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儿(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周围一成不变的一切让她简直就快要发疯,于是,可儿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成为一名军人。就这样,穿上了迷彩服的可儿被分配到了专门关押恐怖分子的关塔那摩湾监狱,在那里,她遇见了名为阿里(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adi 饰)的穆斯林男子 监狱里发生的种种事迹一再地刷新着可儿的三观,亦让可儿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的正义,与此同时,可儿和阿里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一种奇妙的“友谊”成为了联系两人的纽带。然而,可儿终究只是过客,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离开竟然会让阿里丧失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上一次这么触动自己应该是《1942》
很慢的节奏,没有《机械姬》虚构幻想,强制逻辑
尽量让人物都很真实
慢节奏,不知不觉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改变了
捍卫自由
不复杂,却看到了人性
如果这是电影院里看,在看到哈利波特最后一本签名的时候
不知多少人会为之动容
还有就是整部电影配乐特别不错,真心的
虽然歌曲很偏,但是味道很到位
配乐就像香水一样,会让整个电影格调提升
而且主题,更是表达了反战,民族和解的普世价值,唤起了人们心里的渴望
活着,不要在一个不值得死去的地方死去
很不错的小清新,真心的
知道这是一个残酷严肃的故事,但却不知道这个悲剧能如此触动人心。nn片头悠悠的祷告声,虔诚地唱读古兰经,感觉是从远方传来的古老歌谣…不禁想起在印尼时自己对一天五次从小清真寺的广播中放出来的念诵还总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厌烦,但现在看来这祷告声多么动听,多么神圣且对此充满敬意…nn除了暮光系列,小克一直在走独立路线,各种绯闻丑闻缠身也不能让我放弃她,这次作为一个看管恐怖分子拘留犯的士兵,她也没有让我失望,或许她的扑克脸就是适合这个角色…从青涩,故作坚强,恪守原则的小士兵,到勇敢,接受残酷事实,默默支持阿里的艾米可儿。nn关于政治,因为有大量敏感词汇,所以就不写出来了。nn谈谈人性。nn对孤独的恐惧。对陌生的防备、怀疑。对自由的向往,对沟通的渴望,对仇恨的发泄,对未来的绝望…好多人平时会有的小情绪,都在这个压抑的军营里放大。士兵们就像虐人工具一样受上级指示,然后实施暴行。所以他们会迷茫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这种极度矛盾在,有人选择了自杀。nn沟通,是破除人物人之间的冰层的暖流。没有沟通,可儿和阿里不可能体会到双方的心境。正是因为这难得的知己关系,让观众慢慢的被打动,了解了无辜拘留犯的真正所想,也充满了对拘留犯的同情。阿里的不幸,让他看不到尽头,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在可儿监视阿里踢球时他俩愉快的交谈,没有隔阂,完全不是一个警卫和一个监管犯的对话,然而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并不会在紧张的营地里久留…nn令人心生敬畏的是片里的一段祷告。那些平时暴力,反叛,暴躁的拘留犯,在祷告时竟能如此安静虔诚,即使在活动自由的地方他们也不会趁机暴动,在祷告声中,在安拉的注视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圣和不可触犯。nn阿里作为一个高等知识分子,从德国的不来梅到这儿,从来没有参加过恐怖活动,不是恐怖组织成员,却不幸被当作恐怖分子逮捕,即使有人出来证明他是无辜的,他也是没能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地方。对天才的可惜,对不幸际遇的同情,让我心里特别难受。就是这种看不见光明的未来,让他选择了自杀。nn本片的高潮部分,阿里企图自杀。作为值班警卫,可儿看到这一幕,受到了规则的制约和感情的折磨,她应不应该上报?在玻璃将要刺进阿里脖子里时,可儿对阿里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这是违反规定的,然而就是这个名字,让阿里感觉到了他身边还有爱,别看这只是个名字,在营地,一个名字比一个编码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得多,认识一个人是从名字开始,在这里,一个名字就意味着一个朋友,一个可靠的朋友……在一段紧张的劝说后,她说让阿里自己选择。她若无其事的忍着痛苦巡视着另一些拘留犯,最后到了阿里的囚室,这个不愿失去知己不愿相信事实的女士兵,内心挣扎的站在囚室门边,不愿望进囚室的小窗口,这种犹豫,这种不想看到结果但又不得不看的场景,让人觉得无比漫长…幸运的是阿里痛哭后没有下手…我尝试着想象如果自己过着这种生活,想必早就崩溃了。最后可儿从小窗里伸进手去,阿里颤抖的手递过去玻璃片,然后可儿紧紧的抓住阿里的手,两个人隔着铁门,痛哭。这个无比温暖又虐心的一幕,这传递温暖和能量,体现理解和支持的紧握,虽然没有ET里两只食指相碰一样经典,但却有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第一步一样伟大…nn片子的开头和结尾出现的哈利波特,是一个让我觉得十分亲切的意象,看到了结局的人都知道,斯内普才是终极大城府,他是好人。然而阿里没有看到第七部,一直在要求也一直在等图书馆提供第七部,他也一直在问,斯内普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仿佛就是一个映射,阿里就是斯内普,他从头到尾一直是个好人但是美军不知道甚至是拒绝真相,他在等第七部,在等一个答案,等斯内普的身份揭晓,就像他在等自己的冤屈能被洗刷的那一天一样。nn可儿离开的时候,她给了阿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他终于等到了第七部,可儿说他一定是个好人,我猜当他看到结局,发现斯内普是个好人,(虽然充满悲剧性)他也会对自由重新燃起希望吧。nn最后,我十分强烈地希望,那些被政治迫害的人,最后都能拥有他们应得的尊严和自由。希望他们的痛苦,不要持续太久。
911事件,反恐战争,穆斯林,阿拉伯,关塔那摩。不可否认美国强大,美国较民主文明,但美国就是正义,自由吗?美国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美国就可以为了自身就可以随意认为别人有罪吗?那站在穆斯林的角度上,穆斯林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可以搞恐怖袭击伤害无辜吗,答案不言自明,肯定不行。然而诸多文明冲突,种族冲突又如何化解?又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个人层面上、国家层面上。
美国之所以雄霸天下,不仅是能容纳多元文化,追求自由,还有就是能反思自己,剖析自己。
关塔那摩就是那个奥巴马大大曾今叫嚣要关闭却一直没有关闭的地方,也是他目前被美利坚选民握着的一大把柄,911事件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战犯”被关押在此,然而他们因为被定义为“嫌疑犯”而被称作“detainees(被拘留者)”,从而不享受日内瓦公约。即使美国官方承认关塔那摩被关押者享受日内瓦公约,但由于不段报道虐待囚犯的丑闻,关闭关塔那摩的呼声越来越大。这就是美国人,当年把他们家被恐怖袭击,现在却为这些被关押者的人权担心,毕竟人权和自由是他们的立国之本,他们呼吁敌人的人权其实也是在捍卫自己的人权因为大家同属人类。
先跑跑题,我不禁想到苏联解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因,美国的自由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抗衡,的确我很钦佩社会主义的提出,有点像当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农民说话。现在看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显然偏离了方向,因为找不到方向,实现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上层建筑”没有搭建起来或者发现很难甚至不太可能搭建。换句话说,人类的文明发展说白了是渐渐摒弃人类的兽性,摒弃自私狂暴贪婪等兽性,但是人终究是动物,很难让每个人都在象牙塔里面老老实实待着,所以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理想,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实现。对于读书少,涵养低的人比如我就更接近动物,所以更喜欢美国的自由主义,即顺从自己的兽性。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美国冷战的胜利是意识形态的胜利。
所以说回影片,这部80%的镜头都固定在一个10小囚室对着的走道上,没有耐心品味的人口口骂烂片,然而忽略了影片本身更有深意更发人深省的价值。它主要表达对detainees遭受不人道待遇的同情。牢笼内和牢笼外形成对比,耐人寻味的是不知道这个对比是正比还是反比,因为隔着一层牢笼,镜头打向一边,无法知道究竟谁在牢笼内谁在牢笼外,而被关押者男主重复说的”我们都被关在了这里,哪里都去不了“也暗示了对究竟谁被监禁的深沉思考。女主来自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镇,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也是她被”监禁“至少18年第一次闯荡世界,她的身体看起来自由但是实际上心灵被封锁了将近二十年;而被关押者男主自称来自德国,读过大学,也读过很多书,现在身体被监禁在这里而心却反抗着不被监禁。另外,在影片播了一个小时之后,出现了几个镜头频繁切换,虔诚的穆斯林被关押者拿着古兰经,他们跪着向真主祷告,而美国大兵集结在一起,面向着美国国旗敬礼,还一面叫着口号“fight for freedom”。这让人不禁反思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区别,让人反思囚禁与被囚禁的区别,让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让人反思什么是宗教。
过多的不再赘述,最后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共和党拍来黑奥巴马的,还是又一次向世界宣扬美国自由主义人权至上的意识形态,我只说我很喜欢,因为我向往自由。
不是说没意义,但是如此沉重的话题,落在一个电影身上,总有一种无力感。但是当Ali拿到那本书的时候,还有之后的一切,仍然被感动了。我想,那一刻,书中的每一个字一定都带着自由的风。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Andy和他的狱友们在屋顶上喝啤酒的时候。
“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 bright.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Ali还有很多人,都不可能像电影里Andy那样的传奇,但是,一颗自由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任何角落,都还是会有精彩的体验吧,这是生命对于他们的额外赠予。
最后想说,一些人的自由与幸福也许注定要建立在另一些人的牺牲与痛苦之上。作为幸运的这一批人,很多时候我们也搞不清很多事情的对与错,甚至意义在哪里,似乎世界上永远有那么多的苦难和不公。或者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的意义,就是给更多人,无论多大的事或多小的事,一个自由选择的权力和机会。
If we had the choice, we should've given it to them. We should have the lion cho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