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暗处的女儿

暗处的女儿  失去的女儿(港/台) / 失踪的女儿 / 迷失的女儿

297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达科塔·约翰逊彼得·萨斯加德杰西·巴克利保罗·麦斯卡阿尔芭·罗尔瓦赫尔奥利弗·杰森-科恩达格玛拉·多敏齐克杰克·法辛艾德·哈里斯帕诺斯·科罗尼斯瓦西利斯·科卡拉尼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EllieJamesYiannisCheliotisAbeCohenEllieMaeBlake

类型:剧情导演:玛吉·吉伦哈尔状态:正片年份:2021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豆瓣:7.5分热度:208 ℃时间:2024-06-11 16:27:26

简介:详情  莱达(奥利维娅·科尔曼饰)一个人前往海滩度假,在海滩上,她注意到一对年轻母女,并难以移开视线。她们之间引人注目的关系,以及她们吵闹、绝非善茬的家庭成员都让莱达感到不安,她想起自己刚做母亲时的恐惧、困惑和种种劳苦。一个...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莱达(奥利维娅·科尔曼饰)一个人前往海滩度假,在海滩上,她注意到一对年轻母女,并难以移开视线。她们之间引人注目的关系,以及她们吵闹、绝非善茬的家庭成员都让莱达感到不安,她想起自己刚做母亲时的恐惧、困惑和种种劳苦。一个无心之举,更是将莱达抛入了连她自己都感到陌生和不祥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在她还是一名年轻妈妈时,她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并迎来一系列后果。该片是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她将埃琳娜·费兰特的小说改编为该片的剧本。《暗处的女儿》主演阵容还包括达科塔·约翰逊、杰西·巴克利、艾德·哈里斯、彼得·萨斯加德、保罗·麦斯卡和达格玛拉·多敏齐克
  • 头像
    Sultrysummer

    在看原著和电影时,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Leda拿走了娃娃。在书中,有一处电影没有的展现的Leda的心理描写,发生于这一行为之前。

    “Or the voices, yes, especially the voices that mother and daughter attributed to the doll. Now they gave her words in turn, now together, superimposing the adult’s fake-child voice and the child’s fake-adult voice…But no, I felt an unease as if faced with a thing done badly, as if a part of me were insisting, absurdly, that they should make up their minds, give the doll a stable, constant voice, either that of the mother or that of the daughter, and stop pretending that they were the same.”

    吸引Leda目光的母(Nina)女(Elena)对着娃娃说话,母亲的孩童声音和孩子的成人化声音都被附加于娃娃身上,这种不和谐使得Leda不安,她认为并在心里坚持娃娃应当拥有一种同一的声音。

    为什么娃娃拥有同一的声音如此重要,以及娃娃是什么?在海滩上,大的威胁来自于电影中得到强化的男性帮派的粗俗,暴力,和凝视。而直击内心的是这种暴力也复制于母女关系中。混杂的、互相模仿的女性声音失去了边界,女孩将成长为没有出路的年轻母亲,一具性凝视下的身体,而年轻的母亲孩童般的声线则显示其当下险恶处境及早熟的母职扮演之荒谬。她们在男性掌控的粗俗世界中的关系是权力的争夺关系,一种病态的相互折磨。强加于娃娃的声线是将这种母女关系具象化。借由这一纽带,Leda不仅回忆起自己与女儿的关系,而且因这一不和谐的破绽重温了对于划分明晰的母女权力级别及身份的维持的失败。她所想要维持的有文化,有身份,有学识,从容镇定,独立的姿态,以及女儿成人离家后因获单身自由而重具有性吸引力的身体,都在这一不和谐破绽下被瓦解。女儿不会成长为成熟独立的女性,母亲也不会得到解放和出路,一切并不是随着岁月向前而正向前进式地发展。正如书中Leda的顿悟,“ a mother is only a daughter who plays.” 她以为已放下或逃离的处境重新回归。一具身体可以拥有两种声音,正如作为女儿,自我,和母亲的界限并不明晰。Leda又一次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女人,而是某种母职功能存在。这种功能的失败蔓延至定义其整体。一切社会阶层攀爬的努力和文明的表象不堪一击,从稍稍破绽就可瞥见一切仍是由暴力和无理性笼罩的深渊。Leda的边界感受到了威胁,与远远逃离的低阶层家庭背景和残酷世界中失势状态的曾经溶解在一起。

    拿走娃娃的缘由因此是多层次的。首先,这是她针对男性恶意所带来边界感消失的反击。Leda本是来到海滩悠闲度假。Nina和Elena所属的男性主导的大家庭却粗鲁地侵入了静谧的海滩。在书中,他们操持的地方口音刺激着Leda的神经,使她联想到那不勒斯郊区的暴力和粗鄙,以及其与母亲失败的关系,这是她毕生致力于逃离和划清界限的地带。电影中,英文的共同操持使得方言的象征削弱,但仍有痕迹,而这种粗鄙的暴力更多由行为展现。初始,男人们开着快艇,快艇锋利地划破平静的水面和其象征的平静。渐进,群体中的女人和孩童在男人对所有物的宽容和’庇护’下对其他人进行指使和羞辱,这种矛盾在电影院中上升到顶峰,Leda的反击呈现十足无助。拿走娃娃,是剥夺这一群体所庇护的脆弱所有物之最脆弱成员,造成的动荡遍及整个群体,是一种复仇。

    其次,拿走娃娃也是一种惩罚和重赋权。惩罚女儿,也惩罚曾作为年轻母亲的自己。在Leda的回忆中,孩子并不是纯洁的,而是近乎于邪恶的存在。会毁坏其Leda幼年珍视的娃娃,对无辜的身体进行摧残和标记,会怀着纯粹又无辜的恶意打她,会拖累她的学术生涯,使她失去自我,失去身体的魅力,使她再次陷入无法挣脱出身之困境的热潮。在海滩上她被年轻的母亲Nina吸引,是在其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无助的身影。在其凝视下,这具身体极富魅力。电影中,在Leda与其的短暂社交中,这具身体拥有着强烈的同性吸引力。然而这具身体的行动随时由其女儿的需求所定义,又被其所处的男性大家长家庭所限制,呈现无助之姿。沙滩是其失败展演和发挥魅力的有限舞台。另一方面,Nina与Leda的女儿年纪相仿,她透过其姿态也对叛逆敌对女儿作关联。因此,可以说Leda从沙滩的母女看到了女儿的幼年和成年两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将母亲看作母亲这一身份。Nina占据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身份,如同娃娃(Nani与Nina的字母位移和对照)。拿走娃娃,是重访Leda与女儿的旧时关系,并重新通过剥夺玩具的形式幻想这一关系之主导。这种破坏性的重赋权也曾以Leda出轨的形式实现过。在与有学术声誉和地位的教授Hardy的外遇中,与其说是重拾激情和爱的能力,不如说是透过上位者的凝视和这一关系产生汲取上其权力的假象。获得上位者的认可和爱,进入学术界,远离家庭,远离母职,树立自我的身份和边界成为可能,但这是困难且煎熬的,甚至羞耻的。现在,只需拿走绑定年轻母女的娃娃并带入年轻母亲身份就可以实现母女关系中的赋权。女儿的精神支柱被抽离,只得陷入无助与无理性,而年轻母亲虽然心焦于娃娃踪迹不明,却不再需要陪女儿过家家,因为道具之不可寻。因此年轻母亲拥有了更多精力抒发自我之苦恼,散发年轻的魅力,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与Leda交谈,与Will(文中的Gino)调情。但同时,Leda曾离开女儿对她来说是煎熬和自责的。影片中,透过她对Nina的凝视,可见后者之不成熟。语言粗俗,竖中指,对女儿忍无可忍的脏话,对婚姻关系的背离,浓妆严密,衣着暴露。拿走娃娃使得Elena高烧不退,Nina的生活更为焦头烂额。Leda借此对Nina母职的过失进行惩罚,但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在与女儿关系中的不称职进行惩罚。再者,借由对于他人关系的操纵,使得Leda获得了一种去性别的赋权。她旁观一切,却掌握了事件的核心,这种感受是平常生活中需掩饰和不可得的。

    最后,拿走娃娃是解放。在电影和书中都有一场景,及Leda在偷走的娃娃口中先是发现了脏水,而后又在清洗过程中发现了蠕虫。天真无辜的娃娃口中爬出蠕虫,如同片中和书中Leda屋内的一盘被赠送的美丽如静物画的水果,表面魅力无暇,内在已经腐烂。这可看作平淡体面生活充满肮脏和危机背面的隐喻,也可看作一个体面个体不为人知的黑暗秘密。但蠕虫又不止于此。蠕虫是一具女性身体的产物,如同婴儿寄生于母体。Nina和Elena在沙滩上将娃娃作为共同的孩子抚养。而被赋予性别的娃娃则继承了这一性别和母职,在原书21章Leda与Nina的对话中可知,Elena决定让娃娃同其姑姑Rosaria一样怀孕。蠕虫则是娃娃孕育的孩子。被寄生与可惧的寄生正是母体与孩子的关系。这种敌对及黑暗的关系很多时候成为母女关系的主导,打破理所应当的爱的滤镜。拿走象征有孕育能力的母体的娃娃并帮助其清楚腹内脏水及蠕虫,也是对Nina和Leda自身从母女关系和母职中进行解放。

    在书中,清除蠕虫的篇幅(22章)为:

    “ I should have noticed right away, as a girl, this soft reddish engorgement that I’m now squeezing with the metal of the tweezers. Accept it for what it is. Poor creature with nothing human about her. Here’s the baby that Lenuccia stuck in the stomach of her doll to play at making it pregnant like Aunt Rosaria’s. I extracted it carefully. It was a worm from the beach, I don’t know what the scientific name is: the ones amateur fishermen find at twilight, digging in the wet sand, as my older cousins did four decades ago, on the beaches between Garigliano and Gaeta. I looked at them then spellbound by my revulsion. They picked up the worms with their fingers and stuck them on the hooks as bait; when the fish bit, the boys freed them from the iron with an expert gesture and tossed them over their shoulders, leaving them to their death agonies on the dry sand.

    I held Nani’s pliant lips open with my thumb while I operated carefully with the tweezers. I have a horror of crawling things, but for that clot of humors I felt a naked pity.”

    由此可见,Leda想到童年时期男孩子们用类似的蠕虫作饵钓鱼,并在此刻摒除对爬行软体动物的恐惧而对其产生了一种纯粹的同情。被用作饵的蠕虫此刻使得Lena想到了母亲这一身份下的她和Nina。她们都在男权社会和家庭中作为一种功能而非独立个体而存在(这书中17章,Leda提到这点“How foolish to think you can tell your children about yourself before they’re at least fifty. To ask to be seen by them as a person and not as a function. To say: I am your history, you begin from me, listen to me, it could be useful to you”)。拿掉蠕虫,解救的不仅是娃娃,也是蠕虫本身,是解除相互纠缠的关系。

    娃娃主导了Leda海滩上诸多事件的推进和发生,也主导了其情绪的变化。在小说最后,Leda向认为能同她产生共鸣的Nina坦白是自己拿走娃娃并被刺伤并踏上归途,也意味着她的痛苦虽说并不是女性和母亲独特的体验,但仍然得不到包括其他女性在内的人的理解。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她仍需独自面对自我的羞耻和苦难。她逃离被暴力和粗鄙充斥的海滩,如同逃离一个微缩的糟糕世界。

  • 头像
    大米爆(黑化版

    导语:作为妻子,作为妈妈,作为女儿,我们到底要承担哪些伤痛?the lost daughter,这个女儿其实是leda自己。

    01 “我是教授”一个有个性的中年女人

    开片一位中年女性 Leda 来到了一个海湾度假,入住酒店之后,接待她的老男人问她,你是作家?还是老师?Leda 很自信的说,“我是教授”。她对自己身份很认同。n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存在,她有很多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你总会在和她相处的时候感受到她的边界。你觉得她不好相处吧可她有时候还挺暖心的。Leda就是这种人。

    比如,她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时候,海滩上一个家族的人过生日,请她挪地方,她直接拒绝了,不挪走只是因为不想。很酷。在如今说“不”都成了一件需要学习的时代,Leda确实非常勇敢,她已是一个48岁的中年女人,她的直接很清楚的让人明白她的边界所在。又比如,老男人在餐厅和她搭讪,她只想吃完自己的盘子里食物。

    但她真的不好相处吗?其实她内心是柔和的,Leda在Nina的孩子走丢时帮忙去找,在男大学生打工仔帮她挪椅子的时候,她本来也没有必要挪,但也并未拒绝,还买了他们店的冰激凌。她对人是有善意的,但当别人态度不好的时候她也会强硬起来。是个内心很有棱角的女人。这样性格的人在生活中,总是会被说是“有个性”,被性格胆小的的女生喜欢,但往往看不到一个女生的“有个性”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个性”这个标签盖过了事实本身,即女性对自己内在的探索,我能不能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能不能摆脱父母丈夫以及社会的期待去生活?这种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却被“有个性”这个词简单的概括了。

    说回来,从影片中不时插入的回忆看来,Leda在实现自我追求的路上看似成功了,但她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代价。

    02 作为妻子,作为妈妈,作为女儿,我们到底要承担哪些伤痛?

    作为妻子,丈夫不举,性需求得不到满足,Leda在考上剑桥大学之后,她在上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幻想和老师亲密的场景。最终如愿以偿,她和她的老师——一个才华横溢的胡须男发生了关系,背叛了丈夫。

    作为妈妈,她承担着大部分的育儿工作,同时还要备考剑桥。两个女儿一大一小抢夺母爱,难免偏向小的那个,大女儿因此总是闹脾气,在和打工仔男大学生聊天的时候她提到最多的就是她的大女儿,也说明其实Leda内心也为自己那时候忽略了大女儿而感到抱歉。

    作为女儿,Leda的母亲给她的娃娃她一直留着,把娃娃当自己的精神寄托。当她有了女儿之后,她把自己的娃娃给女儿玩,女儿为了表达对妈妈忽视自己只照顾妹妹的不满而在娃娃上乱涂乱画,Leda十分生气,说这是我的娃娃你不能这样对它。而女儿说这是自己的娃娃。Leda一气之下失手将娃娃扔出了窗外,摔得粉碎。The lost daughter,除了代指Nina的女儿走丢事件、暗喻女主Leda作为一个不称职的妈妈逐渐失去女儿的过程之外,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女主Leda自己在作为女儿时的创伤,这个daughter是Leda自己。The lost daughter是迷失的Leda,从缺少母爱到离开自己的母亲(从Leda和自己丈夫吵架时说的话可以推测出),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选择早早地和丈夫结婚、生孩子,再到考大学,完成身份的转化,社会阶级的跃迁,她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成就了自己,可是她却迷失了,不知该怎么办,这些伤痛都积郁在心,一直伴随着她,从20几岁到48岁。一切都是与她自己有关的,与她为什么一步步成为现在的自己有关的。这部影片是在描述一个女性从女儿到妻子,到妈妈,到成为自己所经历的伤痛,是对女性自我成长的深度剖析。

    Leda作为妻子对丈夫不忠,作为妈妈抛弃了女儿,作为女儿逃离了母亲却继承了她的习惯(削橙子皮不断,快速起身时头晕)。我相信这每一个选择的代价在Leda心里都是深深的伤,都让她在无数个夜里浸湿枕头。好像经历了这么多的痛,才能换来一个她想成为的身份——读剑桥大学,住在伦敦的人。她错了吗?

    03 我回来了,我们能和好吗?

    贯穿全片的玩具娃娃,是Nina女儿的宝贝。Leda看到后联想起被自己扔出窗外摔得粉碎的娃娃,在暑期一个人度假的过程中,又碰到Nina的家族,和她的孤单形成鲜明对比,勾起内心的伤痛,便将娃娃偷走,自己带回了酒店,她太想再找回那种家庭之间温馨的感觉了。实际上,她也去找了,三年后她回到了女儿们身边,却有了永远的隔阂。女儿不再会属于自己了,就像当初从楼上掉落的娃娃一样,是Leda自己亲手扔出去的。她再悔恨也于事无补了。生活就是这样不可两全,女儿已经长大了,她出来度假女儿们也会和她通话,看似时间冲淡了一切,但那些伤痛却早已化作生活中的刺。《The lost daughter》这部影片就是在拔这根刺。

    只有Leda有这根刺吗?其实那个搭讪Leda的老男人也有,他在Leda的房间吃饭聊天时,看到了阳台上Leda藏着的洋娃娃,他大可揭发Leda把娃娃还给Nina的女儿,毕竟他还和Nina丈夫的家族有生意往来呢,可他没有这么做,只是默默地在阳台抽烟,一个离了婚在海岛独居的老男人,他也有自己的故事和心里的刺,他好像能理解任何一个奇怪的人为什么变得奇怪,能不去管任何人的事。

    Nina,海滩上走丢的女孩儿的妈妈,一个受困于婚姻,为育儿烦恼的女人,选择与Leda形成了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女性同盟”,她希望从Leda那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和勇气,当她了解Leda是一个抛弃了自己亲生女儿三年的自私妈妈之后,即便Nina正在经历和Lade当年同样的痛苦,她还是无法不用社会标准来看待Leda。当Leda归还娃娃的时候,她彻底不理解这个中年疯女人了。当场翻脸,痛斥Leda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她的家族为此找了很久,而Leda明知他们的在寻找娃娃还故意藏着。女性同盟就此崩塌。盛怒之下,Nina用固定帽子的针刺向了Leda的腹部。拥有同样痛苦的年轻女人竟然无法理解她面前这个中年女人的选择,仿佛是对女儿无法理解母亲的暗喻。也揭示了Leda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来源——她的女儿是不理解她的,内心是不接受她的。她只能自己一个人来度假。

    结语:女人难当,希望你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也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刺。

  • 头像
    Done_

    好莱坞最性感男星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玛吉·吉伦哈尔,在出演《疯狂的心》(Crazy Heart)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数十年后,于2021年执导了这部《暗处的女儿》,本片正是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The Lost Daughter》。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写出火遍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Lost Daughter》的小说。

    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好莱坞最性感男星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玛吉·吉伦哈尔,在出演《疯狂的心》(Crazy Heart)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数十年后,于2021年执导了这部《暗处的女儿》,本片正是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The Lost Daughter》。

    截至目前,《暗处的女儿》已经斩获了2021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31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突破导演奖;第8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奖。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第79届金球奖上,本片也获得了电影类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

    “演而优则导”的Maggie是如何在大银幕上展现埃莱娜·费兰特的文本,从而在颁奖季屡受褒奖的呢?

    玛吉·吉伦哈尔&杰克·吉伦哈尔

    1、一个女孩的“自我”觉醒

    爱尔兰女演员杰西·巴克利(Jessie Buckley)饰演年轻的Leda,在事业还未获得突破之前,选择和相爱的男友结婚并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或许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很幸福的一个家庭,但Leda对自己要求很高,她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们的同时,也一直没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兼顾这两者对年轻的Leda而言,又异常困难。导演用很多细碎的事件和一些小的家庭冲突,交代了这些背景。

    紧接着,两个陌生的背包客因淋雨而被Leda男友热情的招呼到了家里。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年轻的Leda表现出了对两位背包客的异常羡慕,因为男背包客放下了(抛弃了)自己的三个男孩,选择了和女背包客结伴同行浪迹天涯。而两位背包客也表现出了对Leda某种意义上被婚姻束缚的同情,尤其是他们得知Leda在翻译叶芝作品时【备: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将这种对Leda才华的赞美和由衷的喜爱通过语言和情绪表达了出来。导演用很多脸部特写镜头,将此部分中人物眼神和肢体之间的交流,用更细腻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

    再往后,Leda因其作品被召唤至伦敦,在那里她结实了在文学界更有名望的一位学者,通过晚宴他们迅速了解并找到灵魂high点,而后发生关系也就顺理成章。这部分内容,同样在影片中是被切开并交叉剪辑在主线故事中的,但因为那个有名望的学者在影片里都没出现姓名(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注意到),这说明导演安排此人物出场,更多是刺激Leda其后选择离开家庭的一种方式,而非决定因素。这一点在Leda离开前与男友的争论中,也做了交代,男友认为是Leda出轨后想要与那个人生活在一起才要抛家弃女,但Leda否定了这一点,说自己离开与这个出轨对象无关。

    籍此,导演完成了对Leda这个人物“前世今生”的完整交代,而这些穿插在主线里的片段化叙事,也基本展现了一个女孩是如何完成“自我”觉醒的。

    影片中年轻的Leda有想法、有美貌、有被路人(背包客)赞叹羡艳的学识、也有被权威人士(学者)欣赏与肯定的才华,但他没有正经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所以她才会在被家庭和小孩羁绊的生活中,最终选择突破自我,走上了一条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主动放弃家庭和孩子——尤其是两个孩子——这些她曾经认为没有自己事业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部分里,也就是Leda的前半生中,她是没有后悔过的,是相当之决绝的。

    《C》杂志2019年10月 / 玛吉·吉伦哈尔

    2、作为“母亲”的身份焦虑

    凭借《宠儿》斩获奥斯卡影后的奥利维娅·科尔曼,在片中饰演中年Leda,也就是故事主线里独身来希腊海岛度假的Leda,她原本只想安安静静享受一个人的假期,不想和任何人做过多交流,结合她的性格大概就是奉行一种——“我不想麻烦任何人、所以任何人也最好别打扰我” 的处事原则。

    很不幸,一大群家族游客“入侵”了Leda独自安享的沙滩,如果这是一部剧情片或者惊悚片,接下来的情节就可能要向《伊甸湖》的方向发展了。但Leda却意外注意到这群游客中的一对母女,当听到母亲的名字叫Nina时(由《五十度灰》的女主角 达科塔·约翰逊 饰演),迅速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这其实是一个很“反常”的行为。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因为导演在整部电影中通过很多场戏,反映和展现了女主角——中年Leda的“反常行为”。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Leda在游泳的时候看到远处又开来一艘快艇,上面至少又有十来号人,而领头的正是Nina的老公Toni。于是Leda回到沙滩想要继续晒太阳,但由于该家族人口庞大,他们想围住沙滩开个家庭party之类的,于是一个孕妇(Toni的姐姐)来找Leda希望她能挪开一点,但Leda坚决的say no,这紧绷的关系似乎令矛盾一触即发。但这毕竟不是剧情片,导演很快就化解了这个矛盾——没多久,孕妇端着生日蛋糕来找Leda以示和解,Leda虽然给大家感觉“难搞”但也并非不懂人情,所以借坡下驴也表达了歉意后两人相谈甚欢。

    这次谈话,导演给到观众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点:Leda有两个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但当孕妇问Leda孩子们的更多信息时,Leda的神情开始变得紧张,尤其是当她看向远处的Toni等人时,这些人也似乎在凝视着自己——这个镜头,很显然是Leda自我情绪的投射。导演通过女主Leda的微表情变化和其主观投射镜头的双重电影语言表达,开始为观众展现一个深陷于对“母亲”这一身份自我怀疑的女人,而Leda作为“母亲”的身份焦虑,正如前文所说,体现在她每一个反常行为中。

    不同于导演用总时长不多但分散的场次穿插剪辑来交代年轻的Leda,对中年Leda作为一个“不完整的母亲”的来龙去脉的交代,导演用前半个小时便充分展现。

    残酷的是,导演很直接的将这部分里面的中年Leda和年轻时的Leda做了对比,48岁的中年Leda有社会地位(哈佛大学的教授)、有不错的收入(从美国波士顿飞到希腊旅游),但她已经没有年轻时的美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缺失了一个身份,一个作为“母亲”的身份。

    而这一身份,恰好是她年轻的时候曾经拥有过的——但被她丢弃了。

    奥利维娅·科尔曼 饰演的 中年Leda

    3、“丢失的” 女儿们

    埃莱娜·费兰特的原著名为《The Lost Daughter》,电影沿用了这一书名,豆瓣将其翻译为了《暗处的女儿》,但无论怎样翻译,都离不开观众一个反问:女儿呢,她们去哪了?

    影片前半段,中年Leda口述了自己有俩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但当孕妇追问她们在哪时,Leda用一个尴尬的微笑回避了这个问题。这份难言之隐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孩子们长大后出去工作联络少了居无定所之类的,但只有Leda知道这类问题对自己而言那就是在扎心。

    于是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也是影片后半段贯穿于终的线索——Elena的玩偶丢了。

    当然这不是恐怖片,导演也不会让剧情发展成《安娜贝儿》。丢失的玩偶很快就出现了,就在Leda的包里,她坐进车里发现玩偶在自己包里的眼神跟观众的眼神一样是惊讶和意外的——这说明她是在慌乱中把玩偶塞进了自己的包里,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怎么不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啊?导演在这里有意和观众“做对”——因为这个玩偶对Leda而言太重要了。

    Leda小时候的玩偶名叫“Mina”,而当年轻的Leda把这个玩偶交给自己的女儿Bianca后,却因孩子在玩偶上面乱画而迁怒,随将玩偶扔出窗外,并摔了个稀碎。所以当中年Leda第一次在沙滩上听到Nina这个名字时,她便将这个名字顺手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由此导演也给之前Leda的“反常行为”做了第一次注解。

    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令Leda意外得到了Elena的玩偶,于是她将这个玩偶视为了自己的“Mina”。所以她开心的招呼来海滨小屋暑期打工的小哥哥Will一起晚餐,并在席间向对方讲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她一改之前面对孕妇时讳莫如深的态度,宛如两个女儿和自己关系很正常的样子给Will讲的十分动情。

    而后的剧情中更是处处表现她对这个玩偶的爱恋与不舍。她抱着玩偶一起睡觉,她去儿童店给玩偶买新衣服鞋子,即便是因被海水泡过而从玩偶嘴里冒出的蛆,也被她清理掉了——这跟影片开头她看到落在枕头上的飞虫而害怕的行为可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也有因看到寻物启事后想要把玩偶还回去的纠结。但却又因偶遇Nina和Will搞婚外情,继而联想起年轻时自己出轨的行为而作罢。还有在儿童店遇到Nina和孕妇后,同样因联想起年轻时自己对待两个女儿的种种行为,而一度崩溃。

    影片整个后半部分,除了回忆的穿插,几乎都着墨于Leda的不安与恐惧、纠结与崩溃。

    当她终于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去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们,陪伴她们一起长大时,她已经没了机会,她看到Nina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她想更多的劝导Nina但她又无法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和活法的权利,她无疑是影片里最尊重这一点的女性了。所以她只能将Elena的玩偶据为己有并拒绝归还,以求得部分独处时刻的心灵慰藉。

    当然也因为她和Nina袒露心扉,从而将压抑多年的情绪释放出来了一些,但也因此差点殒命。在某个时刻,Leda可能觉得Nina能够觉醒,同时也希望Nina永远不要觉醒,她面对自己和面对Nina时的心态是一样纠结和不确定的。

    然而,人生总是无法兼顾所有,Leda的痛苦和无助,正是普世间大部分女性曾面临过、正在面临、或将来终会面临的。

    所以回到片名:The Lost Daughter,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丢失的” 女儿们,或者“被母亲遗弃”的女儿们,因为无论Bianca、Martha现在实际过得怎么样,我们都无法否认,在Leda的认知中,她就是将自己的女儿们弄丢了。否则,她根本不会那么痛苦。

    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演技时刻

    4、和解

    其实,我更相信,真实的故事在上一段结尾就应该结束了。

    但影片还是给观众留了个更温和的结局————

    Martha:“妈妈?我给你发了很多短信,我以为你死了!”

    Leda:“死了?不!我还活着~”

    文 / Done_ 禁止转载。


    该片OST很赞,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一直单曲循环着这首歌曲?
    Leda(from"TheLostDaughter"soundtrack)
    专辑:The Lost Daughter (Soundtrack from the Netflix Film)
    歌手:Dickon Hinchliffe
    作曲 : Dickon Hinchliffe
  • 头像
    霹雳贝贝

    女主把娃娃拿走影射自己年轻时的离家出走,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帮助娃娃把脏水吐出甚至吐出一条虫是在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妮娜刺她代表她的女儿们并没有原谅她,而是很恨她。

    出车祸后到海边其实是幻想,幻想女儿们原谅了她,电话里有说有笑。女主也并不是只离开了女儿们三年可能就是根本没有回去。因为女主回忆里面完全没有女儿们长大的影像,都只是她的口头表述而已,也仅限于女儿们现在的年龄。

    她不小心触碰到手机大女儿Bianca的号码,拨出去接通的确实妮娜。说明她根本没有女儿的联系方式,但是潜意识把妮娜当成自己的女儿了。

    其实女主可能患了脑癌,开车时候发作出车祸了。因为在玩具店里怀孕的女人诅咒谁拿走了娃娃谁就得脑癌,这是个暗示。而女主经常很快起身就会头晕,也预示着她有隐疾。

    继续讨论Lost Daughter里面教授和女主偷情的这段。nn很明显教授和女主是精神上先互相吸引的,然后教授采取主动想和女主上床的时候为什么会和女主说,因为你有家庭所以要你主动,结果再滚床单?nn因为此处教授代表的还是男权社会,他欣赏女主作为唯一的杰出女性在他们的学术圈,他希望和女主发生关系的时候他的立场是希望女主是不守妇道的,因为他要享受这个不守妇道的成果和甜头。然而,在后面几次他们发生关系的时候,他对女主表示女主应该要顾及家庭,因为这个时候他作为男权世界的一份子觉得女人就应该守妇道,应该在出轨的同时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是女人的职责。nn是不是很双标?男权世界对女人的要求就是这么残酷。女人是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的,因为男人主宰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主宰这个世界,男人必须让女人屈服,肉体上的征服加上思想上的统治,才能让男人占尽好处。虽然教授看上去是女主老公的对立面,但是从男权的角度,他们明明就站到了一起,才显得女主更加悲哀。nn另一方面教授也没有想和女主真正有将来的打算,所以他和她偷情的前提是不拆散她的家庭,这个听上去非常道貌岸然,潜台词其实是,你要抛弃你的家庭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和我无关,我不背这个锅。所以女主最后离开了家庭仍没有和教授在一起,这个结果太正常了,换我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因为你而离婚,但不是为你离婚,聪明的男人也应该明白其中的区别。nn

  • 头像
    喜儿喂鸭正经地

    在今年落下帷幕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届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中,有三部影片都讨论了关于女性生育的伦理问题。开幕电影《平行母亲》讲述了两位身份各异的母亲,在同一天诞下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正发生》拍下了在60年代的法国,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学生意外怀孕,为了堕胎而不得不经受极大的羞耻和痛苦的经历;《暗处的女儿》则以女主角观察他人生活和回忆自己过往经历的双重视角,为观众徐徐道来了一个抛弃女儿的母亲的故事。

    《平行母亲》剧照

    《正发生》剧照

    三部电影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发生》荣获金狮奖、《平行母亲》为饰演母亲的佩内洛普·克鲁兹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奖、《暗处的女儿》获得了最佳剧本奖。其中,《正发生》与《暗处的女儿》分别由奥黛丽·迪万与玛吉·吉伦哈尔这两位女性导演执导,威尼斯电影节在即赵婷之后,连续第二年将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颁发给了女性导演。

    玛吉·吉伦哈尔也是一名演员,曾经出演过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电影制作的幕后核心工作,荧幕上的女性角色塑造也变得越发立体、朝着现实主义的形象靠拢。最早,女性角色在电影荧幕上是英雄的点缀,或终其一生为家庭奉献的母亲,女性的荧幕形象需满足社会对女性群体理想主义式的期待;现在,多元化的制作团队能够借由电影,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性故事,让角色展现女性群体不曾表达、但又真实存在的一面。女性电影的特点在于,它剥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隐藏起来的虚伪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一面,用戏剧般的手法搬上荧幕,讲述的却是每个女人都感受过的普通的一生。

    《暗处的女儿》在正式首映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电影改编为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埃琳娜是一名意大利作家,她的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曾被HBO翻拍成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受到了广大的欢迎。《暗处的女儿》是埃琳娜非常早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专攻学术翻译的英语老师勒达独自一人前往海滨小镇度假,在那里她遇见了妮娜一家,好奇心驱使她在暗中观察妮娜和她的小女儿埃琳娜,这对年轻母女之间无意义的生活琐事却让勒达想起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过往故事,痛苦回忆的交织让勒达卷入了妮娜一家的风波当中。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书写了两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在意大利保守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和蜕变的故事

    奥斯卡影后奥利维娅·科尔曼饰演的勒达,在影片开始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性格乖张、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学术生活的中年教师形象。她带了整整一个行李箱的书来海边度假,每天的度假生活就是在海滩边看书写作、远离世俗的纷扰。勒达和过去女性电影中千篇一律的独立女性形象不同,她不艳丽、没有自信到发光的气场,看上去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勒达用学识将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用精神物质丰满自己,偶尔也会产生寻找刺激的念头,但又不希望他人闯入自己宁静的生活。

    科尔曼演过姿色各异的自信女人,职场女性、警探、皇后……男人的自信伴随着长年累月的自我肯定,而女人的自信是一段以自我否定为起点的艰难坡道,常常跟随着她们的身份背景和年龄所改变。勒达的自信来源于她作为一个学者所拥有的精神世界的厚度,大多数性格慢热的学者能够靠这面厚墙伪装起他们的真实情感,将他们和令人烦扰现实社会隔离,自愿在相对平静且安全的学术世界里画地为牢。勒达很难通过寻常的方式和周遭环境相处——就像是在吃一颗鸡蛋,需要用力将外壳打破,才能接触到内部柔软脆弱的心。

    她离群索居,避免和其他游客产生虚情假意的交流,在旅馆里独立住了两三天,才头一回坐到旅馆楼下的餐吧里用餐。旅馆管理员出自善意想陪伴独自用餐的勒达聊天,却遭到了勒达直白的拒绝。左思右想到餐完毕,勒达才开始后悔刚才自己的举动,或许出于歉意、也或许是出于“旅游在外总是要寻找刺激”的心态,勒达还是决定径直走向管理员。管理员正背对着她打牌,勒达鼓起勇气狠狠地拉低了自己的衣领,悄悄凑近了管理员的耳朵,亲昵地说了一句挑逗的意大利语,结果把对方吓了一大跳。

    影片成功地让女性观众们在勒达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别扭的一面:想要假装坚强因此拒绝别人的善意、想要放手一搏却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矜持。导演玛吉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于勒达的表情变化,让观众如密友般凑近了去观察她的眼睛、她的皱纹、她的情感转变。电影中大量的借喻手段都在进一步帮助观众理解勒达的内心世界:夜晚如警笛一样不断在空房中闪烁的远灯、天亮前死在枕头上的蝉、从内部开始腐烂的果篮……这些借喻手段一再隐晦又急切地向观众表明,勒达并不是一个看起来表面简单的中年知识分子,她的真实生活一如这场表面美好的度假胜地般虚伪。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到中年还未向社会规则妥协的女人。她们如果不是被家庭和朋友保护得太好,不用自己迎难而上去见识过世界的险恶;就是已然经历过大风大浪,在成为社会规则的奴隶之前首先成为了那个打破规则的人。

    因此,在勒达见到妮娜和她的女儿埃琳娜以后,兴趣油然而生——妮娜和勒达自己的女儿年龄相仿,都在25岁的妙龄,而妮娜的女儿看起来已经三、四岁了。妮娜显然是一个新手母亲,她在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好好照顾的年龄,需要照顾一个经常行为失控、玩具娃娃丢了就会大哭到发烧的女儿。勒达显然没有准备给妮娜提供任何有效的育儿知识,她所做的只是终日观察妮娜和埃琳娜,在度假之旅的中后期,勒达作为一个度假带着一箱书的狂热书迷,再也没有好好仔细看过一本书(多么真实的阅读爱好者,虽说阅读永远是最大的兴趣,一旦有其他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就会把书搁置一旁)。观众借着镜头远景,与勒达一起观察妮娜的家庭——直到小女孩埃琳娜在沙滩上失踪了。

    勒达把自己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妮娜的身上,同时也把妮娜看作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暗处的女儿》是玛吉的处女作,她像许多有着充沛阅片量、对电影拍摄技法和视觉感官有特殊理想化的要求的电影导演一样,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充满意象的表达方式,甚至有些堆砌过头的嫌疑。在勒达居住的海边旅店中,玛吉模仿了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拍摄上海窄楼里人物的手法,与勒达脸部特写的镜头交接,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偷窥”与“直视”的视线交替感。在旅店户外,勒达作为一名外来游客,不自在地与当地家族接触,半推半就地卷入了他们的风波;旅店室内,是勒达封闭内心、自我救赎的空间,她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罪恶、抱着妮娜一家苦苦找寻的洋娃娃睡觉。

    “《暗处的女儿/失踪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从标题上就为观众解释了这部电影中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如果观众抱着“女儿什么时候失踪”的心情来看这部影片,就会掉入导演和编剧的圈套,就像看将近四个小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猜测和等待,杀人情节只发生在影片的结尾一样。“暗处的女儿”是剧情多处转折的关键,它预示了妮娜的女儿埃琳娜走失、埃丽娜的玩具洋娃娃丢失、以及勒达在早年抛弃自己两个女儿的经历。“女儿”同时也指代了影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勒达眼中的妮娜,有着过去自己的影子、又承载着她对与妮娜同龄的女儿们的思念。她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小女孩,拿走了埃琳娜的洋娃娃以后,将这个洋娃娃当作是她的母亲送给她的玩具,悉心照顾,像成年人照顾女儿一样照顾无声无魂的娃娃,为它沐浴更衣。

    可惜勒达在过去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称职的母亲。电影不断穿插的回忆片段,展示出勒达过去拥有的一对可爱的女儿:她们刚刚学会说话、喜欢牙牙学语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在行动上已经能够构成一定的破坏力、情感上却还未够到懂事的阶段。勒达在照顾女儿们的同时,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翻译研究,与年轻的丈夫约法三章,照着日历轮流带孩子。

    “称职的母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对有些母亲来说,能忍住不揍孩子就是称职的表现;主流社会大多都要求一个母亲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孩子身上,用育儿的琐碎事物填补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而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陪孩子玩一会的父亲,也能被称为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墨守成规的道德规则实际上是在为父亲应尽的育儿责任开脱。勒达在家里需要专注于做听译,无暇理会女儿们的尖叫声,丈夫在家里想打电话,就要求勒达停下手中的工作,安抚女儿们的情绪。

    勒达与女儿们偶尔有快乐的瞬间,但回忆碎片中更多的是女儿们对她无尽的烦扰,尖叫声、哭喊声伴随着欢笑声如影随形。近几年来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都喜欢在海滨拍摄,用大海的浪涛声掩盖一个女人的烦躁心情。古早的文艺作品喜欢把女人比作水——温柔、清澈、润物细无声。女人实际上是千万注水化作为大海的整合,暗潮汹涌的内心始终在为下一次爆发做准备,海面上低矮的浪花随波由远及近袭来以后,也能把人狠拌一跤。

    最终在两个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勒达离家出走了。她把女儿们留给了丈夫,只身走进了学术的世界。在她离开女儿们的三年时间里,她潜心投入学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学术圈子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肯定,风头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前辈;她出入学术讲座、与那些和自己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的人共事、肆无忌惮地买醉、与学术新星恋爱,再抛弃他——一切都像是她在拥有孩子之前所能想象到的完美人生。但女儿们始终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并且在一个她看不到的地方慢慢成长,和她的罪恶感一起。

    勒达告诉妮娜:“我太爱她们了,在我看来,这种对她们的爱阻止了我成为我自己。”

    无私的母爱注定意味着母亲需要消耗自己原本的人格去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现实家庭中,父亲仍然会保留着“孩子气”的那一面,而母亲身上作为“小女孩”的情感特征已经消失不见了。任何一个母亲都会面临割舍“自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情绪,勒达选择了极少数人走的那条路。

    《暗处的女儿》挑战了大众对母性的认知,揭开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尖锐又诚实地指出了传统社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道德绑架。在威尼斯首映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始终处于两极化,而这两极化的评价无外乎归结于对“母性”的争端。就连电影里勒达的心情都是复杂极端的:她一方面满足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怪罪于自己离开女儿们三年;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劝解妮娜追求自我,但妮娜看到的只有勒达痛苦之下表现出来的病态举止。

    影片的最后,勒达倒在海边,海浪一层又一层地拍打在她的身体上,一个母亲在与自己内心的责问和辩解之中湿透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d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