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福山润渊上舞洲崎绫冈本信彦佐藤聪美逢坂良太浅沼晋太郎杉田智和伊藤静矢作纱友里水岛大宙河原木志穗间岛淳司植田佳奈内藤玲
类型:动画日韩动漫导演:岸诚二木野目优野亦则行小林孝志向井雅浩镰田祐辅仁昌寺义人丝贺慎太郎状态:已完结年份:2015地区:日本语言:国语豆瓣:8.7分热度:3 ℃时间:2023-10-10 17:12:4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暗杀教室》第二季(以下简称“S2”)在B站做中国独播后没多久即被腰斩并遭全网下架。可能因为有些人看不得影视作品名有“杀”字出现,“杀”本就负能量,“暗杀”更是邪恶至极,这样的作品必然不符合有些人倡导的价值观。后来本剧虽被允许复播,但仍在若干中国网站上遭受敏感词待遇,搜索“暗杀教室”四个字返回结果为零。
不关注日漫的我躲过了这场意识形态风波,一直没有留意本剧。直到通过《KANO》——巧合的是本片比《暗杀教室》更惨,在中国被全网封杀至今,因其“美化台湾日治时期”——振奋人心的音乐认识了佐藤直纪,找来佐藤直纪的影视音乐作品清单按图索骥,听到《暗杀教室》觉得音乐不错,便打算随意看看本剧,没想到一看就彻底着迷。
前者“名字邪恶”,后者“美化殖民者”,然而这两部影视给予我太多前进的力量,教会我太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暗杀教室》三观正得不能再正,比曾经播出过的大多数国产剧更有教育意义,他所传达的是普世的道理,在观众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大家获取力量,伴随观众“在社会洪流中激流勇进”。本剧所提到的“要认真待人,把每个人都放在眼里”的思想,恰好很适合那些没有收看本剧,仅凭名称便决定封杀的人仔细领会。
从原著漫画到动画电视剧
松井优征的原著漫画《暗杀教室》整体上更像一部无厘头志怪作品,信息比较杂,除了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外,神怪色彩也被重点突出,尽管杀老师缺点众多,他仍然无所不能,这个角色就像《聊斋志异》里的怪物,让读者觉得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故事讲述过程中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和旁白,丰富了每一个人物的多面性,也分散了观众对每一个层次的主题的注意力。
上江洲诚脚本、岸诚二监督的动画电视剧《暗杀教室》在保留原著重大情节的前提下,砍掉了大量细枝末节。S1对应原著1至73话,S2对应原著74至180话,在比S1覆盖多一半内容的情况下,集数仅多3集,可见S2比S1对原著进行了更大量的删减。动画版重点突出师生间的羁绊,不再像原著信息量那么大,而是加入有限的留白,控制故事推进节奏。砍掉的基本是与主线无关,或者令人觉得不太可信的志怪和搞笑情节,或者过于复杂、难以用有限笔墨讲清楚的部分。
动画版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出色的景别设计。画风有所变化,人物形象前后一致,更偏向Q版漫画风格,我个人觉得比原著更好看一些。人物形象特点单一化,除了鹰冈、柳泽、二代目死神等少数终极boss类角色以外,整体人物基础调性更加善意,甚至连鹰冈雇来的三位杀手,执行任务之前都要衡量利弊;死神的五官也画得更有善意。一言以蔽之,从主题、叙事到人物设定都进行了简单化、善意化。
若想在银幕写作中让观众接受一些超能力的设定,这些设定一定要尽量在一开始便介绍给观众,往后如果要增加设定,切不可超出现有程度太多,并且要在之后的剧情反复对这些设定进行引用。一旦做到这点,超破坏生物也可在观众心中建立极大的共情之感。在这方面《暗杀教室》做得无疑非常出色。
第一季(S1)
善良的杀意
《暗杀教室》一开局便传递了非常高概念的讯息(message):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内核本来稀松平常,学生都曾有过接受老师教导的同时想要超过老师的想法。然而作者把它艺术化为学生对杀老师“善良的杀意”,不仅塑造尽心尽力教书育人的杀老师,还全面剖析师生之间的各种羁绊。借用八股文的专有名词,《暗杀教室》的“破题”极具创意,非常精彩。善良的杀意指的是良性的激励,建立在对师生关系深刻的理解之上,对“杀意”的刻画是对传统校园故事的丰富和升级。
当我们总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时,我们所理解的仅仅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单向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作为竞争和要强意识天生就很强烈的日本人,作者加入了学生想要战胜老师、超越老师的另一个方向的师生关系,用第1话原文来说就是“能笑着挺起胸膛自豪地讲述给别人听的暗杀,”或者像第一季第4集(S1E4)乌间老师所说:“目标和老师,杀手和学生,这里的每个人都身兼两种立场。”“我们越是想准备理想的暗杀环境,就越是被引导成理想的学习环境。”老师不仅是带路人,也是学生努力的目标。目标没有了,学生反而还会有失落感。
善良的杀意是第一季的主打意识形态。此外还有一些与师生关系相关,为主打意识形态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的附属信息,使《暗杀教室》对教育这个话题的谈论成为一个体系,比如杀老师的因材施教、教授实用的知识、以德报怨,以及作为杀老师意识形态反面的信息,比如以洗脑的方式控制学生的思维、丛林法则、不杀穷人不富、不歧视弱者就无法努力成为强者等等。
人物姓名取自元禄赤穗事件
《暗杀教室》最大的彩蛋是角色的姓名。除了自律思考固定砲台(律)以外其他所有学生,以及其他角色中的一部分的姓名均取自元禄赤穗事件相关人士。以下援引网路上对元禄赤穗事件的介绍:
元禄赤穗事件是发生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元禄年间,赤穗藩(位于今 兵库县赤穗郡)家臣四十七人为主君报仇的事件。元禄十四年阴历三月十四日(1701年4月21日),赤穗藩藩主浅野长矩在奉命接待天皇敕使一事上深觉受到总指导高家旗本吉良义央的刁难与侮辱,愤而在将军居城江户城的大廊上拔刀杀伤吉良义央。此事件让将军德川纲吉在敕使面前蒙羞,德川纲吉怒不可遏,在尚未深究事件原由的情况下,当日便命令浅野长矩切腹谢罪并将赤穗废藩,而吉良义央却没有任何处分。以首席家老大石内藏助为首的赤穗家臣们虽然试图向幕府请愿,以图复藩再兴,但一年过后确定复藩无望,于是元禄十五年阴历十二月十四日(1703年1月30日)大石内藏助遂率领赤穗家臣共四十七人夜袭吉良宅邸,斩杀吉良义央,将吉良义央的首级供在泉岳寺主君墓前,为主君复仇。事发后虽然舆论皆谓之为忠臣义士,但幕府最后仍决定命令与事的赤穗家臣切腹自尽,而吉良家也遭到没收领地及流放的处分。
元禄赤穗事件是江户时代的一次重大事件,与“曾我兄弟复仇事件”、“键屋之辻决斗事件”并称日本三大复仇事件。尤其该事件中大石良雄体现出对主君的忠诚,以及执著的信念和超强的忍耐力,为世人津津乐道,至今仍然对日本社会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元禄赤穗事件出现很多匿名的戏曲来歌颂赤穗义士,后来更成为著名的歌舞伎剧目忠臣藏的蓝本。
下表列出《暗杀教室》角色姓名和元禄赤穗事件相关人士姓名对比:
作者为角色选取的姓氏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三年E班二十七名学生姓氏均来自为主公浅野内匠头复仇而集体攻入吉良家的赤穗四十七士,毫无疑问他们是本剧的正面人物。大结局学生为营救杀老师而集体攻入后山的剧情也颇有为杀老师复仇的意味。
A班“五英杰”待遇不同。浅野学秀以及他做理事长的父亲被赋予了主公浅野内匠头的姓氏。其他四位分别是幕府人士或没有加入义盟的浅野家人士。浅野学峰是杀老师在教育方面的镜像人物,学秀也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了杀老师的教育方针,并且帮助E班学生离开毕业典礼现场,学习方面是业的竞争对手。作为“掌控”教育理念的实践者,这两个人在姓氏选取上体现了他们的特殊地位。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当学秀和其他四英杰开始认同杀老师的教育理念时,学峰没有选择给五人全部洗脑,而是只给另外四人洗脑。
田中、高田、进藤的姓氏均为脱盟之元赤穗藩士。虽然作者在姓氏上并未对其区分,但实质上进藤曾经在考试前给杉野透露过信息,和另两人比起来更正面一些。
雪村亚久里名字取自蒙冤切腹的主公浅野内匠头之正室,形象非常正面;柳泽夸太郎姓氏取自拒绝慎重调查刀伤事件的幕府将军侧用人,直接导致浅野内匠头蒙冤,是本剧绝对的反派。
乌间惟臣的姓名也极具历史感:乌间与乌丸(からすま)同音,后者是京都地名,京都是江户时代天皇所在地;惟臣是忠臣的意思。乌间惟臣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天皇忠臣,符合他在剧中服从政府的形象,用业的话说他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人”。
细致的人物刻画
《暗杀教室》原著角色的出身、形象、人生观、出场时间、情节走向、重要性各不相同,互相之间偶有穿插,丰富多彩,信息量很大。动画版的人物设置比原著更加简化,特点也更加突出,每个角色只强化一个特点。S1搭建好了人物性格的支架,为S2弱化意识形态层面讨论,全面让位给剧情编排开动情感攻势打下基础。
松井优征在原著第2卷中写道:“班级中大多数人最终会沦为路人角色,因此人物设定已经很注意不去把他们描绘得过于个性化。”然而最终效果恰恰相反,每一个角色特点都很明显,《暗杀教室》是人物个性最鲜明、最有辨识度的群戏影视剧之一。
我甚至怀疑作者可能担心读者对角色不能获取足够辨识度,原著89话(动画版S2E4)专门设置了与主线故事无甚关联的“名字的时间”,根据每个角色的特点为他们起外号。这有可能是作者为人物创作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就是人物传记的一部分,觉得放在故事中会增加喜剧效果,于是就一鱼两吃,让它既服务于人物也服务于故事。动画版这一集的片尾字幕也打的是暗号。
杀老师毫无疑问是刻画最为细致的人物,主要表现在他的身世直到故事后半程才做揭示,之前一直在缜密铺垫,从头至尾高潮不断。杀老师也是《暗杀教室》意识形态核心——“善良的杀意”的化身,是全剧最精华内容的载体。除此之外,潮田渚(渚)、茅野枫(茅野)和赤羽业(业)是作者耗费笔墨仅次于杀老师的三个角色,他们地位属于第一梯队,能力、性格、剧情转折点和结局各不相同。
故事选择以渚开展第一人称旁白,奠定了他的地位:他是杀老师教育理念的继承人。S1结局杀老师单独表扬并欣赏渚的所作所为,似乎暗示渚最终会继承杀老师衣钵的大结局。有意思的是,这个情节原著中没有,是动画版特意加上的。
茅野和渚是官方CP,并且被作者赋予特殊身份,且为此铺垫了相当于杀老师前期铺垫的信息量,决定了由她完成最终回的旁白任务是顺其自然。两人对于执着完成自己目标、不惜途中忍受巨大痛苦的性格非常相似,这可能从一个重要的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某种倾向性,他可能觉得忍辱负重为了目标努力奋斗的人生很值得尊敬。
业和渚被读者认定为同人CP,二人在故事开始前就有交集,因此业的重要性和渚一样不言而喻。两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渚注重结果,业注重过程;渚更像一个刺客,业更像一个指挥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渚是从低谷慢慢走向自我实现,而业是从高处坠落后,在杀老师的帮助下找回自我。为学生主角设置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暗杀教室》这部谈论教育、谈论成长的作品具有更加完备的角度。
复盘《暗杀教室》(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03936/
名侦探柯南
海贼王
名侦探柯南国语版
名侦探柯南日语版
食戟之灵 豪之皿
备长炭
...
播放指数:4788℃
《暗杀教室》第二季(以下简称“S2”)在B站做中国独播后没多久即被腰斩并遭全网下架。可能因为有些人看不得影视作品名有“杀”字出现,“杀”本就负能量,“暗杀”更是邪恶至极,这样的作品必然不符合有些人倡导的价值观。后来本剧虽被允许复播,但仍在若干中国网站上遭受敏感词待遇,搜索“暗杀教室”四个字返回结果为零。
不关注日漫的我躲过了这场意识形态风波,一直没有留意本剧。直到通过《KANO》——巧合的是本片比《暗杀教室》更惨,在中国被全网封杀至今,因其“美化台湾日治时期”——振奋人心的音乐认识了佐藤直纪,找来佐藤直纪的影视音乐作品清单按图索骥,听到《暗杀教室》觉得音乐不错,便打算随意看看本剧,没想到一看就彻底着迷。
前者“名字邪恶”,后者“美化殖民者”,然而这两部影视给予我太多前进的力量,教会我太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暗杀教室》三观正得不能再正,比曾经播出过的大多数国产剧更有教育意义,他所传达的是普世的道理,在观众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大家获取力量,伴随观众“在社会洪流中激流勇进”。本剧所提到的“要认真待人,把每个人都放在眼里”的思想,恰好很适合那些没有收看本剧,仅凭名称便决定封杀的人仔细领会。
从原著漫画到动画电视剧
松井优征的原著漫画《暗杀教室》整体上更像一部无厘头志怪作品,信息比较杂,除了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外,神怪色彩也被重点突出,尽管杀老师缺点众多,他仍然无所不能,这个角色就像《聊斋志异》里的怪物,让读者觉得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故事讲述过程中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和旁白,丰富了每一个人物的多面性,也分散了观众对每一个层次的主题的注意力。
上江洲诚脚本、岸诚二监督的动画电视剧《暗杀教室》在保留原著重大情节的前提下,砍掉了大量细枝末节。S1对应原著1至73话,S2对应原著74至180话,在比S1覆盖多一半内容的情况下,集数仅多3集,可见S2比S1对原著进行了更大量的删减。动画版重点突出师生间的羁绊,不再像原著信息量那么大,而是加入有限的留白,控制故事推进节奏。砍掉的基本是与主线无关,或者令人觉得不太可信的志怪和搞笑情节,或者过于复杂、难以用有限笔墨讲清楚的部分。
动画版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出色的景别设计。画风有所变化,人物形象前后一致,更偏向Q版漫画风格,我个人觉得比原著更好看一些。人物形象特点单一化,除了鹰冈、柳泽、二代目死神等少数终极boss类角色以外,整体人物基础调性更加善意,甚至连鹰冈雇来的三位杀手,执行任务之前都要衡量利弊;死神的五官也画得更有善意。一言以蔽之,从主题、叙事到人物设定都进行了简单化、善意化。
若想在银幕写作中让观众接受一些超能力的设定,这些设定一定要尽量在一开始便介绍给观众,往后如果要增加设定,切不可超出现有程度太多,并且要在之后的剧情反复对这些设定进行引用。一旦做到这点,超破坏生物也可在观众心中建立极大的共情之感。在这方面《暗杀教室》做得无疑非常出色。
第一季(S1)
善良的杀意
《暗杀教室》一开局便传递了非常高概念的讯息(message):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内核本来稀松平常,学生都曾有过接受老师教导的同时想要超过老师的想法。然而作者把它艺术化为学生对杀老师“善良的杀意”,不仅塑造尽心尽力教书育人的杀老师,还全面剖析师生之间的各种羁绊。借用八股文的专有名词,《暗杀教室》的“破题”极具创意,非常精彩。善良的杀意指的是良性的激励,建立在对师生关系深刻的理解之上,对“杀意”的刻画是对传统校园故事的丰富和升级。
当我们总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时,我们所理解的仅仅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单向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作为竞争和要强意识天生就很强烈的日本人,作者加入了学生想要战胜老师、超越老师的另一个方向的师生关系,用第1话原文来说就是“能笑着挺起胸膛自豪地讲述给别人听的暗杀,”或者像第一季第4集(S1E4)乌间老师所说:“目标和老师,杀手和学生,这里的每个人都身兼两种立场。”“我们越是想准备理想的暗杀环境,就越是被引导成理想的学习环境。”老师不仅是带路人,也是学生努力的目标。目标没有了,学生反而还会有失落感。
善良的杀意是第一季的主打意识形态。此外还有一些与师生关系相关,为主打意识形态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的附属信息,使《暗杀教室》对教育这个话题的谈论成为一个体系,比如杀老师的因材施教、教授实用的知识、以德报怨,以及作为杀老师意识形态反面的信息,比如以洗脑的方式控制学生的思维、丛林法则、不杀穷人不富、不歧视弱者就无法努力成为强者等等。
人物姓名取自元禄赤穗事件
《暗杀教室》最大的彩蛋是角色的姓名。除了自律思考固定砲台(律)以外其他所有学生,以及其他角色中的一部分的姓名均取自元禄赤穗事件相关人士。以下援引网路上对元禄赤穗事件的介绍:
元禄赤穗事件是发生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元禄年间,赤穗藩(位于今 兵库县赤穗郡)家臣四十七人为主君报仇的事件。元禄十四年阴历三月十四日(1701年4月21日),赤穗藩藩主浅野长矩在奉命接待天皇敕使一事上深觉受到总指导高家旗本吉良义央的刁难与侮辱,愤而在将军居城江户城的大廊上拔刀杀伤吉良义央。此事件让将军德川纲吉在敕使面前蒙羞,德川纲吉怒不可遏,在尚未深究事件原由的情况下,当日便命令浅野长矩切腹谢罪并将赤穗废藩,而吉良义央却没有任何处分。以首席家老大石内藏助为首的赤穗家臣们虽然试图向幕府请愿,以图复藩再兴,但一年过后确定复藩无望,于是元禄十五年阴历十二月十四日(1703年1月30日)大石内藏助遂率领赤穗家臣共四十七人夜袭吉良宅邸,斩杀吉良义央,将吉良义央的首级供在泉岳寺主君墓前,为主君复仇。事发后虽然舆论皆谓之为忠臣义士,但幕府最后仍决定命令与事的赤穗家臣切腹自尽,而吉良家也遭到没收领地及流放的处分。
元禄赤穗事件是江户时代的一次重大事件,与“曾我兄弟复仇事件”、“键屋之辻决斗事件”并称日本三大复仇事件。尤其该事件中大石良雄体现出对主君的忠诚,以及执著的信念和超强的忍耐力,为世人津津乐道,至今仍然对日本社会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元禄赤穗事件出现很多匿名的戏曲来歌颂赤穗义士,后来更成为著名的歌舞伎剧目忠臣藏的蓝本。
下表列出《暗杀教室》角色姓名和元禄赤穗事件相关人士姓名对比:
作者为角色选取的姓氏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三年E班二十七名学生姓氏均来自为主公浅野内匠头复仇而集体攻入吉良家的赤穗四十七士,毫无疑问他们是本剧的正面人物。大结局学生为营救杀老师而集体攻入后山的剧情也颇有为杀老师复仇的意味。
A班“五英杰”待遇不同。浅野学秀以及他做理事长的父亲被赋予了主公浅野内匠头的姓氏。其他四位分别是幕府人士或没有加入义盟的浅野家人士。浅野学峰是杀老师在教育方面的镜像人物,学秀也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了杀老师的教育方针,并且帮助E班学生离开毕业典礼现场,学习方面是业的竞争对手。作为“掌控”教育理念的实践者,这两个人在姓氏选取上体现了他们的特殊地位。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当学秀和其他四英杰开始认同杀老师的教育理念时,学峰没有选择给五人全部洗脑,而是只给另外四人洗脑。
田中、高田、进藤的姓氏均为脱盟之元赤穗藩士。虽然作者在姓氏上并未对其区分,但实质上进藤曾经在考试前给杉野透露过信息,和另两人比起来更正面一些。
雪村亚久里名字取自蒙冤切腹的主公浅野内匠头之正室,形象非常正面;柳泽夸太郎姓氏取自拒绝慎重调查刀伤事件的幕府将军侧用人,直接导致浅野内匠头蒙冤,是本剧绝对的反派。
乌间惟臣的姓名也极具历史感:乌间与乌丸(からすま)同音,后者是京都地名,京都是江户时代天皇所在地;惟臣是忠臣的意思。乌间惟臣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天皇忠臣,符合他在剧中服从政府的形象,用业的话说他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人”。
细致的人物刻画
《暗杀教室》原著角色的出身、形象、人生观、出场时间、情节走向、重要性各不相同,互相之间偶有穿插,丰富多彩,信息量很大。动画版的人物设置比原著更加简化,特点也更加突出,每个角色只强化一个特点。S1搭建好了人物性格的支架,为S2弱化意识形态层面讨论,全面让位给剧情编排开动情感攻势打下基础。
松井优征在原著第2卷中写道:“班级中大多数人最终会沦为路人角色,因此人物设定已经很注意不去把他们描绘得过于个性化。”然而最终效果恰恰相反,每一个角色特点都很明显,《暗杀教室》是人物个性最鲜明、最有辨识度的群戏影视剧之一。
我甚至怀疑作者可能担心读者对角色不能获取足够辨识度,原著89话(动画版S2E4)专门设置了与主线故事无甚关联的“名字的时间”,根据每个角色的特点为他们起外号。这有可能是作者为人物创作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就是人物传记的一部分,觉得放在故事中会增加喜剧效果,于是就一鱼两吃,让它既服务于人物也服务于故事。动画版这一集的片尾字幕也打的是暗号。
杀老师毫无疑问是刻画最为细致的人物,主要表现在他的身世直到故事后半程才做揭示,之前一直在缜密铺垫,从头至尾高潮不断。杀老师也是《暗杀教室》意识形态核心——“善良的杀意”的化身,是全剧最精华内容的载体。除此之外,潮田渚(渚)、茅野枫(茅野)和赤羽业(业)是作者耗费笔墨仅次于杀老师的三个角色,他们地位属于第一梯队,能力、性格、剧情转折点和结局各不相同。
故事选择以渚开展第一人称旁白,奠定了他的地位:他是杀老师教育理念的继承人。S1结局杀老师单独表扬并欣赏渚的所作所为,似乎暗示渚最终会继承杀老师衣钵的大结局。有意思的是,这个情节原著中没有,是动画版特意加上的。
茅野和渚是官方CP,并且被作者赋予特殊身份,且为此铺垫了相当于杀老师前期铺垫的信息量,决定了由她完成最终回的旁白任务是顺其自然。两人对于执着完成自己目标、不惜途中忍受巨大痛苦的性格非常相似,这可能从一个重要的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某种倾向性,他可能觉得忍辱负重为了目标努力奋斗的人生很值得尊敬。
业和渚被读者认定为同人CP,二人在故事开始前就有交集,因此业的重要性和渚一样不言而喻。两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渚注重结果,业注重过程;渚更像一个刺客,业更像一个指挥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渚是从低谷慢慢走向自我实现,而业是从高处坠落后,在杀老师的帮助下找回自我。为学生主角设置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暗杀教室》这部谈论教育、谈论成长的作品具有更加完备的角度。
复盘《暗杀教室》(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03936/
E班的学生受到不平等待遇,学校的理事长给予的理由是“懒蚂蚁效应”。所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自然是很重要的!!!
但是这部动漫目前并没有让我觉得很好,因为它既没有让我笑,也没有让我觉得治愈。我承认,我看得出来杀老师卖了萌,抖了包袱;而且他关注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并因材施教,是个好老师,煽情的地方也看出来了。但是我觉得人物和剧情上有点……怎么说呢……“低龄”?“老套”?
举个例子吧。
开全校学生大会的那集,校长,学生会长和非E班的学生们,都被刻画的又丑又蠢,只会花样作死花样嘲讽,但是下一秒就被打脸。还有绑架事件里,那些绑匪也是又丑又蠢,只会花样作死花样嘲讽,但是下一秒就被打脸。
这样只是“简单粗暴”的在用“反面人物”来引起观众的厌恶然后让主角们虐他们,让观众既觉得解恨又觉得主角们好帅,而主角们反击的过程刻画的又过于简单,就像是开了挂(杀老师本来就是挂),这种人物刻画和剧情安排真的很“低龄”“老套”。
这让我想起了《刀剑神域》里的须乡伸之,他被刻画的也是各种垃圾,花样作死花样嘲讽,还调戏女主,就是为了让观众厌恶、恶心,然后被主角干死了,观众们觉得痛快了,觉得主角真叫一个帅。于是某人成了挂B。
还有《斩赤红之瞳》里面的大臣,没头脑,没体力,一直在吃肉,反正就掌握了军政大权。花样作死花样嘲讽,然后被主角干死了,观众们觉得痛快了,觉得主角真叫一个帅。
如果有人说,他们都是很厉害的人,但是动画里有多少刻画他们厉害的情节啊。我不说漫画,小说,游戏……单单评论动画。
当然,《暗杀教室》作为一个定位是“搞笑治愈”的动画,观众觉得有趣而且温暖那么它就成功了。所以我不会去讨论什么设定,也忽略了“前面明明有杀老师嘴里有很多刚做好的章鱼小丸子的画面,后面怎么说杀老师怕热”。我觉得这部动漫差强人意,大家看的开心就好了。
关于杀老师的身世之谜还有很多内容在后续故事里,看看后面是如何吧。
后来动画开播,润润的杀老师非常风骚,发挥出色,把原作萌度提升了两级。于是,就这么磕磕碰碰地追着看下去。
看《暗杀教室》动画的时候很愉快,各种各样看上去很厉害的boss出场,又被无所不能的杀老师和深藏不露的同学们一一攻略,代入主角以后会有一种微妙的起点文“逆袭”爽感。然而愈看下去,当初看漫画时的感觉愈强烈:
这个作品很欢乐。
然后呢?
《暗杀教室》是Jump的一道精美快餐,很饱腹,很好吃。但吃完以后并不能给人回味。
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
有的人嗷嗷地喜欢看好莱坞大片,看完,爽!五星!为什么?因为我看得爽。有些人皱着眉头看完大片,虽然不得不承认中间被逗笑了好几次,回头还是给了个三星。
于是前者开始攻击后者装逼,后者骂前者没文化……一系列的攻讦开始。
我不讨厌好莱坞大片,真正打得好看、剧情有趣、人物立体生动、看完还有那么一两个梗回想起来会心一笑的大片我也会打五星。然而问题在于,大部分的大片设定太薄弱,剧情很幼稚,人物你都分不清谁是谁。除了动作戏很好看,你无法要求更多了。
很不幸,这个评语也适合《暗杀教室》。
一部快餐式的作品和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区别在哪?看设定,以及看人物。比如说,隔壁的《亚尔斯兰战记》。原作小说是30年前的大坑,至今还很有人气。(跳坑的读者们……嗯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个惨剧)
我把讲故事分为真实系和幻想系。前者的目标是尽量把现实描绘得真实可信,而后者的是尽量把幻想描绘得真实可信。到头来,好作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使你要创造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也请尽量做到有理有据,使人信服(正经脸)。
设定,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设定?除了作者是设定狂这个因素我们按下不表,越详细的设定无疑越有可信度,特别当你的故事是个架空幻想故事时。
托老写《魔戒》创造出了一整套精灵语(因为他老人家本来就是语言学家= =)没事就在家里写设定玩也不出版,写出来的故事仅仅是整个中土大陆的冰山一角。宅男蘑菇(是奈须蘑菇啦不是我= =)写空境,写月姬,写fate。明明是那么扯的英雄大乱斗故事,经过极其严密的设定和漂亮有力的文笔,人气经久不衰。早已熟知剧情的月厨们,依然乐此不疲地争论设定,嘴炮再战五百年。
《暗杀教室》的设定别开生面:一个超高速的触手怪物袭击了月球并宣布要摧毁地球,不知什么原因它却自愿跑来当一个初中老师,要学生把它杀掉。
哇塞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每个字都是亮点,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已经脑洞出十万字……但是漫画展开之后你就发现,这个薄弱的设定后续并没有增添更多依据使人信服。
触手怪为什么有那么快的速度?这是设定。为什么要袭击月球?这是设定。为什么要毁灭地球?你猜……?为什么要来当废柴班的老师?当然是为了让初中生小屁孩有代入感……啊不对,当然是……设定。
你说,好吧好吧,我就当它是设定。那为什么没人发现月球炸特了?为什么这种时候了美国papa还不来救地球正联妇联FBI你们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其他人都是瞎没人发现杀老师这个奇行种?为什么杀老师有那么多奇怪的弱点?为什么红毛一个初中生这么屌?为什么这个学校的差别对待媒体舆论都不管?为什么这个校长有那么大权力?为什么这些小孩的家长都从来没人影?为什么碧池森赛是个胸大无脑的笨蛋?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砰……少年的中二梦,炸特了。
这时候有人懒洋洋地说了一句,这是漫画(动画),认真你就输了。
不,认真的人没有输。认真的结果是成就好作品,不认真的人最终会被大浪淘尽。
认认真真抄历史(划掉)的田中芳树老师,虽然动画和漫画都没有细说战争细节、前情后果,但小说里是有这些的。城邦之间的微妙关系,奴隶被解放后依然是悲惨命运,以宗教之名的人性丑恶,流浪的王子终将重建国家……这是一个处处是既视感的世界,每个国家、每个人物也许你都能找到原型。这并不妨碍你看到王子骑骆驼时会心一笑,那尔萨斯说正义就像星辰时若有所思。
是的,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有趣的作品。但值得你用心,三十年后再来看依然不后悔当初选择的好作品,却寥寥无几。
不过至少你看《暗杀教室》时,心情是愉悦的。也许三十年后你会偶然想起:“初中时我很喜欢的那个片,虽然现在看来很平庸,当年我可是一到更新时就苦苦等着呢……”
毕竟,谁年轻时没爱过几个xx呢。
==========================================
外一篇:《假面骑士和暗杀教室的差别在哪?》
发完上一篇后,收到了一个旁友的提问。于是这里再顺便讲讲流行文化背后的现象。
ShinyA:
假面骑士呢?也算快餐吗?日本长盛不衰的特摄片,类似奥特曼,庵野秀明等一票导演的最爱……可能一两句话说不明白,不是反驳那篇说快餐的文章,只是觉得角度稍微有一点可以修正
回答:
我认为特摄片跟这个不一样。特摄片大多是子供向,剧情简单夸张一点无可厚非。而且长盛不衰的片子,从奥特曼海螺小姐小丸子哆啦A梦霹雳布袋戏洛基恐怖秀老友记,多年下来已经形成特定粉丝群,片子成为观众成长和回忆的一部分。最后观众看的不是片子而是习惯和情怀,剧情反而变成最不重要了的。
至于《暗杀教室》,其模式更类似起点文,本质上都是青少年向的流行读物。它们均产生于竞争异常严酷的市场(jump著名的腰斩机制vs网文圈的惨烈排名竞争),在同质化严重的行业背景下,成为一个合格的流水线产品。
《暗杀教室》不仅严守jump“友情!战斗!胜利!”三大原则,也很符合网络小说的路线:
为确保支持率,不惜在开头抛出最吸引眼球的设定,放一大堆悬念(俗称挖坑)。然后起点文的法宝是“开挂”与“逆袭”,但又不能开挂得太厉害。作者就很巧妙地设置一个开挂的男主(杀老师)和一堆名为废柴实为挂逼的中二少年搞逆袭。既有了代入感又不会被指责金手指(反正杀老师不是人嘛╮( ̄▽ ̄)╭)。后续就是打怪升级模式,因为每集都有看起来很厉害的新敌人,节奏很快也来不及想太多,反正主角也不用担心会失败,读者就一路跟着很爽地意淫(喂)。偶尔再来点嘴炮搞点治愈升华下主题,百来十话就这么出去了。
回到主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品质量和受欢迎程度基本没什么关系。《洛基恐怖秀》如果你不了解其背景直接去看的话,只会觉得“卧槽这什么鬼”,乱七八糟的表演,乱七八糟的剧情。但熟悉这一套的观众就对参与互动、玩弄那些“梗”乐在其中。
当烂片以其独特的审美、怀旧的情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时,烂片便已升华成为一种cult的文化现象。那些受烂片影响长大的小孩子,长大后就会怀念童年时的鬼畜对自己的影响,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对它们戏仿和致敬。欧美观众参与《洛基恐怖秀》如是,受港片影响的麦浚龙拍《僵尸》如是,受日漫和特摄片影响的墨西哥导演吉尔莫拍《环太平洋》如是, 最近大热的《功之怒》如是。更不用提受b级片影响的蒂姆伯顿,几乎每部片都或多或少带着哥特烂片恶趣味。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就得保证:
1.足够有趣,足以让观众记住你。
2.有足够大的影响力传播力。
3.有持续的生产力。
国内的不少小说和片子都以独特的审美、神奇的剧情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欢乐的源泉,远古的《还珠格格》,现在的霸道总裁和抗日神剧都有这个功效。而网络上对他们的恶搞(比如《万万没想到》恶搞总裁文),其实也是这种群体狂欢。
那么,如何让《暗杀教室》也成为《假面骑士》这样经久不衰的神级片呢?
1.让它能播上二十年,或者能创造一种新类型“触手嘴炮片”引领潮流,后续无数作品模仿。
2.让它红遍日本,踏平亚洲,远销全球吧!
也许普通快餐和席卷全球、成为符号的麦当劳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只是开了三个月就倒闭的东方鸡,而麦当劳开了一百年吧。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我们吃的不是炸鸡,是情怀,是回忆。
===========================
更多评论请关注微信公共号
『蘑菇茶话会』fengshimoguzi
游戏 漫画 动画 APP
女性向 宅趣味 高逼格
不定期更新,欢迎关注(*゚▽゚)ノ
20马赫 = 高超的能力,触手 = 。。。触手。。。
暗杀老师 = 超越老师
一个打算毁灭地球的20马赫触手怪,尽心竭力、温柔细致地教一帮吊车尾学生怎么暗杀掉自己。
=
一个对世间无甚眷恋的超级大触手,尽心竭力、温柔细致地帮少年学生解除困惑、提高能力直至超越自己,而这个超越标准绝不廉价,不虚假,需要学生精诚努力,而对于吊车尾的他们,老师不嫌弃,不抛弃,却给他们希望,给他们树立善好的准则。世界的真相,孩子们其实不需要急于知道。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二次元脑洞版的死亡诗社和放牛班春天。当然会很治愈。