓦廖夫将军 那么这位科瓦廖夫先生是谁呢?话说关于Kovalyov 这个尼古拉先生的姓,我在检索信息的时候已经至少看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1 科瓦廖夫 根据Google 俄文翻译发音,本文采纳;2 科瓦尔约夫 我看的电影的中字版本;3 柯巴莱欧夫 维基百科相关页面中文翻译……此外应还有。是不是立刻觉得这个人开始浑身撒发出神秘色彩了:)所以,了解到科瓦廖夫先生的身份后,这种神秘色彩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位Nikolay Dmitrievich Kovalyov先生,生卒年1949-2019年,其1996年7月到1998年7月所担任的职务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接替他职务的俄罗斯人叫弗拉基米尔 普京……气氛是不是就那么一下子熟悉了起来,没错,科瓦廖夫先生是一位有着资深而又浓厚克格勃背景的人,作为强悍而隐秘的情报界大佬,和他有关的公开信息极少,很难检索到,我尽量把所得拼凑出来。在苏联-阿富汗战争的那几年,科瓦廖夫在阿富汗工作和生活,对,这个电影是可以称为“科瓦廖夫在阿富汗工作生活的回忆”。根据电影所呈现的内容,片中克格勃上校即科瓦廖夫。
有了人物,时间和地点明确,时代背景分明,那么这片到底讲的是一件啥事呢?
片头字幕讲的很清楚,即改编自苏军108师撤离萨兰关口的真实事件。
关于这个108师
全称为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108师,此前驻扎在乌兹别克铁尔梅兹,前身是步兵360师。108师隶属于40集团军,在战前是一个低配备的基干师,兵力1500。在对阿富汗的战争动员中,该师迅速扩编为整编师,兵力增加为12000人,并摩托化,随即成为苏军第一批进入阿富汗的部队。
经过两家打来打去一番……
双方决定停战,苏军就要滚蛋了。但是撤退这个事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令人头大。比如,撤军肯定不是所有人员装备哗啦一下通过时空隧道就全回老家了,所有人得排着队走,里面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在此,108师作为最先进入阿富汗的部队,不是那么必然的又中了最后离开的签。
在苏军撤退的路线上,有一个地方叫萨朗山口,它位于喀布尔北100公里处,绝对是苏军不得不选择的一段路径。萨朗山口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战略通道,但是在1964年之前,这条通道的通行条件比较差,并没有真正的路。于是64年,苏联”帮助“阿富汗人民修了一条现代化公路,贯通了首都和北方。从此,甚至到今天,这条公路的重要性只能越来越高。在12年一篇有关美军撤离阿富汗的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
“有着“死亡隧道”之称的萨朗隧道的维护和整修工作却极大困扰着美军工程人员。萨朗隧道位于连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的要道———萨朗公路上,军事和经济作用都十分重要。由于连年战争,如今这条颠簸的要道几乎没有通风设备,且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萨朗公路两侧经常发生雪崩,每年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于此,同时也耗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
多年后连美军都觉得头大的状况,对于当时的苏军有多么摧残可想而知,随着撤退序列越来越少,如何安全的把收尾部队安全的带走是所有问题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如果撤退过程遭到攻击,必然出现难以接受的结局,所以,疏通各方关节一定是克格勃上校的第一工作重点。
于是所有的情况就和电影的表达完全清晰地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