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蒂姆·罗斯米娅·华希科沃斯卡薇姬·克里普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类型:剧情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状态:正片年份:2020地区:法国语言:英语豆瓣:6.8分热度:840 ℃时间:2024-06-11 17:37:2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由A故事的人物讲述B故事,讲得乏味,且编不下去,于是A故事的人物就进入B故事插一腿,且不论这种人称切换合不合章法,首先A故事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似的风景片,而B故事又是个庸常的男欢女爱,你要说A故事的人物真如人设那样是个编剧,我觉得连这一点都难以成立。
究其根源,两个或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自然风光优美的海岛上,这种地方是现实中的恋爱天堂,却不是电影中的理想之地,电影中的海岛环境是要把恋爱谈“死”的,远离社会,情境匮乏,撒个娇没问题,可连个像样的戏剧冲突都制造不出,于是本片的B故事实际上只剩下一件人设的外套:男女都有另一半,来岛上参加朋友婚礼搞上了……泥马想剧透都无剧可透啊。
还有,本片应该照顾一倍速观影的观众,在全片大约30处打上友情提示字幕:“此处并非静止画面”或“请相信片源,没有卡”。
试问一共嵌套了多少层戏中戏……真的是很努力地在体现“现实与戏剧互相渗透并互相模糊”这一点了。
看完就是有很多疑问……最后那段(女主从伯格曼家里醒来之后)是不是说女主把这故事写完了,成功把它做成了电影,回到了这个岛上拍这个戏,然后男主带着女儿来看她?所以我真的好想知道她最后是怎么finish这个故事的……
另外那个叫Anders且扮演Joseph的男演员(I mean剧中角色,而不是咱的现实世界里的那个Anders Danielsen Lie…)跟女主是…有点什么吗?就,女主的经历很像她写的故事里的Amy,也是未婚但跟一个男的同居且有个女儿,那么如果她是Amy的原型的话,谁是Joseph的原型呢?会是演Joseph的这个Anders吗?(其实感觉不太像啊哈哈哈就是最后女主说她没法跟他道别然后男的过来摸她手的那个桥段实在太confusing了,也可能只是俩人都暂时性地有点“移情作用”了吧)
但总之这种,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控制地爱前任、addicted to前任,但是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都容不下这个前任,这种东西对我来说还是挺triggering的(。
原文发布在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伯格曼岛”获得片源
伯格曼影迷电影?
在伯格曼岛上对伯格曼的生平、电影如数家珍。
故事本身也很回环嵌套。
主线是名利双收的导演和编剧妻子在伯格曼生前最常居的房子创作,睡在上映当年导致几百万人离婚的《婚姻生活》拍摄地床上。
导演首映式她没有参与同行映后岛游,妻子跟导演讲剧本大纲时经常被制片人电话打断,丈夫缺席,而且不跟她分享他的创作思路。编剧将婚姻困境投射到剧本,女导演和前男友因朋友婚礼聚在岛上。第一次爱得太早,第二次爱得太迟,两人一边享受相拥和亲密,一边承受不忠自责折磨。
梦境与现实,期待与落空,交织在电影大师岛上。
女编剧在伯格曼小屋睡醒,见到演员前男友,她才是前两个梦/电影剧本的做梦本体。前男友已有妻女,在离开前捏了捏她的手,感谢她做的一切。在公在私。婚姻中的孤独困境,有伴侣者欲望(情欲/爱欲)的未满足,艺术成就登峰造极而私生活比较差的伯格曼(和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些常态如海浪拍打冲刷而成的海边石柱,亘古,永恒。
最后,女编剧为悬而未决的故事大纲设计了一个女性视角的结尾:导演带着他们的女儿到岛上,齐聚一堂。在到达前,年幼的女儿问爸爸,到底鬼魂存不存在?爸爸:存在。
女儿:讲真话。
爸爸:不存在。
女儿:不,他们存在。
女儿:那你为什么要拍鬼故事?
跟“婚姻或亲密关系是否存在绝对忠诚”一样,存在或不存在。我们在谈论,我们又不得而知。
这里谈论鬼呼应开篇说伯格曼相信有鬼,感受到褒曼的鬼魂。还有女编剧对导演丈夫吐槽伯格曼的电影,比恐怖片更恐怖,因为那种孤独,痛苦,对死亡的恐惧都原封不动搬演自己的故事。
这部片很私人,新晋大热法国女导演在伯格曼岛游历的见闻、灵感,对伯格曼的热爱,私藏打雷姐的《Summer Time》借新娘之口强调对爱侣的特殊性,把瑞典产的经典两对夫妻乐队同时又是最出名的离婚乐队ABBA《The Winner Takes It All》放在因爱狂躁因爱抑郁的段落。
爱,就是这样的蠢东西吧。
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充沛各种社会尖锐矛盾,如女性视角来对父权社会的《钛》、反映伊朗社会冲突的《一个英雄》、还有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共同齐聚在竞争力十足的主竞赛单元里,但是我们不该忽视掉一部相对而言比较独立、清流的作品,即米娅·汉森-洛夫Mia·Hansen-Løve的新作《伯格曼岛》Bergman Island。
在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们需要事先了解一下她的经历,因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是比较私人性的(personal)。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2月5日,拥有德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而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专业的老师。从2016年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提名的《将来的事》里于佩儿试演的哲学教师对生活的一篇带着淡淡悲伤的随笔里就能看出深受父母的影响。
在她18岁时便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相中,出演《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并有令人格外赞叹的表现,随后与阿萨亚斯在2009年步入了婚姻。但是据IMDB里显示,米娅在和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谈到,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已经分开。如果说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对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今年这部《伯格曼岛》则是对她与阿萨亚斯生活期间的细致剖析。
这部《伯格曼岛》虽然没有像《钛》、《一个英雄》或《圣母》那样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相反是一个细水流长、剧情特别平坦的电影,同时笔者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电影是否一定要戏剧冲突才能达到张力?”,凯莉雷查德一直都在进行尝试并以这种方式来创作。
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却会发现电影里的台词对话都别有韵味,并且很快便能融入角色的情感,会发现是部特别真挚、真诚的作品。
电影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乘坐飞机、搭载运输船来到了伯格曼故居的岛屿—瑞典的法罗岛(Faro)。以此在这个地方寻求灵感、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角色的设定与创造似乎就是米娅和阿萨亚斯俩人的现实写照,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米娅早些年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担任编辑)有着知音般的兴趣爱好。
电影似乎就如同候麦很多作品一样,在一个景色宜人、适合居住、让人觉得美好的场景。“一切都看起来有点太好了”,如女主说的。但故事肯定不能如此风平浪静。
多层次的戏中戏结构
(关于戏中戏结构,这些年有很多尝试这类技法的作品,如同样被放在2021戛纳主竞赛的《驾驶我的车》、以及刚上映不久的《兰心大剧院》)
俩人很快都在自己房间进行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Tim Roth扮演的丈夫似乎一直很顺利,很快剧本便完成了大致,但是米娅似乎一直停停顿顿,仿佛有什么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
如电影里米娅曾对丈夫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而至于是什么拖住了她呢?答案可能已经在电影里互文解答了,丈夫说自己在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笔者相信这也是导演汉森洛夫拍这部影片的初衷去表现这些不可见且流动的东西。这似乎就是纠缠在俩人之间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所以导演的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很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在细水流长的生活下,人物之间的琐碎重复的行为来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情感。
我们从其中不难看出现实中一直备受好评、有着威望名声的阿萨亚斯和一直在法国以独立风格显著的米娅。
元电影与迷影元素
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元电影,这几年来很多导演都喜欢用的方式,充分表现导演的影迷身份。如他们来到的岛屿就是伯格曼岛、《婚姻生活》的拍摄房间等。夫妇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有纠纷。
俩人自从在伯格曼私人影院里共同看了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后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但似乎都是夫妇生活里很普通的琐碎探讨。米娅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如此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差别如此大的电影,并且电影里的角色都特别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呢?
但丈夫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点。
这时候女主角难道不是经伯格曼的电影来述说自己想要追求的,从电影开始女主角就始终希望能修复其中的裂缝,希望关系融洽,有一段光明的未来。在这一点从女主角笔下的人物也能体现。
也许这部电影它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和伯格曼电影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的影迷元素绝对能让影迷大呼。
后来米娅在无意之间发现丈夫完成了本内容特别黄色、尺度大的剧本,但却从未和自己谈起。这时俩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慢慢放大,但米娅却装作若无其事,但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困扰、影响着她。
因此就有了她没有选择和丈夫一齐参加伯格曼之旅的旅行团活动,而是一意自行。中途遇见了一个年轻男子,俩人一齐有了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似乎让米娅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很快米娅便创作了故事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丈夫听,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阿萨亚斯与米娅—导演夫妇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再到现在女导演笔下的人物)的戏中戏嵌套。
这是一个有些狗血的故事,就是俩人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重见,过程中相互吃醋,但又试图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想要重新恢复旧恋。而在这个故事里充满了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段恋爱,能让人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脆弱、敏感还有振作的勇气。
影片里有一段是笔下的米娅在酒吧里挥舞,仿佛让我们想起了《将来的事》里对自由的追寻和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到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了。因为电影里的人物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相互进行了来往,剧本里的世界和电影里的人物交叉互动。甚至三人处于一张桌子,女导演、米娅和笔下的男主。
女导演和笔下男主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似乎女导演对笔下的男主说的话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里女导演说自己没想好怎么结束这个故事,于是一同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这份生活,也与屏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这个合适的结局闭幕。
最后谈一下这部影片和她前面作品的联系,总得来说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相对于她的前作来说技法更加成熟,同时在叙事表达核心内容都依旧是对她的生活经历进行的一种片段式的回忆描绘,然后在其中找出答案、升华人物,将人物从中抽离出去。这部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感情关系上特别细腻和真挚,对细节方面特别细致、讲究。尽管没能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但依旧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区别于其他影片的地方。
随着北美颁奖季的到来,今年戛纳电影节的获奖作品便开始陆续出炉。而无论是以女性视角对抗父权社会的《钛》,还是挑战宗教伦理道德底线的《圣母》,或者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其实都有着深入社会沉疴痼疾的沉重底色。
但在这当中,我们不该忽视掉这样一股清流。它有着遗世独立、自成一派的私电影特质,同样是今年戛纳主竞赛作品。我们要说的,便是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新作《伯格曼岛》。
而基于影片《伯格曼岛》很大程度上的私人性,在真正进入到这部电影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先整体了解一下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经历。
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拥有哲学硕士学位,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教师。从她2016年提名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将来的事》中,就能看出其深受父母影响。该片中,于佩尔饰演的哲学教师,就曾写过一篇带有淡淡哲思的生活随笔。
十八岁那年,米娅·汉森-洛夫曾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看中,出演了电影《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这两部作品中,她都展现出格外令人赞叹的出色演技;这也为她后来跨入导演行业奠定了艺术上的基础。
随后的2009年,她便与阿萨亚斯步入婚姻生活。但其实根据Imdb上的信息来看,米娅曾在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说,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便已经分开。
如果说,拍于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米娅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么今年的这部《伯格曼岛》,则是米娅对自己当年与阿萨亚斯之间情感关系的细致剖析。
相比《钛》《圣母》或者《安妮特》那样戏剧张力非常明显的电影,《伯格曼岛》展现的则是细水长流的情感涟漪。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慢慢体味,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特别真挚的作品。
影片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通过搭机、乘船来到伯格曼故居——瑞典法罗岛,并试图在这座岛屿上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影片中的角色设定显然就是米娅与阿萨亚斯的现实写照。两人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也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早年间,米娅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担任编辑,而阿萨亚斯也曾一度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主笔,两人素来有着如觅知音般的趣味相投。
影片《伯格曼岛》就如同候麦导演的很多作品一样,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风景宜人、舒适悠闲的美好场景中。但正如女主角克丽丝对男主角托尼所说的,“你不觉得这有点太好了吗?”由此可见,故事的背后肯定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风平浪静。
戏中戏结构,是很多导演都会尝试的电影技法。在今年面世的电影中,比如同样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滨口龙介导演的《驾驶我的车》、前不久刚上映的娄烨导演的《兰心大剧院》等,便都是非常出色的戏中戏结构。
很快地,克丽丝与托尼两人便都各自在房间开始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男主角托尼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很快便完成了大致的剧本;但克丽丝却一直都断断续续,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她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克丽丝想要的答案,便潜移默化地藏在电影中给予了互文解答当中。男主角托尼说,他所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这似乎就是纠缠着两个人的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见,米娅·汉森-洛夫拍摄《伯格曼岛》的目的,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过于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细水长流的生活状态,以及重复琐碎的日常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而我们也不难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角色原型的“阴影”:在业界颇有威望、电影作品一直备受赞誉的阿萨耶斯,以及在法国以独立风格著称的米娅·汉森-洛夫。
私电影与迷影元素
某种程度上而言,影片《伯格曼岛》无疑是一部私电影。米娅在影片中充分表现了男女主角的影迷身份。首先,他们拜访的岛屿便是“伯格曼岛”,还参观了伯格曼的私人影院,以及曾经拍摄《婚姻故事》的房间,等等。其次,两人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然难免也会有各种纠纷。
自从在伯格曼的私人影院里观看了《呼喊与细语》后,两人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克丽丝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天差地别的电影,并且影片中的角色都如此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而托尼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注定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一点。
纵观影片《伯格曼岛》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或许跟伯格曼电影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涌动在其中的迷影元素绝对能让影迷们大呼过瘾。比如对伯格曼经典《犹在镜中》《假面》等取景地的游览,对伯格曼有九个孩子以及他与历任妻子私生活的讨论,以及瑞典人对伯格曼生前“拒绝兵役”“没有礼貌”等现实日常的吐槽。
趁托尼出行时,克丽丝无意间发现托尼已经完成了一个内容情色、尺度很大的剧本,但却从未跟自己谈起。两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在这样的沟通疏离中慢慢放大。尽管克丽丝始终装作若无其事,但那种微妙的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如阴影般困扰着她。
因此,就有了克丽丝甩下托尼、径自加入“伯格曼之旅”旅行团的段落。在这过程中,克丽丝还遇见一位年轻男子,两人便由此展开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的出现,让克丽丝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经历过这场伯格曼之旅后,米娅便慢慢地产生了创作灵感,潜心写完了剧本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托尼听。
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的戏中戏嵌套:阿萨亚斯与米娅——克丽丝与托尼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克丽丝剧本中的人物。
克丽丝的剧本是一个看似有点狗血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情侣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再次遇见。整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吃醋,但又努力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试图让爱情死灰复燃。可以说,这个故事充满了导演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让人倍感真挚。
最让我印象至深的,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酒吧里恣意跳舞的那个桥段,仿佛再次让我们看到了米娅导演在《将来的事》中对自由的追寻与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影片《伯格曼岛》的后半段,我们或许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电影中的人物与戏中戏里的人物被巧妙地融汇在一起,现实世界与克丽丝剧本中的世界彼此交织。
导演甚至还让两个时空中的人物(女导演克丽丝、剧本中的男女主角)同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谈话。
在我看来,克丽丝与剧本中的男主之间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克丽丝对她笔下的男主所说的话,似乎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其实克丽丝自己也没有想好,她该如何来结束这个故事。于是,她便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生活,也跟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合适的时间来落幕。
相比米娅·汉森-洛夫前作而言,我认为影片《伯格曼岛》在电影技法上显然更为成熟。但跟前作一脉相承的是,这部新作的叙事核心,依然是米娅导演对她过往生活经历的一次片段式的回忆描摹,继而在创作中寻找她想要答案。
在我心目中,影片对情感关系上的探讨非常难能可贵,尽管没能在戛纳斩获大奖,但时间注定无法掩盖它的独特魅力。
作者| Christian;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旧恨新仇
给您带来不便
团圆饭之小小少年
扎布里斯基角
百变神偷
追鹰日记英语
1949年,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一对儿小兄...
播放指数:1299℃
由A故事的人物讲述B故事,讲得乏味,且编不下去,于是A故事的人物就进入B故事插一腿,且不论这种人称切换合不合章法,首先A故事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似的风景片,而B故事又是个庸常的男欢女爱,你要说A故事的人物真如人设那样是个编剧,我觉得连这一点都难以成立。
究其根源,两个或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自然风光优美的海岛上,这种地方是现实中的恋爱天堂,却不是电影中的理想之地,电影中的海岛环境是要把恋爱谈“死”的,远离社会,情境匮乏,撒个娇没问题,可连个像样的戏剧冲突都制造不出,于是本片的B故事实际上只剩下一件人设的外套:男女都有另一半,来岛上参加朋友婚礼搞上了……泥马想剧透都无剧可透啊。
还有,本片应该照顾一倍速观影的观众,在全片大约30处打上友情提示字幕:“此处并非静止画面”或“请相信片源,没有卡”。
试问一共嵌套了多少层戏中戏……真的是很努力地在体现“现实与戏剧互相渗透并互相模糊”这一点了。
看完就是有很多疑问……最后那段(女主从伯格曼家里醒来之后)是不是说女主把这故事写完了,成功把它做成了电影,回到了这个岛上拍这个戏,然后男主带着女儿来看她?所以我真的好想知道她最后是怎么finish这个故事的……
另外那个叫Anders且扮演Joseph的男演员(I mean剧中角色,而不是咱的现实世界里的那个Anders Danielsen Lie…)跟女主是…有点什么吗?就,女主的经历很像她写的故事里的Amy,也是未婚但跟一个男的同居且有个女儿,那么如果她是Amy的原型的话,谁是Joseph的原型呢?会是演Joseph的这个Anders吗?(其实感觉不太像啊哈哈哈就是最后女主说她没法跟他道别然后男的过来摸她手的那个桥段实在太confusing了,也可能只是俩人都暂时性地有点“移情作用”了吧)
但总之这种,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控制地爱前任、addicted to前任,但是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都容不下这个前任,这种东西对我来说还是挺triggering的(。
伯格曼影迷电影?
在伯格曼岛上对伯格曼的生平、电影如数家珍。
故事本身也很回环嵌套。
主线是名利双收的导演和编剧妻子在伯格曼生前最常居的房子创作,睡在上映当年导致几百万人离婚的《婚姻生活》拍摄地床上。
导演首映式她没有参与同行映后岛游,妻子跟导演讲剧本大纲时经常被制片人电话打断,丈夫缺席,而且不跟她分享他的创作思路。编剧将婚姻困境投射到剧本,女导演和前男友因朋友婚礼聚在岛上。第一次爱得太早,第二次爱得太迟,两人一边享受相拥和亲密,一边承受不忠自责折磨。
梦境与现实,期待与落空,交织在电影大师岛上。
女编剧在伯格曼小屋睡醒,见到演员前男友,她才是前两个梦/电影剧本的做梦本体。前男友已有妻女,在离开前捏了捏她的手,感谢她做的一切。在公在私。婚姻中的孤独困境,有伴侣者欲望(情欲/爱欲)的未满足,艺术成就登峰造极而私生活比较差的伯格曼(和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些常态如海浪拍打冲刷而成的海边石柱,亘古,永恒。
最后,女编剧为悬而未决的故事大纲设计了一个女性视角的结尾:导演带着他们的女儿到岛上,齐聚一堂。在到达前,年幼的女儿问爸爸,到底鬼魂存不存在?爸爸:存在。
女儿:讲真话。
爸爸:不存在。
女儿:不,他们存在。
女儿:那你为什么要拍鬼故事?
跟“婚姻或亲密关系是否存在绝对忠诚”一样,存在或不存在。我们在谈论,我们又不得而知。
这里谈论鬼呼应开篇说伯格曼相信有鬼,感受到褒曼的鬼魂。还有女编剧对导演丈夫吐槽伯格曼的电影,比恐怖片更恐怖,因为那种孤独,痛苦,对死亡的恐惧都原封不动搬演自己的故事。
这部片很私人,新晋大热法国女导演在伯格曼岛游历的见闻、灵感,对伯格曼的热爱,私藏打雷姐的《Summer Time》借新娘之口强调对爱侣的特殊性,把瑞典产的经典两对夫妻乐队同时又是最出名的离婚乐队ABBA《The Winner Takes It All》放在因爱狂躁因爱抑郁的段落。
爱,就是这样的蠢东西吧。
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充沛各种社会尖锐矛盾,如女性视角来对父权社会的《钛》、反映伊朗社会冲突的《一个英雄》、还有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共同齐聚在竞争力十足的主竞赛单元里,但是我们不该忽视掉一部相对而言比较独立、清流的作品,即米娅·汉森-洛夫Mia·Hansen-Løve的新作《伯格曼岛》Bergman Island。
在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们需要事先了解一下她的经历,因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是比较私人性的(personal)。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2月5日,拥有德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而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专业的老师。从2016年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提名的《将来的事》里于佩儿试演的哲学教师对生活的一篇带着淡淡悲伤的随笔里就能看出深受父母的影响。
在她18岁时便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相中,出演《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并有令人格外赞叹的表现,随后与阿萨亚斯在2009年步入了婚姻。但是据IMDB里显示,米娅在和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谈到,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已经分开。如果说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对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今年这部《伯格曼岛》则是对她与阿萨亚斯生活期间的细致剖析。
这部《伯格曼岛》虽然没有像《钛》、《一个英雄》或《圣母》那样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相反是一个细水流长、剧情特别平坦的电影,同时笔者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电影是否一定要戏剧冲突才能达到张力?”,凯莉雷查德一直都在进行尝试并以这种方式来创作。
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却会发现电影里的台词对话都别有韵味,并且很快便能融入角色的情感,会发现是部特别真挚、真诚的作品。
电影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乘坐飞机、搭载运输船来到了伯格曼故居的岛屿—瑞典的法罗岛(Faro)。以此在这个地方寻求灵感、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角色的设定与创造似乎就是米娅和阿萨亚斯俩人的现实写照,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米娅早些年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担任编辑)有着知音般的兴趣爱好。
电影似乎就如同候麦很多作品一样,在一个景色宜人、适合居住、让人觉得美好的场景。“一切都看起来有点太好了”,如女主说的。但故事肯定不能如此风平浪静。
多层次的戏中戏结构
(关于戏中戏结构,这些年有很多尝试这类技法的作品,如同样被放在2021戛纳主竞赛的《驾驶我的车》、以及刚上映不久的《兰心大剧院》)
俩人很快都在自己房间进行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Tim Roth扮演的丈夫似乎一直很顺利,很快剧本便完成了大致,但是米娅似乎一直停停顿顿,仿佛有什么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
如电影里米娅曾对丈夫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而至于是什么拖住了她呢?答案可能已经在电影里互文解答了,丈夫说自己在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笔者相信这也是导演汉森洛夫拍这部影片的初衷去表现这些不可见且流动的东西。这似乎就是纠缠在俩人之间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所以导演的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很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在细水流长的生活下,人物之间的琐碎重复的行为来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情感。
我们从其中不难看出现实中一直备受好评、有着威望名声的阿萨亚斯和一直在法国以独立风格显著的米娅。
元电影与迷影元素
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元电影,这几年来很多导演都喜欢用的方式,充分表现导演的影迷身份。如他们来到的岛屿就是伯格曼岛、《婚姻生活》的拍摄房间等。夫妇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有纠纷。
俩人自从在伯格曼私人影院里共同看了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后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但似乎都是夫妇生活里很普通的琐碎探讨。米娅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如此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差别如此大的电影,并且电影里的角色都特别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呢?
但丈夫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点。
这时候女主角难道不是经伯格曼的电影来述说自己想要追求的,从电影开始女主角就始终希望能修复其中的裂缝,希望关系融洽,有一段光明的未来。在这一点从女主角笔下的人物也能体现。
也许这部电影它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和伯格曼电影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的影迷元素绝对能让影迷大呼。
后来米娅在无意之间发现丈夫完成了本内容特别黄色、尺度大的剧本,但却从未和自己谈起。这时俩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慢慢放大,但米娅却装作若无其事,但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困扰、影响着她。
因此就有了她没有选择和丈夫一齐参加伯格曼之旅的旅行团活动,而是一意自行。中途遇见了一个年轻男子,俩人一齐有了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似乎让米娅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很快米娅便创作了故事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丈夫听,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阿萨亚斯与米娅—导演夫妇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再到现在女导演笔下的人物)的戏中戏嵌套。
这是一个有些狗血的故事,就是俩人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重见,过程中相互吃醋,但又试图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想要重新恢复旧恋。而在这个故事里充满了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段恋爱,能让人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脆弱、敏感还有振作的勇气。
影片里有一段是笔下的米娅在酒吧里挥舞,仿佛让我们想起了《将来的事》里对自由的追寻和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到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了。因为电影里的人物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相互进行了来往,剧本里的世界和电影里的人物交叉互动。甚至三人处于一张桌子,女导演、米娅和笔下的男主。
女导演和笔下男主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似乎女导演对笔下的男主说的话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里女导演说自己没想好怎么结束这个故事,于是一同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这份生活,也与屏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这个合适的结局闭幕。
最后谈一下这部影片和她前面作品的联系,总得来说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相对于她的前作来说技法更加成熟,同时在叙事表达核心内容都依旧是对她的生活经历进行的一种片段式的回忆描绘,然后在其中找出答案、升华人物,将人物从中抽离出去。这部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感情关系上特别细腻和真挚,对细节方面特别细致、讲究。尽管没能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但依旧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区别于其他影片的地方。
随着北美颁奖季的到来,今年戛纳电影节的获奖作品便开始陆续出炉。而无论是以女性视角对抗父权社会的《钛》,还是挑战宗教伦理道德底线的《圣母》,或者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其实都有着深入社会沉疴痼疾的沉重底色。
但在这当中,我们不该忽视掉这样一股清流。它有着遗世独立、自成一派的私电影特质,同样是今年戛纳主竞赛作品。我们要说的,便是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新作《伯格曼岛》。
而基于影片《伯格曼岛》很大程度上的私人性,在真正进入到这部电影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先整体了解一下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经历。
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拥有哲学硕士学位,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教师。从她2016年提名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将来的事》中,就能看出其深受父母影响。该片中,于佩尔饰演的哲学教师,就曾写过一篇带有淡淡哲思的生活随笔。
十八岁那年,米娅·汉森-洛夫曾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看中,出演了电影《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这两部作品中,她都展现出格外令人赞叹的出色演技;这也为她后来跨入导演行业奠定了艺术上的基础。
随后的2009年,她便与阿萨亚斯步入婚姻生活。但其实根据Imdb上的信息来看,米娅曾在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说,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便已经分开。
如果说,拍于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米娅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么今年的这部《伯格曼岛》,则是米娅对自己当年与阿萨亚斯之间情感关系的细致剖析。
相比《钛》《圣母》或者《安妮特》那样戏剧张力非常明显的电影,《伯格曼岛》展现的则是细水长流的情感涟漪。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慢慢体味,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特别真挚的作品。
影片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通过搭机、乘船来到伯格曼故居——瑞典法罗岛,并试图在这座岛屿上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影片中的角色设定显然就是米娅与阿萨亚斯的现实写照。两人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也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早年间,米娅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担任编辑,而阿萨亚斯也曾一度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主笔,两人素来有着如觅知音般的趣味相投。
影片《伯格曼岛》就如同候麦导演的很多作品一样,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风景宜人、舒适悠闲的美好场景中。但正如女主角克丽丝对男主角托尼所说的,“你不觉得这有点太好了吗?”由此可见,故事的背后肯定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风平浪静。
多层次的戏中戏结构
戏中戏结构,是很多导演都会尝试的电影技法。在今年面世的电影中,比如同样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滨口龙介导演的《驾驶我的车》、前不久刚上映的娄烨导演的《兰心大剧院》等,便都是非常出色的戏中戏结构。
很快地,克丽丝与托尼两人便都各自在房间开始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男主角托尼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很快便完成了大致的剧本;但克丽丝却一直都断断续续,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她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克丽丝想要的答案,便潜移默化地藏在电影中给予了互文解答当中。男主角托尼说,他所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这似乎就是纠缠着两个人的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见,米娅·汉森-洛夫拍摄《伯格曼岛》的目的,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过于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细水长流的生活状态,以及重复琐碎的日常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而我们也不难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角色原型的“阴影”:在业界颇有威望、电影作品一直备受赞誉的阿萨耶斯,以及在法国以独立风格著称的米娅·汉森-洛夫。
私电影与迷影元素
某种程度上而言,影片《伯格曼岛》无疑是一部私电影。米娅在影片中充分表现了男女主角的影迷身份。首先,他们拜访的岛屿便是“伯格曼岛”,还参观了伯格曼的私人影院,以及曾经拍摄《婚姻故事》的房间,等等。其次,两人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然难免也会有各种纠纷。
自从在伯格曼的私人影院里观看了《呼喊与细语》后,两人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克丽丝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天差地别的电影,并且影片中的角色都如此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而托尼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注定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一点。
纵观影片《伯格曼岛》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或许跟伯格曼电影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涌动在其中的迷影元素绝对能让影迷们大呼过瘾。比如对伯格曼经典《犹在镜中》《假面》等取景地的游览,对伯格曼有九个孩子以及他与历任妻子私生活的讨论,以及瑞典人对伯格曼生前“拒绝兵役”“没有礼貌”等现实日常的吐槽。
趁托尼出行时,克丽丝无意间发现托尼已经完成了一个内容情色、尺度很大的剧本,但却从未跟自己谈起。两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在这样的沟通疏离中慢慢放大。尽管克丽丝始终装作若无其事,但那种微妙的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如阴影般困扰着她。
因此,就有了克丽丝甩下托尼、径自加入“伯格曼之旅”旅行团的段落。在这过程中,克丽丝还遇见一位年轻男子,两人便由此展开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的出现,让克丽丝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经历过这场伯格曼之旅后,米娅便慢慢地产生了创作灵感,潜心写完了剧本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托尼听。
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的戏中戏嵌套:阿萨亚斯与米娅——克丽丝与托尼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克丽丝剧本中的人物。
克丽丝的剧本是一个看似有点狗血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情侣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再次遇见。整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吃醋,但又努力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试图让爱情死灰复燃。可以说,这个故事充满了导演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让人倍感真挚。
最让我印象至深的,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酒吧里恣意跳舞的那个桥段,仿佛再次让我们看到了米娅导演在《将来的事》中对自由的追寻与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影片《伯格曼岛》的后半段,我们或许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电影中的人物与戏中戏里的人物被巧妙地融汇在一起,现实世界与克丽丝剧本中的世界彼此交织。
导演甚至还让两个时空中的人物(女导演克丽丝、剧本中的男女主角)同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谈话。
在我看来,克丽丝与剧本中的男主之间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克丽丝对她笔下的男主所说的话,似乎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其实克丽丝自己也没有想好,她该如何来结束这个故事。于是,她便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生活,也跟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合适的时间来落幕。
相比米娅·汉森-洛夫前作而言,我认为影片《伯格曼岛》在电影技法上显然更为成熟。但跟前作一脉相承的是,这部新作的叙事核心,依然是米娅导演对她过往生活经历的一次片段式的回忆描摹,继而在创作中寻找她想要答案。
在我心目中,影片对情感关系上的探讨非常难能可贵,尽管没能在戛纳斩获大奖,但时间注定无法掩盖它的独特魅力。
作者| Christian;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